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隋唐五代時期,關於尚武任俠之風興起的歷史原因

素年文史 發佈 2024-04-29T19:15:18.509259+00:00

戰國時期在北方的燕趙兩地,許多士大夫都養了不少的職業殺手。這些人最開始服務於貴族之間的利益爭奪,幹著突襲、刺殺等勾當。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俠客之風」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開始誕生。

戰國時期在北方的燕趙兩地,許多士大夫都養了不少的職業殺手。

這些人最開始服務於貴族之間的利益爭奪,幹著突襲、刺殺等勾當。

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刺客所帶來的習武之風逐漸盛行開來。

不久之後便演化為了「俠客」這麼一個獨立的群體。

「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莊子·說劍》

由此可見,當時的俠客之風已經足以影響到了國家的君主。

不過,真正讓尚武任俠之風流行起來並且影響後世千年時間的,還是要數輝煌與混亂夾雜著的隋唐五代時期。

隨時代而發展的俠客之風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唐)李白《俠客行》

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浪漫情懷,「俠客」一詞所代表的含義在許多人的心中都是頗為厚重的。

從字面意思來說,俠客,指的是武藝高強、替天行道的人。

其中多受先秦時期墨家思想的影響,將忠義、勇敢、不畏死亡、捨身奉獻當為其精神動力。

到了近代之後,隨著金庸、古龍、梁羽生等一眾作者所推出的武俠小說,再次將「俠之大者」的定義,直面展露在讀者們的面前。

這更引發了今人對於古時俠客的嚮往之情。

先秦時期的俠客由原先負責刺殺任務的刺客演化而來。

他們之中,有些是士大夫養出的幕僚,有些則是徘徊於諸國,到處尋找招募的游士。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遊覽各地、踏遍山河的「遊俠文化」便應運而出了。

這些遊俠身懷高超的武藝,四海為家,喜歡路見不平除暴安良。

這在無形之中,推動了中華民族鋤強扶弱的傳統美德。

太史公司馬遷曾經在撰寫《遊俠列傳》的時候,對這個群體頗為讚賞: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行必果。苟有其諾,不愛其身。度士之厄困,不矜其能,不伐其德」。

不過,「遊俠」四處漂泊流浪,缺乏根基,在加上當時華夏各國之間戰亂頻繁,許多遊俠還未建功立業、完成心中的抱負與壯志,就要被迫踏入戰場,成為亂軍當中不起眼的兵卒。

這就讓當時的俠客文化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只能存在於貴族亦或是王室之間,難以真正流傳到民間而普及開來。

直到隋唐時期,隨著數百年的民族融合趨於完成,華夏大地再次歸於一統,多元化文化發展隨之席捲而來。

這個時候,隨著國家局勢的穩定,「俠客之風」開始鋪散到各個階層。

根據已有的各種文獻記載,在隋唐時期,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部曲家奴,均有可能以「俠」聞名,躋身俠列。

《新唐書》列傳中記載:「淮安靖王神通,少輕俠。隋大業末在長安。」

《舊唐書》中也曾著重描寫到唐朝將領郭元振在從軍之前任俠習武,除惡揚善的一番經歷。

除了這些正史之外,群英薈萃的盛唐文人筆下,也描繪過無數關於俠客之行的浪漫故事。

其中的主角囊括了文人雅士、普通農民、商賈婦女、道人僧侶等等...

由此可見,在當時那個年代,尚武任俠之風完全成為了一種流行風潮。

而之所以俠客之風在隋唐突然盛行,最為重要的還是以下幾個原因。

時局的影響

在最開始有說到,先秦時期俠客之風就在貴族之間流行了起來。

而當時被限制無法發展到平民階層的原因,就是時局所帶來的影響。

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大地處於諸國混戰割裂的時代。

大國吞併小國,強國攻打弱國,彼此之間的戰爭此起彼伏,老百姓的生活難以得到安定。

如此一來,武力和兵器所服務的對象主要就是軍隊和戰爭。

這就極大地壓縮了俠客的生存空間。

稍微有點武力的人,不是從軍上陣殺敵,就是投入士大夫門下當做私人的幕客。

這就導致了即便是有少部分在外遊歷山河的遊俠,也難以通過自身的力量將俠客文化發揚出去。

後來到了漢朝,雖然國家完成了大一統,老百姓的生活也趨於穩定,但是長年與外族的鬥爭也消耗了大部分武士的精力。

尤其是漢代的中央集權對於民間武力發展的約束極為苛刻,所以俠客文化仍舊難以推行起來。

一直到南北朝後期,在將近三百年的時間裡,中華大地上第一次完成了民族大融合。

這帶來了思想上和生活習慣上的碰撞,也帶來了文化多元化的發展。

如此一來,就大大拓展了俠客文化向外發展的空間。

再加上這麼多年的南北割據混戰,讓中華大地上開始油生「重兵興武」的風氣。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催生了俠客之風的盛行。

經濟的繁榮奠定了發展基礎

隋文帝完成統一之後,華夏長久的分裂被再次進行融合。

雖然隋朝與秦國一樣,只經歷了二世就走向了滅亡,但是其所奠定的大一統版圖卻很快就被繼任的唐朝所接手。

在唐太宗開啟了「貞觀之治」以後,唐朝逐漸成為了當時全世界最為強大的國家。

強盛和穩定所帶來的就是經濟的繁榮,而這也是任何文化得以蓬勃持久發展的基礎。

盛唐時期,繁榮的經濟保障了普通民眾的生活,使其在物質上的需求得到滿足。

這個時候,大家便開始將注意力放在了精神上的追求。

在唐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武力卓越的秦王李世民就帶著一群崇尚遊俠之風的文臣武將南征北戰,打下了唐朝的龐大的疆域。

後來在唐朝建立之後,這些開國元勛們在朝堂之上吟詩作對,可仍舊以曾經的遊俠經歷為傲。

比如唐太宗身邊的頂級謀士徐茂公以及名將程咬金、秦叔寶等人,就經常拿著當年在瓦崗寨當遊俠時的經歷與旁人吹噓。

就連李世民本人,也將自身所具備的遊俠之氣視為「王者灑脫之相」。

上層政治人物對於俠客風氣的喜愛自然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這引來了包括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眾將「功名只應馬上取,直是英雄一丈夫」奉為心中理想的詩人們的熱烈追捧。

他們拋棄了魏晉時期的紅粉玄風,將俠客之風的壯志豪情融合到了自己的作品裡,用最為風雅華麗的詩詞加以修飾。

這個時候,兼具浪漫主義和犧牲精神的俠客之風便從「王謝堂前」吹入了尋常百姓家。

剎那間,不管是富貴的官僚家族,還是普通的平民家庭,都有著許多將「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當做人生理想而懷抱壯志尚武任俠的少年郎。

有著繁榮的經濟來托底,這種精神的追求自然也會產生一定的效用。

平民通過習武成為遊俠來開啟任俠之路,以此來讓自己聲名大漲,結交一些貴族階級,從而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而那些出身於富裕家庭的子弟,則憑藉權威、勇力或財力等手段扶助弱小,幫助他人,這也將使自己成為聲名鵲起的一方豪俠。

在這種情況下,任俠之風得到了磅礴的發展,很快就覆蓋到了全國範圍。

甚至在盛唐和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還流傳到了朝鮮、日本、越南等東亞各國。

實用主義同樣重要

除了具有浪漫情懷的精神追求之外,任俠之風的興起也在一定時代背景之下,起到了極大的實用主義的作用。

唐朝中晚期,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國家的安定被徹底打破,唐朝實力由盛轉衰,開始快速走向下坡路。

沒過多久,中央集權就在藩鎮勢力的擴大下走向了崩塌,統一安穩的局面再次陷入到了漫長的混亂與割裂。

在禮崩樂壞的亂世,法律的束縛越來越小,強盜賊寇四處流竄作案。

這個時候,尚武任俠之風的主要目的不再服務於忠義的奉獻精神,而是慢慢貼近於保家自衛的實用主義。

強身健體舞刀弄劍可以讓自己在亂世之中生存下去,這就成為了傳承俠客之風的最大原動力。

所以五代時期的實用主義也成為了隋唐尚武任俠之風最後的推動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