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功績不輸朱元璋,創「仁宣之治」盛世,卻毀了明朝

三分筆墨 發佈 2024-04-29T21:45:15.626238+00:00

#歷史開講#大明王朝276年裡一共出了16位皇帝,其中有5位明君: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祐樘,對應的盛世分別是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由於朱高熾在位僅10個月,他的大多數政策在兒子明宣宗時期才得到落實的,因此所謂的「仁宣之治」主要還是朱瞻基的功績。

  

大明王朝276年裡一共出了16位皇帝,其中有5位明君:朱元璋、朱棣、朱高熾、朱瞻基、朱祐樘,對應的盛世分別是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興

由於朱高熾在位僅10個月,他的大多數政策在兒子明宣宗時期才得到落實的,因此所謂的「仁宣之治」主要還是朱瞻基的功績。

朱瞻基在明朝16位皇帝中,可說是一位獨特的存在,他是永樂大帝朱棣欽點的「好聖孫」。

朱瞻基聰穎異常,少年英才,能文能武,被譽為大明六邊形戰士,兼具太祖朱元璋和爺爺朱棣的英武過人,以及父親朱高熾的寬厚仁慈,還有文如唐太宗、藝賽宋徽宗的舉世才華,因此功績不輸朱元璋,才華不輸李世民,堪稱一位全能型的君王

但是,也許天道忌全,如此優秀的君王卻壽命短暫。朱瞻基只在位11年,活到38歲就英年早逝了,比父親朱高熾還少活了10年,甚至還將大明帶向了深淵

一起來看看究竟怎麼回事。

一:被爺爺偏愛的孫子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任皇帝。

有人說,朱瞻基的運氣實在太好了:一出生就被朱棣偏愛,似乎已經註定了他承繼大統的命運。此後13歲當上皇太孫,25歲當上皇帝時,大明王朝已發展得很不錯了,因此他不過是摘了前人「桃子」而已。

這話也許有一定的道理。

但無論如何,我們看到的是,大明王朝「仁宣之治」盛世的強音還是朱瞻基來奏響的。朱瞻基沒有辜負祖父與父親的厚望,他用自己的作為向世人展示了一代明君的風範!

首先,朱瞻基出身非凡。

傳說,朱瞻基降生的那晚,還是燕王的朱棣做了一個夢,夢見太祖皇帝朱元璋賜給他一個象徵皇權的大圭,上面刻著8個大字:

傳之子孫,永世其昌」。

朱元璋把象徵皇權的大圭交給他,不就是想把皇位傳給他麼?

朱棣睡醒之後回味夢中之境,覺得十分吉祥。恰好這時,突然有人來報:世子妃張氏生下一名男嬰。朱棣聯想到夢境,又驚又喜:難道夢境印證在了孫子身上

朱棣立即跑去看望自己的長孫,見孫子長得與自己很像,充滿英武之氣,高興萬分,忙不迭說道:「此乃大明朝之福也」。於是給孫子取名為「瞻基」,顧名思義,基就是基業,可見對孫子寄予了厚望。

正因這一場夢以及朱瞻基的降生,對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也為大明揭開了新的篇章。

要知道,當時朱棣的3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正被建文帝扣在南京作人質,朱棣本人則還在裝病迷惑朱允炆當中,朱瞻基的出生無疑激發了他造反決心。

事實證明,朱瞻基確實給祖父帶來了好運,最終朱棣成功逆襲,登上了帝位。

其次,朱瞻基文武全才,有帝W風範。

朱瞻基自小非常聰穎,喜歡讀書,很受朱棣的喜愛。朱棣不僅讓自己信賴的大臣姚廣孝教授他,自己也常常親自教導他。朱瞻基天賦異稟,勤奮好學,小小年紀就領悟出了治理國家的道理。

爺爺朱棣尚武,父親朱高熾好文,而朱瞻基則少年英才,能文能武,自小就展現出帝W風範,12歲被朱棣立為皇太孫。

朱瞻基長得健壯,生氣勃勃,十分英武,朱棣為鍛鍊他,多次帶他征討蒙古,朱瞻基在12歲時就很地遠見地勸爺爺征討韃靼。

永樂十一年(1413年)端午節,宮裡舉行射柳活動,14歲的朱瞻基將文武全才展示得淋漓盡致,在活動中屢屢射中,朱棣大喜。

朱棣又當著眾人面吟出了上聯「萬方玉帛風雲會」,意思是:萬國來朝參加這場盛會。體現了大明王朝的盛世之景。

朱瞻基對出下聯「一統山河日月明」。

此下聯可謂霸氣十足,朱棣龍顏大悅,他就喜歡孫子與自己一樣的霸氣,孫子將來也必是一代雄主!

這一幕似曾相識,遙想當年朱元璋曾出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考大家,朱允炆對「雨打羊毛一片氈」,而朱棣則對出了「日照龍鱗萬點金」的對仗工整、霸氣十足的下聯。

如此看來,朱瞻基與爺爺朱棣的帝W霸氣如出一轍,看來帝W風範也是天生的。

朱瞻基不僅具有祖父朱棣的俊朗英武,還擁有父親朱高熾的機智聰穎,也難怪朱棣常常對人說:「他就是日後的太平天子啊」。

二:父親在位10月

朱棣與徐皇后子嗣不多,僅生下3個嫡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四子出生就夭折了)。

老大長相肥胖,寬厚仁慈,通曉詩書,但有腿疾;老二高大英武,勇猛過人,很像朱棣;老三野心大,做事不擇手段!

對於儲君人選,朱棣一直中意很像自己英武過人的老二朱高煦,而不喜歡肥胖、腿有殘疾的老大,只是後來解縉一句「好聖孫」點醒了他,遂立了長子朱高熾。

作為古代很有前瞻性眼光的明君,在選擇下一代儲君時,往往都會考慮幾代

比如清朝康熙皇帝在九子奪嫡中,就考察了孫子乾隆。因此,可以說朱棣之所以立朱高熾為太子,朱瞻基功不可沒。

但是,朱高熾也並非軟弱無能之人,而是一位大智若愚、機智聰穎、仁慈寬厚有人,他曾經面臨4次被廢太子之位,但每次都挺過來了,並且穩穩當了長達20年的太子

若不是朱高熾一直智商在線,面對老二、老三這兩盞不省油的燈,為人兇狠、野心勃勃的個性,以及做事不擇手段,怕早已下線了。

公元1424年,朱棣病逝於北征途中,朱高熾即位,史稱明仁宗。

為此朱高熾在當了20年的太子之後,開始君臨天下,開啟了明朝「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然而好景不長,朱高熾在位僅僅10個月,就突然暴斃了,終年48歲。

明仁宗在位期間,政Z清明,採取了一些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為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礎。

當然,明仁宗死得突然,朱高煦措手不及,朱瞻基從容即位,這都給歷史留下了未解之謎。

三:二叔太不安分了

朱高熾病逝前後,局勢仍然動盪不堪。

朱高熾病重之時,老二、老三仍然虎視眈眈地覬覦著皇位。朱瞻基那時在南京,回北京即位時相當不易,二叔朱高煦甚至派殺手在他回京途中截殺他,最終計敗。

1425年,朱瞻基登基,是為明宣宗。

但是,朱瞻基雖然躲過了獵殺,順利登上了皇位,但這個皇帝並不好當,因為他有一個極不安分、時刻覬覦皇帝寶座的二叔。

朱瞻基從小就不喜歡兇狠而有野心的二叔,他一度認為大智若愚的父親太過軟弱了;二叔也厭惡自己文武全才、有著帝W風範的侄子,他時常叫朱瞻基為「狼崽子」。

叔侄倆註定了就是天生的一對勁敵!

有一次,朱瞻基跟隨父親和兩個叔叔去拜謁孝陵,朱高熾體胖又有足疾,走路一瘸一拐的,需要人攙扶才能緩慢前行,就這樣中途還會屢屢跌倒,這便遭來走在後面的二弟朱高煦的嘲笑:

前人跌倒,後人知警」。

沒想到,朱瞻基立即回道:「更後面的人更知警」。

原來,朱高煦暗諷朱高熾:你要是跌倒了,我就成為下一個皇帝了。而朱瞻基不甘示弱回敬:父親要是跌倒了,皇位還輪不到你來坐,當皇帝的也應該是我。

朱高煦聞言,臉色大變!

一直厭惡的侄子,儼然已經是自己的一位強有力的競爭對手了,他不得不防。

朱高煦勇猛異常,英武過人,曾在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中,多次出生入死,立下了赫赫戰功;又多次在朱棣命懸一線之際救了他。眼看在作戰中拼死保護自己的二兒子,朱棣曾欣慰暗示他:

你兄長體弱多病,你當自勉,日後可堪大任」。

這給了朱高煦一劑強心針,每晚他看著自己身上的「龍鱗」,無不自豪地點點頭,認為自己就是將來的真龍天子。

朱棣也有意立他為儲君,不料後來遭到大臣的強烈反對,以及「好聖孫」的點醒,對二兒子的允諾也就失言了,朱高煦錯失天子位。

而在朱高熾病終時,他又認為自己又可當真龍天子了,沒想到截殺侄子朱瞻基的計劃失敗了,他又再一次錯失皇位了。

然而,侄子雖然當上了皇帝,木已成舟,朱高煦仍然不安分,心心念念著皇位。

他想效仿父親朱棣奪取侄兒建文帝的皇位,但他判斷失誤了:朱瞻基並不是朱允炆!

宣德元年(1426年)9月,朱瞻基登上帝位不足1年,急不可耐的朱高煦自認訓練了一支天下無敵的軍隊,又效仿朱棣打起「清君側」旗號正式起兵向朱瞻基宣戰。

最終被有勇有謀、膽識氣魄過人的朱瞻基,親自率兵給一舉平叛了,朱高煦開城投降。朱瞻基不忍殺二叔,只將他貶為平民,囚禁在西安門內的逍遙宮中。

然而,被囚禁的朱高煦仍然不安分。

在朱瞻基去牢裡看望他時,竟伸腳扳倒侄子,似有謀殺之意。朱瞻基終於忍無可忍,命人取來300斤得的銅缸將二叔罩住,又讓人在外生火,最終朱高煦被炙死。

朱高煦一黨被剷除,三叔朱高燧明哲保身,只得乖乖交出兵權。

困擾明朝半個世紀的藩王問題終於被朱瞻基解決了,社會總算安定了,為後來明朝繁榮奠定了契機。

四:這個皇帝很難當

朱高煦死後,朱瞻基總算是能夠一心一意地幹事業了,他擺脫了朱高煦這最後一個累贅後,一心一意地奔著明君去了。

他在位期間,是明朝皇帝歷史上少有的吏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時期,出現了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谷應泰說:「明有仁、宣,猶周有成、康,漢有文、景」。可見對朱瞻基讚譽多高。

一是繼續重用「三楊」等賢臣,發展經濟,休養生息。

朱瞻基在位期間,繼續重用楊士奇、楊榮、楊溥、夏原吉等賢臣,對他們提出的建議總是虛心接納,君臣關係尤為和諧。

他還沿用仁宗「停止用兵,與民生息」的仁政,積極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關注民間疾苦,重視農業生產,鼓勵開墾荒地。

史載,宣德6年,有一次朱瞻基夜訪楊士奇家,那時夜已二鼓,一行四騎來楊士奇府上。楊士奇大驚,趕緊穿起朝服迎皇帝,只見儀從塞屋,香氣氤氳,不知皇帝在哪,就向北方不停叩拜。朱瞻基倚闌看月,笑著說道:

士奇,朕在此」。

其實,皇帝有話同大臣說,可直接召進宮,而朱瞻基卻直接跑大臣家裡去了,還是在深更半夜,如果不是關係較親密的,斷不可能這樣,可見君臣關係很親近。

史載,還有一次,朱瞻基經過農田時,看見路邊正在耕作的農民,就下馬詢問,還特意取過農具犁地,但很快就停了,道:「我只推幾下就累了,何況農民長年耕作了」。

於是命人賞農民錢鈔。

而後朱瞻基在制定政策時就常考慮農民的利益,減免賦稅等,因而後世史學家都盛讚朱瞻基心繫天下百姓,是一位真正關心人民福祉的好皇帝。

二是解決近半世紀的外藩問題,前面有提到。三是改革吏治,精簡裁冗,完善內閣,村絕皇帝一言堂,對內仁政愛民等。

四是在軍事上北擊蒙古、秉持「天子守國門」觀念;撤兵安南(即越南),節省大批人力財力,加強了對外民族融合。五是在外交上進行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等。

朱瞻基實施的一系列政Z、經濟、文化、外交等措施令明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因而與其父明仁宗的統治時期合稱為「仁宣之治」。

不僅如此,朱瞻基除了是一位功績不輸朱元璋的明君之外,還是一位多才多藝、工於繪事的儒士大家,他在文學、書畫等方面都極有造詣。

有學者讚譽朱瞻基:文如李世民,藝賽宋徽宗,雖然後者是亡國之君,但的確是史上少有的藝術型皇帝。

朱瞻基在仁孝方面,也做得很出色,他的孝道在古代歷代帝王中也是極為突出的。

他從皇太孫到皇帝,一直深受母親張氏的指導教育。張氏勤操內政外政、教子有方、睿智豁達,被稱為女中堯舜。

朱瞻基從小十分孝敬母親,常聆聽母親教育,對他後來處理政務起到了積極作用。

他每天早晚都要向母親請安問候,看母親氣色、身體狀況,還教育兩宮皇后要孝敬母親,令婆媳關係融洽。

五:王朝最大的隱患

朱瞻基在位期間,人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提高,經濟高速發展,讓明朝進入了安定繁榮的「仁宣之治」鼎盛時期。

朱瞻基堪稱一代明君,但同時他也將明朝帶入了無盡的深淵。自從明朝提升了宦官地位,太監專權的禍亂也就開始了。

自1368年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就吸取了歷代宦官弊病,規定宦官不許讀書,不許干政,還在宮門掛一鐵牌:宦官干政者,斬

但到了明成祖朱棣時,朱元璋定下的祖制逐漸被破壞,朱棣還是燕王時就曾用建文帝宮內的太監送情報。

後來靖難之役中,宦官又為他奪皇位立下汗馬功勞,因而朱棣稱帝之後,開始重用宦官,任用他們徵稅、採辦、監軍等,甚至將邊防重任交給他們。

如此,明朝宦官權力從無到有。

明朝也有極少數有作為的宦官,比如一代航海家鄭和,就七次下西洋,為大明王朝的外交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大多宦官都是氣焰囂張、專橫跋扈的。

為此在朱棣當皇帝的23年裡,宦官的勢力逐漸強大,並從幕後走到前台,但他們在永樂朝還不敢胡作非為,也沒達到專權地步。

但到了朱瞻基時期,朱瞻基就設立了書堂,賦予了太監讀書的權利,還讓大學士陳山專門教習,這時對太監管理很嚴格

但到宣宗中期後,情況就變了,朱瞻基身體狀況開始變差,實在累得腰酸背痛時,就開始就司禮監太監按他意思代筆了。

雖然終宣宗一朝,宦官還不敢專權,卻為此埋下了禍端

1435年,38歲的朱瞻基病逝,長子朱祁鎮即位。

明英宗即位之初,「三楊」年事已高,淡出政壇,宦官王振便開始專權。王振由儒士到教官,後進宮教人讀書,他也是一個狠人,為了進宮,竟自行閹割。

後來備受朱瞻基喜愛,讓他專陪太子讀書,後來青雲直,一路升官當上了首席太監,替英宗處理奏章,然後交內閣頒布。王振甚至還常常歪曲篡改,擾亂朝綱等。

自此明朝宦官擅權開始,王朝逐漸由盛轉衰,「土木堡之變」成為大明王朝傾覆的分水嶺。

有學者認為,這是明朝的制度之悲,也是朱瞻基的個人之悲。堪稱「成也瞻基,敗也瞻基」!

大家怎麼看呢?歡迎留言。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