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部電影為例,分析電影標題產生以及片尾發展之間的關係

福星徠 發佈 2024-04-29T15:29:46.577197+00:00

文/福星徠編輯/福星徠標題或提及被整合到裝飾或城市標誌中,要麼是塗鴉,要麼是壁畫,要麼是海報或廣告牌。它們被刻在牆上,廣告板上,甚至導航板上。

文/福星徠

編輯/福星徠

標題或提及被整合到裝飾或城市標誌中,要麼是塗鴉,要麼是壁畫,要麼是海報或廣告牌。它們被刻在牆上,廣告板上,甚至導航板上。

在這些情況下,根據Michel Chion的說法,「很早的時候,特別是在西部片中,我們會遇到一些例子,這些例子是在布景本身中寫成的,但與動作和人物是分開的,因為它們出現在空虛的,或者幾乎是人類存在的平面上。」

正如前面在歷史部分所描述的,1961年由索爾·巴斯執導的《西區故事的片尾是這類電影中令人難忘的例子之一。《我親愛的克萊門汀》於1946年上映,是一部由約翰·福特執導的美國西部片,片尾是掛在一根圓柱子上的九個木製標誌,類似於指示方向的標誌。

此外,這個數字9可能象徵著電影故事中的一些細節,例如9具屍體或9名參賽者參加最後的決鬥。此外,這種帶有指示性面板的模式是西方屬的典型形式之一。另一個例子是1950年日落大道的開通。

這部電影得名於著名的「日落大道」,兩旁是好萊塢明星的別墅,穿過洛杉磯和比佛利山莊。如前所述,它還展示了它的標題,在人行道的柏油路邊緣展示了日落大道站的名稱。1958年,在法國電影《我的叔叔》中,片尾被安裝在正在建造的建築物前的一塊建築板上。

由塔蒂執導,與導演兼故事板藝術家皮埃爾·埃泰克斯合作,影片的片尾立即揭示了影片將關注法國建築變化的後果。此外,它的標題是用手寫的,用白色粉筆寫在灰色的牆上。

1977年,保羅·托馬斯·安德森開始了他的電影《布吉之夜》,在一家劇院的入口處用霓虹燈展示了片名。在Ed Wood中可以找到更多將提及納入裝飾的例子。後者於1994年由蒂姆·伯頓執導,是一部帶有50年代氛圍的電影。

在這部電影中,演員的名字出現在一個墓地的墓碑上。1995年,在Jean-Pierre Jeunet的法國電影失落兒童之城中,這部電影也是布景的一部分。它出現在一個吸引人的遊戲機的頂部,周圍是閃爍的小燈。

1988年,在約翰·卡彭特執導的電影《他們活著》的開頭,標題出現在牆上的塗鴉中間。

在這種融入城市信號的開場中,我們還應該提到伍迪·艾倫1979年的傑作《曼哈頓》,在這部電影中,他向這座城市表達了最好的電影敬意。

影片以紐約的景色開場,片名出現在垂直安裝在一座建築上的閃爍的霓虹燈面板上。更現代的是,在半夜的路邊,一個路標上寫著「穆赫蘭博士」,由一輛正在行駛的汽車的前大燈點亮。這是大衛·林奇2001年上映的電影「穆赫蘭大道」的標題。

泛型-寫入

在打字機或電腦上,或在印表機輸出的紙張上,寫出片尾的標記,可以被識別為其他更常見的膠片開張模式。儘管打字機和計算機存在差異,但它們都被認為是書寫設備,因此我們將它們歸入同一類別。

然而,用打字機打字可以被認為是列印的學分,而用電腦打字則不是。寫在計算機屏幕上的字符給學分一種數位化或計算機化的效果。這種效果與與技術和計算機科學有關的主題相對應,而打字機從來不會給人這樣的印象,即使在它自己時代的圖像中使用。

1957年,好萊塢導演沃爾特·朗執導的電影《台式機》的開場白就是一個例子。前景顯示了一個潛入IBM印表機的跟蹤。這張圖片顯示了一個計算機系統的部件,其他部件位於兩側,構成了20世紀50年代計算機的部件和外圍設備。

所有這些元素都被放置在地板上,地板的靈感來自皮特·蒙德里安的幾何繪畫。在移動到印表機後,我們看到一張紙出來,上面寫著兩位主要演員的名字,然後是電影的標題和其他提及,所有這些都是「打字機」類型的字體

值得注意的是,在那個時代,使用「打字機」類型的排版的想法似乎足夠有說服力,足以喚起技術的意義。有趣的是,大約在1955年,IBM聘請了三家美國排版公司,對於技術質量較高的打。

這三位排版師是羅傑·羅伯遜,他設計了「哥德式字母」,John Schappler是「代表」,Howard Ketter是「威望精英」,還有著名的「信使」字體。後者成為「打字機」風格中最受歡迎的字體,多年來一直在印刷格式中使用。

1966年,理察·弗萊舍的電影《夢幻之旅》中也出現了這種類型的排版人物。設計師Richard Kuhn提出了一個具有科學氛圍的片尾,與電影的技術方面相對應,片尾片本身就與圖像相匹配。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計算機技術被引入到仿製藥的創作中。1975年,西德妮·波拉克導演的美國電影《禿鷹的三天》以一台電腦印表機列印文本的圖像開場,以「電腦」類型的排版,並將標題疊加在這些圖像上。

在「電腦開場」類型中,我們也可以提到詹姆斯·卡梅隆1984年發行的。這裡出現了兩組透明和藍色的字母,在後面的背景下,當他們走近彼此相交,從彼此中走出來的時候,這些字母最終形成了一個向後的標題。

在「計算機」類型的排版中,學分以文本的形式出現在計算機屏幕上,帶有正方形光標,這是80年代的一個非常可識別的特徵。作曲家布拉德·菲德爾用電子主題和數字效果完成了這些技術排版圖像,這也成為《終結者》的主要主題。

2009年,Karin Fong和她的想像力量團隊為「終結者拯救」創作了開場白,這部電影忠實於「終結者」的第一部電影。在先進技術的推動下,後者在虛擬環境中具有金屬質感,就像電影的氣氛一樣。

學分是以打字的方式出現的,但顯然是以比第一個終結者更現代的方式執行的。其他更現代的例子,但靈感來自打字機的氣氛,可以在喬爾舒馬赫的《第23號》中找到。它的主題曲由米歇爾·多爾蒂擔任藝術指導。

它是一個美學研究和真正成功的開場白,特別是因為它與電影的心理驚悚片類型的一致性。此外,由於它奇異,冷酷和神秘的一面,它立即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

此外,請注意,這個片名的靈感來自凱爾·庫珀的風格,這種風格對恐怖類型片名的設計產生了不可否認的影響。在一張略有皺紋的紙的背景上,帶有打字機垃圾風格的文字出現在字符之間,這些字符在屏幕上重複和擴散。

標題以暗紅色突出,周圍有數字「23」和「X」。然後它就會褪色,就像血。血滴在書寫的字符上,最終覆蓋了整個屏幕。在片尾,一旦屏幕完全被血液飽和,一個大數字23就會出現在圖像的中心。

通用模式

通常,這種片名模式呈現了主角的個人和親密環境,反映了電影的整體氣氛,也可能具有心理價值。此外,它允許以更有創意的方式呈現提及,例如,通過將所展示的對象與所呈現的人的功能之間的關係聯繫起來。

2004年由傑瑞德·赫斯執導的電影《拿破崙炸藥》講述了一個住在美國的高中生的生活。喬希·科門選擇通過一系列由手放下的物體來呈現這部電影的片尾,這些物體的屍體將不會被看到,在這些物體上,觀眾可以發現電影參與者的名字。

框架都是特寫,有時是極端的,因為有些物體太小了。其中包括幾盤食物,一張保險卡,一張學生證,一顆錫箔星,圖書館書籍,一容器防曬霜和奇幻人物的圖畫。所有這些對象都可以告訴我們很多關於這部電影。身份證上顯示這部電影發生在2004-2005年。

地圖上還有一張主角的照片。片尾的聲音以鳥鳴的簡單畫外音開始。鳥是大多數人早上醒來時聽到的第一件事,它們也是你在電影開始時聽到的第一件事。在屏幕上看到物體之後,我們聽到音樂,這是一首相當簡單的歌曲,由原聲吉他和鳥兒的歌聲組成。

使用「實驗刻字」的排版風格在這篇文章中,提及直接呈現在不同材料和字符的物體上。例如,標題寫在食物盤上,上面有調味品。頭銜印在學生的身份證上。在整個序列中,書名的排版相對於所顯示的對象而發生變化,例如圖書館借閱單上的手寫,圖紙上的手寫,甚至鉛筆上的雕刻。

這裡絕對應該提到羅伯特·穆里根的一部電影《殺死一隻知更鳥》的精彩開場白序列,這部電影由史蒂芬·法蘭克福於1962年執導,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了一些物體來傳達電影的氣氛。它是這一藝術歷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

有時物體上的名字與所呈現的人的功能有關。1991年由馬克·卡羅和皮埃爾·傑內執導的法國電影《熟食店》就是這種情況,如,大流士·孔吉的名字,攝影總監,刻在舊相機的正面,通常是為品牌保留的地方,或者音樂作曲家的名字出現在破碎的黑膠唱片的中心標籤上。

在2008年由Dana Nechushtan執導的荷蘭電影《Dunya&Desie》的片尾中,所有的學分都被整合到一個青少年臥室的日常物品中。這部非凡的作品是由荷蘭設計師和動畫師Balder Westein創作的。

2010年,法國電影《塞爾瑪,路易絲和尚塔爾》一開始就把相機移到了一個刻有「La Fabrique 2 Pr é sente」字樣的利基上。她繼續往上看,展示了一個用白色字母寫著簡·伯金名字的狗的插圖日曆。

然後她走進廚房,在冰箱前停了下來,那裡的磁鐵字母組成了卡羅琳·塞利爾的名字。相機繼續它的路徑,同時顯示其餘的標記仍然嵌入在裝飾和物體上,例如玉米片包裝,一盒麥片,一盒茶,一家咖啡館的櫥窗,最後,導演貝努瓦·佩特雷的名字出現在一輛麵包車的後門上。

我們介紹的各種通用模型可以通過視覺效果來豐富,其中最常用的是慢動作,停止慢速效果在電影中主要用於增加視覺和情感衝擊力,但在體育場面或戰鬥場面中也常用來細化和強調一個動作。

1980年,馬丁·斯科塞斯在電影《狂暴的公牛》的片尾曲中使用了它,在片尾曲中,德尼羅飾演的傑克·拉莫塔在拳擊台上以極慢的速度獨自熱身。這首黑白的序曲配是馬斯卡尼創作的歌劇「鄉村騎士」中引人入勝的音樂。

《水庫狗》是一部由昆汀·塔倫蒂諾執導的美國黑幫電影,於1992年上映。這位導演通過使用慢動作為他的電影開場,並通過套印為我們呈現他的電影中的人物走向鏡頭一個接一個地捕捉每一張臉,從而使美學效果加倍。

這種開場模式最引人注目的例子之一是塔爾塞姆·辛格在2006年創作的《秋天》中的純美學片尾。全黑白,這部敘事片尾講述了一個故事,享受了一個緩慢的動作效果。它讓觀眾沉浸在豐富的圖形構圖中,由貝多芬崇高的第七交響曲支撐,讓觀眾真正想要發現這部電影

筆者觀點

今天,多虧了新技術,這種影響可以在表面上複製。例如,2010年,在約翰·卡彭特出色的開場白《病房》中,慢動作效應是一個計算機模擬一個3D動畫效果是通過照片來實現的,這些照片追溯了歷史中的精神病學,投射在鏡子上,每次鏡頭的變化就會破裂。

由Sai Selvarajan和Marc Chartrand執導的電影《追逐莎士比亞》的開場序列在2013年中獲得了「標題設計卓越觀眾獎」。這張片尾片獲得了一種美麗的催眠視覺效果,這要歸功於對自然拍攝的緩慢效果。

從特寫草皮開始,草皮隨風緩慢移動。下一個來自天空的主觀鏡頭和落在相機鏡頭上的幾滴雨滴,然後是白馬在黑色背景上慢動作的壯麗鏡頭。特殊的燈光展現了馬身體運動的肌肉,細節精湛。這個序列,完全獨立的作為一個短片之前的電影。

電影的標題、過程以及結尾環環相扣,它有可能在一開始就已經暗示了結局,這是導演的一種智慧和給觀眾的暗語。

參考文獻

程小薔.三議美國電影文化的繁榮[J].電影文學,2013(09):13-14.

范玥岐.論法國的電影文化[J].商業故事,2016(29):170-171.

周達禕.影史驚鴻:對法國「新電影」的考察與反思[J].法國研究,2021(04):104-114.

陳林俠.電影是一種思想——論中國電影在法國的接受[J].藝術廣角,2021(05):18-28.

謝強.法國新浪潮電影與新浪潮導演[J].當代電影,2020(01):116-120.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