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趙光義——誰可為朕之儲君

查小呆 發佈 2024-04-29T19:37:49.849246+00:00

尋常人家,若有家財,都要考慮一下傳承人的問題。縱然是家資不足,待子嗣成人,也大多會找尋中人,分家單過。

#歷史開講#

尋常人家,若有家財,都要考慮一下傳承人的問題。縱然是家資不足,待子嗣成人,也大多會找尋中人,分家單過。

普通尋常人家都是如此,就更加不要說帝王之家。

所謂,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一旦打下來錦繡江山,先代君王自然就會考慮帝位傳承的問題。

當然,有些人會說這是很簡單的事情啊!

皇帝也是人,皇帝也會有兒子,將皇位傳給兒子就是了!

皇帝雖然也是人,但卻是掌握天下至高權利的人。皇帝也會有兒子,但兒子也並非是一人。因此,在選擇帝王繼承人的時候,都會犯難。

也正是如此,古代帝王的傳承方法一般都有兩種,其一立賢,其二立長

這兩種立儲的方式可謂各有各有千秋,這裡就不一一細說。

可帝王的傳承,尤其是對於宋太宗趙光義來說,似乎並不是那麼簡單。

趙光義的皇位並非得自父親,而是得自他的哥哥趙匡胤。

兄終弟及的即位方式,早就讓趙光義的皇位正統性受到了質疑。

當然,趙光義的皇位繼承也有法理上的依據——金匱之盟。可就是因為「金匱之盟」的存在,讓趙光義有了無盡的煩惱。

金匱之盟,據史料記載,建隆二年,宋朝杜太后(宋太祖、太宗之母)病重,太祖趙匡胤在旁侍疾,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交代皇位繼承的事情。杜太后勸說趙匡胤百年之後將皇位傳給其弟,並將這份遺書藏於金匱之中,是為金匱之盟。

史載,金匱之盟有三傳的說法,即為太祖百年之後,傳位於光義,光義再傳廷美,廷美再傳德昭,國有長君,社稷之福。

也就是說,宋太宗趙光義的皇位繼承人其實早就已經定下來了,他的皇位承接自哥哥趙匡胤,也會傳給自己的弟弟趙廷美。可事實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第一順位繼承人趙廷美

據說,趙普與盧多遜爭權。因趙廷美與盧多遜走的近一些,趙普在扳倒盧多遜的時候,殃及池魚,牽連到了趙廷美。

本來趙廷美的處境就十分尷尬。按照金匱之盟的約定,趙光義要將皇位傳給趙廷美,而非自己的兒子,自然心中不悅。縱然是至親骨肉,在帝王之家,也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據說有一日,趙光義詢問趙普,說道:「兄終弟及,原本就有金匱之盟,但朕尚且強壯,廷美為何這般著急?」

趙普卻說道:「自夏禹至今,傳子已成公例,太祖已誤,陛下豈能再誤!」

又因為盧多遜的事情牽連,最終趙廷美被流放到了房州,最終病逝在那裡。

第二順位繼承人趙德昭

宋太宗趙光義登基之後,南平吳越,北克北漢,一統天下,卻對北方的遼國耿耿於懷。於是乎,趙光義在滅亡了北漢之後,攜師北上,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

可在高粱河一戰,宋軍大敗,就連趙光義本人也差點身死軍中。

當時,趙德昭也跟隨趙光義征戰,在宋軍潰敗的時候,軍中不見宋太宗,大部分人都以為太宗已在軍中被殺,開始有人準備立趙德昭為帝。

後來,這件事情傳到了趙光義的耳朵里,便存了戒心。

回京之後,趙德昭見趙光義久久不封賞滅漢的將士,便去為將士們討要封賞。

誰料這麼一來更讓趙光義忌憚,大怒而曰:待你為帝,賞亦未遲!

趙德昭惱怒不已,回到了住處便揮劍自刎而死。

第三順位繼承人趙德芳

趙德芳本是太祖趙匡胤次子,或許是見哥哥趙德昭自刎心中害怕,也或許是真的身體不佳,在其二十三歲的時候就病逝了。

第四順位繼承人趙元佐

趙元佐乃是太宗長子,小時候極為聰明,很的太宗喜歡。長大之後,善於騎射,也曾經跟隨太宗在外征戰。後因為叔父趙廷美獲罪,趙元佐多次求情,都被父親呵斥。後來聽聞到叔父趙廷美身死,居然憤極而狂,甚至手操利刃,想要傷人性命。縱然是後來醫治好了,也失去了成為皇位繼承人的可能。

趙元佐是宋太宗最年長的兒子,至於後來為何被父親忌憚,只怕不單單是發狂的原因。

皇權是至高無上的,趙光義定然是懼怕年長的兒子分權,才使出來的權宜之計。

第五順位繼承人趙元僖

趙元僖,初名趙德明、趙元佑(與趙元佐,一左一右),宋太宗趙光義次子,初封廣平郡王。進封陳王。雍熙年間,任開封尹兼侍中,進封許王,加中書令。淳化三年(992年)去世,年僅27歲,無後。

趙元僖的早逝,也使得他失去了繼承的可能。

第六順位繼承人宋真宗趙恆

趙恆原名趙元侃,與趙元佐為同母所生。只因趙元佐瘋狂致廢,趙元僖又早亡,才輪上了他。

傳說,趙光義曾私下與寇準商議,問道:襄王可好?(此時,趙恆爵位為襄王)

寇準說道:知子莫若父,聖意既以為可,請即決定。

在趙恆被立為太子後,頗得人心,趙光義聽聞之後反倒是有些不高興。最終還是寇準說道:這是社稷的幸福啊!

加上此時趙光義年事已高,才稍微釋懷。由此可見,趙光義之所以不立長子為嗣,只怕也是有原因的。

至於宋真宗的幾個弟弟,如元份、元傑、元偓、元侢、元儼、元億等人,或年幼,或早喪,也都失去了皇位的繼承權。倒是真宗的八弟趙元儼後來一直活躍在朝堂,民間還有關於「八大王」「八賢王」的傳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