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之戰:鴉片戰爭中最悲壯的一幕,1500清軍血戰1.2萬英軍

莽子說 發佈 2024-04-29T21:24:45.912048+00:00

1840年,鑑於鴉片貿易嚴重加劇了大清帝國的財政危機,道光皇帝最終接受了林則徐的建議,並授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主持禁菸運動,林則徐到廣州後大力搜繳鴉片,並集中銷毀,是為虎門銷煙。

1840年,鑑於鴉片貿易嚴重加劇了大清帝國的財政危機,道光皇帝最終接受了林則徐的建議,並授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州主持禁菸運動,林則徐到廣州後大力搜繳鴉片,並集中銷毀,是為虎門銷煙。

當虎門銷煙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議會以4票的微弱優勢通過了主戰派的要求,組織了一支4000人(後來增至20000人)規模的遠征軍跨過大半個地區進攻大清帝國。彼時的大英帝國剛剛完成了工業革命,無論是軍隊的戰鬥力還是組織能力、武器裝備都領先清軍一個時代,因此在英軍「船堅利炮」的打擊下,清軍紛紛潰敗,從珠江口到塘沽口,英軍在中國東部沿海1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如入無人之境。驕橫的英軍滿眼都是對中國人的蔑視,原來「亞洲一哥」也不過如此,直到鎮江的清軍勇士為大清帝國挽回了些許臉面。

1842年,鴉片戰爭已經進行了2年的時間,英軍雖然在各大戰場上都取得了勝利,但始終陷於沿海地區,擁有遼闊腹地的大清帝國絲毫不覺得有什麼影響,而英軍勞師遠征作戰2年有餘,最要不得的就是持久戰,英軍迫切希望一場大勝來迫使大清帝國簽訂城下之盟。於是,英國人把目標對準了大清帝國最重要的經濟重心,江南的命門南京。當年6月,英軍攻破長江上的吳淞口要塞,英軍艦隊沿長江西進,兵臨南京最後的屏障鎮江。

當時英軍總兵力12000人,蒸汽戰艦76艘,火炮726門。而鎮江守軍只有1583人,他們屬駐防八旗系統,守將為八旗將領海齡,曾在平定天理教的戰爭中屢立戰功,算是一員有戰鬥經驗名將。清軍的裝備主要為台槍、鳥銃和老式火炮,無論是火力和射程都遠不如英軍,人數又處於絕對劣勢,英軍以為鎮江也會像之前的城市一樣,可以輕易拿下。

1842年7月21日,英軍開始對鎮江發起進攻,英軍戰艦上的火炮向著鎮江城牆發起猛轟擊,城牆迅速被炸開幾道口子,隨即英軍陸戰隊在火炮的掩護下,抵進城牆,並循著炸開的口子順利突入城內。按照以往的劇本,戰鬥也就結束了,英軍正準備開香檳慶祝。突然城內的城內傳出來震耳欲聾的喊殺聲,原來海齡在城破後並沒有潰逃,而是組織守軍與英軍進行巷戰,在巷戰中英軍的火力優勢被大大削弱,而擅長白刃戰的八旗兵充分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在城內大量殺傷英軍。第一批攻入城內的英軍陸戰隊損失慘重。

之後,英軍出動7000人再次攻入城內,在英軍絕對兵力優勢和絕對火力優勢的碾壓下,城內的清軍再也支撐不住了,最終全軍覆沒,海齡也自殺殉國,鎮江之戰結束,此戰清軍1500餘人全部陣亡,無一人投降,可謂壯懷激烈。英軍陣亡185人(實際數字遠不止於此),是整個鴉片戰爭中單次戰役傷亡最大一次。恩格斯評價鎮江之戰道:「駐防旗兵雖然不通兵法,可是決不缺乏勇敢和銳氣。這些駐防旗兵總共只有1500人,但殊死奮戰,直到最後一人……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到不了南京。」

雖然鎮江的清軍用鮮血證明了中國人的勇氣,但在英軍降維式打擊下依舊是無濟於事,最終英軍如期兵臨南京,切斷了京杭大運河,江南的財賦無法向北方輸送到京師,京師人心惶惶。道光明白這仗打不下去了,於是被迫接受和談,與英國簽訂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大清帝國正式步入風雨飄搖的晚清時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