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病逝前曾點燃49盞燈,表面為續命,實則暗含兩大毒計

睿鑑歷史 發佈 2024-04-29T19:25:38.561290+00:00

自從諸葛亮開始輔佐劉備,仕途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生活在北伐的前線,為贏得戰爭的勝利,他耗盡了一生的才能和精力。

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自從諸葛亮開始輔佐劉備,仕途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生活在北伐的前線,為贏得戰爭的勝利,他耗盡了一生的才能和精力。

即使臨死前,他也不忘通過點燃49盞燈的玄術為自己續命,進而設下兩大計策以保證其身後蜀國和軍隊的安穩。

其實,從公元231年以後,諸葛亮和司馬懿就成為旗鼓相當的對手。兩人都知道,對方不除,自己的國家將永無寧日。

在軍事上難以勝過對手時,他們只能選擇抓住對方的弱點期冀一擊致命。司馬懿正是抓住了諸葛亮身體差的弱點,輔助心理攻勢,從精神上先摧垮他。

而諸葛亮最後只能借用「七星燈續命」為蜀軍拼盡最後一絲力量。

諸葛亮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上方谷之戰後,他就有了相關的謀劃。

司馬懿的絕處逢生

劉備託孤後,諸葛亮一直在踐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

北伐中,蜀軍和魏軍在上方谷對峙時,諸葛亮謀劃用火攻戰勝司馬懿。

起初,他大張旗鼓地往該地派遣士兵並假裝成運送糧草的隊伍。按照軍事策略來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是正常的軍事安排。

這給司馬懿造成假象:蜀軍將大量糧草囤積在上方谷。

打仗時如果沒有後勤保障,再厲害的軍隊也無法支撐長時間的消耗戰。為此,司馬懿想到了火燒糧倉的計謀。

這在歷史上有不少的成功案例,如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火燒糧草,釜底抽薪之後打贏袁紹進而平定中原。

司馬懿的想法是美好的,但現實不總是按照人們的想像進行。

善謀的諸葛亮也想到對手會用火攻,想將計就計給魏軍以沉重打擊。

他設置圈套,讓將士們在谷內放置許多乾柴、引燃物和易爆物,上方谷周圍高山上還埋伏了大量士兵。

只要司馬懿進入包圍圈,蜀軍肯定能夠一舉消滅他們。

按照諸葛亮的設想,司馬懿進入了上方谷地區,雙方軍隊在谷內碰面後進行了短暫的激烈交戰。隨後蜀軍詐敗,誘使魏軍追擊進入埋伏圈。

這時的司馬懿還未意識到他已中計。下令軍隊追擊過程中,他特別想將諸葛亮置於死地,而蜀軍也有類似想法。

提前布局、占據高位優勢的蜀軍首先從山上向下丟火把、射火箭引燃谷內的放置物,一下子就將魏軍所處的區域變成一片火海。

這才真正進入本次戰鬥的高潮部分。

身處谷底的魏軍,被火海包圍,不能反擊,官兵們一時間方寸大亂。抱頭鼠竄之下誤傷己方人員、急於逃跑活命。

當時的狀態讓司馬懿無計可施,甚至絕望到想放棄抵抗等死。

可天公不作美,恰在那時,上方谷內狂風大作、黑雲暗沉,暴雨及時而至。

魏軍身邊的熊熊大火立刻被大雨澆滅。司馬懿絕處逢生後趕緊帶領軍隊拼殺出一個缺口,撤出了上方谷。

本次戰役,魏軍損失慘重,司馬懿雖狼狽而逃卻保住了性命。

這讓諸葛亮都望天興嘆:成事在天,不可強求。難道真的是老天都在幫助司馬懿嗎?

如果了解上方谷的地理位置以及一些物理常識,人們可能就不會將其歸結於天命使然了。

上方谷,又名葫蘆谷,從這個別名可以得知,其地形類似葫蘆形狀且處於兩座高山之間,谷口是一處狹長地帶,類似小型盆地結構。

這種地形特別適合打伏擊戰,諸葛亮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在此設置圈套,但考慮不周全。

或者說被忽略的一點是:谷內一旦著大火,地面溫度會急速上升。

谷中空氣受熱、密度變小會發生熱對流現象,谷外冷空氣快速流入谷內,又容易形成渦流。

熱冷空氣交匯,水汽凝結成小水滴和小冰晶進而形成濃厚的雲層,導致天昏地暗。

地上的易燃物又因燃燒釋放出大量煙塵,為水汽凝結提供了凝結核,促進了雲雨層的快速產生。

至此,谷內天氣驟變而出現狂風、黑雲和暴雨等異象也就不足為怪了。

當然,站在諸葛亮的角度而言,他和蜀軍是時運不濟,計策未能達成效果在於「天救」司馬懿。

魏軍也有類似的想法。這才讓後世對此戰役的解讀過多著墨於司馬懿運氣好。

這次戰鬥的失敗讓諸葛亮思慮過重,病情進一步惡化。

其實,在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最後一次伐魏時,他已對自己的身後事做了安排,還寫信給諸葛瑾讓其幫忙照顧兒子。

這次出師,他將家事、國事都做了詳細安排。

可見,他已對此次出師無果有了初步預判。

上方谷一役更是讓其預感到真的會無歸期,這才有了臨終前使用「七星燈續命」的計謀。

七星燈真的能續命嗎?

諸葛亮雖在出發前秘奏後主並推薦蔣琬作為其繼承人,但他也深知劉禪的無能和蜀軍的後繼無人狀態,會削弱蜀國實力進而開始走下坡路。

他一直養成的「事必躬親」,從不輕信他人的做事風格,讓其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也要發揮應有的作用,儘量避免自己的國家出現重大變更。

大敵當前,作為數萬將士的統帥,諸葛亮憂心忡忡,嘔血不斷,再加上他熟悉天象且觀測到自己的壽限將至,深知自己的離世意味著什麼。

他只能依靠眾人所信奉的占卜之術和陣法來維持當時蜀軍的穩定,故而在軍帳擺放49盞油燈來代表自己的命數。

其中一盞主燈是自己的化身並需確保該燈一定不能熄滅。

對於這類陣法的實施要求極為嚴格,按照諸葛亮對姜維所說的「禳星之術」要求。

七天內,他要通過施念咒語來守護49盞燈。在此期間,周圍保護的人絕對不能打擾,否則半途而廢。

當時,司馬懿在觀天象時也發現了諸葛亮命不久矣的跡象,但不能確定真實情況到底如何,他只能依靠探子到對方軍營探聽消息。

不幸的是,司馬懿的探子被蜀軍的魏延發現,並認定魏軍要進行偷襲。

慌亂之下,魏延急闖了主帥的營帳上報有敵軍偷襲的信息,還不小心地踩滅了諸葛亮一心要保護的主燈。

他對諸葛亮安排姜維預防敵襲的說法不予理睬,而是跪地磕頭解釋他的不當行為。

看到這種情況,諸葛亮也明白,自己的延命計劃已失敗,可他沒有驚訝和責怪魏延的冒失,只是將這個結果歸咎於天意如此。

其實,回顧一下諸葛亮過往的經歷,一般發生事情他總會歸因於他人。

如關羽敗走麥城,諸葛亮歸結原因是關羽的心軟和自投羅網,作為最高指揮官卻從未反思管理的問題。

這次卻沒有任何惱怒或要懲罰魏延的跡象,這說明,七星燈真的不是為續命,只是他軍事戰略的藉口而已。

一個主要原因還是為迷惑司馬懿。

鑑於當時蜀軍和魏軍的幾次戰鬥,司馬懿多採取防守戰。有時為避蜀軍鋒芒,即使受到巾幗之辱,他仍閉門不戰。

上方谷潰敗後,他將關注點放在了諸葛亮的健康上並千方百計進行打探。

按照他對諸葛亮的了解,對方思慮過甚、健康堪憂。蜀軍又是遠征,後勤保障不足,需要速戰速決。

為此,司馬懿在把握住諸葛亮求速勝的心態後,對其開展了心理攻勢,派遣士兵多次到對方的營帳進行喊話。

諸葛亮懷疑魏軍要投降,了解情況後,他不勝煩並斥責司馬懿「詭狂如此」。

司馬懿的心理戰誘使諸葛亮病情嚴重,讓本已心力憔悴、抱病工作的蜀軍統帥的健康狀況雪上加霜。

他還依據自己觀察天氣變化的能力推斷出:洪水、大雨等異常氣候也直接威脅著諸葛亮垂危的生命。

司馬懿的所知正是諸葛亮的憂愁,按照當時他在軍中的威望,可以說是蜀軍的精神領袖。

如果他去世後,消息被敵軍知曉,司馬懿必定會抓住時機進行復仇。

蜀軍沒有支柱,士氣必然不振,戰場上除了失敗再無其他選擇。

這種境況下,諸葛亮只能依靠陣法之說,再摻雜虛虛實實的消息,讓謹慎的司馬懿不敢貿然主動攻擊。

隨後,蜀軍抬著諸葛亮的雕像,並按照他生前的安排有序撤退。司馬懿識破七星燈的計謀後,為時已晚。

另一個原因就是為蜀軍除去後顧之患。

劉備逝世後,蜀軍的內部矛盾一直未能解決,而諸葛亮的精力都在北伐上,用人之際只能從中協調維持表面的和諧。

但在他生命的終點,只能除掉有異心者。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坐鎮和調和,各將領之間必起紛爭。這不是他希望留給後繼者的局面。

魏延踩滅主燈的行為讓他確認了此人必是後患,只能下密令讓姜維和楊儀做好準備,隨時誅殺會有反叛之心的魏延。魏延的結局也驗證了諸葛亮的預測。

諸葛亮的「七星燈」之計的確達成了這兩個目的,保證了蜀軍的順利撤退、維護了軍內的短暫團結、確保了蜀國高層領導的平穩過渡。

司馬懿雖是諸葛亮的重要對手,但幾經失敗後其依然保持坦然,這點的確比諸葛亮強。

實際上,諸葛亮追求完美的性格也是導致其悲劇結局的重要原因。

追求完美的性格造成的悲劇

按照資料記載,諸葛亮長期身居要職,事無巨細,一概包攬,甚至是校閱文書這樣的事情都要親自處理。

丞相主簿楊顒曾多次進行勸說,還引用歷史故事讓他注意愛護身體。

諸葛亮也非常感動下屬的關心,但就是不改正。還曾經以軍隊統帥的身份現場監督士兵二十杖刑的懲罰。

他對這些小事情都是如此,何況軍政大事,自然更加細心和縝密。

這樣看來,他每天的工作量是非常繁雜且海量的,身體出現狀況在所難免,而且夙興夜寐、勞累不堪以至積重難返。

說直白點,諸葛亮對自己和下屬的要求過於嚴苛而又不肯放權。

雖然當時的隆中對戰略具有指導意義,但憑藉一人之力期冀匡扶漢室,有些異想天開。

不容否認的是,諸葛亮輔助劉備與東吳聯合在赤壁大破曹軍、占據荊州四郡,這些都證實了其遠見卓識和學識才華。

蜀漢後期的朝堂上,對所有官員的人事任免、考核和監督等事宜,他都會親自過問並給出結論。

甚至對劉禪要納妃,也是從戰略的角度考慮,推薦了賢能的張飛之女。

六年五次北伐,每次都是遠征打仗,他只想著實現興漢大業,幾乎忽略了戰略性要素,如交通、地理、人力和財力等方面的受限。

諸葛亮的種種行為都說明了其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已走向偏執。

再者,劉備死後的諸葛亮時,他對於「效忠」的理解使其「凡事必言不負先帝之託」。

無論是劉備,還是當時的社會氛圍,或者諸葛亮自己的期望。

這些都讓「效忠」這個標籤與諸葛亮緊密貼合,以至於他不能理性地去思考和規劃蜀國的未來發展。

在處理各種事情時,他還不斷強化這種理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諸葛亮將「效忠」當成了他畢生的追求和信仰。

結合他追求完美的性格、劉備對其高度的評價、劉禪和部分下屬的尊重和信任,諸葛亮一心想報效劉氏父子的忠心真的是天地可鑑。

正因如此,興漢大業促使諸葛亮一直對外作戰而不能好好輔佐劉禪,這其實已經違背了劉備的託孤之意,可他對此不以為意。

在劉禪過度依賴丞相治國、治軍的過程中,諸葛亮總是表現出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這使得在其去世後,劉禪六神無主,根本不知道從何處下手治理國家。

還有,他總是在不恰當的時機處置下屬而打擊臣子的積極性。

如劉封因不救關羽被劉備斥責,諸葛亮卻提議讓其自裁。劉備痛哭流涕,他依然苦諫,不得已而賜劉封自裁。

失街亭後,眾將領認為馬謖罪不至死,而且蜀軍當時的將才極度匱乏,如果處死馬謖可能會影響到軍隊的後期戰略調整。

諸葛亮未採納大家的意見,力排眾議,斬殺馬謖。

他對完美的追求態度和嚴格要求,也為姜維時代的蜀漢留下眾多隱患。

人才青黃不接、將領紛爭不斷、後主不能擔責和國家財政不濟,這都將蜀漢一步步推向了瀕臨崩潰的邊緣。

在軟硬體都缺乏的情況下,姜維一人很難力挽狂瀾。

無論如何,曠世奇才諸葛亮在追尋完美的道路上,讓自己承擔了太多的責任、義務和壓力,致使他只生活了五十四個春秋就匆匆謝世。

而他一直期待的復興大業更是走向了末路。

結語

基於《三國演義》600多年的傳承和宣傳,後人普遍接受並神化了謀略和智慧化身的諸葛亮,而且「勝王敗寇」的規律好像不適用於他,這算是一個神奇的意外。

人們自然對他的離開,會抱有不舍之情,並假設長壽的他,可以為後人留下更多的寶貴財富。

因他追求完美性格形成的個性偏執、效忠信仰、躬親必備、待人嚴苛而造成蜀漢後期沒落的結果,大家好像都在有意迴避。

在生命終結的那一刻,諸葛亮的「七星燈」一計挽救了蜀軍、穩定了軍心,也被後人不斷分析和解讀其中的偉大智謀。

這好像讓後人再次忽略了諸葛亮在數次北伐中均以失敗而告終的事實。

雖不能以成敗論英雄,但對他的優勢過分推崇而略去造成其悲劇的因素,有失偏頗。


參考文獻:

司馬懿用兵的「急」與「緩」|學習時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