王爺即將回京當皇帝,母親卻寫信勸阻:還是讓給你的弟弟吧

逍遙歷史觀 發佈 2024-04-29T10:40:45.162125+00:00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尤其是在瓜分財產、繼承皇位這類財富與地位之爭的情況出現時,同根而生的血緣關係往往不堪一擊。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兩者之間的利益分配關係。

尤其是在瓜分財產、繼承皇位這類財富與地位之爭的情況出現時,同根而生的血緣關係往往不堪一擊。

元成宗駕崩之際,遠在漠北的王爺海山準備回到京都當個皇帝。

手握重兵的他滿心歡喜,以為大家都會熱烈歡迎他回京登基。

可沒想到,他的親生母親竟然以一個極為可笑的理由寫信規勸,讓他將帝王之位讓給弟弟。

海山看到母親的來信後勃然大怒,兵分三路殺回京都,順順利利地坐上了這個皇帝。

登基後,海山大興土木、全面改制。

可惜未等改革效果初顯,他便英年早逝。

海山這一生雖無比短暫,但也稱得上「輝煌」二字。

新帝位之爭

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蒙古帝國赫然崛起,大殺四方。

眾人皆知成吉思汗是數百年難得一見的人才,若他能活得長久,想必早就實現了國家統一。

在成吉思汗之後,蒙古帝國未再出現過如成吉思汗般的偉大領袖。

一代又一代可汗即位,結果卻是不斷推動政權走向覆滅。

蒙古帝國時期,繼承人雖沒有從外界挑選,但也都是皇親國戚。

也就是說,只要你身為帝王的親信且有才又能幹,那你是有機會被推選為皇位繼承人的。

元朝時,元世祖深覺親子為皇太子是個很不錯的制度,便在開始元朝也實行這一制度。

只是,受文化習俗以及朝廷體制不同的影響,皇太子制度並未在元朝得以貫徹落實。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元世宗海山即位前夕都沒有得到改善。

故而,海山作為旁系子孫,亦有機會登上帝位。

不過,海山稱帝之路也並非那麼順利。

當年,他的母親和朝中大臣都試圖推舉他的弟弟壽山登基稱帝。

海山和壽山是元世祖的曾孫,兩人的名字都是他取的,而元成宗則是海壽兩兄弟的叔叔。

忽必烈當年很欣賞海山的父親,甚至都準備好了將皇位傳給他。

只可惜,海山的父親英年早逝,忽必烈無奈之下讓海山的叔叔鐵穆耳當了皇太子。

忽必烈駕崩後,鐵穆耳繼承元朝大統成為元成宗。

鐵穆耳當政時期,在政治上延續了元世祖的一些政治制度,在文化上重視儒學。

元廷尚武,重視培養皇子們的騎射本領。

此外,為了培養皇子們經世治國的能力,元廷還重用漢人舊臣,以儒家文化教導皇子。

在鐵穆耳當政時,社會上的尚儒風氣達到一個新的高潮。

在雙重教導下,海山很快成長為一個能文能武的全才。

1298年,寧遠王因疏於防範,在與西北叛王的戰爭中不慎兵敗。

此戰敗後,駙馬被俘虜,無人能率領軍隊繼續作戰。

為此,元成宗鐵穆耳火速下詔,派遣海山趕赴前線,領導軍隊作戰。

壽山則留在都城,接受儒學大師李孟的教育。

鐵穆耳對於海山的軍事才能深信不疑,而海山也證實了他非凡的統兵才能。

在漠北前線,海山整頓軍紀、嚴格練軍、保證糧食及軍備供給。

1300年8月,海山大敗海都叛軍。

第二年,海山又與海都軍交手多次,均以勝利告終。

因維持漠北邊防成就突出,海山在1304年被加封為懷寧王,鐵穆耳還賜給了他金印。

此後,海山繼續留在漠北,追繳殘餘的海都叛軍勢力。

在海山的努力之下,元朝在漠北的統治越發穩固。

後期,元成宗身體欠安,長期臥病在床,不理政事。

如此,朝中逐漸形成了皇后卜魯罕和右丞相兩股勢力針鋒相對的場面。

1307年,元成宗因病去世。

因他的皇太子德壽早早夭折,故皇位繼承之事出現了爭議。

按照舊制,皇后在皇位空缺期間暫代朝政,並需儘快擇立新君。

以皇后為首的陣營試圖讓安西王繼任帝位,但以右丞相為首的陣營試圖擁立海山兄弟為帝。

右丞相眼看著皇后把安西王召回了京都輔佐朝政,心中萬分著急。

於是,他趕緊派人前往漠北和懷州,暗中通知海山兩兄弟及其母回京議事。

懷寧王海山聞訊後,立即準備班師回朝。

但此時朝中卻傳來消息說情況不明,讓他觀勢而動。

為此,海山放慢速度。

在到達和林時,他聽聞母親和弟弟已到都城,便停在和林遠遠觀望事態發展。

皇位之讓與不讓

海山在漠北征戰,屢立戰功,元朝諸王和朝中將領都敬佩他,也願意擁立他為元朝新的帝王。

在和林時,諸王建議海山趕緊回京即位,海山拒絕了,他想再等等看母親和弟弟那邊的進度。

壽山和母親答己返回京都之後,在李孟等人的幫助下發動政變,順利奪得皇權。

如此,皇位一事在海山和壽山兄弟之間猶豫不定。

答己和李孟等人認為海山常年征戰在外,接受的儒學知識不系統、不深入,故而欠缺一定的治國本領。

相比較之下,在正統儒學思想浸潤下成長起來的壽山,有著較為成熟的儒家經世治國思想和政治觀念,更適合做一國之君。

更重要的是,海山是個急性子、脾氣大,答己覺得他不好控制。

為此,一群人都建議壽山直接登基,不要管海山,可壽山不願這樣做。

與此同時,答己也在想辦法讓海山自行放棄登基一事。

為了掩蓋意圖,答己找人算了一卦: 重光大荒落有災,旃蒙作噩長久。

意思是:若海山即位,則家國破落,災禍頻出;若壽山即位,則國運昌盛,社會安寧。

答己將這句卦象寫信給大兒子海山,明里暗裡規勸他放棄皇帝之位,讓弟弟壽山去坐上那最高的權力寶座。

海山收到母親的信後臉色驟變,十分生氣。

他覺得自己捍衛邊陲數十年,勞苦功高,本以為大家會敲鑼打鼓迎他回去稱帝,誰曾想母親竟然用這番迷信之辭讓自己把皇位讓給弟弟!

海山氣憤之餘也非常失望,他鐵了心要做這個皇帝。

即便只能做一天皇帝,只要他幹的事合民意,那亦能被流芳百世。

隨後,海山命手下兵分三路,班師回朝。

眼見著海山氣勢洶洶歸來,答己、壽山以及諸大臣都慫了。

在真槍實劍面前,他們不敢再與海山硬碰硬。

他們在海山歸來之際明確表示擁立其為帝的想法,海山這才順順利利地坐上了皇位。

至於弟弟壽山,海山則給了他一個更好的安排。

因海山在回京的路上聽人說了壽山推脫了眾人讓他擅自稱帝的建議,故而對待弟弟的態度十分友好,還讓他弟弟當了皇太子,為國家儲君。

為了向弟弟表示他的誠意和感激之情,海山與他約定:皇位一事兄終弟及、叔侄相承。

雖然這種皇位繼承制度早就被歷史證明了容易引發朝廷內亂,但海山還是毫不猶豫地選擇這樣做。

看到兩兄弟沒有為了皇位自相殘殺,答己心中自然是十分喜悅。

海山是元朝的第三位皇帝,後人稱之為元武宗。

在位期間,海山大力整頓朝政,做了許多改革。

對於自己的生母和弟弟,海山並未過多限制他們的權力,多有縱容。

也正是這種縱容,給海山的後期統治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在位四年,轉瞬即逝

海山登基為帝後,他深刻知曉弟弟壽山並非自己皇權的威脅者,他真正的對手,是擁立他稱帝的右丞相。

右丞相在朝中經營多年,勢力盤根錯節,只有先把右丞相的權力剝奪,他手中的權力才會更穩固,他對於家國的治理才會更自由。

為此,海山將母親答己奉為皇太后,弟弟壽山奉為皇太子

他們一家人合力,將權力中心漸漸轉移至自家人手中,右丞相則很快被移出了權力中心。

海山將右丞相調到了漠北邊陲,讓他在邊關做一個有名無實的清閒丞相。

最大的威脅者被清理出局,海山緊接著要做的就是大盤清洗朝政,將自己的支持者全面輸送到政權體系的各個角落。

在武宗的改制中,我們雖能夠很清晰地看到漢化特色,但其中也有一些措施出現了「反漢化」特徵。

為了改善朝中多民族共理朝政、行政人員冗餘、辦事效率低下、腐敗問題嚴重等問題,武宗進行了徹底的人員清洗,實行無節制的封賞制度,提高官員俸祿。

武宗設立尚書省,安置親信,以便於他們支持自己的改革事業。

為了提高改革效率,武宗淡化朝中老官員的地位,任用武將以推進自己的改制進度。

如此,常年在外征戰的武將得以進入元朝的權力中樞。

為了緩解嚴重的通貨膨脹、貨幣貶值等經濟問題,武宗不僅發行新幣「至大鈔」,還發行了兩種新的銅幣,試圖以小面額貨幣來平抑商品價格的巨大波動。

為了提升自身威望,武宗下令實行考課和郊祀等文化活動,任用大儒擔任負責人,進一步提高了儒學在社會思想教育中的地位。

此外,武宗在崇信藏傳佛教的同時,還允許大家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

當然,武宗為了拓展自己的支持群體也做了一些錯事,他肆無忌憚地論功行賞一事,遭到了後人的唾罵。

他即位一個月就大興土木、建設元中都的舉措也給國家財政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

因武宗接受儒家教育的時間較短,對儒家思想的理解不夠深入,故而他在儒家思想與元朝實際情況的結合一事上,認識還不夠深入。

所以,武宗推行了許多看似具備漢化特徵實則與儒家思想相悖的舉措。

武宗雷厲風行的改制,引起了很多漢人舊臣的不滿,許多朝臣漸漸轉變為皇太子壽山的支持者。

再加上皇太后干預朝政,武宗統治後期鬧出了不少笑話。

1311年,武宗不幸去世。

英年早逝的武宗還未來得及驗收自己的改革成果便殞命西去,著實可惜。

關於武宗的死因,史書上解釋為「酒色虧空」。

至於武宗愛喝酒這件事,史書上也有記載,故該死因也有一定可信度。

武宗一死,皇太子壽山即位,成為元朝的第四位皇帝元仁宗。

此時,仁宗認為武宗的許多政策偏離了儒家思想,他並未選擇延續下去。

如此,武宗的改革仿佛一場鬧劇般猝然結束。

不過,仁宗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也漸漸明白了武宗重蒙輕漢的一些做法,尤其是對海運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是促使社會穩定、物價穩定的重要原因。

仁宗之後,元朝的權力重心向中國南方傾斜,元朝政權進一步被漢化,直至完全成為漢化政權。

雖然武宗心心念念想要成為成吉思汗那般人物,但無奈時代所限,他只能如此。

關於元武宗的評價,後人多因其「武將」出身的身份而評價他是個「莽夫」,批判他作為一個帝王還行事衝動。

這一評價更多聚焦於他的改制缺陷,但客觀來講,武宗的改制也有許多地方值得考究,且確實起到了對社會的穩定和促進作用。

作為草原與漢地融合統治的君王之一,武宗膽嘗試,也為國家發展做出了很多改變。

只可惜武宗英年早逝,大業未成便殞命西去,讓我們無法見證他的政治、經濟改良是否真有成效。

參考文獻:

元代武宗朝政治問題研究_曹學川

元武宗並非頭腦簡單一介武夫_記者耿曉明_通訊員張國旺

元武宗改革諸問題淺探_李鳴飛

元武宗研究_孫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