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時,朝鮮人民軍在幹嘛?戰鬥力怎麼樣?和志願軍比如何?

喫不飽的小阿飛 發佈 2024-04-29T20:24:42.750932+00:00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在面對不平之事,即使沒有對我們本身造成威脅,也理應伸出援助之手,不要等到自己淪為受害人之時再採取措施。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們都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所以在面對不平之事,即使沒有對我們本身造成威脅,也理應伸出援助之手,不要等到自己淪為受害人之時再採取措施。

所以在與我國邊境接壤的朝鮮受到聯合國軍的踐踏之時,我國派出志願軍加入了「抗美援朝保衛戰」,因為一旦朝鮮這一通道被打通,我們的區域外部將呈現不安定的局面。

而我們都知道,在抗美援朝戰役中,志願軍成為了同聯合國軍作戰的主要力量,甚至朝鮮人民軍也由中國指揮官領導作戰,幫助朝鮮人民戰勝了美國侵略者,但所有的書籍和資料中很少提及朝鮮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是如何作戰的。

這給人的印象是,朝鮮軍似乎只起到了輔助的作用,而且作戰能力不強,事實真的是這個樣子嗎?其實,在我軍進入朝鮮之前,他們也打過很多勝仗,而且戰鬥力是並不弱的。

夢幻般的開局

在戰爭初期,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最強,可惜只維持了三年,在美軍在仁川登陸後,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跌至谷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強烈的反差呢?

這要從朝鮮軍隊的成型說起,朝鮮半島曾經被日本殖民長達50年,因此許多朝鮮士兵是在日軍的調教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難免受日軍那種「絕對服從上級」的思維模式影響,但這反而在戰場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而在1945年後,朝鮮軍被蘇聯軍隊接管,所以朝鮮軍的作戰風格及兩家之長,在戰場上表現的勇猛無畏,但也存在著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戰鬥力上去了,但戰術卻相對僵化,無法解決靈活性問題,很容易被針對。

在裝備上朝鮮軍也並沒有落後太多:朝鮮自身具有生產武器裝備的生產能力,而且有蘇聯提供一些支持,和我軍的小米加步槍相比簡直優越太多了。

要說他們哪個方面比較薄弱,那就是他們的指揮官水平了。他們的指揮官大部分缺乏實戰經驗,與志願軍將領的能力簡直天差地別。

當彭德懷剛登陸朝鮮時,就對敵人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以便我軍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相對較差的武器裝備取得勝利。

朝鮮軍隊在早期實戰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韓戰」爆發之初,朝鮮軍隊越過38線,用最精銳的第3師和第4師發動閃電戰入侵,並在三天內奪取了漢城。

當時的朝鮮人民軍主要按照蘇聯的作戰模式運作,主要依靠T34坦克實現突破,8月下旬,朝鮮憑藉其強大的戰鬥力,迫使美韓聯軍被壓制在釜山一帶。

中途崩盤

可以說,美國在仁川登陸之前,朝鮮人民軍通過多兵種聯合作戰,多次打敗了美韓聯合軍,總共消滅了6000多名美國士兵和70000多名韓國士兵,戰鬥力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沒有後來的美軍仁川登陸,朝鮮人民軍可能已經解放朝鮮半島了。

但是,由於兵力上的差距,朝鮮軍隊多次未能形成突破,他們開始將部隊轉移,這一決定無疑是致命的,由於戰線拉得太長,補給成了大問題。這個時候,對美軍是非常有利的信號,他們將火力集中起來,將朝鮮軍隊被逐步擊退。

朝鮮人民軍雖然有很突出的優點,但也存在致命的缺陷,那就是他們在順風的時候如神兵天降,可一旦處於不利地位,往往會陷入被動甚至崩盤的局面。

起初,中國判斷美軍將從仁川登陸,將消息傳達給朝鮮,但金日成一意孤行,並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

1950年9月,七萬以上的美軍在仁川登陸,當美軍從仁川登陸之後,戰爭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朝鮮人民軍遭到敵人的重創。

眼見形勢不妙,朝鮮向中國求助,彭德懷率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前往朝鮮戰場,那麼,在中國志願軍參戰後,朝鮮軍隊在戰鬥中表現如何呢?

1951年夏天,美軍向朝鮮人民軍東線陣地進攻,在惡劣的天氣和食物彈藥匱乏的情況下,朝鮮人民軍頑強抵抗,上演了「血嶺」和「傷心嶺」兩場重創美韓軍隊的血戰。

但除此之外,人民軍鮮有什麼亮眼的表現,而且,由於兵力和武器上的損失,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大幅下降,無法承擔主要的攻擊任務,只能輔助志願軍作戰。

不怕火煉才是真金

不過必須承認,朝鮮人民軍的戰鬥力其實還是相當強的,在初期作戰中甚至可以與二戰的德國機械步兵師相提並論。

他們最大的問題是過於依賴裝備和蘇聯的軍事思想,在作戰時表現的不夠靈活,導致嚴重的機械化,很難將真正的實力發揮出來。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誰更強就一目了然了,志願軍的整體戰鬥力是強於朝鮮人民軍的,志願軍能夠做到彼此默契合作,可以因地制宜制定戰術,適應瞬息萬變的各種情況。

這充分說明了志願軍具有無與倫比的強大軍事素養,即使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處於不利局面時,也能做到及時的調整,再次取得優勢,從這個的角度看,我們贏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並不讓人意外。

小結:

朝鮮人民軍與我國的志願軍相比,之所以會呈現出巨大的差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過分的依賴殖民者對他們的軍事改造成果和其他國家的先進武器,而不去發展屬於自己的軍事理念和作戰思維,所以不進則退,必然難以適應對方所做出的針對策略。

兵力上的優勢以及先進的武器雖然會讓己方處於有利地位,但並不能保證拿下戰爭的最終勝利,因為勝利往往取決於很多因素。

無論是勇氣、智慧、經驗和運氣都可以左右著勝利的天平,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戰爭的道義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任何在欲望和霸權趨使下的戰爭都是自取滅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