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美國是地球膿瘡,全力硬剛美國30年,伊朗和美國的仇怨有多深?

星火彪waroh 發佈 2024-04-29T15:16:00.581194+00:00

2022年11月3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參加加州的一次演講時,看到場外有人舉著「支持伊朗女性解放」的橫幅,於是這位總統說道:「我們會解放伊朗,你們放心吧。」

2022年11月3日,美國總統拜登在參加加州的一次演講時,看到場外有人舉著「支持伊朗女性解放」的橫幅,於是這位總統說道:「我們會解放伊朗,你們放心吧。」

「美國要解放伊朗」,這個新聞立刻傳遍了世界。拜登說這句話時可能沒有多做思考,他覺得這就是演講的佐料,但該發言卻在伊朗引起巨大反響。

作為全球反美的急先鋒,伊朗總統易卜拉欣.萊希馬上回應拜登:「伊朗已經解放43年了,正是從萬惡的美國手裡解放出來的。」

萊希說的「解放」,就是1979年的伊斯蘭革命——在那一年,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發起革命,推翻巴列維王朝,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

這次事件還曾引起「德黑蘭危機」,導致美國大使館52個人被伊朗人俘虜,關押了400多天。

雖然美國人質最後被全部釋放,但是兩國這個梁子是結下了。此後美國6任總統制裁了伊朗幾十年,而伊朗因此也成了反美先鋒,和委內瑞拉、朝鮮並稱「反美三雄」。

美國長期將伊朗列為支持恐怖主義國家,伊朗則稱美國為「地球的膿瘡」,駐伊美國大使館外至今畫著骷髏狀美國國旗,伊朗每次遊行都要燒美國國旗示威。

那麼,美國和伊朗究竟有怎樣的過往?兩國為何如此仇恨對方,又做過哪些讓對方噁心的事?伊朗現在和中俄關係密切,「中-俄-伊」牽手又會給世界帶來怎樣的變化呢?

一、伊朗,曾是美國第一代跟班

伊朗,古代稱之為波斯,是人類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

在古代,伊朗曾輝煌過,但是在被阿拉伯人征服並且伊斯蘭化之後,伊朗就成為中東地區的「二等國家」,近千年來相繼被蒙古人、突厥人毆打、征服。

到了近代,伊朗的「愷加王朝」被沙俄和大英帝國南北壓迫,沙俄占領該國北方,英國從南方的英屬印度和阿富汗進入伊朗東南,建立殖民地。

至20世紀初,「愷加王朝」又被軍官禮薩.汗發動軍事政變推翻,建立巴列維王朝。

巴列維王朝是伊朗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共兩位國王,第一個國王是禮薩.汗,末代國王是他的兒子巴列維。

在巴列維王朝時期,伊朗經歷了二戰,當時伊朗和納粹德國很親熱,幾乎是准盟友。盟軍為了防止伊朗倒向納粹,便派兵占領了伊朗,禮薩.汗被流放,他兒子巴列維繼位。

控制伊朗後,盟軍將伊朗作為物資運輸通道,美國的物資從波斯灣登陸,北上伊朗,直接進入高加索,補給蘇軍。

等二戰打完後,按理說來盟軍應該撤走了,但是蘇聯卻松不開手。

原來,伊朗這地方對於蘇聯來說太誘人了,石油資源豐富不說,位置還很優越。

伊朗左邊是阿拉伯、右邊是中亞,南方波斯灣沿岸是世界主要產油區,再往南是浩瀚的印度洋。拿下伊朗,蘇聯就能捏住亞歐大陸的脖子。

為此,蘇聯在伊朗駐紮20萬軍隊,占領了伊朗北方半壁江山,後面還有蘇聯高加索和中亞的幾十萬大軍。蘇聯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想讓伊朗北方成為俄國的「影響地區」。

但巴列維不答應,英美顯然也不樂意看到伊朗被蘇聯控制,尤其是美國,對蘇聯的擴張非常敏感。為此,美國政府強勢出面,給巴列維王朝站台,讓蘇聯撤出伊朗。

美國告訴蘇聯,蘇聯若不退兵,美軍將登陸伊朗「幫助蘇軍撤退」,到時候大家臉上都不好看。

蘇聯為了穩住局勢,最後在要走了伊朗北方的一些利益後,於1946年無奈撤走軍隊。

在蘇軍離開後,巴列維便成了近幾百年裡伊朗唯一一個趕走西方人國君,而幫助他的美國便因此成了伊朗在那個年代的靠山。從那時開始,伊朗和美國進入了蜜月期。

在那個年代,巴列維帶著王族經常訪問美國,而且全國的各個行業向美國開放,歡迎美國人投資或者參觀。

同時,伊朗軍隊也使用全套美械——美國退役的二戰裝備,以及新研發的主戰裝備都往伊朗送,讓伊軍在中東地區異軍突起,迅速成為地區強國。

當然,這一切也有代價——美國要在伊朗駐軍,而且美國要深入控制伊朗的石油貿易和其他經濟領域,這讓伊朗民族主義者怨言很大。

仇怨的種子就這樣埋下了。

50年代,伊朗曾發生「摩薩台改革」,首相摩薩台要在國內搞經濟改革,削弱海外資本,扶助工人和農民,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重要的事,他要限制國王權力,削弱王權。

要知道,巴列維王朝雖是「君主立憲制」,但是有名無實,巴列維的權力太大,他能解散議會,操縱政黨,任免議員。甚至他後來建立秘密警察「薩瓦克」,搞白色恐怖那一套。

摩薩台這次改革很得民心,也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但是西方資本不會放棄伊朗的石油利益,最後美國聯合巴列維推翻了摩薩台,讓巴列維繼續獨裁。

二、一場變革,卻燒出火苗

「摩薩台改革」後,巴列維國王不是不知道民間對自己有怨氣,美國政府也看到了伊朗民間的革命氣息,這讓美國人寢食難安。

畢竟,蘇聯和伊朗接壤,輸出革命非常容易,而當時美國失去了對中國大陸的影響,因此更不想再失去對伊朗這個大國的控制。

為了讓伊朗穩定起來,美國決定讓伊朗趕緊發展起來,像日本那樣快速發展經濟,以穩定民心。

於是在1963年,巴列維王朝掀起了改變伊朗的「白色革命」,該革命圍繞伊朗經濟和文化領域進行,主要有6個方面:

改革伊朗陳舊的封建土地制度,打擊地主;進行國企改制,促進私有經濟發展;國家把大牧場和林區、河湖收回國有,統一經營;增加工人工資,建立工人協會參與企業管理和分紅;男女平權,女人也能參加選舉;在全國進行掃盲運動,主要戰場在偏遠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

雖然這場運動是巴列維國王為維護自己的統治發起的,但只看這場革命的內容,確實非常有進步意義,足以讓封建而落後的伊朗「改天換地」。

巴列維國王的「白色革命」搞了10年之久,終於1975年完成全國土改,此舉讓伊朗徹底擺脫上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人民。

經濟的改革也提高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男女平權運動讓女性參與生產,勞動力更加充足。

「白色革命」時期,巴列維王朝的年經濟增長率超過15%,最高的1974年接近40%,可以用「狂飆突進」來形容。

1976年後,伊朗的GDP達到681億美金,已經靠石油產業成為世界富國,排名世界第17。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當年全球GDP第16名是比利時,第18名是瑞士,中東小強沙特排在第19。可見伊朗已經能和歐洲國家的經濟媲美,在中東更是絕對的領頭羊。

現在網上流傳的伊朗「繁榮開放時代圖片」,就是巴列維王朝晚期,那時的女性不用圍頭巾,她們穿著西式服裝,大方自信。

伊朗街頭充滿西方文化產品,年輕人聽搖滾、喝啤酒、看進口電影,這些東西在現在的伊朗卻大都不存在。

巴列維完成了「白色革命」,國內和國際上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巴列維自己也飄飄然,經常花錢舉辦各種慶典,彰顯自己的「太平盛世」。他曾舉辦紀念波斯帝國的煙花晚會,一場晚會燒掉幾億美金的煙花。

但他不知道,在暗地裡,很多社會勢力對他的容忍也到了極限。

在「白色革命」前,國內各階層已經對國王的獨裁不滿,巴列維覺得自己發展經濟,能讓國民更愛戴他,結果現實卻狠狠打臉。

首先是最保守,最傳統,但最有威信的「歐萊瑪」階層,也就是農村教士階層所代表的傳統鄉村勢力,他們對這場「革命」深惡痛絕。

教士們在革命前對巴列維其實比較支持,獨裁的、封閉的王國體制,有利於教士統御人民。

但是「白色革命」毀掉了這一切,民間掃盲動搖了農民的宗教信仰,女性解放打碎了農村等級秩序。當伊朗女人穿著牛仔褲走上街頭時,傳統鄉村勢力就到了瓦解的邊緣。

更嚴重的是,很多教士本來就是地主,而巴列維改革土地制度,把宗教性質土地給農民種,等於砸了教士的飯碗。

此外,國家的大資產階級也不喜歡國王,這個階層在革命後變得暴富,但可惜的是,因為伊朗是獨裁體制,富人也無法擴大自己的權力,去操縱政府的立法和行政。

他們的政治權力很小,不能為財富之路保駕護航,於是資本家們要麼移民,要麼忍耐。

最後是幾千萬農民,雖然他們從佃戶的身份里解放了,但農民依然貧困。

伊朗的發展雖然很可觀,但是貧富差距巨大,農村和城市是兩個世界。當時德黑蘭等大城市已經和美國、歐洲差不多,但是在農村,很多地方宛如非洲。

伊朗國內的各種不滿聲音越來越大,部分地區出現遊行示威,政府內部也離心離德,貪官只想撈錢,不顧人民死活。

又因為美國在支持巴列維,美軍在伊朗有基地,一些示威者就把一切矛盾的源頭指向美國,認為美國是幕後黑手。這是伊朗最早的「反美火苗」,後來燃燒成了反美的熊熊大火。

1977年10月,反國王示威席捲伊朗。次年初,美國CIA發給白宮一份秘密報告,裡面顯示伊朗已經成為火藥桶,巴列維被各個階層拋棄,成為孤家寡人。

當時美國是卡特總統時期,白宮正在考慮要不要放棄巴列維,換人控制伊朗。結果1979年初,一場伊斯蘭革命就在伊朗爆發了。

三、就算伊朗要毀滅,也要拉上美國

1978年底,在伊朗各地遊行的人數已經有近千萬,美國CIA給白宮的報告說:「哪怕這數字有所誇大,這仍然是地球上最大規模的遊行。」

1979年初,伊朗的「教士階層」成為革命主力,一場「伊斯蘭革命」摧枯拉朽。民眾對巴列維的不滿太大,最後所有階層都團聚在宗教領袖霍梅尼身邊。

1979年2月1日,霍梅尼從伊拉克空降德黑蘭,受到百萬人的歡迎。伊朗反對派也組成游擊隊,配合支持革命的軍人,打敗了支持國王的軍隊。

因為大部分伊朗軍隊對革命保持沉默,巴列維看大勢已去,最終逃出伊朗,伊朗革命成功。當年年底,巴列維以「治病」為理由前往美國,這讓伊朗的「伊斯蘭共和國」政府非常憤怒。

很快,伊朗人在一群極端分子的帶頭下衝進美國大使館,把裡面的52個美國人抓為人質。保護美國大使館的十幾個海軍陸戰隊,在看到烏壓壓的人海後也選擇繳械投降。

這次人質危機狠狠打了美國的臉,當時正是冷戰「蘇攻美守」的階段,美國本就處在冷戰下風,結果連小小的伊朗都騎到了美國頭上,「好人」卡特也忍無可忍。

在幾次談判無果後,卡特曾下令美國特種部隊潛入德黑蘭救援人質。但是在行動時意外頻發,直升飛機和運輸機從波斯灣起飛後,一些飛機因為故障返航,行動被取消。

在返航過程里美軍還出現飛機相撞事故,造成8人死亡。這次營救失敗直接讓卡特下台,人質危機也因此又拖了一年。

直到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後,伊朗為了應付勁敵伊拉克,加上巴列維已死,伊朗領袖霍梅尼才表示願意釋放人質,緩和美伊關係。

1981年初,美國人質通過阿爾及利亞前往歐洲,終於返回美國。但美國人卻沒有因此給伊朗面子。

縱觀「德黑蘭事件」,伊朗的行為的確不地道,劫持人質的劣行在國際上也飽受批評。至於美國,全國上下也瀰漫著反對伊朗的氣氛,從政府到民間都認為伊朗是「邪惡政權」。

至此,美伊關係算是徹底破裂。

於是,在80年代的伊朗跟伊拉克打仗時,美國大力支持伊拉克,給薩達姆賣武器,並限制西方世界和伊朗的貿易,讓伊朗陷入困境。

在以前,伊朗的武器系統都是美式的,甚至美國最先進的F14戰鬥機剛進入現役就賣給了伊朗。兩國交惡後,伊朗買不到美式武器的零配件,只能拆一架飛機修幾架飛機。

後來,伊朗被逼著從越南人手裡撿垃圾,從以色列手裡高價購買武器,直到在西方面前走投無路,轉而從中國求購坦克和飛機去打仗,而這則為中伊關係打開了大門。

打完血腥的兩伊戰爭,由於伊朗獲勝,政教合一政府算是坐穩江山,他們走「不東不西」的政策,不跟美國和蘇聯站隊,自己玩自己的。

可是不跟大國來往,伊朗本身的安全沒人能保障,在這種焦慮中,伊朗開始製造核武器。

伊朗人製造核武器,也是受到以色列的刺激。畢竟以色列作為伊斯蘭世界的重要敵人,在80年代就被默許擁核。

打贏兩伊戰爭的伊朗信心滿滿,想對以色列進行核威懾,以在中東建立威望。

而美國最不希望看到伊朗有核武器,因為美伊關係破裂後的伊朗天天反美,一旦核彈造出來,保不齊哪天就往美國丟。

美國由此開始制裁伊朗,對其進行經濟封鎖,甚至限制各國買伊朗的石油。自此,兩國進入30年的互撕階段。

這30年間,美國官方、民間都在黑伊朗,但伊朗政府對網絡和民間輿論管理很嚴,美國勢力很難滲入伊朗。

伊朗政府反美也不遺餘力,在21世紀初,只要有伊朗出現的國際會議,其領導人罵美國都是半小時起步。

伊朗批評美國侵略伊斯蘭世界,甚至指責「911襲擊」是美國偽造的,惹得很多西方國家不滿。伊朗政府還有一句名言:「哪怕伊朗要毀滅,也要拉上美國。」

四、美國夢境中的「最壞結果」

如果只是「嘴炮」也就罷了,更讓美國無奈的是,伊朗還支持中東的什葉派教徒搞反美。

美國侵略伊拉克,伊朗就暗中支持伊拉克什葉派組成游擊隊襲擊美國,打得美軍不敢出基地。在國際上,很多反美勢力每年都得到伊朗的打款,畢竟伊朗是產油國,錢都是小意思。

敘利亞戰爭爆發後,伊朗堅決支持阿薩德政府,還派人前去敘利亞助戰。阿薩德政府在戰爭中沒有倒台,伊朗革命衛隊功不可沒。

伊朗還在國內潛心研究核武器,研究了幾十年,屢敗屢戰,歷代領袖口口聲聲要滅掉以色列,把以色列嚇得夜不能寐。

多年以來,以色列和CIA經常暗殺伊朗的核物理專家, 兩邊都結下血仇。

除了暗地裡的較量,兩國在明面上也不留餘力。

美國對伊朗的封鎖進行了幾十年,包括經濟、軍事兩方面,伊朗在國際上拿不到任何融資,國內幾十年缺乏投資,現在的底子都是巴列維時期留下的。

這導致伊朗的工業發展緩慢,雖然其本身的工業基礎尚可,但該國無法在國際上獲得一些重要資源,美國嚴格控制輸入伊朗的稀有工業材料,讓伊朗在電子和特種材料方面非常落後。

美國甚至還限制伊朗的石油出口,對進口伊朗石油的公司和國家進行制裁。

這個制裁不是說說而已,美國是說到辦到,和伊朗做生意確實風險很大。比如華為,就因為牽扯進對伊朗的出口和投資,被美國使絆子,至今還受到影響。

不過,近些年來,隨著中俄的崛起,美國其實已經無法限制中國、俄羅斯這些大國和伊朗的聯絡了。尤其是中國,現在經濟體量幾乎趕超美國,美國無法左右中國對外的投資和合作。

美國在歐巴馬時代從中東收回棋子,強行結束了兩場漫長的戰爭,專心回到亞太地區對付崛起的中國。

而中伊俄為了破局,近些年來往密切,畢竟三個國家都是歐亞大陸上的古國,也是人口、經濟強國,中國有財富、有技術,俄羅斯和伊朗有資源,三國聯合絕對能破開美國的封鎖。

但是鑑於現在的國際平衡,三國之間還沒有徹底打破美國立下的政治、經濟秩序。例如中國方面,目前對伊朗的石油進口還不大,還是以中東石油為主。

但是已經和北約正面開懟的俄羅斯,和伊朗就不藏著掖著了,兩國已經開始軍事合作,伊朗的無人機出現在俄烏戰場上就是最好的證據。

伊朗願意支持俄羅斯,一是報美國打敘利亞戰爭之仇,二是貫徹「敵人反對的我就支持」的方針,讓俄羅斯替自己教訓一下北約。

而在美國20世紀末的戰略構想中,一個破碎的、互相拆台的歐亞大陸是符合自己利益的,但美國最害怕的就是幾個強國的聯合。

尤其是東亞的中國、歐洲的俄羅斯、中東的伊朗,這三個國家分別輻射中東、歐洲、東亞,幾乎能把美國趕出歐亞大陸。這三者的聯繫,是冷戰後期戰略家的重要課題。

但現在美國政治已經進入「歡樂模式」,民主黨和共和黨都讓80歲老頭子參選,手下幕僚也都是政治正確狂人,或者商界二代、三代,在政治上的眼光、手段遠不如冷戰政客們。

美國曾害怕的「最壞情況」,現在可能正在發生,所以美國近些年頻繁對伊朗釋放緩和信息,希望儘量結束兩國的敵對狀態。

至於伊朗這個宗教國家會如何接招,只能拭目以待了。


文/商學野

參考資料:

1、《伊朗巴列維王朝覆滅根源探析》,金彩雲

2、《美國和伊朗恩怨的"前世今生"》,丁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