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最黑暗的「五胡亂華」,華夏百年動亂的開始,漢人的噩夢

趣史談 發佈 2024-04-29T20:27:00.262212+00:00

西晉時期司馬家族的後人為了爭奪中央政權,爆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的皇族內亂,即八王之亂。

西晉時期司馬家族的後人為了爭奪中央政權,爆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的皇族內亂,即八王之亂。如果它只是亂自己,其後果無非是被一個新的漢王朝政權取代,但它當時除了讓眾多無辜人民被殺害,社會經濟受到極為嚴重的破壞,整個社會秩序崩潰最終導致西晉滅亡以外,它更是造成塞外遊牧民族禍亂中原的最直接原因。「五胡亂華」把所有人推向動亂的深淵,文明幾近滅絕。

291-306年,晉皇室這場爭奪朝權的鬥爭在「你方唱罷我登場」中一直拉扯不休,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同、長沙王司馬義、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頤、東海王司馬越。307年,以東海王司馬越成功掌握朝廷大權結束了歷時16年的八王之亂,但是這場戰爭也耗盡了西晉的全部國力,遊牧民族趁中原軍事力量迅速衰退之際大舉湧入中原,西晉無力招架,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高潮,也作「衣冠南渡」。歷史上因動亂而大規模人口南遷現象共發生了三次,一是因五胡亂華,西晉末司馬睿渡江建立東晉;二是唐朝安史之亂後,中原士庶為了躲避亂動南遷建立南唐;三是北宋靖康之恥爆發後,趙構渡江建立南宋。

「五胡」主要指的是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既然能造成長達300年的動亂和分治,就應該能猜到其實當時踏上中原土地的胡人部落遠遠不止的5個。遊牧民族把中原「土著」王朝驅趕到南方,自己順利占領北方地區,百餘年間,胡人、漢人在這裡各自建立了數十個(甚至更多)大大小小、或強或弱的國家,北魏史學家崔鴻以其中十六個存在時間相對較長,且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分裂割據政權撰寫了《十六國春秋》,分別是五涼(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四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西秦,後秦)、二趙(前趙,後趙)、一成(成漢)、一夏(胡夏),亦稱作「五胡十六國」,由於北方政權林立,各民族相互爭戰,所以國家更替也是相當頻繁。南方則東晉、宋、齊、梁、陳交替執政,形成南和北的長期政權對峙。

如若要對隋文帝楊堅進行評價,那麼他在軍事上攻滅陳國,繼秦始皇之後再一次實現了大一統的偉大功績就不得不提,是他結束了中國自五胡亂華其長達數百年的嚴重分裂。或許文字誇獎功績過於籠統,似乎很難理解何為「偉大」,那我們就看看當時的漢人百姓到底過著怎樣的生活,了解何為「人間煉獄」,了解這場讓幾近大漢民族亡種滅族的災難

胡人想要進入中原本就不是突然起意,而是早就虎視眈眈,因為他們垂涎於中原土地。早在西晉滅亡以前,胡人部落就一直居住在西晉的北方和西北邊陲地帶,長城以外的地區受到地理條件限制只能以放牧為主,又因為緯度高受氣候影響明顯。反觀長城內呢?種植業發達,地大物博,地形、氣候多樣,農林牧都能得到發展。尤其是冬季,胡人要提前備好越冬的糧草,如果因為氣候原因糧草不足就只能餓肚子,所以如果去了解一些胡漢邊境征戰,你會發現胡人有時在秋收季節發動進攻不一定是為了爭奪政治領土,而是為了搜刮邊境漢人軍隊的軍糧。所以當八王之亂胡人沖入中原後,他們舉著屠刀在漢民族區域進行了大規模的燒殺搶掠,暴虐獸性十足。

各少數民族與漢民族在文化、習慣、觀念大相逕庭,胡漢混居加劇了文化碰撞和摩擦,以往漢人政權處於絕對優勢,漢尊胡卑,漢人打壓胡人,早在東漢三國時期,就已經有漢族歧視和欺壓少數民族的情況出現。那會東漢軍事威壓擴大版圖,為了更好的擴充兵員滿足征戰和保證社會勞動力供給需求,漢王朝對少數民族進行招誘,支持他們進入中原,內遷的胡人為奴為婢或是被任意出賣的情況極為常見,當時就已經引發了境內少數民族的反抗,顯然上層的漢人官員自然是會幫自己人的。胡人政權建立以後,胡、漢人民政治地位對調,胡尊漢卑,胡人直接稱呼漢人為兒、奴、狗,不允許漢人稱胡人為「胡」,實行「胡漢分治」,漢人和胡人受到區別對待。

311年,劉聰帶領匈奴軍隊攻打晉國,在寧平城之戰中殲滅晉軍主力,擊殺晉太尉王衍及諸王公,而後又遣大將呼延晏、劉曜率兵攻洛陽,擒獲晉懷帝,殺太子、宗室、士族官員、士兵、百姓共計十萬餘人,大肆搶掠,挖掘各個陵墓,把宮廟、官府等房屋建築被燒個精光。次年,晉懷帝遇害,安定太守賈疋迎立秦王司馬鄴為太子於長安登基,是為愍帝,316年,劉曜圍攻長安,長期的攻防讓封閉的長安城內糧食見了底,人們走投無路出現了同類相食的可怕景象,死者過半,史稱「永嘉之亂」

胡人政權多盤踞於北方,造成北方漢人人口大量流失,各國都在極力掠遷人口,因為即便是現代社會人口紅利帶來的經濟增長依然是非常客觀且龐大的,胡人政權也需要這些漢人承擔勞役、兵役、奴隸的工作。依據西北師範大學文史學院馬旭東的《十六國時期各霸主掠遷人口之原因分析》,掠遷人數排名前三的政權分別是石趙、前秦和前趙,他們各掠遷的人口有31萬人,13.65萬人,13.212萬人,分別占總掠遷人數的28.9%,12.7%,12.3%。沉重的徭役、兵役造成掠遷民大量死亡,有的死在大規模的掠遷途中。

《資治通鑑》載「魏主還平城,統萬徙民在道多死,能至平城者什才六七」。前文也說北方政權更迭頻繁,每一次一方政權的落敗都是一個搶奪和屠殺,人口在屠殺、遷移、疫病、沉重徭役中不斷流逝,一邊又迫切想要獲得更多勞動力補充,於是繼續展開下一輪政治爭奪,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漢人在胡人國家內部基本是不可能受到和胡人同樣的「國人」待遇的,所以漢人的性命在他們眼中自然無足輕重。後趙的建立者石勒嗜殺成性,《十六國春秋輯補》中記錄石勒「潛自石橋濟河,攻陷白馬,坑男女三千餘口」,多則坑降卒萬餘乃至三萬。而且石勒本身沒有讀過書,他也有過曾經被當做奴隸販賣的經歷,所以石勒不像漢、前趙的統治者那般善待士大夫階層,沒有慕容廆「賢人君子,國家之基也,不可以不敬」的意識,石勒的主張是「得公卿人士多殺之」。石勒對漢人有非常偏激的民族意識,給漢族士人造成恐怖的氣氛,也讓士族階層對胡人統治進行反抗。

受限於匈奴人人數沒有漢人多,要想在漢人土地上生存,就必須利用漢人上層人士,所以石勒為了緩解士人的反抗行為,對士人進行了典定,讓他們的世家名譽、地位、利益得到一定保障,但石勒對漢人的總體政策仍然是殘暴的,而後石勒的兒子石虎掌政後趙也靠武力鎮壓了不少士人。當時世族之所以和胡族君主合作,主要出於保全性命的需要,實際上許多世族還是不喜胡族君主文化,有的世族甚至告誡子孫不可以把曾在胡政權下出仕的經過寫在墓碑上。

冉閔是石虎的養孫,他自小就果斷敏銳很得石虎寵愛,當親孫子寵愛,憑沙場實力讓胡、漢各族對他產生畏懼。石虎死後其九子爭位,冉閔旁觀這場宗室內鬥「甚失望」,開始謀求後趙的統治權力,雖然冉閔的動亂本質是為了維持後趙政權的穩定,但他也確確實實是直接造成後趙政權覆亡的關鍵,以漢人的立場建立冉魏,也的確是他帶領北方漢人誅殺胡羯,以「一顆胡人頭顱官進三級」調動漢人的積極性,把長期受胡人壓迫的仇恨意識激發出來,一次解放被擄掠的漢族女子達二十萬,收留了五萬多解放後無家可歸的漢人女子,也側面反映了當時的胡人抓捕、姦淫漢人女子的獸性。

總之,從胡人入侵中原這百年間,各族統治者的暴行和暴政,給人民帶來嚴重災禍,社會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是漢人的一場大浩劫。另一方面,它在文化上加速了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部分地區的經濟也得到過發展,內遷的各族社會形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接受和學習了漢人儒學理念和封建制度,實現民族大融合,現在它們都已經成為了漢民族和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