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國防部授予榮譽稱號的35個單位(一):總述

半卷紅旗 發佈 2024-04-29T13:04:13.033085+00:00

榮譽稱號是軍隊對執行作戰、訓練和其他任務中功績卓著、有特殊貢獻和重大影響的個人和單位授予的光榮名稱,是其貢獻的象徵和功績的標誌。

榮譽稱號是軍隊對執行作戰、訓練和其他任務中功績卓著、有特殊貢獻和重大影響的個人和單位授予的光榮名稱,是其貢獻的象徵和功績的標誌。中外軍隊基本上都有相應的榮譽體系,以二戰時的最高榮譽為例,德三有「騎士鐵十字勳章」及其加飾(橡葉雙劍鑽石),黴菌有「榮譽勳章」,約翰牛有「維多利亞十字勳章」,老毛子則有「蘇聯英雄」(針對普通軍人,「勝利勳章」在我看來不算),等等。

很多朋友在討論解放軍的榮譽時,也經常會聊我軍的最高榮譽是什麼。有人說是一等功,有人說是特等功,還有特級戰鬥英雄,等等。但我一直認為,解放軍在榮譽方面有一個特別鮮明的地方,那就是集體榮譽稱號——這才是我軍的最高榮譽。

中國人民解放軍九十餘年建軍史,曾有大批建制單位被授予榮譽稱號,發揮了廣泛深遠的引領、示範作用,我們一般人都籠統稱其為「英雄部隊」。但其實仔細研究,還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1930年12月30日,紅一方面軍的3軍9師27團1連在第一次反「圍剿」作戰中,一舉攻入敵指揮所,「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戰後紅3軍授予該連「戰鬥英雄連」榮譽稱號,這是紅軍最早由軍一級授予部隊的榮譽稱號。之後在紅軍時期,還有不少部隊陸續獲得「模範紅五團」、「強渡烏江模範連」、「開路先鋒連」等榮譽稱號。

1937年9月,八路軍115師取得平型關大捷。戰後,八路軍總部、115師和343旅等各級機關授予在戰鬥中表現優異的建制「戰鬥先鋒連」、「平型關大戰突擊連」、「英雄尖刀班」等榮譽稱號,這是抗戰時期第一批部隊榮譽稱號。之後,又有「黃土嶺功臣炮連」、「黃崖洞保衛戰英雄團」、「金剛鑽團」、「劉老莊連」等英模集體,它們基本上至今還都在現役部隊序列中。

解放戰爭和後來的抗美援朝作戰中,大量英雄部隊前赴後繼,層出不窮,引領我軍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這其中,建制小到「金湯橋班」、「215號」坦克車組、甚至只有三個人的「葉永安小組」;建制大的則有「洛陽營」、「濟南第一團」、「白雲山團」、「光榮的臨汾旅」等等,至今還被廣大軍史愛好者津津樂道。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的榮譽稱號通常由各總部、各軍兵種、各軍區授予。而這其中「含金量」最高,最「耀眼」的則當屬全軍性的英模集體榮譽稱號——大致說1962年以前由中央軍委授予,1963年至1967年由國防部授予,1968年以後由中央軍委授予。

這其中1964年2月1日,國防部發布第10部《紀律條令》,第2章「獎勵」規定:獎勵項目分為嘉獎、記三等功、記二等功、記一等功和授予榮譽稱號五個等級。「授予全軍性的個人和單位的榮譽稱號的權限,屬於國防部」。1964年3月23日,軍委辦公會議通過的《關於授予單位和個人榮譽稱號的規定》又重申:紀律條令中對單位的獎勵規定,獲得立功獎勵,其功績顯著的單位,還可以授予軍隊光榮稱號。授予權限由國防部長實施。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先後由中央軍委辦公會議和中央軍委辦事組接管,對外使用中央軍委名義,不再使用國防部名義。七十年代以後,國防部逐漸恢復職能,承擔軍事外交、兵役、國防教育等工作。所以,六十年代解放軍的英模個人和單位,凡是由國防部授予榮譽稱號的,不僅是最高等級獎勵,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是「空前絕後」的。

這些被獎勵的英模,功績卓著,貢獻特殊,當時在全軍乃至全國都有著重大影響和推動作用,堪稱楷模。至今仍然具有跨時代的巨大感召力,對於促進部隊全面建設、推動社會發展進步具有重要激勵作用。但是由於所處特殊年代,其價值觀和現在有些不合拍(我個人認為和現在普遍道德水準下降有很大關係,不喜勿噴),並且作戰中獲得榮譽的單位較少,而訓練、日常工作和思想學習方面表現突出的單位較多,所以很多軍迷並不了解這些英模部隊的突出貢獻以及它們的沿革傳承,殊為遺憾。

而本系列小文,就專注於六十年代由國防部授予的全軍性質的集體榮譽稱號,共有35個單位。這其中即有大家廣為熟知的「雷鋒班」、「王傑班」、「神槍手四連」等英模單位,也有很多我們今天非常非常陌生的名字,例如「節約炊事用煤先進連」、「模範氣象站」等等。除了這篇綜述,之後每篇介紹一個英模單位,儘量做到每周兩更,希望大家喜歡!同時,由於筆者水平有限,文中出現的錯誤,也希望大家多多指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