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鱉稚鱉纖毛蟲病的診斷與防治

吉山花瑤 發佈 2024-04-29T10:48:49.862946+00:00

纖毛蟲病是鱉、蝦、蟹養殖中常見寄生蟲病之一,但養殖對象被寄生後不會直接死亡,故而容易被忽視。鱉被大量纖毛蟲寄生後不加以治療,會繼發細菌感染,誘發腮腺炎、腐皮病、穿孔病和紅脖子病等常見疾病,造成死亡和影響商品價值,所以在病情發生早期要積極防治。

中華鱉稚鱉纖毛蟲病的診斷與防治

基金項目:重慶市生態漁產業技術體系(4322190028)

任朝穎等

纖毛蟲病是鱉、蝦、蟹養殖中常見寄生蟲病之一,但養殖對象被寄生後不會直接死亡,故而容易被忽視。該病可引起鱉食欲不振、機體消瘦、生長緩慢,影響鱉的生長發育。鱉被大量纖毛蟲寄生後不加以治療,會繼發細菌感染,誘發腮腺炎、腐皮病、穿孔病和紅脖子病等常見疾病,造成死亡和影響商品價值,所以在病情發生早期要積極防治。現將1例中華鱉稚鱉感染纖毛蟲病的治療情況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一、基本情況

2022年8月中旬,在重慶永川某中華鱉養殖場有多隻稚鱉出現病症,之後陸續死亡,發病率20%,死亡率8%。發病稚鱉背甲長(32.8±4.3)毫米、背甲寬(28.5±2.1)毫米、體重(6.5±0.9)克,養殖水體水溫26~32℃、溶氧>5.0毫克/升、pH 7.32~7.79。經筆者詢問得知,養殖池塘為老塘,水質較差,水體帶有腥臭味,水面漂有較多白色或土黃色泡沫,池壁有大量褐色的固著生物。

二、病原、病症

纖毛蟲病又稱鐘形蟲病,病原包括累枝蟲、聚縮蟲、鐘形蟲和獨縮蟲等,主要表現為鱉體表寄生一簇簇黃色或土黃色絮狀物,頸部、背部、腹部、四肢部分或均有附著,與水霉病症狀較為類似,但絮狀物比較堅硬。

三、病情診斷

發病稚鱉主要症狀表現為食慾下降、塘邊獨游、游泳乏力、四肢癱軟、反應遲鈍,纖毛蟲在稚鱉體表有不同程度的寄生,一般開始寄生於頸部和四肢。患病較重的鱉體各個部位均有寄生,肉眼可見稚鱉體表披上了「蓑衣」,絮狀物顏色和池水顏色相似。嚴重患病的稚鱉活動遲緩、攝食困難、軀體消瘦,直至死亡(圖1)。



圖1 患病稚鱉症狀

在患病稚鱉病灶部位進行取樣,刮取體表的絮狀物在光學顯微鏡下製片觀察,均觀察到大量寄生蟲,單個蟲體和每個群體均清晰可見。單個蟲體70~90微米,呈倒鐘形或漏斗狀。蟲體前端有小膜圍口區的口緣向外擴張形成的圍口唇(緣唇),從反口面伸出柄,柄又粗又直,柄內透明,無肌絲,故群體的柄不收縮。單體可收縮,大核帶狀縱位,初步診斷有累枝蟲(圖2)寄生。



圖2 顯微鏡下的累枝蟲

仔細觀察發現,有生活形態與累枝蟲相似、群體生活、單個體呈倒鐘形、柄內無肌絲的蟲體。蟲體受刺激可引起收縮,前埠圍平直,不形成圍口唇。圍口盤高高聳起,突出在口圍之上,進一步診斷有蓋蟲(圖3)寄生。




在無菌培養基上劃線,28℃下培養24小時,未分離到致病性病原菌。基於上述診斷及分離鑑定結果,綜合判定本次稚鱉患有纖毛蟲病。

四、流行危害

纖毛蟲類是自由生活的種群,在自然水體中廣泛存在,以游泳體的形態黏附在物體表面或生物體表並長出柄加以固著,對寄主產生破壞作用。柄向上形成樹狀分支,整個樹枝狀上的蟲體形成一個群體,分支末端長出單個蟲體。蟲體的營養來源為細菌類食物顆粒,在營養物質豐富的水體中長勢較好,如在稚鱉養殖池大量繁殖,通過水體或活餌料進行傳播。其主要繁殖方式為分支末端的單個蟲體成熟後脫落到水體中成為游泳體,遇到合適的物體或生物時再次吸附,隨後按上述趨勢發展成新的簇狀群體。大量附著會影響鱉的行動、攝食和呼吸,嚴重影響生長發育,且大量寄生時可增強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引起繼發性感染,造成鱉的大量死亡。在水溫過高、密度過大的溫室養殖模式中更容易暴發此病,且蟲體生長沒有明顯的地區性和季節性。

五、治療方法

據文獻報導,防治此類寄生蟲病常用銅鐵合劑等具有消毒殺菌作用的化學製劑,不僅殺滅效果不佳,而且操作煩瑣、成本高、有毒副作用。本次選用纖蟲淨(主要成分為阿維菌素),在晴天上午依據說明書結合實際養殖情況用藥,隔1天用藥1次,用藥兩次後發現纖毛蟲明顯減少,再連用1次後鏡檢纖毛蟲全部殺滅,取得了良好效果。待纖毛蟲被殺滅殆盡後,適當增大投餵量,拌食或潑灑維生素和黃芪多糖等免疫增強劑,同時改善池塘水質和底質,減少營養物質的積累和微生物的豐度,抑制寄生蟲的滋生。此外,全池潑灑聚維酮碘等碘類消毒劑,防止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

六、預防措施

1.優化環境

養殖環境決定著龜鱉的生存、生長及繁殖。環境、病原與宿主相互作用產生疾病,因此優化環境可減少疾病的發生。對於養殖鱉和水棲龜,水環境要做到水源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保持環境安靜,設立必要的曬背台,滿足龜鱉曬背的生活習性。

2.適宜的放養密度

養殖密度過高會導致水質變差、病原體大量繁殖,還因養殖個體之間的頻繁接觸而導致病原體廣泛傳播,同時會加大種群內個體間的干擾,造成生理機能和免疫力下降。此外,如同一隻池塘中放養的個體規格差別較大,由於龜鱉具有搶食習性,個體小的和體弱的龜鱉攝食困難,影響其生長發育,抗病力下降而易患病。

3.有效的病原體隔離措施

受傷龜鱉入池後易感染各種病原體,患病龜鱉放養在池中,可直接將病原體傳染給健康龜鱉,使健康龜鱉感染髮病。因此,受傷龜鱉和患病龜鱉必須先進行隔離治療,待治癒後再放入池中,以免造成病原體的傳播。

4.適時使用微生態製劑和底質改良劑

微生態製劑主要有芽孢桿菌、光合細菌、乳酸菌、酵母菌、硝化細菌、EM 菌等,具有無毒害、無殘留、無污染等特點,可以調控養殖對象和養殖環境之間的平衡狀態,提高養殖對象的免疫力、飼料利用率。底質改良劑常用的有生石灰、沸石粉、氯化鐵和氯化亞鐵,可有效分解有機質,防治纖毛蟲等寄生蟲病的發生,減少病原菌的存在,降低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

總之,龜鱉養殖中要堅持勤觀察、勤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請關注,點擊我的頭像進入個人主頁可以查看我的更多作品,今日頭條會對關注者推送我的更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