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嬴駟繼承了商鞅的變法,為什麼還是殺掉了商鞅?

南山老李 發佈 2024-04-29T21:08:02.820073+00:00

秦惠文王嬴駟是秦孝公的兒子,歷史也被稱為秦惠王,戰國時期秦國的知名國君,在位26年。看來秦惠王應該是個牛人,可他既然繼承了商鞅的變法新政,又為什麼將商鞅給車裂了呢?

秦惠文王嬴駟是秦孝公的兒子,歷史也被稱為秦惠王,戰國時期秦國的知名國君,在位26年。他有兩個兒子做了秦王,即秦武王嬴盪(也稱秦武烈王、秦悼武王)和秦昭襄王嬴稷(一稱秦昭王)。他還有個非常出了名的老婆,即宣太后羋八子(秦昭王的生母)。他十九歲即位,以宗室多怨,誅殺衛鞅。還改「公」稱「王」,成為秦國第一個稱王者。秦惠文王當政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看來秦惠王應該是個牛人,可他既然繼承了商鞅的變法新政,又為什麼將商鞅給車裂了呢?這要從商鞅變法之初說起。

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初期,甘龍、杜摯等為代表的舊貴族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或明或暗地反對新法,法令推行困難重重。當時嬴駟在做太子,曾一度觸犯了禁條,這恰是對秦國推行新法的一種現實考驗。於是商鞅對秦孝公說:「法令行不通在於宮室貴族的干擾。國君果真要實行法治,就要先從太子(這件事)開始。太子不能受墨刑,就用墨刑(劓刑,即挖去鼻樑)處罰他的師傅。」商鞅的建議得到了孝公的支持。太子嬴駟的老師太子傅(首傅)正是秦孝公的兄長公子虔(嬴虔)。當時,法令便暢行無阻了,秦國越治越好,但卻得罪了太子,動搖了太子傅及舊貴族等既得者的利益。

公子虔劓刑後「閉門八年不出」,可見此事對公子虔是是何等創傷。等到秦孝公去世,太子登位,一想起當年受罰之事就很不高興。加之這時商鞅威望極高,家家戶戶都「只知商君之法」,惠文王對商鞅有所顧忌,公子虔等一幫人就乘機捏造謠言說商鞅造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秦惠王派人捉拿商鞅,商鞅四處流亡,「作法自斃」卻無人可收容,最終發動邑兵攻打鄭縣失敗,身死當場。商鞅死後,其屍首被帶回咸陽,被施以車裂之刑並誅滅其族。

然而,商鞅雖然被誅滅,但秦惠文王對商鞅的新法卻是全盤給予了繼承,直至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秦朝仍然不曾斷續。究其原因,在於商鞅的「變法」順應了歷史的大勢,也是時代的選擇。春秋戰國時期,是分封制崩潰和中央集權制確立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由於鐵製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廣,導致原有的土地國有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於是出現了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社會也開始由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轉變。新興的靠軍功起家的地主階級隨著經濟實力的增長,又出現了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的要求,紛紛要求在政治上進行改革,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各國紛紛掀起改革、變法運動,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等。

其實在戰國初期,秦國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晚於其餘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於山東大國。秦孝公和商鞅勵精圖治,以超前的視野順應了時代的發展選擇了變法。由於秦孝公與商鞅君臣合力,使得秦國變法比其他各國更堅決更徹底。商鞅之變法,在封建制度建立和保障上,從國家層面給予了頂層設計。新興的地主階級像雨後春筍般壯大,使得秦國奴隸制迅速走向瓦解,大批的奴隸得到了解放,大大解放了生產力,促進了社會財富的積累。自此,使秦國向封建社會過渡中,始終走在了山東六國的前列。

秦惠王不僅能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更重要的還是能準確把握歷史發展方向,只有商鞅的「新法」才能使社會完全去「奴隸制」。因此,他將商鞅新法這個「王道」確定為強秦的既定方針。雖「誅鞅」但「不廢法」,為「商法強秦」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那麼秦惠文王又為什麼非要誅殺這個對大秦有功的商鞅的呢?有人說,是因為商鞅在變法之初懲罰過那時的太子及老師,接下了「梁子」,如今太子做了國君,當然要來報復商鞅。是這樣嗎?假若如此,作為歷史上的明主,秦惠文王會是這般胸襟!還有人說,商鞅功高蓋主,居功自傲,想要謀反所以被秦惠文王誅殺滅族。恐怕也並非如此,這只是想除掉商鞅的一種藉口而已。筆者認為,秦惠文王之所以除掉商鞅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君主為緩解國內政治矛盾,商鞅做了替罪羔羊。其實,秦惠王誅滅商鞅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變法本身。前面說了,商鞅變法的時代背景,是國家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其主要特點是新舊階級的更替。原來的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將會被新興的地主階級和農民所代替。很明顯,商鞅的變法嚴重危及到了奴隸主舊貴族的根本利益。他們起初是設法抵制或阻撓變法,到後來成為對當政者和政治精英們的怨恨,最終轉變為政治矛盾。為了緩解秦帝國的內部矛盾,秦惠王選擇了「犧牲」商鞅,便借商鞅謀反將商鞅車裂而死,來平息舊貴族的怨恨。

事實上,秦惠王的除掉商鞅的做法,還真的起到了安撫秦國貴族的效果,有效轉移了部分矛盾,緩解了反對者對新法的「衝擊力」。秦惠文王在除掉商鞅後,以商鞅造反查無實證,公子虔和公孫賈純屬陷害為由,順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黨羽。而商君新法也被繼續沿用,秦惠王此舉從一定意義上也算保護了商君之法,正可謂「商鞅雖死,其法猶存」。

第二,商鞅變法的歷史使命完成,與新主的新政不相適應。歷史事實告訴我們,秦惠文王在位期間,大批能臣造就了惠文王時代新的輝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的識人馭人的本領。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的使命已經成功,秦國的法治建設已基本完成,秦國的舊制度也被徹底廢除,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也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此時的商鞅對於新君而言,說「功高蓋主」一點也不為過。因此作為政治強人的秦惠文王即位後,第一個政治對手便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了。

當時獨掌大權的商鞅的存在,反而成了秦國改革成果的最大威脅。秦國的法治建設要靠強力完成的,也就是商鞅所說的「霸術」,而君主制度下的法的象徵也只能是君主,商鞅的悲劇根源也就在這裡。此時的商鞅對秦惠文王而言已沒有了價值,否則還會成為政治障礙,況且象商鞅這種能人,秦國不用,也必然不能為別國所用。所以,商鞅的結局在秦惠王即位之日就已註定了。

我們從秦惠文王執政期間的舉措就可以看出,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對張儀,秦惠王贏駟求之,試之,任之,信之。在秦與到列國間複雜的邦交鬥爭中,多次逆轉危勢,擊潰五國滅秦之兵。繼孝公用商鞅之後譜寫了又一頁君臣合璧華彩篇章。倘若商鞅還在,那秦惠文王的政治主張還會如此嗎?歷史已經給予了準確的回答。你認可這種說法嗎?請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

我是「南山老李」。關注我,我們一起聊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