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與文旅」的對話——張掖丹霞地貌發現與景區開發中的攝影故事

中國甘肅網 發佈 2024-04-29T16:11:20.138552+00:00

前不久由甘肅現代攝影家學會、《甘肅攝影史志》編輯辦等單位發起舉辦的「攝影與文旅」的沙龍對話,深度挖掘了張掖丹霞地貌自然景觀被攝影人發現、影像宣傳及景區開發中的攝影故事。

張平生

攝影是旅遊資源被發現以及被開發的直接生產力。攝影之於旅遊景點的重要拉動作用,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更是不可估量。前不久由甘肅現代攝影家學會、《甘肅攝影史志》編輯辦等單位發起舉辦的「攝影與文旅」的沙龍對話,深度挖掘了張掖丹霞地貌自然景觀被攝影人發現、影像宣傳及景區開發中的攝影故事。

此圖曾於1984年刋發在地質部《地理畫冊》崔世源 攝影

攝影家的獨特眼光

在河西走廊自然風光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非張掖丹霞地貌莫屬。有人把它形容為「色彩的天堂」,赤橙黃綠青藍紫,誰持彩練當空舞?難道是造物主大自然,它端起巨大無朋調色盤,恣意揮灑,點土成金,潑墨成彩?以尊貴的黃色為主色調鋪陳於廣闊大地,而希望的綠色點綴其間,簇擁著藍天、白雲、雪山,勾勒出一幅幅壯美無比的畫卷。

張掖丹霞揭開美麗的面紗,廣為傳播,為人所知,也就是這近20年的事情。那麼,到底是誰最早發現張掖丹霞,將其拉扯出深閨的呢?

據《甘肅攝影史略》介紹,2003年8月,甘肅省攝影家協會接受拍攝對外宣傳專題畫冊的任務,在採訪張掖肅南返回時,途經一處奇特的地貌景觀,因為光線、時間的原因,來不及拍攝,就委託軍旅攝影家鄭復新前後多次對這一處景點進行拍攝。他拍攝的作品由《蘭州晚報》率先以「張掖丹霞」地貌命名報導,這是媒體首次發布的關於「張掖丹霞」的消息。接著,張掖丹霞攝影專題很快得到攝影和旅遊報刊的青睞,陸續多篇幅地刊發、轉載。一時間,張掖丹霞地貌迅速走紅,並得到了各級旅遊部門的重視。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早在1984年,甘肅玉門石油管理局的攝影家崔世源就將肅南、臨澤一帶的丹霞地貌進行了拍攝,收集並編入畫冊出版發行,當時對此地貌是作為地質面貌考察介紹的,尚無旅遊的概念。雖然這片丹霞地貌幾十萬年前就存在,但發現和率先報導推出是至關重要的。最先拍攝圖片的人為崔世源、鄭復新、陳岡等攝影家。

早在《新絲路·大西北》2015年8月號上,著名媒體人蒲廣平先生的文章中寫道:12年前我採訪過時任張掖軍分區政委的鄭復新,初次見到他拍攝的丹霞作品,記得當初還是反轉片,打開一看就震撼於瑰麗色彩和磅礴氣勢,當時我任職的《蘭州晚報》以一個整版的篇幅,圖文並茂地刊發了作者拍攝的經歷和作品,一時間攝影人聞風而動,紛紛前往。

要說張掖丹霞地貌的最初被發現,這事繞不開王傑先生。2003年8月,時任甘肅省攝影家協會主席的王傑同攝影家梁荷生接受任務,為《甘肅行》大型畫冊拍片。他們在張掖採風拍片活動最後一天,從肅南返回張掖的途中,經過一個所在,眼前的景象讓他們有些激動。只見色彩斑斕的丘陵排山倒海,一眼望不到邊。但不巧,天色慾晚,加上天氣陰沉,根本拍不出理想的照片,可次日又必須要趕赴武威。當晚,時任張掖軍分區政委鄭復新會見王傑一行,鄭復新是攝影愛好者,話題自然離不開攝影,他帶著一沓照片,希望能入選畫冊。王傑看了這些片子,認為質量不行,建議鄭復新,去專門拍攝一下那個彩色丘陵,最好用反轉片。當時鄭復新有些猶豫,說從沒有用過反轉片。王傑給他說:「用自動『傻瓜』相機,曝光參數自動調節,多拍一些,拍完把交卷帶蘭州,我幫你後期處理。」攝影家梁荷生自始至終在場。隨後,鄭復新從蘭州買來20個柯達反轉片,先後6次拍攝。兩個月後,他把拍攝的反轉片帶到蘭州,由王傑幫他協調沖洗出照片,並選出一組,推薦給《蘭州晚報》刊登。

飛越丹霞 陳功章 攝影

媒體人的敏銳傳播

時任《蘭州晚報》文藝部主任的蒲廣平對這組風光照片十分敏銳,當即派記者對拍攝者鄭復新先生進行了採訪。2003年10月12日的《蘭州晚報》用了一個彩色整版的篇幅,以《張掖丹霞地貌揭秘》為題,在國內首次發表了鄭復新先生的部分攝影作品,並全面介紹了其發現和拍攝經過。據王傑先生講,此後,他幫助鄭復新選出5組圖片,分別寄給 《讀者》雜誌、《攝影世界》《中國旅遊畫報》《中國西部》雜誌《中國攝影報》等報刊。不久,鄭復新接到《中國攝影報》來電,決定用20個版面的規格作專題圖片報導,但條件是三個月之內不許向其他報刊投稿。鄭復新徵求王傑的意見,考慮到這家報紙當時的影響力,王傑不同意這樣做,而是建議他向《國家地理》投稿。此後陸續有《讀者欣賞》(2004年第四期)、《攝影世界》(2004年第四期)、香港《中國旅遊畫報》(2004年第6期)、《中國西部》雜誌(2004年第5期)、《中國攝影報》(2004年6月18日)等,都分別以較大篇幅作了報導。《國家地理》雜誌更是以20個版面登載了鄭復新的攝影作品並對其做了相關介紹。2004年3月19日《甘肅日報》也以《裁取「丹霞」作畫觀---鄭復新和他的丹霞地貌攝影作品》為題,做了相關介紹。這是省級黨報在國內最先報導發現張掖丹霞地貌及其拍攝經過。至此,沉睡大地千百萬年的這篇地貌,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青睞。

黨政領導的高瞻遠矚

丹霞地貌風景的發現,受到中共張掖市委、張掖市人民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指示有關方面加以研判,並協調拔出經費,支持出版了《丹霞奇觀》彩色畫冊(香港科文出版公司出版),時任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甘肅攝影家協會主席王傑撰文介紹,並擔任責任編輯。

畫冊序言寫道,鄭復新同志在閒暇之餘跑遍方圓數百平方公里的峽谷山峁,用鏡頭記錄下了那令人震撼的精彩畫面,為我們揭示了張掖丹霞地貌的奧秘。其作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更重要的是率先展現了一處獨特的地質奇觀,起到了重要的宣傳作用。

序言還希望能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希望大家都給予關心和支持,積極參與宣傳、開發,使之成為張掖的一張「名片」和品牌,成為張掖的一道亮麗的旅遊風景線,為促進張掖文化和經濟的繁榮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正是因為有張掖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推動,新聞媒體陸續不斷進行大量宣傳報導,打造張掖「名片」和品牌,開發亮麗的旅遊風景線,被提上日程。

之後,鄭復新拍攝的「張掖丹霞」組照,入選參加了第21屆全國攝影藝術展,並獲優秀獎;同年,其20幅作品組照入選參加第6屆中國攝影藝術節展覽,其間,張掖電視台作了專題採訪報導。

世界各地遊客游丹霞 瞿娟 攝影

張掖丹霞屢獲殊榮

2005年《中國國家地理》雜誌「選美中國」活動把張掖丹霞評為全國七大丹霞的第六名,這也是張掖丹霞首次得到了國家級專業權威刊物的認可。著名的地理學家中山大學黃進教授譽為「張掖窗欞狀宮殿式丹霞地貌中國第一」,「張掖彩色丘陵中國第一」。

2005年12月29日,甘肅張掖丹霞地貌旅遊區總體規劃通過論證。2006年7月26日,第十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專題舉行張掖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討會,張掖丹霞地貌被推薦申報國家地質公園。《關於「中國丹霞地貌」聯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倡議書》被作為大會文件通過。

2009年8月,張掖丹霞地貌被《圖說天下·國家地理》編委會評為「奇險靈秀美如畫——中國最美的六處奇異地貌」之一。2010年8月2日,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提名項目「中國丹霞」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1年,張掖丹霞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10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2011年丹霞國家地質公園被評為3A級旅遊景區。2011年11月被國土資源部批准「張掖國家地質公園「。2013年3號公告,張掖丹霞國家地質公園七彩丹霞景區被批准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5年7月,全國多家知名網站評選公布了「全球25個夢幻旅行地」,張掖丹霞與湖南張家界兩大旅遊景區上榜。

張掖丹霞出名後,不斷出現到底誰是第一個發現它的人的爭論。有說是鄭復新的,也有說是當地一位叫雷興義的農民牧羊時發現的。客觀地說,張掖獨特的彩色丘陵已經在地球上存在了幾百萬年,幾千年來在華夏大地上不乏親歷現場、親眼目睹的人,特別是最近幾十年,在這塊人跡罕見的山區,也不乏有牧羊人和地質考察者的足跡,甚至有個別攝影愛好者偶爾所至,匆匆而過,拍了照片,也並沒有發現其獨特的文化旅遊價值。據攝影家王傑先生講,早在他發現和鄭復新拍攝之前的1986年,國家石油部曾派遣科考和攝影家小組,在直升機上拍攝這一帶地質地貌,編印過一部大型畫冊。時為玉門《石油工人報》攝影記者的崔世源參加攝影,其所拍彩色的丹霞地貌圖片,就收入在這部畫冊中。

作為地質奇觀,張掖丹霞地貌奇觀形成於600萬年前的第三紀晚期。在這個造山「英雄」輩出的時期,歐洲的阿爾卑斯山、非洲的阿特拉斯山、亞洲的喜馬拉雅山、北美的落基山和南美的安第斯山等大咖,均悄然升起在這個時期。

張掖丹霞景區,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境內,祁連山北麓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白銀鄉為中心在方圓一兩百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在陽光映襯下,數以千計的懸崖山巒呈現出彩虹般的斑斕色彩,展示出「色如渥丹,燦若明霞」的奇妙風采。自然造化之手,把祁連山雕琢得奇峰突起、峻岭橫生、五彩斑斕。調和出紅、黃、橙、綠、白、青灰、灰黑、灰白等等豐富協調的色系,用那錯綜的線條、斑斕的色調,塗染出壯美的畫圖,把無數的溝壑 、山丘,裝點得絢麗多姿,如同一副副巨型山水畫,形成了一個迷幻的童話世界。七彩峽、七彩塔、七彩屏、七彩鏈、七彩湖、七彩大扇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觀,令人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張掖丹霞已經被評為中國「最美七大丹霞之一」,成為國家地質公園,國家4A級旅遊景區,讓"金張掖」的含金量更加飽滿。它同橫亘綿延的祁連雪峰,貫穿張掖全境的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形成的濕地,以及眾多的名勝古蹟,吸引了很多國內外學者、藝術家和遊人前來參觀訪問,為當地政府和百姓帶來不菲的收益。

丹霞舞飛天 瞿娟 攝影

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這些年,河西走廊旅遊業蓬勃發展,張掖以丹霞地貌景觀打造為中國地貌景觀大觀園,遊客呈現幾何式增長態勢。據相關資料:2011年景區接待遊客為16多萬人次,次年便猛增到25多萬人次;2013年接待遊客達42多萬人次,2015年接待的遊客達到70萬人次。2022年,張掖市以中國地貌景觀大觀園為主導的旅遊「五張名片」,共接待遊客1505.75萬人次,同比增長36.88%,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6億元,同比增長47.69%。連續5年保持了40%左右的增幅,旅遊綜合收入占GDP的比重從4.3%提高到20.3%。2019年,張掖七彩丹霞景區躋身全國兩百萬人次接待大景區行列,成為全省成長性最好的大景區。張掖丹霞旅遊的興起,為帶動當地經濟、致富一方百姓、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為張掖擴大知名度、推動甘肅旅遊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掖丹霞之美,不僅吸引著大量國內外遊客的目光,也日益成為攝影、繪畫、電影等藝術家們的創作樂園。姜文執導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錢雁秋編導的電視連續劇《神探狄仁傑》和張藝謀執導的《三槍拍案驚奇》均在這裡拍攝,將神奇而美麗的丹霞風光搬上熒幕。

丹霞是天地的安排,是自然的造化,是大地母親給張掖人民最佳的饋贈,也是給中國乃至世界的最美麗的圖畫——十幾年來,張掖丹霞先後被評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中國最美的六處奇異地貌」和「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之一。還被美國《赫芬頓郵報》評選為全球最刻骨銘心的22處風景之一。

古老的絲綢之路,是中外民族交流融匯的友誼大道,是中外文化包容借鑑的開放大道。張掖丹霞是鑲嵌在絲綢之路的一顆七彩明珠,在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中,張掖丹霞將以嶄新的姿態,為鋪築嶄新的開放大道譜寫絢麗華美的樂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