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人不應失去原本的快樂

ellemen睿士 發佈 2024-04-29T18:11:14.881389+00:00

李健提到作家毛姆說的話:落後於時代的人總有一種特別的魅力。不必急於追趕時代,遵循自我內心的速度,慢是一種審慎之魅,也是張弛有度的自信。慢也意味著溫柔與希望。對於人與世界,李健一直更新著理解:人性不需要進化,人需要的是激勵和保護。他相信人性的魅力與感染力,並願意持續為之歌唱與創作。

李健提到作家毛姆說的話:落後於時代的人總有一種特別的魅力。不必急於追趕時代,遵循自我內心的速度,慢是一種審慎之魅,也是張弛有度的自信。慢也意味著溫柔與希望。對於人與世界,李健一直更新著理解:人性不需要進化,人需要的是激勵和保護。他相信人性的魅力與感染力,並願意持續為之歌唱與創作。

而「落後者」的魅力,其實源於落後者的清醒自知,源於不畏懼新方向,懂得如何走向更廣闊之境。這與李健這幾年的體會相契合:人有諸多的可能性,要走出去與世界交流。創作也許需要一個房間,但人終歸不是房間裡的動物。

有的人生階段可以交出答卷,有的答案可能永遠在路上,生活的全景如海洋般無法窮盡,在時代的夢想譜系中,李健願意做那個慢慢走的夢想探索者。

「是誰說過,這是一段日後必將提起的日子,也是一段提起就會沉默的日子。」

「我老說忘了時間,但我總是忘不了時間。」

回想專輯《無時無刻》的製作,李健當時討論了「時間」這個概念,然而他現在發現,時間本身就是一個無法預測的變量。在記憶與遺忘之間拉扯,人們最嚮往的依然是回歸正軌的生活。「那種能感受我的生活還在延續,正在通往四面八方的感覺,可能更有吸引力。」

疫情防控期間堅持做音樂、健身、閱讀的李健,又因此放棄了什麼事情?他認為自己在疫情前後的生活沒有太大區別,反倒那段特殊時期讓他有了新的觀察:人是一種什麼樣的生物?

於是一些感受有了不同的頻段,比如快樂。藝人、歌手、藝術家、運動員……在任何一種身份的規訓之前,人不能喪失作為人本身的快樂。現在的李健喜歡傳達快樂的能量,他說這個是歌手的本職。

快樂還體現在一些工作安排上的細節,他透露在2023年的演出計劃中,會適當釋放幾首新歌。因為他發現,觀眾在演唱會上聽到沒發布的新歌,會感到由衷的驚喜和高興。

還有越來越多元化的舞台,從線上到線下,從室內走向了戶外,走向大自然。風景變了,音樂色彩。心情也跟著變化,去不同地方去做音樂節,同一首歌都會有不同的回憶和感受。但是在戶外,像山谷音樂廳,如果趕上了狂風暴雨會無計可施;在敦煌沙漠裡演出,風和日麗固然好,也不排除會遇上沙塵暴等極端天氣。很多時候做一個冒險的活動,就要接受和擁抱隨機性。

「為何說生活高於藝術,因為生活沒有排練,充滿偶然,所以人們面對生活會有無窮的探索欲望,有無窮的表達方式。」

2022年,李健養了一隻貓,付出精力時間的同時也收穫了快樂,在與另一個生靈的相處中有了新的心得:「如果你想真正體會寵物帶給你的感受,你一定要親自去養,而不是通過看電視,去別人家逗逗貓,身臨其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比如它餓的時候跟你很親近,吃飽了就比較疏遠,這跟人也差不多,有求你的時候,就對你熱情點,對你無所欲求就遠離你。但動物很多行為是不可預測的,比人還不可預測,當然有的人更不可預測。」

李健說他有個不太容易實現,但很樂意探索的願望:在一個類似南非莊園的地方,養各種動物:河馬、長頸鹿……喜歡動物的他,在一次潛水中遇到了巨大的蝠鱝,後來在《美麗生靈》的音樂手記里寫道:我覺得我們眼中的動物和動物眼中的我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是一樣的……當我看見大魚一次又一次在我身邊徘徊時,它帶著友好,給我一種溫暖的、既親切又陌生的感覺。生物在自然中自由自在的模樣,也是音樂里最高的境界。

所以,那個觀察顯然有了答案,「我覺得人是天地的動物,不是一個房間裡的動物——人需要打破邊界,融入大自然,也需要找到平衡,最喜歡獨處的人也離不開朋友。就像鳥不能一直飛翔,它也有棲息的時候」。

對於一些創作者而言,疫情後的創作狀態隨之發生了改變。李健也不例外,他的2022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上半年工作行程排滿,下半年基本處於休息狀態。他自覺以前在閒暇時,總得抓緊時間創作,但是在這段時間裡,他慢慢地讓心隨境生,越來越不去強迫自己。「只要你在做點事情,有思考,就不算是浪費時間。」

他說歌手不能太著急,每一個工作細節,都是組成日後願景的微小因素。「沒有什麼能一蹴而就,包括靈感。願望和欲望可以一蹴而就,但是滿足欲望的過程卻是漫長的。」

李健身上有一種難得的秩序感,秩序感包括保留邊界,不隨大流。就像至今他仍堅持不使用智慧型手機,因為覺得生活已經夠方便了,不需要一些沒有意義的方便,「其實我挺懷念人們用電子郵件溝通,用信用卡付錢的時候,我很留戀那個階段,後來的生活的便捷已經讓人們呈現出負狀態,我覺得人們在無休止地追求,探求的欲望和列車不知駛向何方,其實是很危險的」。

作家余華曾這樣形容李健的音樂:「在今天這樣一個喧囂和騷動的世界,他那個安靜的東西很能打動人。」安靜、通透、自如,是外界對他的評價,也是李健的音樂帶來的聽感。就像他所理解的傳統,是音樂的根基,音樂形式可以千變萬化,藝術基本上卻有恆定的標準,他認為有一些太新的,太奪人眼球的東西,背後暴露的是想像力的枯竭。

就像作詞,中文歌詞可以傳遞的意蘊遠遠超乎想像。對於何為好的中文歌詞,李健也有自己的標準:表達方式新穎,或者能表達出人心中沉默的角落,說出人們的欲語還休。「我覺得熊培雲有句話說得挺好:在光明中失明。你沒聽過這種表達,但是你能感知到他想說什麼。我想如果在一些歌詞中結合這樣的口語語言,也許中文歌詞的意境會更上一層。」

他對很多問題的看法也體現了以靜動人的底色。「但我不認為現在的音樂缺少力量,只不過是歌手和歌曲的表達被網際網路信息稀釋、分散了,沒有形成涌動的能量。」當問及如何看待音樂的批判色彩越來越少,李健調侃道:「本身這種情況就應該值得批判。但是批判應該具有更廣的含義,批判不一定是鋒利的,也可以是潤物細無聲。批判可以是聲色俱厲,也可以是輕言細語,讓你久久不安的話語。」他喜歡警示多於批判,因為警示可以溫柔地走進人心,在沉默處產生共鳴。

無論是面觀時代的創作風向,還是遵循內心的創作,一個作品誕生之後,便開始了自己的命運,這是作者無法完全掌控的事情。李健當然也有自己對某些作品的偏愛,「沒有一個創作者不在乎別人的評價」,就像最近重讀了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他發現偉大的作家也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常常因為幾句冷言冷語,就讓自己的情緒低到極點。「好在有一大批信任的聽者朋友們,這讓我感到寬慰一些。」

但是他堅持創作唯一的動機,就是這個創作能不能讓自己滿意。這也是作為創作者才能體驗到的隱秘幸福:「比方你聽一張唱片能得到50分的快樂,現場聽演奏可能是80分,但能獲得百分之百快樂的一定是表演者,這是一種強烈的愉悅遞進過程。」

這是一個等待的過程,也是在保護藝術不被產業化抹去了個性,「任何一個受過訓練的歌手,其實都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出批量的唱片,但是那樣的音樂不夠讓自己感到意外和驚喜。只有等待時機,積蓄一個足夠大的能量,再釋放出來」。

但是現代社會不可避免產業化的商業操作,如何在兩者之間取捨和平衡?諸如此類的問題也許沒有答案。李健想起了看過的《中國梵谷》,一部關於深圳大芬油畫村的農民畫工複製世界名畫的紀錄片。他能感受到片中主角的情感矛盾和震撼:接近真相的時候,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努力一直在背離真相,作為觀眾的自己也有這樣的疑問:「如果梵谷畫了一百幅同樣的向日葵,是不是那幅《向日葵》還具有藝術魅力呢?」

也許接近真實和面對自我,一樣需要勇氣,「那位畫工復刻了那麼多梵谷的作品,面對真跡時淚流滿面,他知道了自己的臨摹和真實的藝術之間的距離,理解了什麼是生命的色彩,認清之後,才知道如何用更具生命氣息的畫來表達自我」。

放在更廣的創作維度上,真實還需要接受時代的檢驗。李健認為這也是一個無法進行自我解答的話題,無論是作家,還是歌手,任何藝術表達置於時代背景下,都只是盲人摸象的嘗試,你只能表達出生活的冰山一角,因為生活的全景如海洋般無法窮盡。「因為生活在不斷變化,你能做的就是表達出你認知中的真實。」

生活高於藝術,因為生活不存在嚴密的起承轉合,但是總有一些堅固的東西,不會輕易煙消雲散,比如理想主義。「但我更願意理解為信仰——你隱隱約約找到一種信仰,你知道自己目前看不到,但是你願意相信的一種信仰,是一種讓你生活變得更好,具有能動性的信仰。就算實現不了也沒關係,因為那就是理想存在的意義。」

ELLEMEN

你是如何看待科技,或者科技對於音樂的影響?

李健

我覺得現代人陷入了對科技的狂熱迷信和迷途中,似乎只有不斷地創造更高、更快、更強的科技,人類才能更好地進化。但其實人性進化跟科技進化不是同步發生的,我覺得人性是不需要進化的,人性是需要激勵和保護的。

人們在科技倫理層面上永遠是措手不及的。我曾問過從事AI工作的朋友,他說現在全世界最頂尖的生物模擬技術,也只能模擬到蟑螂,技術的存在,可能就是給人類一個選擇,不可能直接取代人類。音樂行業里的AI當然會讓很多人失業,但它永遠跟人,跟一個真正靈魂存在著差距。

ELLEMEN

現代人容易有「自律焦慮」的情緒,你覺得如何做到真正的自律?

李健

春節期間我也吃胖了好幾斤,現在開始工作了,就會提前注意節制,這是自我要求,更多的是對聽眾的一種尊重。我覺得自律應該源於責任心,但是我認為,任何一種事情都不要輕易陷入一種極致當中,有時候極致是很殘酷的,人就是時常要在欲望和理性之間做出平衡。

ELLEMEN

除了貓,你還想養什麼動物?

李健

可能想養只大一點兒的貓,我挺喜歡比較凶的貓,像獰貓、猞猁。但如果這樣沒有限制胡思亂想下去,還會想養養老虎?但是大部分動物還是待在大自然里更加舒適。

ELLEMEN

用一種動物形容自己?

李健

我可能還是貓科動物,但是貓科大部分是群居動物,我應該是獨處的動物,像老虎、猞猁吧。但把人比成動物其實沒有意義。為什麼?因為你根本不了解動物,至今為止我們對寵物的言行,也沒有探究出究竟。

ELLEMEN

可否推薦近期喜歡的一本書?

李健

最近一口氣就讀完了一本兩百多頁的書,是英國作家黛安娜·阿西爾寫的《暮色將盡》,寫的是作家對人走向衰老的感悟。我覺得人衰老的過程遠遠大於成長的過程,任何人面對老去都是無能為力的,你只能接受,但這個是貫穿生命始終的哲學命題,沒有答案,唯一的答案就是去發現答案。

這本書里還有一段內容,說工作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因為這意味著社會可以有序地共生,彼此依賴和幫助,也讓所謂的閒暇變得更有意義。當時我讀到這段話時停頓了一下,覺得寫得很好。

ELLEMEN

你有什麼閱讀上的習慣?

李健

我覺得買文學雜誌是一個很好的習慣,當然今天賣雜誌的地方越來越少,只能訂閱。

我小時候一旦兜里有了錢,第一件事,就是去哈爾濱的報刊門市部買報紙,包括《語文報》《數理化學習》,還有《人民文學》等雜誌,那是童年生活的一大樂趣。我愛逛報刊亭,但是北京的報刊亭越來越少了。在歐洲,報刊亭是城市一道很美的風景,我覺得這種美好的風景線應該重拾起來,不應該失去它。

攝影 黎曉亮(Astudio)

造型 Sherry

採訪、撰文 舒貓

時裝編輯 STEVEN

視覺創意 常志傑、王儒潔(ASTUDIO)

化妝 邰凌軼

髮型 Charlie / 美術 阿紫(ASTUDIO)

攝影助理 王嘉玉、楊晨、張尚澤、張梓昂(ASTUDIO)

服裝助理小塔

編輯 FUFU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