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耆那教和其他非正統教派中,丈夫和妻子的地位有何差異?

蔣冉jiang 發佈 2024-04-29T19:32:24.717061+00:00

丈夫應該尊重妻子,並儘可能滿足她們的要求,他們不應該通姦。妻子應徹底履行自己的職責,對整個家庭溫柔善良,貞潔,仔細料理家務,並應熟練和熱情地開展工作。

文 |蔣冉Jiang

編輯 | 蔣冉Jiang

丈夫應該尊重妻子,並儘可能滿足她們的要求,他們不應該通姦。他們應該讓妻子全權管理家務,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她們提供漂亮的衣服和珠寶。

妻子應徹底履行自己的職責,對整個家庭溫柔善良,貞潔,仔細料理家務,並應熟練和熱情地開展工作。

一個人應該對他的朋友慷慨大方,友好地談論他們,儘可能以他們的利益為重,平等地對待他們,信守諾言。

在繁榮時得到定期的假期和獎金

反過來,他們應該照看他的利益和財產,在他「放鬆警惕」的時候照顧他(例如,喝醉了,迷戀,或者容易犯輕率和粗心的行動)。

袖手旁觀他,並幫助他在困難的時候,尊重他的家庭的其他成員。僱主應該體面地對待他們的僕人和工人。

筆者觀點:

不應該給他們超出他們能力的任務。他們應該得到足夠的食物和工資,在生病和虛弱時得到照顧,在繁榮時得到定期的假期和獎金。

他們應該早起晚睡為主人服務,滿足於自己的正當工資,工作徹底,維護主人的聲譽。諸如此類的戒律隱含在其他宗教的教義中。

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如此清晰明確地表達出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丈夫對妻子的義務和主人對僕人的義務,這似乎預示著二十世紀關於婦女和雇員權利的思想。

本生故事是佛教倫理教育最重要的載體之一。這些大多是世俗的起源,許多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灌輸精明和謹慎,就像Esop的寓言一樣。

其他人以病態誇張的形式教導慷慨和自我克制,例如國王西維的故事,他從一隻飢餓的鷹手中贖回了一隻鴿子,肉是從他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來的。

許多歐洲讀者可能會覺得,非常流行的維斯萬塔拉王子的故事令人生厭。這位王子放棄了太多他父親的財寶,以至於他和他的妻子、孩子被四匹馬拉的馬車放逐了。

當他離開的時候,他把馬車和馬匹都給了別人,和他的家人在森林裡的一個小屋裡住了下來。不久,他把自己的孩子給了一個流浪的苦行僧。

這個苦行僧需要他們為他乞討,最後他以類似的方式處置了自己的妻子。但一切都愉快地結束了,因為那些向他要他最珍貴的財產的人是偽裝的神。

他們決定測試他的慷慨,他終於回到了他的家人和他的遺產。但是這些古老的佛教故事中有許多具有最高的道德品質。

例如一隻猴子冒著自己的危險在恆河上架起了一座活橋,從國王的弓箭手手中救了同伴的命,或者一隻高貴的鸚鵡。

他為朋友獻出了生命,徒勞地試圖用翅膀上散落的水滴撲滅森林大火。在眾多與佛陀同時代的非正統老師中,有一位是瓦爾達馬納,他的追隨者稱他為Mahãvĩra。

他創立的耆那教「征服者的宗教」,有著與佛教截然不同的歷史。它成功地站穩了腳跟,在一些地方變得非常有影響力,但它從未傳播到印度以外。

筆者觀點:

不像佛教,耆那教教義沒有根本的改變和發展。但是,儘管耆那教的歷史不如佛教有趣,儘管它從未如此重要,但它在其誕生的土地上倖存了下來。

在那裡它仍然有大約200萬信徒,其中大多數是富裕的商人。Vardhamä na Mahã vira的傳說不如佛陀的傳說有吸引力,甚至更加形式化和不可靠。

但由於他在佛經中被稱為佛陀的主要對手之一,他的歷史性是毋庸置疑的。他出生於公元前540年,是siddhrtha的兒子,一個atrikas家族的首領。

瓦伊薩里的Licchavis的同事。他的母親,Trisal,是Licchavi首領Cetaka的妹妹,因此,像佛陀一樣,他完全是當時強大政治力量的寡頭軍事集團的產物。

雖然他受過王子教育,結了婚,有一個女兒,但他真正的興趣在於尋求拯救。三十歲時,父母雙亡,他離家過著禁欲主義的生活。

起初,他遵循一個名為Nirgranthas(「不受束縛」)的苦行僧團體的做法,這個團體是由一個叫par sva的人在大約200年前建立的。

Nirgrantha一詞後來被用於Mahã vira創立的秩序的成員,而par sva作為耆那教二十四位偉大教師中的第二十三位而被銘記。

十二年來,瓦達馬納從一個地方流浪到另一個地方,乞討麵包,冥想,爭論,讓他的身體經受各種苦行。

起初他只穿了一件衣服,從來沒有換過,但是13個月後,他把這件累贅的東西放在一邊,他的餘生都是完全裸體度過的。

大約六年來,他的苦難由另一個人分擔苦行僧,Gosala Maskariputra,但最終兩人吵了起來,Gosala離開Vardhamana成立了Ajivikas教派。

在苦行的第十三年,瓦爾達馬納發現了完全的開悟和涅槃;他成了一個「有價值的人」(阿含特),一個「征服者」(紀娜),一個「福特製造者」。

他很快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和一大群追隨者,三十年來他在恆河王國教書,受到那些也資助佛陀的國王們的資助。

他倖免於他的主要競爭對手戈薩拉的死亡,也可能是佛陀的死亡,並在72歲時死於自我飢餓,在馬加丹邦首都拉賈格哈附近的小鎮帕瓦。

關於他的死亡日期,有相互矛盾的傳統,可能是在公元前468年。大約兩個世紀以來,耆那教徒仍然是一個由僧侶和俗家信徒組成的小團體。

沒有阿吉維卡教派那麼重要。根據耆那教的傳統,坎達古塔·孔雀在退位後加入了修道會,似乎可以肯定孔雀時代的力量有所增強。

坎達笈多統治末期的嚴重饑荒,導致耆那教僧侶從恆河大量外流到德干,在那裡他們建立了重要的信仰中心。

出於這種遷移出現了耆那教的大分裂,在一個修道紀律的點。Bhadrabahu是社區的長老,他領導了移民,堅持保留Mahä vira建立的裸體規則。

Sthülabhadra,留在北方的僧侶的領袖,允許他的追隨者穿白色衣服,由於饑荒的艱難和混亂。

因此出現了耆那教的兩個派別,Digambaras(「太空衣」,即裸體),和Svetã mbaras(「白衣」)。

留在北方的僧侶的領袖

這種分裂直到公元1世紀才最終形成,從來沒有任何基本的教義分歧。後來,裸體派的大多數僧侶開始在公共場合穿長袍,但這種分裂一直持續到今天。

根據傳統,一個口頭的神聖文獻已經從Mahavlra時代流傳下來,但是Bhadrabahu是最後一個完全知道它的人。

在他死後,Sthülabhadra在Pataliputra召開了一次大會議,佳能被重建為儘可能好的12個章節,取代了14個「前文本」(Pürvas)。

這個教規只被svetmbaras接受;Digambaras聲稱舊的佳能是無可救藥地丟失了,並著手為自己設計新的經文,其中許多仍然沒有發表。

斯韋塔姆巴拉經典的文本,最終被確定和簡化了到公元5世紀,在Kã thiã wã的Valabhi的一個會議上寫作。

這個時候文本已經變得非常腐敗,其中一個Angas已經完全丟失,而新的材料已經以十二upangas的形式添加到原始佳能,或次要部分,和各種較小的作品。

在中世紀,大量的注釋文學都是用梵語和梵語寫成的,有許多能幹的哲學家僧侶,他們解釋該教派的經文。

一些僧侶將他們的注意力轉向世俗文學和其他學科,顯然沒有失去他們的虔誠。14世紀最後一位偉大的梵語詩人Nayacandra是耆那教僧侶。

mallintha也是,《克利達詩歌標準注釋》的作者。我們非常感謝耆那教僧侶對文學的熱愛。複製手稿,即使是世俗的手稿,也被認為是一項具有偉大宗教價值的工作。

因此,西印度的古老耆那教寺院保存了許多罕見的和不為人知的文本,其中一些仍然有待出版,其中許多是非耆那教起源的。

在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之間的時期,耆那教可以追溯到從東部的奧里薩 ,到西部的馬圖拉,但在後來的時期,它主要集中在兩個地區。

克西瓦爾、古吉拉特和拉賈斯坦邦的部分地區,那裡盛行Svetambara教派,以及半島的中部,即現代的邁索爾和南海德拉巴,那裡Digambaras教派占主導地位。

耆那教的發源地恆河流域幾乎沒有受到它的影響。Svetambaras在Westem印度的酋長中找到了很多支持。

並在12世紀統治Gujarä和Kä thiã wã的Caulukya國王Kumä rapã la統治期間獲得了非常突出的地位。

在一位偉大的耆那教學者赫瑪坎德拉的指導下,庫馬拉據說建立了一個耆那教改革。但在他死後,該教派失去了它的影響力,雖然它仍然繁榮,但再也沒有變得如此重要。

同樣地,在南方,迪甘巴拉在中世紀早期有很大的影響力,這要歸功於許多重要國王的贊助,但是這種影響力隨著虔誠的航海主義和外斯那維主義的增長而逐漸減弱。

有一些傳統,有些人懷疑,但我們相信有事實根據,耆那教徒有時會受到嚴重迫害。儘管耆那教衰落了,但它從未消失。

筆者觀點:

儘管耆那教經典的最終形式相對較晚,但在兩個偉大的耆那教教派之間的基本原則上幾乎沒有分歧,似乎兩者的基本教義確實非常古老,本質上是筏馱摩那本人的教義。

耆那教和佛教一樣,從根本上來說無神論,雖然不否認神的存在,它拒絕他們在宇宙計劃中的任何重要部分。

對於耆那教來說,世界不是由個人的神創造、維持或毀滅的,而是僅僅根據宇宙法則運行。宇宙是永恆的。

它的存在被分成無數個循環,每一個循環都由一個進步時期(烏特薩皮尼)、一個衰落時期(avasarpinĩ)組成每一個時期實際上都和上一個時期一樣。

包含了24個提坦卡拉,12個宇宙皇帝 (Cakravartins),總共六十三個偉人(s laka-purusas),他們生活在周期的定期間隔。

在高峰期,人類體型巨大,壽命也很長。他們不需要法律或財產,因為許願樹(kalpa-vrksa)給予他們所需要的一切。目前,世界正在迅速衰落。

這個時代的最後一個Tirthankara已經成為最後的Nirvã na,逐漸地,真正的宗教將會消失——mah vira。

在他的全知中,甚至給了他的追隨者這個時代最後一個耆那教的名字和地址。衰落的過程將持續40,000年,那時人類將身材矮小,壽命只有20年。

將住在洞穴里,忘記了所有的文化,甚至忘記了火的使用。然後潮流會轉向,他們會再次開始改善,只會再次下降,如此下去,直到永遠。

不像佛教徒和印度教徒的宇宙觀,耆那教徒的宇宙觀不涉及宇宙毀滅的大災難。 宇宙通過活的靈魂和五類非生命實體的相互作用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印度耆那教發展的原因探析》許靜

《耆那教的邏輯思想》巫白慧

《耆那教若干問題淺探》楊仁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