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條辨讀後感——伏暑

呼吸肺病專家丁宇 發佈 2024-04-29T21:19:26.980952+00:00

伏暑是一個不好理解的病症,和伏痰伏飲類似,但是伏痰伏飲是內生之邪,可以理解治療不及時不徹底會潛伏下來,但是外來邪氣怎麼會潛伏下來,而到了其他季節再發作呢?吳師解釋是因為虛,越虛潛伏越久,發作越猛烈。治療上仍然有氣分血分之分,而氣分血分可以從舌白舌紅來鑑別。

伏暑是一個不好理解的病症,和伏痰伏飲類似,但是伏痰伏飲是內生之邪,可以理解治療不及時不徹底會潛伏下來,但是外來邪氣怎麼會潛伏下來,而到了其他季節再發作呢?吳師解釋是因為虛,越虛潛伏越久,發作越猛烈。治療上仍然有氣分血分之分,而氣分血分可以從舌白舌紅來鑑別。同時又有表虛表實之別,通過有汗無汗來鑑別。表實用銀翹散加減,表虛氣分用白虎湯加減,血分用生脈飲加減。

三五、暑兼濕熱,偏於暑之熱者為暑溫,多手太陰證而宜清;偏於暑之濕者為濕溫,多足太陰證而宜溫;溫熱平等者兩解之。各宜分曉,不可混也。

吳師認為暑氣夾濕,《內經》有先夏至為病溫、後夏至為病暑之明文,是暑與溫,流雖異而源則同,不得言溫而遺暑,言暑而遺濕。張景岳又細分陰暑,陽暑∶所謂陰暑者,即暑之偏於濕,而成足太陰之里證也;陽暑者,即暑之偏於熱,而成手太陰之表證也。其實我們在五行里有長夏,這長夏是從什麼時候到什麼時候,一直沒有確定,從內經上看,應該是夏至是個分水嶺。

三六、長夏受暑,過夏而發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發者少輕,霜既降而發者則重,冬日發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為多也。

長夏盛暑,氣壯者不受也;稍弱者但頭暈片刻,或半日而已;次則即病;其不即病而內舍於骨髓,外舍於分肉之間,氣虛者也。蓋氣虛不能傳送暑邪外出,必待秋涼金氣相搏而後出也,故伏暑病發也。其有氣虛甚者,雖金風亦不能擊之使出,必待深秋大涼、初冬微寒相逼而出,故尤為重也。子、午、丑、未之年為獨多者,子、午君火司天,暑本於火也;丑、未濕土司天,暑得濕則留也。這段話說了關於暑濕發於秋冬的原因,但是沒有描述暑濕發於秋冬症狀有什麼不同。

三七頭痛惡寒,面赤煩渴,舌白,脈濡而數者,雖在冬月,猶為太陰伏暑也。

頭痛惡寒,與傷寒無異;面赤煩渴,則非傷寒矣,然猶似傷寒陽明證;若脈濡而數,則斷非傷寒矣。蓋寒脈緊,風脈緩,暑脈弱,濡則弱之象,弱即濡之體也。何世人悉以伏暑作傷寒治,而用足六經羌、葛、柴、芩每每殺人哉!象各不同,性則迥異,故曰雖在冬月,定其非傷寒而為伏暑也。冬月猶為伏暑,秋日可知。伏暑之與傷寒,猶男女之別,一則外實中虛,一則外虛中實,豈可混哉。這段話說明了伏暑的具體症狀,補充說明了上一條的脈症,那這次的疫情的症是不是有點像呢?大部分有惡寒頭痛,大部分有發熱面赤,苔白的不少,就是不知道濡脈的多不多,脈緊和脈濡確實是一個關鍵點。

三八、太陰伏暑,舌白口渴,無汗者,銀翹散牛蒡元參杏仁滑石主之。

此邪在氣分而表實之證也。

三九、太陰伏暑,舌赤口渴,無汗者,銀翹散生地丹皮赤芍麥冬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實之證也。用舌白和舌紅來區彆氣分血分;

四十、太陰伏暑、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者,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芥穗,加杏仁石膏黃芩主之;脈洪大,渴甚汗多者,仍用白虎法;脈虛大而芤者,仍用人參白虎法。

此邪在氣分而表虛之證也。有汗治法用石膏來清熱,無汗治法是否合適?無汗的解表方法是否有足夠

四一、太陰伏暑,舌赤口渴汗多,加減生脈散主之。

此邪在血分而表虛之證也。

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加杏仁滑石

即於銀翹散內,去牛蒡子、元參,加杏仁六錢,飛滑石一兩。服如銀翹散法。胸悶鬱金四錢,香豉四錢;嘔而痰多,加半夏六錢,茯苓六錢∶小便短,加薏仁八錢,白通草四錢。

銀翹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麥冬

即於銀翹散內,加生地六錢、丹皮四錢、赤芍四錢、麥冬六錢。服法如前。

銀翹散去牛蒡子元參芥穗加杏仁石膏黃芩

即於銀翹散內,去牛蒡子、元參、芥穗,加杏仁(六錢),生石膏(二兩),黃芩(五錢)。服法如前。

白虎法、白虎加人參法(俱見前)

加減生脈散方(酸甘化陰)

沙參(三錢) 麥冬(二錢) 五味子(一錢) 丹皮(二錢) 細生地(三錢)

水五杯,煮二杯,分溫再服。

四二、伏暑、暑溫、濕溫,證本一源,前後互參,不可偏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