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心態」,正在拖垮無數人

帆書app原樊登讀書 發佈 2024-04-29T14:19:06.486613+00:00

總喜歡歸咎於外界的人,很容易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抱怨中,看不清局勢,也解決不了問題。想像有這麼一個地方:這裡的人,每天不是抱怨生活倒霉,就是吐槽社會不公。

作者 | 帆書 · 六月安夏

主播 | 帆書 · 阿成


讀書君說:


人生在世,會碰到大大小小的問題:生活不順、工作棘手、人際關係複雜......


總喜歡歸咎於外界的人,很容易讓自己陷入無休止的抱怨中,看不清局勢,也解決不了問題。


想像有這麼一個地方:


這裡的人,每天不是抱怨生活倒霉,就是吐槽社會不公。


在他們眼裡,伴侶都不貼心,孩子都不懂事,老闆都太壓榨,客戶都很變態。


大家都認為自己是世界最慘,而這種痛苦全由他人造成。


於是整天訴苦,一起賣慘,從中尋求快樂和安慰。


這個地方,就是媒體人古典在《拆掉思維里的牆》中提出的「受害者天堂」


事實上,這裡的場景在生活中也很常見。


有些人一遇到挫折,就會不自覺化身「受害者」,滿身戾氣。


這種負向的心態模式,並不能改變局面,反而會讓自己陷入失控和折磨。


就像古典說:對生命屈服有很多種,最可怕的那種就是喜歡上「被奴役」。


擺脫受害者心態,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





莫言小說《晚熟的人》裡,講述了表弟寧賽葉的故事:


在那個生活艱苦的年代,表弟可謂從小享福。


別人放牛的年齡,他到處頑皮搗亂;別人幹活的年齡,他抽菸喝酒寫詩交友。


哪怕三十多歲依然遊手好閒,家人依舊毫無怨言地照顧著他。


可即便如此,表弟總是滿口怨懟。


他恨世道不公,恨父母帶自己來這個世界受苦;恨莫言不提攜自己,沒有幫他把自己的「名作」發表出來。


為了讓他早日成家立業,親友們四處奔走幫他謀工作。


可他要麼嫌棄事情不體面,要麼覺得公司心太黑,要麼吐槽領導沒氣量。


每次都幹不了幾天,就罵罵咧咧離開,然後四處哭訴說所有人都對不起他。


表弟父母總慨嘆兒子「沒長大」。


但其實,這種心態真的是「幼稚」嗎?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基本歸因錯誤


持這種心態的人總喜歡將成功歸因於自己,卻將失敗和不幸怪罪在他人身上。


在日復一日的抱怨中,淪為迷失自我、墮落頹廢的工具人。



一個春日的午後,作家威爾·鮑溫的寵物狗遭遇車禍。


肇事司機非但逃逸,還威脅、毆打威爾,並對此毫無愧意。


回家後很長一段時間,威爾徹底陷入鬱悶。


他抱怨司機蠻橫,抱怨自己不會打架,抱怨當時沒想到報警,甚至愁出了失眠症。


直到被迫就醫,他才幡然醒悟:


自己這麼多天,除了抱怨,什麼都沒做。


縱然肇事者非常可恨,可真正將自己逼到絕路的,其實是無休止的抱怨。


許多時候,人不是輸給外卷,而是敗於內耗。


放縱負面情緒,會讓自己糾纏在爛攤子裡,被慢慢拖垮。


沉溺抱怨,本質上是一場慢性自殺。




董宇輝曾在直播中表示,自己非常敬佩孔子。


因為孔子雖然一生波折,卻從不言苦。


他說:「從不抱怨,這就是君子之道。」



獵豹CEO傅盛曾講述過自己的一段創業經歷:


當時跟徐鳴合夥時,他倆會經常鎖在辦公室里復盤檢討。


各自反省哪件事情沒做好,並且儘量批評自己,從自身找問題。


他感慨:


很少有人願意去否定自己,那個過程很痛苦,需要不斷拋棄過去的自己。


但也正是靠著這種內省,公司得以逐漸發展壯大。


思想家奧古斯丁說:「莫向外求,回到你的內在,在內在的人裡面住著真理。」


向外追究,只會讓人停在原地,向內探求,才能撥雲見日,漸入佳境。


美國行銷大師吉格,早年曾遇到過巨大挫折。


當時的他眼看事業小有成就,便開始目空一切。


整天不是抱怨領導迂腐,公司太爛,就是吐槽同事差勁,客戶低劣,惹得人人嫌惡自己。


以至於5年換了17家公司,陷入了巨大的財務危機。



直到後來,新公司的一位中層提醒:「你應該安心重建自己的事業,而不是整天挑刺。」


吉格這才恍然大悟,並認真內省。


他發現並非環境不公,而是自己總做一些異想天開的事,且從無穩定,才會不被公司信任。


於是,吉格不再滿腹牢騷,而是踏踏實實埋頭工作。


三年以後,他不僅填補了財務空缺,還成功登頂全美個人銷售第一名,聲名大噪。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習慣了一遇到事情,就找個對象來承擔責任,卻很少能馬上想到如何去解決問題。


殊不知,真正的強者,只在結果上分高下,不在言語上爭高低。


凡事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無休止地吐槽和責問。


人這一生,想要向上成長,必先向內歸因。




常有人問:人和人之間,為什麼差距和差異會那麼大,而且越來越大?


借用古典的一句話回答:「問題出在最底層——你看世界的角度,即心智模式。」


他在《拆掉思維里的牆》中,將人的心智模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受害者模式:總認為外界、別人在掌控我的生命,是他們導致我現在的狀態。


一種是掌控者模式:不管外界如何,我都有能力對自己的狀況負責。生活是我自己的。


古典說:


如果你不擔起這個責任,任何不公都會成為你推責的對象。這樣的人生只有抱怨,沒法進步。


如果你全然為自己負責,你就有能力改變命運。



1506年,34歲的王陽明因言獲罪,踏上了漫長的貶謫之路。


剛從詔獄死裡逃生的他,路上又遭遇了敵人的追殺。


為了保命,他不得不偽裝投江,而後獨自艱難跋涉,才躲到了安全之處。


現實的險惡和人生的無力,讓王陽明倍感絕望。


他寫詩怨懟命途多舛,時局黑暗,甚至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念。


可就在此重要關頭,他偶遇了一位故友。


對方為他占出一個「明夷卦」,並提醒:只要你積極掌控局面,並堅持下去,一定能扭轉乾坤。


正式這個卦象讓王陽明實現了心智破局。


他忽然意識到一切困厄皆是考驗。


如果一味抱怨,終會墮入不復之地。唯有打起精神主動出擊,才不會敗給命運。


而後,王陽明不再消沉,而是慨然奔赴龍場,在那裡耕作,講學,寫詩,悟道……


最終不僅平安歷劫,還創立出影響無數人的陽明心學,實現了「聖賢之志」。



就像愛默生說的:「我們要緊緊地把握住自己的命運,而不是讓命運來支配我們。」


面對生活的刁難,別總怨天尤人,更不要隨波逐流。


用抱怨的時間去改變,才是聰明人應有的姿態。




年紀越長,就越認同一句話:


「抱怨現狀是本能,解決問題是本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


不去訴苦,默默蟄伏;不畏坎坷,靜靜沉澱。


當你把怨氣化作底氣,就是走向強大的開始。


作者 | 六月安夏。努力將平凡的日子,過得熱氣騰騰。

主編 | 阿醫

排版 | 余景

圖片 | 圖蟲創意

音樂 | 紫羅蘭色的前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