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9歲被人陷害差點被殺,僅過三年就一戰封神讓別國臣服千年

東方神祕風聲 發佈 2024-04-29T20:48:02.623499+00:00

公元663年8月28日,被海風吹得獵獵作響的劉字帥旗下,頂盔摜甲的劉仁軌面無表情的望著海面上熊熊燃燒的倭國戰艦,敵船上的士兵正在鬼哭狼嚎,此時一臉肅穆的他不知道,他率領的唐軍經此一戰打得倭國將來臣服千年一、遭到暗算,陷入危機公元660年3月,59歲的劉仁軌接到旨意監督海運,為左武

公元663年8月28日,被海風吹得獵獵作響的劉字帥旗下,頂盔摜甲的劉仁軌面無表情的望著海面上熊熊燃燒的倭國戰艦,敵船上的士兵正在鬼哭狼嚎,此時一臉肅穆的他不知道,他率領的唐軍經此一戰打得倭國將來臣服千年

一、遭到暗算,陷入危機

公元660年3月,59歲的劉仁軌接到旨意監督海運,為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救援新羅、征討百濟的十三萬大軍做後勤保障。


可是現在他的運輸船隊出事了,想到那位外號「李貓」的李義府那笑裡藏刀的嘴臉,劉仁軌心裡滿是苦澀。

海邊的風呼嘯著,讓人幾乎站不住腳,冰冷的雨水噼里啪啦的落在海灘上。

明知道李義府派來的親信想陷害他,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以軍情緊急為由,劉仁軌仍被強行督促著立即派船出海,結果遇上颱風船隻沉沒,人員傷亡無數。

朝廷派來的監察御史袁異式受李義府的指使,到處收集對他不利的證據。袁異式甚至當面問他知不知道得罪了誰?

他怎會不知,他如今的境遇是拜誰所賜。

李義府,這位因力推武則天為皇后而深得高宗的歡心,擢升中書侍郎,當朝的首輔宰相。一位城府很深,典型的「人前一團火,人後下傢伙」的笑面虎。


劉仁軌又想起了當年審理的畢正義一案。

大理寺卿段寶玄上奏,大理寺丞畢正義暗中釋放在押女囚給李義府為妾,引得滿朝譁然。高宗將此事交由他來審理。

事情起因是有人告知李義府,在大理寺中監押的一名洛州女子淳于氏,長得那是皓齒明眸、花容月貌,這引起了李義府的興趣。李義府喜愛美色,全長安皆知。李義府立即找來大理寺丞畢正義證實此事,畢正義為討好巴結,暗中操作,把淳于氏私下送到李義府處,李義府將其納為小妾。

他查明案情的確牽涉到李義府,這時李義府找上門來,讓他對外就說查無此事。可自己一生為官剛正清廉,直言敢諫,作為給事中,高宗身邊的言官豈能容此等不法之事。


見無法說動於他,李義府為掩蓋事實,竟派人強逼畢正義在牢房裡上吊自縊。此時他就知道與李義府不能對他善了。李義府貌似溫良恭儉讓,與人交談時和顏悅色,給人以如沐春風之感。但其內心陰險褊狹,別人對他稍有冒犯或不從,他必定挖空心思加以誣告陷害,置之死地而後快。

劉仁軌還是將案情如實匯報於高宗,高宗聽後不置可否,事後也沒有追究李義府的罪責。甚至侍御史王義方狀告李義府擅殺六品寺丞,理應治罪。也被高宗認為是詆毀大臣、出言不遜,將其貶為萊州司戶。因此,李義府寵冠朝廷。而他劉仁軌隨後就被貶去青州任司戶,後又被調來監督海運,一切都在李義府的設計安排之中,目的要陷他於死地。

在等待朝廷裁決的劉仁軌為自己的前途憂心忡忡,又對李義府的陰狠憤恨不已。

富麗堂皇的議事大殿裡,李義府內心是高興的,終於有了整死劉仁軌的理由。他對高宗道:經過袁異式的調查,現已查明因劉仁軌的判斷錯誤,使整個船隊船翻人亡。不但影響了大軍的行程,還造成當地的漁民百姓死傷無數。按軍律當斬,而且不斬劉仁軌,也無法向百姓謝罪。

中書舍人源自心與劉仁軌交好,也知李義府是在構陷,他替劉仁軌辯解:船隊行駛在海面上,海風驟然暴起,這又不是憑藉人力所能預料的,何錯之有。

高宗覺得源自心言之有理,於是免去死罪,僅將劉仁軌免職,以平民的身份隨軍。

同年八月,蘇定方平定百濟。大唐在百濟設熊津都督府,任命左衛中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

這日,天空中烏雲密布,忽然,一道陽光刺破烏雲灑在屋頂上。

房間裡鬚髮皆白的劉仁軌手捧聖旨淚流滿面,因王文度在渡海時病亡,他接到高宗啟用他任檢校帶方州刺史,代替王文度統軍的旨意,時年六十歲,他又重回大唐的體系,有了重為大唐效力的機會。

二、料敵先機,每戰必捷

公元661年2月,滅掉百濟的唐軍主力在攻打高句麗時,遇上惡劣的暴雪氣候,無奈退軍。 百濟殘餘勢力在看到主力唐軍歸國後,開始蠢蠢欲動。百濟舊將僧道琛、鬼室福信等人立扶餘豐為王,興起百濟復國運動,起兵反抗唐軍,將駐守百濟舊都城泗沘的唐軍劉仁願部圍在了府城。


劉仁軌在新羅軍的幫助下,緊急馳援。率聯軍與百濟軍展開激戰,百濟軍很快在聯軍的打擊下潰不成軍,被殺和溺死的有一萬多人。道琛聞訊大驚,撤除了對熊津都督府城的包圍,退守任存城。

援軍打退了圍城的百濟軍的進攻,與城中的劉仁願會師。但是這畢竟是一支不到萬人的偏師,高宗擔心會被百濟圍殲。高宗給劉仁軌下令,現在我軍主力回國了,你這一支守軍孤立無援,要麼去新羅,要麼還是回國吧!

對於高宗的命令,左驍衛郎將劉仁願覺得應先回國,因為他與他的部屬們已經在外征戰一年,大家都已經思鄉心切,戰意全無了。

而對劉仁願,劉仁軌是心存感激的,因為在他被高宗貶為白衣之時,李義府曾經派人來找劉仁願,讓他暗中做手腳將劉仁軌殺掉。劉仁願對為官剛正的劉仁軌一直佩服不已,所以直接將此事告知了劉仁軌。劉仁軌當時就驚出一身冷汗。

也由此,兩人感情好得宛如親兄弟。

所以他對劉仁願直話直說:咱們大丈夫出征國外,只要是可以使朝廷安寧、國家有利的事,就得專心一意地去做。如今皇上準備消滅高句麗,首先消滅了百濟,留下咱們鎮守,目的就是控制它們的要害,雖然叛賊強橫,但其兵卒勞役並不充足,我們只要做好準備,以逸待勞定能勝利。

說服劉仁願後,他又上書高宗,道:眼下平壤沒有攻克,熊津又放棄的話,那麼百濟勢必死灰復燃,消滅高句麗就不知是哪年哪月了。而我們退進新羅國,像是做客一樣沒有了主動權,萬一發生了不稱心的事,後悔也來不及了。我分析百濟的餘孽扶餘豐對福信心懷猜忌,貌合神離,勢必不會支撐多長時間。我們應像顆釘子扎在百濟,等它發生變故再去消滅他們,目前實在不能輕率行動。

高宗對此很是讚賞,繼而任命右威衛將軍孫仁師為熊津道行軍大總管,發淄、青、萊、海之兵7000人增援劉仁軌。

百濟復興軍在倭國派兵援助下,以較短的時間內控制了百濟南面的領土,並控制了熊津江南段至於白江流域的水路,劉仁軌率守軍只能局限於泗沘、熊津等百濟北方有限的地域之內。


扶餘豐和福信等人以為劉仁軌固守孤城沒有後援,遵詔撤離是一定的選擇,放鬆了戒備,一心只等唐軍撤離後接收熊津城。

劉仁軌敏銳地發現敵人沒有防備,於是突然發兵,攻下了支羅城和尹城、大山等兵塞,每戰必捷。但要根本性扭轉戰局,就要打通與新羅的通道,真峴城,成了劉仁軌的下一目標。

真峴城臨江而建,占據要道。福信深知真峴城的戰略意義,早就安排重兵把守。

這天深夜,月黑風高。

一支由數千人組成的敢死隊,在悄悄集結。敢死隊吃飽喝足之後,人銜枚,馬裹蹄。悄悄地來到了真峴城下。攀著牆邊草木爬上城牆,一直潛到了百濟軍的軍營附近,這群粗心大意的百濟軍竟然還沒有發現。

百濟如此輕敵,此時不偷襲,更待何時。

於是,唐軍一聲令下,衝進了敵營,一邊放火、一邊砍人,左衝右突,猶入無人之境。天亮時就占領了險峻的真峴城,並占據了周圍的險要之地,劉仁軌就此打通了新羅通往泗沘城的糧道。

至此,唐軍在百濟的形勢一片大好。

三、火燒倭艦,一戰封神

公元663年8月,倭國以舉國之力派出4萬多精兵,戰艦1000多艘,援助百濟。海面上艦船鋪天蓋地,浩浩蕩蕩地向百濟駛來。

唐軍中軍帳里,劉仁軌正在召開軍事會議。商討接下來的軍事行動,眾將紛紛表示應該攻打加林城,因為它控制著水陸要道,也是唐軍從泗沘城進入黃海的必經之路。而且拿下加林城後周留城就是瓮中之鱉,想什麼時候攻打就什麼時候攻打。

劉仁軌深思熟慮之後說道:加林城雖然很重要,但是地勢險要、守衛堅固,如果硬攻勢必造成大量傷亡,而且還不一定能夠攻克。相反,周留城有敵酋的大量家屬,實為敵巢。攻克它勢必讓百濟軍心大亂,其他城自然不戰而降。

眾將均覺有理,頻頻點頭。劉仁軌隨後下令兵分兩路,殺向周留城。

一路由劉仁願、孫仁師以及新羅國王文武王率領,從陸路進發。一路由劉仁軌親率170艘戰艦,一萬三千人的部隊,沿著熊津江順流而下,再沿白江逆流而上,進逼周留城。


8月27日,倭軍與唐軍在白江口迎面而遇,白江口之戰正式開啟。

倭軍仗著船多人多,首先發起進攻。雖然艦船沒有唐軍的高大,但是以幾條船同時攻擊一條船的方式,蟻附進攻。唐軍則艦船上拍竿飛舞,亂箭攢射。一時雙方都沒有占得便宜,倭軍見此鳴鑼收兵,船隻緩緩退向加林城。

經過這次的交鋒,劉仁軌也感覺到了倭軍的勇武。看著對面的敵船,心裡想著該用何種方式才能利用自己艦船的優勢。

翌日,倭軍制定了猛攻的戰術,認為唐軍受到攻擊後自然會陣形散亂。倭軍背對加林城,衝擊唐軍船隊的正面戰鬥隊形,結果剛一衝擊唐軍就亂了陣形,開始節節敗退。倭軍大喜,根本沒注意到唐軍以黃龍、海鶻壓陣,以戰艦分走左右兩翼,占據江面兩側,將倭船轄制在中間。


沖在前面的倭船便如入彀中,左右被唐船壓制,無法迴旋。唐軍動用拍竿直接摧毀敵船。倭船太小,受到衝擊只能跳船,許多人溺水而亡。同時,部分勇猛的唐軍將士跳上倭船與其進行貼身戰,倭將大統領之一安曇比羅夫被斬殺。

好不容易突圍的倭軍船隊狼狽逃竄,唐船奮勇追擊。本次戰役決戰之地到達了白江入海口。

就在這時,原本平靜的海面上,突然颳起一陣狂風,並且,風向是朝著倭船方向而去。

劉仁軌頓時有了諸葛亮火燒赤壁的感覺,當即下令唐軍以鬥艦作為實施火攻的主力,以弩、砲遠距離密集發射火箭、火炬、火球、油瓢、油囊,倭軍船隊被完全打垮,共燒毀倭船400餘艘。


被海風吹得獵獵作響的劉字帥旗下,頂盔摜甲的劉仁軌面無表情的望著海面上熊熊燃燒的倭國戰艦,敵船上的士兵正在鬼哭狼嚎,此時一臉肅穆的他不知道,他率領的唐軍經此一戰打得倭國將來臣服千年。

公元668年,戰爭的慘痛教訓,迫使倭國審時度勢的恢復與強盛的大唐帝國的國交。制定了稱之為禁江令的法令群,快速的重整了整個國家體制。

接著在701年時,由于大寶律令的制定,倭國將國號改為日本。

此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學習,逐漸形成其一整套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開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