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安史之亂始末,看唐朝時期的經濟與國防,到底是怎樣的一個體系

唯她故事匯 發佈 2024-04-29T18:02:27.183412+00:00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上的濃重一筆,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安史之亂的將唐朝分為了差異極大的兩個極端,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人民有什麼影響呢?

引言:

我們都知道唐朝素有盛世的美譽,可提起唐朝除了第一任女皇帝武則天以外,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歷史: 那就是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上的濃重一筆,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安史之亂的將唐朝分為了差異極大的兩個極端,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人民有什麼影響呢?

安史之亂持續了七年,這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重要分水嶺。均田制和租庸制的崩潰導致了人數和國力的急劇下降,也是唐朝從鼎盛時期到衰落的關鍵時期。

李世民之後,唐朝的國防局面從攻打變成了防禦,這也造就了唐代「外強中乾」的軍事構造,最終引起了「安史之亂」。可大唐的衰落不能只從「安史之亂」來解釋。

安史之亂事出有因

均田制的破壞導致人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被迫成為流民。還讓人們流離失所,踏上了流亡之路。

唐朝也開始在開元盛世的「盛況」中衰落,唐玄宗沉迷於自己優秀的統治,後宮則有700名工匠專門為貴妃做衣服,嬪妃們每年更是有百萬的白銀用在胭脂粉上。上流社會這些貴族生活奢侈,無疑增加了底層人民的生活負擔。

在唐代初期,採用的是隋朝的州縣兩級的地方體制,由中央直接對地方的州縣進行管理,這就意味著,中央政府的工作非常繁複。

唐太宗時,為了更好地掌控各地,減輕中央的負擔,他還派遣了十三名心腹,以代替他巡視各地。這一體制非常行之有效,至唐玄宗時,還專門設置了「採風使」,專門為皇上巡視各地。

唐朝時代疆域廣大,長安與邊疆相隔甚遠,朝廷要想從朝廷調集錢財,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朝廷便任命了一些原本只是主管軍務的武將,來管理朝廷的稅收和開支。這樣既節省了護送軍需品的費用,又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率。

自唐玄宗以來,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朝廷只能選擇招兵買馬。

開元後,邊防部隊的權力越來越大,邊軍數量不斷增加,遠遠超過其他部隊的總和。邊軍不僅驍勇善戰,得到的補給也是其他軍隊可望不可的的。兩相對比之下,導致邊軍與其他軍隊的矛盾越來越深。

安祿山是唐朝末年一個有野心的軍閥,他原本是唐朝朝廷的一名節度使,唐玄宗時期,安祿山就得到了重用,掌握了河東節度使的權力。

可是安祿山在當時沒有造反之心,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安祿山的權力不斷擴大。755年的安祿山已經成為了足以威脅朝廷的叛軍。

他的野心很大,想要得到更多的權力,對長安的皇位也有覬覦之心。另一方面,由於唐代後期政治上的腐朽,社會上的矛盾日益尖銳,加之安祿山等人對唐王朝的統治心生怨恨,安祿山起事的欲望日益強烈。

經濟重創,百姓蒙難

安史之亂之初,安祿山打著「奉命追殺楊國忠」的幌子,帶著二十萬大軍直逼長安。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因為安祿山率領的邊防軍作戰勇猛,而其它地方的軍隊常年駐守境內,缺乏實戰經驗,很多城池在聽到安祿山攻城的消息後,便選擇主動投誠,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傷亡。

安祿山侵占城池後,城裡的百姓紛紛出逃,農田大量荒蕪。所以安祿山幾乎每次占領的城市都是空城,可他的20萬叛軍,需要大量的糧草才能維持正常的運轉,繼續前行向長安出發。

這些空城讓這20萬大軍的軍隊供給得不到補充,安祿山對此很是惱火,最後在身邊人的建議下決定開始強收政策。

可這種「殺雞取卵」的徵收方式,引起了百姓的反抗。眾所周知,在古代沒有大規模的工業生產,唐代的稅收經濟主要依靠手工業、農業和邊境貿易。

其中,手工業和農業主要依靠人口維持。在那個沒有簡便工具的年代,只有人口基數大,才能得到更多的經濟貿易。

可在安祿山的強收政策下,人口急劇下降,幾乎所有從事生產的百姓都在忙著逃命,活著都成了最基本的訴求,又有誰願意繼續生產呢?這也就導致物價一路飆升,朝廷的生產貿易一度受挫,稅收也開始變得岌岌可危。

安史之亂後期,由於連年征戰,許多百姓拖家帶口來到南方,在此定居。隨著這群百姓的南移,唐朝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移動,這也改變了長安的稅收結構,從北方的紡織行業逐漸轉變為南方的茶葉和絲綢織物,使得南方的經濟發展逐漸走上歷史舞台。

邊關混亂導致各地之間的關係也被戰爭沖淡了不少,更不要說是政府的統治了。由於賦稅制度的影響,商號的發展緩慢,使國家財政收入不足以維持正常的經濟增長。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為了征戰,消耗了不少的財力,國庫已經是捉襟見肘,再加上百姓沒有銀子可以納稅。

戰爭後所有的交通要道都還沒有完全恢復,百姓根本無法進行貨物交易。沒有方便的道路,貨物就不能流通,更不能推動經濟的復甦和發展。

交通阻塞給經濟帶來的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使各個地區的商品價格出現較大幅度的波動。如果沒有良好的交通,地區與地區之間的溝通就會被阻斷,商品不能及時的補充和更新,市場上流通的商品價格很容易被貪婪的商人所控制。

說到底,受到傷害的是普通民眾。再加上當時貨幣體系的錯亂,市場中的貨物買賣交易伴隨著價格的波動。

貨幣的變化無常,使唐朝的經濟更加動盪不安,致使百姓喪失了對生活的積極性,認為生活沒有了「奔頭」,所以唐朝後期的經濟的發展更是一落千丈,更別提與境外的貿易往來了。

軍事國防,危險重重

唐朝最大的危險來自北方牧民。遊牧部落是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他們戰鬥力極強,實戰經驗也很豐富。李世民以後,唐朝的防禦戰略逐漸由攻向守。

至唐玄宗時,西疆、北疆又要面對突厥、契丹、奚、吐蕃等國的聯合攻擊,要想占據有利地位,必須每個關隘都要有數萬軍隊,既能防禦,又能主動出擊。為了抵禦各地的叛軍,唐玄宗大規模擴建了駐軍鎮,設立了九節使、經略司,又稱天寶十節。

因為要在邊境駐軍很久,加上軍隊制度早已崩潰,徵兵制度是不可避免的,招募人員的也相當複雜,但大多是無家可歸的流浪百姓和來自世界各地的遊牧民族。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親人和兒子都在軍中,所以他們也安心在軍隊中服役。

唐代在全國範圍內設置了監察使,並設置了監察機構,對地方官員進行監察。但為避免當地官吏在節度使行伍中的不良影響,天寶年間,各州知府紛紛改任節度使。

節度使掌控藩鎮財政,他們也明白行軍打仗,掌管糧草部門有很大的「油水」。在那個動盪的朝代,足夠讓自己和家人繼續維持貴族的生活。

最初,藩鎮以中央為主體,但因其所需的糧草較多,僅憑朝廷相關部門已不能完全解決。於是,其供給系統被軍事需求所取代。

而駐紮地的財政收入,雖然也歸朝廷管轄,但用來補充前線的物資,卻是極不利於朝廷用來調動軍隊,也極大地削弱了大唐軍隊的戰力。

鹽池生產的鹽礦有一部分要交給政府,剩下的大部分用來供應當地的守備隊和銷售。總的來說,李世民之後,唐朝的國防局面發生了變化,藩鎮的權力逐漸從原來的軍事力量增強到行政權和財政權。

結語:

唐朝是中國封建制度的鼎盛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可在盛唐繁榮的背後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社會階層分歧日益激化,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日益緊張,繼而使力量迅速擴大,對中央政府的統治構成了嚴重威脅。

首先,它對唐朝的經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北方的影響,迫使唐朝的政治重心轉移到南方;其次,它對朝廷內部的影響越來越大,官僚作風越來越嚴重,藩鎮割據的局面並沒有完全消除,唐朝仍處於動盪狀態,朝廷的生存無法挽救。

「安史之亂」是由於平田制度,導致小農經濟崩潰,封建貴族壟斷土地,導致經濟瘋狂擴張,對國家政治和軍隊產生巨大影響,促進執政者和平民之間的衝突。

此外,玄宗在位晚期,對宦官的寵愛導致了朝野的腐敗。許多藩鎮為了謀生而反叛。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政治局勢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玄宗被迫讓位,終於平定了叛亂。安史之亂並沒有讓唐朝滅亡,但對唐朝的影響很大。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