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我們可能錯了,金星的外殼可能並不是之前認為的那樣

魅力科學君 發佈 2024-04-29T21:36:12.715119+00:00

是的,這顆岩石行星就是金星,在地球的夜空中,金星是最亮的星星,它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我們人類格外關注的天體。

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中,有一顆岩石行星被稱為地球的「姊妹行星」,因為它的質量、密度、體積以及構成物質都與我們的地球非常相似。是的,這顆岩石行星就是金星,在地球的夜空中,金星是最亮的星星,它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我們人類格外關注的天體。

儘管金星是宇宙中距離我們最近的行星,但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對它知之甚少,為什麼呢?

主要有兩個原因:1、金屬的大氣層比地球厚得多,這樣就造成了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它的表面;2、金星表面的大氣壓是地球的大約92倍,平均溫度更是高達464℃,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探測器根本無法長時間工作,迄今為止,在金星表面工作時間最長的探測器是前蘇聯發射的「金星13號」,而它所創造的紀錄卻僅僅只有127分鐘。

正是因為如此,對金星的全面探測才很難開展,而我們對金星的了解,有不少都是科學家通過為數不多的探測數據所進行的合理推測,這也就意味著,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相關理論的完善,一些之前被普遍認同的觀點是有可能被否定的。

在過去的日子裡,科學界普遍認為,金星有一個厚而堅硬的外殼,然而一個來自NASA的研究團隊近日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發表論文稱,我們可能錯了,金星的外殼可能並不是之前認為的那樣「厚而堅硬」,與之相反,它可能是「薄而柔軟」的。

此次研究的主要是金星表面的一種被稱為「coronae」的特殊地形,這種地形廣泛分布於金星的表面,它們擁有橢圓形的結構以及向外輻射的同心裂縫,其規模通常都很大,直徑一般都可以達到數百公里,最大可以達到2100公里左右。

剛開始的時候,「coronae」曾經被認為是一種隕石撞擊坑,但後續的研究卻表明實際情況很可能並非如此,它們應該是金星內部的「地幔上升流」造成的。

其形成機制可以簡單地描述為:從金星內部湧上來的熱熔物質會形成「地幔上升流」,它們會將金星表面向上「推」,進而形成一個「圓頂」,這個「圓頂」的外殼冷卻之後會發生破裂,其中的熱熔物質就會從「圓頂」的側面泄漏,於是這個「圓頂」就會不斷地向內坍縮,並最終形成這種特殊的地形。

由此可見,「coronae」可以被認為是探索金星外殼的極佳「窗口」,在此次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員利用過去幾十年裡對金星表面的雷達探索數據,對金星表面大量的「coronae」及其附近的溝壑和山脊進行了深入地研究(註:使用雷達可以穿透金星濃密的大氣層並對其表面進行成像)。

研究結果表明,這些區域中的岩石圈比預估值要薄得多,其平均深度只有大約11公里,除此之外,通過不同時間段的對比可知,這些區域中的岩石圈存在著「靈活變動」的跡象,這就意味著,金星的外殼並沒有之前認為的那樣堅硬。

研究人員指出,金星表面大約有80%都是火山岩,說明有某種機制在過去將金星內部的物質送到了金星表面,而此次的研究則確定了金星表面的活躍擴張區,表明了金星的外殼很可能是「薄而柔軟」的,其內部的熱熔物質至今仍然在源源不斷地湧出,進而使金星的表面保持「年輕」。

尾聲

雖然地球和金星的自然環境大不相同,但是它們的內部結構和地質活動有很多相似之處,通過對金星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岩石行星的內部結構和地質活動,這可以幫助我們研究地球的過去以及預測地球未來的發展趨勢,從而為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參考。

該研究團隊表示,由於沒有足夠的探測數據,因此目前還只能說金星的外殼「可能」並不是之前認為的那樣,不過好消息是,預計在2028年至2030年之間,NASA將會發射一個名為「VERITAS」的金星探測器,而該探測器的任務正是採集金星表面的高解析度雷達圖像,期待在不遠的未來,我們可以用它來進行更深入地研究。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參考資料:

Suzanne E. Smrekar, Colby Ostberg, et al. Earth-like lithospheric thickness and heat flow on Venus consistent with active rifting, Nature Geoscience volume 16, pages 13–18 (2023)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