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曾經在十六國時期稱雄一時的鮮卑七部

非正常歷史研究室 發佈 2024-04-29T19:16:43.258721+00:00

如果說十六國時期哪個民族建立的政權最多,答案毫無疑問是鮮卑族,作為北方草原的第二位主人,鮮卑人在西晉時期逐漸強大起來,其多個部族先後崛起,並且不斷向南遷徙,在亂世中紛紛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先後多達十三個,拓跋部、慕容部、乞伏部、吐谷渾部等等,這些部落以及他們的政權在中原活躍了近400年,深刻的改變了中華文明的進程,可以說他們也是中華文明融合的發展的見證者。

如果說十六國時期哪個民族建立的政權最多,答案毫無疑問是鮮卑族,作為北方草原的第二位主人,鮮卑人在西晉時期逐漸強大起來,其多個部族先後崛起,並且不斷向南遷徙,在亂世中紛紛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先後多達十三個,拓跋部、慕容部、乞伏部、吐谷渾部等等,這些部落以及他們的政權在中原活躍了近400年,深刻的改變了中華文明的進程,可以說他們也是中華文明融合的發展的見證者。

鮮卑人的崛起

鮮卑人起源於先秦時期,當時在匈奴以東和燕國以北的廣大區域分布了一些遊牧民族,因為他們是胡人以東的民族,當時的人們稱他們為東胡族,不過此時東胡強大,匈奴還未崛起,因而匈奴經常遭受東胡的掠奪。

到了秦漢時期,匈奴冒頓單于統一了匈奴部落,在草原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原本占據優勢的東胡也被打敗,東胡一部分和匈奴融合,一部分向北方遷徙,在遷徙中,他們逐漸分為兩支,一支遷居烏桓山為烏桓人,一支遷居鮮卑山為鮮卑人,他們時常跟隨匈奴南下攻打漢朝。

但從漢武帝開始,漢朝就不斷進攻匈奴,令匈奴衰弱下去,隨後東漢更是不斷打擊,在東漢年間,分裂的北匈奴被逐出漠北,南匈奴和烏桓開始依附漢朝生存,烏桓一度強大,但烏桓在曹操的打擊下卻日漸衰弱,在匈奴和烏桓落寞後,蒙古草原出現了大量的真空,鮮卑人趁機南下,搶占了原先匈奴和烏桓的故地,至此鮮卑人開始逐漸發展壯大。

鮮卑人部族眾多,雖然被檀石槐統一過,但他一死,鮮卑就分裂成東、中、西三部鮮卑,曹魏時期,軻比能一統東部鮮卑和中部鮮卑,與蜀漢聯合準備南北夾擊曹魏,因此曹魏派出刺客刺殺了軻比能,軻比能一死,鮮卑再度分裂,各個小部落各自發展壯大。

西晉時期,鮮卑族先後崛起了拓跋部、宇文部、段部、慕容部、禿髮部、乞伏部、吐谷渾部等部落,他們不斷向南遷徙,積極吸取漢文化,在十六國時期紛紛在北方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其中拓跋部和慕容部最為強大。

曾經一統北方的拓跋部

拓跋部是鮮卑人較早的部落,在東漢時期遷徙到呼倫湖一帶生存,匈奴衰弱後,他們又遷徙到陰山以北的原匈奴故地生存,並且和當地的匈奴人逐漸融合,成為全新的拓跋部,到了曹魏時期,當時的拓跋部首領拓跋力微將部落再次遷徙到陰山以南的雲中地區,這裡靠近中原,因此拓跋部得以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伺機崛起。

八王之亂攪得西晉不得安寧,西晉也因此衰弱,西晉永安元年(304年)匈奴人劉淵建立漢國,不斷進攻西晉,在他死後,他的兒子劉聰稱帝,隨後攻陷西晉的洛陽和長安,俘虜晉懷帝,當時劉聰控制了幾乎中個中原,但北方依舊有三個忠於晉朝的地區,即并州北部的劉琨、幽州的段匹磾()、涼州的張寔(shí)。

當時并州刺史劉琨決定與北方的拓跋部聯合共同對抗已經改國號的漢趙,此時的拓跋部首領是拓跋猗盧,為了拉攏拓跋猗盧,永嘉四年(310年),晉懷帝冊封他為代公,隨後在建興三年(315年),晉愍帝又加封為代王,這就是日後拓跋代國的基礎。

但拓跋猗盧的暴死引發拓跋部爭權奪利的內亂,最終拓跋猗盧的侄孫拓跋什翼犍獲勝,於咸康四年(338年)即位,經過長期的學習和漢化,他開始仿造中原政權設立百官,制定律法,隨後正式建國,這就是代國。

代國存在的時間並不長,被有一統天下之志的前秦天王苻堅所滅,但前秦在根基不穩的情況下進攻東晉,最終在淝水之戰戰敗,前秦分裂,前秦太安二年(386年),也就是代國被滅的第十年,拓跋什翼犍的孫子拓跋珪趁著內亂復國成功,後改稱魏王,建立北魏政權。

在拓跋珪和孫子拓跋燾的不斷征討下,北魏先後消滅了北方諸多割據政權,最終一統北方,也讓十六國進入了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並且遷都洛陽,將拓跋這個皇族姓氏改為「元」姓,漢化引起了不少北魏舊貴族的不滿,而且北魏內部矛盾重重最終引發六鎮起義,六鎮起義讓爾朱榮崛起,也葬送了北魏的江山,爾朱榮一死,北魏分裂成高歡控制的東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拓跋鮮卑的政權名存實亡,東魏和西魏分別被北齊和北周所取代,至此輝煌一時的拓跋部徹底落下帷幕。

宇文部的往事

宇文部雖然是鮮卑的一支,但形成比較晚,竇憲擊潰北匈奴後,雖然大部分匈奴遷徙到其他地方,但依舊有十萬左右的匈奴人留在匈奴的居之地與遷徙過來的鮮卑人雜居形成一個新的部落,最終同化為鮮卑人,當時的宇文部比較強盛,曾經參加檀石槐的部落聯盟,之後宇文部的首領被推舉為東部鮮卑的大人。

宇文部的由來是一位叫普回的首領,據說普回在打獵的時候獲得三個玉璽,玉璽上面寫有「皇帝」二字,普回認為這是上天賜予他們的部落的,因此準備改部落名,他們認為天是「宇」、君是「文」,因此以「宇文」為其部落的姓名,至此宇文部正式確定。

早些年,宇文部和拓跋部的關係比較好,雙方經常通婚,到了十六國時期,宇文部依附於強盛一時的後趙,與同為鮮卑的慕容部經常爆發爭鬥,但宇文部始終不是慕容部的對手,其部落首領多次被慕容部擊敗,最終於東晉建元二年(344年)的一次大戰中,宇文部被慕容部建立的前燕所滅,剩下的部眾則被遷徙打散。

雖然宇文部未能在十六國時期建立獨立的政權,但宇文部的一支在南北朝時期建立的北周,另一支形成發展為庫莫奚族,另外一支迭剌部最後發展成為日後強大的部族契丹族。

夾縫中生存的段部鮮卑

相對於其他鮮卑部落來說,段部鮮卑的形成更短,初代首領段日陸眷是鮮卑人,出身卑賤,原本是烏桓的奴隸,後被派到漁陽一帶收集糧食,看到天下紛亂,他就在漁陽一帶招兵買馬,吸引其他鮮卑人過來,最終發展壯大形成了鮮卑的一個全新的部落——段部。

西晉末年,幽州刺史王浚想要自立,為了拉攏外援,先將自己的女兒嫁給段部首領段務勿塵,隨後上書朝廷,將遼西郡賜給段部鮮卑,段務勿塵也被封為遼西公,至此,段部鮮卑有了自己的領地。

但遼西郡在十六國時期並不太平,西邊是石勒建立的後趙,東邊是慕容部建立的前燕,北方則是宇文部,加上自段務勿塵去世後,段部內部因為奪權不斷爆發內鬥,領土也不斷被周圍政權侵襲,生存的空間越來越小,掌權的段牙不得不與前燕交好,換取段部的生存之地。

東晉太寧三年(325年),段日陸眷的孫子段遼發動政變殺死段牙,掌管了段部的大權,前燕不滿,至此段部和前燕交惡。

東晉咸和三年(328年),前燕與後趙前後夾攻段部,段遼不敵,假意投降前燕,私下卻密謀反叛,事泄被殺,段部的領土被前燕和後趙吞併。

前燕和後趙吞併段部領土後,雙方交惡,東晉建元元年(343年)後趙命段遼的弟弟段蘭率領段部族人繼續駐紮在原都城令支一帶,目的就是防備前燕的進攻。

東晉永和六年(350年),石虎去世,後趙爆發奪權內亂,段蘭的兒子段龕趁機割據於廣固(今青州市)割據,自立為齊王,後歸降東晉,被封為齊公,其勢力逐漸發展到整個山東半島。

前燕元璽六年(357年),前燕繼續進攻段部,最終滅了段龕,將剩下的段部3000餘人活埋,至此段部作為鮮卑的一部徹底滅亡。

建立五國的慕容部

慕容部是鮮卑的三大部族之一,為中部鮮卑人,中部鮮卑靠近中原,他們積極吸取漢文化,以「慕二儀之道,繼三光之容」的意思來作為自己慕容部的號,所謂二儀就是天地,三光就是日月星,到了曹魏時期,他們將慕容作為自己部落貴族的姓氏,第一個姓慕容的就是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

永嘉之亂後,漢族士人紛紛四處避難,慕容部首領慕容廆(guī)趁機吸納了不少人才,大肆重用,並且安排慕容貴族們接受漢化教育,為日後慕容氏的崛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慕容廆雄才大略,先後鎮撫扶餘、宇文鮮卑、段部鮮卑、高句麗等部族,公開效忠於東晉,被東晉冊封為遼東郡公,其兒子慕容皝(huàng)即位後,在父親的基礎上平定內部叛亂,於東晉咸康三年(337年)自稱燕王,但未能得到東晉的冊封。

自稱燕王后,慕容皝先後平定段部,擊敗後趙,並且得到東晉的冊封,正式成為燕王,永和四年(348年)慕容皝因病去世,他的世子慕容儁(jùn)繼位,此時北方強大的後趙正在陷入爭奪皇位的內亂中,慕容儁趁此機會派軍征討後趙,攻陷後趙重鎮薊城,後與奪取後趙政權的冉魏大戰,滅了只存在三年的冉魏,前燕元璽元年(352年)慕容儁正式建國,史稱前燕。

慕容儁死後,其兒子慕容暐(wěi)繼位,慕容恪和慕容垂先後輔政,但慕容暐逐漸和慕容垂爆發矛盾,逼走慕容垂,也讓前燕沒有任何忌憚,前燕建熙十一年(370年)前秦滅了前燕,俘慕容暐。

淝水之戰後,前燕的慕容氏貴族們紛紛圖謀復國,在前燕的慕容垂建立了後燕、慕容暐之弟慕容泓建立西燕、雙方自認為繼承前燕的正統,不斷大戰,後來慕容垂直接滅了西燕,後燕一時間強盛無比。

但北方不只有後燕,還有拓跋珪的北魏,雙方都在爭奪北方的主導權,戰亂不休,參合陂一戰,後燕精銳盡失,而拓跋珪也在慕容垂去世後進攻後燕,後燕分裂為北燕和南燕,不久北燕大權落入馮氏一族的手上,和原先的慕容氏沒有任何關係,南燕則是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建立的,此時的南燕地處各個勢力範圍,於東晉義熙六年(410年)被劉裕攻破,南燕滅亡,至此強盛一時的慕容部鮮卑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活到唐朝的吐谷渾部

吐谷渾部雖然是鮮卑的一部,但其實是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渾部的始祖是慕容涉歸之子慕容吐谷渾,也是慕容廆的長兄,慕容廆掌權後與慕容吐谷渾之間矛盾不斷,慕容吐谷渾一氣之下,直接帶領部分族人離開慕容部,向西遷徙最終來到了涼州一帶,慕容吐谷渾死後他的兒子慕容吐延即位,

東晉咸和四年(329年),慕容吐延兒子即位,正式廢除了原先的「慕容」姓氏,以爺爺「吐谷渾」的名字命名自己的部落,這就是吐谷渾部,吐谷渾在他的帶領下不斷強盛和發展,東晉義熙元年(405年),其首領樹洛干自稱大單于、吐谷渾王,吐谷渾正式建國,在中原戰亂不休的時候,吐谷渾先後依附於劉宋、南齊和北魏。

隋朝時期,吐谷渾和隋朝之間爆發戰爭,隋煬帝擊敗吐谷渾後設立西海、河源等郡,但基本未能實際控制,不久又被吐谷渾奪取。

唐朝初年,唐太宗命令以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進攻吐谷渾,吐谷渾不敵,投降唐朝,至此吐谷渾成為唐朝的屬國。

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吐谷渾遭到吐蕃的進攻,吐谷渾不敵,率部逃亡涼州,吐谷渾徹底滅亡,剩下的部眾在朔方、河東之境生存,但吐谷渾一族並沒有滅亡,反而繼續生存,成為五代時期沙陀族逐鹿中原的重要力量,五代時期有不少吐谷渾出身的將領,比如李嗣恩、慕容彥超等等,但五代後吐谷渾因為長期和其他民族融合生存,逐漸消失,成為今天土族人的祖先。

禿髮部的生存

禿髮部源於拓跋部,是拓跋部分離出來的新的鮮卑部落,曹魏黃初元年(220年),拓跋力微成為拓跋部的首領,拓跋力微的哥哥拓跋匹孤因為受到排擠帶領部分忠心於自己的族人脫離了拓跋部,途中吸收了匈奴餘部,然後向河西涼州一帶遷徙生存下去,將部落改名為禿髮部,以部落名為姓氏。

西晉初年,因為河西一帶遭受大旱,禿髮部的首領禿髮樹機能起兵反晉,歷時九年失敗,禿髮部投降西晉,實力大減後不得不依附於涼州當地的勢力生存下去,前秦時期,苻堅派大將呂光掃蕩西域,禿髮部依附於呂光。

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淝水之戰前秦戰敗,在西域的呂光自立,建立大涼國,史稱後涼,但呂光後期無法控制涼州地區,禿髮部首領禿髮烏孤趁機和後涼決裂,自稱大單于,後正式建立南涼政權,南涼建立後,與後涼、北涼、西秦都有戰爭且禿髮烏孤死後南涼陷入爭權奪利的內亂中,加上連年的旱災,南涼在內憂外患下於南涼嘉平七年(414年)投降西秦,至此南涼滅亡。

南涼滅亡,原先的禿髮部人大部分為西秦所統治,後歸北魏統治,因為禿髮部和拓跋部同源,在北魏時期得到了優待並且賜姓為「源」,源氏一族在北魏地位顯赫,直到北魏被滅,和拓跋鮮卑一樣融入其他民族之中。

滅國又復國的乞伏部

乞伏部是西部鮮卑之一,原本居住於漠北地區,在東漢後期遷居大陰山生存,其部眾基本是鮮卑人和高車族融合後的全新鮮卑部落,相對於其他稱雄的鮮卑部落,乞伏部一開始並不是很強盛,直到十六國時期北方群雄割據的時候,乞伏部才得到發展,再一次次的鬥爭中,乞伏部部眾迅速增加,成為隴西鮮卑中最為強大的一支。

前秦時期,乞伏部遭到前秦的進攻,乞伏部首領乞伏司繁不敵投降前秦,苻堅封乞伏司繁為南單于,為前秦東征西討,他的兒子乞伏國仁也繼承父業,繼續為前秦效力,當然,乞伏部並不是真心歸屬於前秦,一直在蟄伏尋找機會,可以說乞伏部是最早反叛苻堅的力量之一。

淝水之戰前,乞伏國仁被任命為前將軍、領先鋒騎,是苻堅最為信任的先遣部隊,沒想到還沒開戰,乞伏國仁的叔父乞伏步頹率先在隴西反叛,隨後乞伏國仁被緊急調回去平叛,這次舉動相當於放虎歸山,乞伏國仁和叔父匯合後直接反叛,恰好苻堅淝水之戰戰敗,前秦崩潰,乞伏國仁擁兵十萬,建立了西秦。

此時的西秦四處征戰,占據了隴西、巴山以西的地方,疆域不斷擴大,卻遭到後涼呂光的進攻,雙方一直征戰不休,因為力量不足,西秦和同為鮮卑部的禿髮部南涼聯合共同對付後涼,但前有狼後有虎,後秦的崛起讓西秦備受打擊,最終被後秦所滅,末代君主乞伏乾歸投奔南涼。

但乞伏乾歸在後秦與胡夏的爭鬥中再度復國,最終於胡夏勝光四年(431年)被胡夏所滅,至此乞伏部退出歷史舞台。

如今鮮卑七部早已消失於歷史上,大部分的鮮卑後裔都漢化並且融入到漢族之中,巔峰時期的鮮卑人建立了十三個政權,在西晉南北朝時期稱雄了400多年,深刻的影響了中華文明的進程,鮮卑人遠去,但他們的影響至今存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