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屈原心心念念的楚王,卻是個傷他最深的昏君

路上讀書 發佈 2024-04-29T20:34:13.474356+00:00

楚懷王熊槐是戰國時代一位頗有爭議的君王,後人對他毀譽參半,他既是一國之君,變法鬥士,又是他國人質。他與屈原的故事廣為流傳,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甚至狗血,結局卻又充滿著悲情色彩,那麼他到底做了些什麼,才讓他擁有如此落差的人生呢?《思美人》1.

楚懷王熊槐是戰國時代一位頗有爭議的君王,後人對他毀譽參半,他既是一國之君,變法鬥士,又是他國人質。


他與屈原的故事廣為流傳,他的一生跌宕起伏,甚至狗血,結局卻又充滿著悲情色彩,那麼他到底做了些什麼,才讓他擁有如此落差的人生呢?

1.楚懷王想要變法


楚國原本只是西周冊封的、一個位於今天湖北一帶的小諸侯國,還因為是「南蠻」而被人瞧不起。於是楚國自己稱王,走上了與中原對抗、乃至步步進擊的道路,並不斷地變得強大。


在春秋時期,楚國火力全開,武力值達到了巔峰,是天下兩大強國之一。到了戰國,楚國的實力依舊是數一數二,與齊、秦兩強並列。


在楚懷王的父親——楚威王的治理下,楚國銳意擴張,開疆拓土,成為當時各路諸侯中地盤最大的國家。各路諸侯一會兒討好秦國,一會兒向著楚國,因此衍生出一個著名的成語:朝秦暮楚。


治國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麼守舊,要麼變革。守舊的話,當然不符合他風風火火想幹大事的性格。他深知,只有變法,才能讓楚國更加強大!


然而變法是治國理政中最難的。一著不慎,就有可能跌入萬丈深淵。無論是吳起還是商鞅,他們慘死的例子,就已經是前車之鑑。


2.改革的初念:楚懷王與屈原二三事


很多朋友可能好奇,變法為什麼會這麼難?


首先,變法打破的是現有格局,牽一髮而動全身,必將觸動既得利益者、特別是有權有勢者的利益。引起反對和抵制不說,這些有權有勢的人甚至可以動用武裝力量,發動政變,輕則朝堂震盪,重則人頭落地。


其次,我們來了解一下楚國的權力結構。楚國的權力結構是以楚王為核心,昭、屈、景三大家族為主幹的世族執政方式。這麼說有點抽象,那我們就以楚國的軍隊為例來說明。


楚國軍隊由正軍、私卒和王卒三部分組成:正軍就是國家軍隊,屬於正規編制,吃公家飯。私卒也很好理解,就是貴族們的軍隊,沒有編制,屬於私人武裝,只對主人效忠。


值得一說的是王卒。王卒是楚王的隨身衛隊,裝備精良,戰鬥力最強,但——這支部隊是由各大世家子弟組成的,平時楚懷王說句話還管用,但真要到了關鍵時刻,人家還是聽各大世家。這下就尷尬了:楚王如果和貴族鬥法,反而還處於一定的弱勢。


所以,在楚國搞變法,危險係數很高,楚懷王當然不會一個人去戰鬥,他需要一個代言人,一個能替自己出面的人,所謂一個紅臉,一個白臉,歷來就是玩政治的老把戲。

這個時候,屈原就出場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屈原是楚國的重臣,而且是一位變法家。

在當時,屈原可是大紅人,《史記》就說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應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反正就是楚懷王對屈原委以重任,內外大事兩人一起商量,非常地信任他。

為什麼這兩位能走到一起呢?坊間傳說,這兩個男人之間有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他們一見傾心,情投意合。

其實這是一個被誤傳的觀點。這個說法哪裡來的呢?有人說,1944年,中國古典文學專家孫次舟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楚懷王和屈原是那種男男關係,結果被學界圍攻。然後著名愛國人士、楚辭專家聞一多先生站了出來,說了四個字:「完全正確。」

這篇論文還在,如果看過就知道,孫次舟和聞一多討論的主題,根本不是屈原是不是gay,而是——他是不是所謂的「文學弄臣」,也就是給君主寫歌功頌德文章、溜須拍馬的那種人。


看上去,屈原也不是。因為屈原出自楚國三大家族之一的屈氏家族,根正苗紅,背景非常強大。當時屈原二十出頭,是個理想主義者,希望楚國強大起來,又很有上進心,這樣的思維與楚懷王的需求是不謀而合。兩人年紀相仿,又有共同的理想,在一起聯手。


於是,屈原就從三閭大夫,相當於現代的教育部長,被楚懷王直接封為左徒,主管外交,也可以議論國家大事,類似於美國的國務卿。做好了這個準備,屈原就推出了變法的措施。

3.從轟轟烈烈到偃旗息鼓


屈原的變法,總結下來就是六點:第一,獎勵耕戰;第二,舉賢能,唯才是舉;第三,反壅蔽;第四,禁朋黨;第五,明賞罰;第六,移風易俗。


這六項措施一出,整個貴族圈子都炸了,反對聲是一浪高過一浪。


第一條,獎勵耕戰,這個沒什麼問題,大家多勞動生產,發獎金;打仗勇敢,也發獎金。這一點貴族們也沒有特別反對,但從第二條開始,他們就不樂意了。


第二條,舉賢能,唯才是舉。


人才就是競爭力,但問題來了:楚國的高級官僚資源,都是被貴族們牢牢把持的。不僅如此,很多官職都是貴族世襲的,也就是說老子當官,兒子也能接班,不用努力不用奮鬥。如果講究唯才是舉,貴族們就會丟掉自己的權力。


第三條是反壅蔽,即廣開言路,還要說實話、講真話,君主的命令下達給群眾,群眾也可以向君主反映疾苦——這不就是把貴族們給丟在一邊了嗎?


第四條禁朋黨,更是要了貴族們的老命:因為貴族們的關係盤根錯節,都是互相通婚的,從而形成利益集團,報團取暖。

剩下的兩條,明賞罰和移風易俗,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明賞罰,就是依法辦事,該賞的賞,該罰的罰。之前貴族們犯了事兒,隨便就能糊弄過去,現在不一樣了,一切按規矩來,管你是誰,統統板子侍候。至於移風易俗,就是要殺一殺社會上不良風氣,什麼阿諛奉承,巧言令色,投機取巧,統統都是打擊對象。


總的來說,這六條改革措施,其目的就是遏制貴族的特權,加強君主的權力,從而進行中央集權,很有些秦國商鞅變法的意味。對於貴族們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大災難:他們的利益直接受損,而且是大大的損害了。這下他們哪裡能忍?


於是,改革的措施一出,立刻就有人跳起來,聲勢非常浩大。隨著變法一步步實施、深入,受到的阻力也越來越大,貴族們群起而攻之。


面對貴族們的圍攻,屈原是壓力山大,急需楚懷王的力挺。但在這個節骨眼上,楚懷王慫了!

也許是楚懷王高估了自己變法的決心和能力,但更多地,還是他對反對的力量估計不足,而他也沒有本事去擺平貴族勢力。優柔寡斷、做事不夠堅決,楚懷王遇到阻力,他就臨陣脫逃了。


楚懷王這一認慫,作為代言人的屈原可就慘了:老大都不玩了,自己一個人也跳不動,而且背黑鍋的也是他:總不能說楚懷王有問題吧,那麼責任全都推到屈原身上了。


有人說楚懷王是聽信讒言,從而疏遠、乃至流放了屈原。其實倒不如說是楚懷王迫於壓力,丟車保帥更為貼切。而隨著屈原的下台,楚懷王設想中轟轟烈烈的變法,就這樣成了一地雞毛。

4.一位昏君的誕生


屈原走後,楚懷王開始信任一個叫做張儀的人。


張儀是魏國人,鬼谷子的學生,縱橫術大師,戰國時期有名的牛皮大王。此人能在亂世中安身立命,靠的就是一張嘴,活人能說死,死人能說活。張儀就是在楚國挨的打,他一直很想回贈楚國人的這份厚禮。後來他去了秦國,當了大官,就準備回頭報復了。


楚懷王十六年,秦國想要攻打齊國,又擔心楚國是齊國的盟友,因為按照盟約,秦齊開戰,楚國是要幫助齊國的。於是張儀就去楚國開始他的忽悠大業。

張儀見了楚懷王,他先是一番吹捧:我家秦王最恨齊王,您和他做朋友,那我們大王就不能跟您當好朋友了。至於我張儀,就是想給您當個看門的小廝,那都難啊。


這種沒底線的吹捧和自貶身價,倒是很對楚懷王的路子,他很高興。接下來張儀又說了:「要是貴國和齊國絕交,絕對是一件大好事,首先削弱了齊國的力量,也是賣我們秦王一個面子。這個情,我們秦王一定要還的。」


張儀開始許諾:秦國會把關鍵的「商於之地」六百里,割讓給楚國。同時,秦國還會跟楚國通婚,雙方的君主、公子、公主互相嫁娶,以後都是一家人。


面對這麼大的誘惑,楚懷王想也沒想,直接就拍著胸脯答應了。他不顧眾人的勸說,直接就和齊國絕交了。而且他一高興,就授予張儀楚國令尹、也就是相國的職位。

接下來,楚懷王就派使者去秦國找張儀,接管那六百里的商於之地了。不料張儀抓著腦袋,一副莫名其妙的問使者:「什麼六百里?我說的可是六里啊!」


甭管使者怎麼問,張儀就一口咬定只有六里地,而且還只是他的小小封地。這可把楚懷王給氣壞了,二話不說,直接開干。


公年元前312年,楚懷王憤然起兵攻打秦國,特別是藍田之戰,楚懷王動用了幾乎全國兵力,但還是以失敗而告終。隨著秦國的反攻,楚國又丟掉了大片土地。


恰在此時,秦國的盟友韓、魏兩國,也來趁火打劫,攻城略地。至於其他諸侯,則在一旁看楚國的笑話,特別是齊國,根本不會出手幫忙。


經過這次失敗,楚國開始走下坡路了,實力大打折扣。但好戲還在後面。

公元前299年,秦昭王又派人來忽悠楚懷王,說秦楚兩家本來就沒什麼過節,打打殺殺多沒意思,還不如我們兩家坐下來好好聊聊,結為盟友。地點秦國武關,我等你來!


幾乎所有人都不相信這番鬼話——因為武關是秦國的土地,可楚懷王還是去了。果然一到秦國,楚懷王就被對方扣押。隨後秦國氣勢洶洶地向他表示,要求割讓土地,否則就不讓他走。


按理說,作為一位歷史公認的昏君,這個時候當然是保命要緊,割地算什麼。但楚懷王竟然難得地硬氣了一回,他憤然拒絕了秦國的威脅,此後也從未答應。而他就一直被秦國軟禁,直到病死。


楚懷王死後,秦國人把他的遺體送回楚國。楚國人看著他的棺槨,都很悲痛,就像自己的親戚去世了一樣。由此可見,楚懷王在老百姓眼裡,也沒有那麼差評。

平心而論,以楚國的客觀條件,搞改革實在是太難,以一個屈原,是很難做得到的。楚懷王既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這個魄力,所以不得不拿屈原做了犧牲品和擋箭牌。


事實上從楚懷王的種種表現來看,他更多的是平庸,而不是昏庸。他平生唯一值得稱道的地方,就是在他人生的最後,選擇為楚國獻出了自由和生命。從這個角度說,他也算是盡到了作為君主的責任。難怪老百姓也很懷念他。

路讀編輯部,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編輯:涼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