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看完春秋的歷史:春秋混戰到底有多亂?帶你梳理春秋的歷史

單春秋史社 發佈 2024-04-29T22:09:18.330127+00:00

當時,魯國的史官把東周時期上半階段的各個諸侯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分別按照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按照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來記錄。

春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分裂、群雄割據的混戰時期。

我先來講述一下,春秋時期的名字由來。當時,魯國的史官把東周時期上半階段的各個諸侯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分別按照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按照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來記錄。簡要概括起來就是「春秋」。後來,孔子又根據魯國史官留下的史料,對它進行整理,創作了儒家經典著作、五經之一的《春秋》。後來,後世的歷史學家就以「春秋」作為這一時期的名稱。

關於春秋的起止時間,它的開始時間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的結束時間卻有很大的爭議性。孔子所編寫的書籍《春秋》把春秋時期的結束時間定為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晉」。但是,司馬遷所編寫的《史記》中《六國年表》把春秋時期的結束時間定為公元前476年的周敬王去世,周元王即位。

目前,史學界一般把春秋時期的起止時間定為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但是,為了將史料完整的呈現給廣大讀者,我們將要講述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03年的歷史。

今天,我就帶領大家一起走進春秋時期的歷史吧!

一.第一階段:繻葛之戰和春秋三小霸

我把春秋時期一共總結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春秋時期的開始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事件包括繻葛之戰和春秋三小霸,講述了春秋混戰的爆發;第二、三、四階段是春秋時期的「正文」部分,主要講述了齊國稱霸、晉楚爭霸、吳越爭霸三件最重要的事件,其中,晉楚爭霸是春秋時期的高潮部分;第五階段是春秋時期的結束階段,這一時期的主要事件包括三家分晉,宣告了春秋時期的結束。

這一部分,我們先來講述一下春秋時期的第一階段,也是春秋混戰的爆發階段,主要包括的事件有繻葛之戰和春秋三小霸。

公元前771年,申國國君聯合犬戎攻占了西周的都城鎬京(今陝西西安),「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在驪山腳下被犬戎軍殺死,他的寵妃褒姒被犬戎軍俘虜。至此,存世275年的西周王朝宣告結束。

公元前770年,天下諸侯擁立周幽王的兒子姬宜臼為王,這就是周平王。隨後,周平王在天下諸侯的護送下,遷都洛邑。至此,東周時期宣告開始,也標誌著我國歷史進入到了春秋時期。

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後,周朝下轄的範圍大大縮減,王室日益衰落,統治地位一落千丈。至此,東周的力量實際上只相當於一個中等的諸侯國。

春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的統治地位一落千丈,天下諸侯已經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諸侯之間開始為了利益進行了一系列的衝突和戰爭。

不過,此時,周朝王室仍然具有一定的勢力,它的威望和影響力也比較大,各個諸侯國仍然要服從於周朝王室,這一切的改變來源於公元前707年爆發的繻葛之戰。

就在周朝王室走向衰落的同時,位於它附近的鄭國卻一天比一天強大。

與其他諸侯國相比,鄭國是一個比較年輕的諸侯國,它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姬友是周厲王的小兒子,也是周宣王的弟弟。公元前806年,周宣王把他的弟弟姬友封在了西周都城鎬京的附近,建立了鄭國,都城在棫林(今陝西渭南華州區)。

公元前774年,鄭桓公把鄭國遷到了東虢國和鄶國之間,都城在新鄭(今河南新鄭)。至此,鄭國逐漸強盛起來了。

但是,鄭國遷徙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矛盾和糾紛,使得鄭國產生了與周朝王室以及周邊諸侯國嚴重的土地和人口糾紛,激化了鄭國與周朝王室、鄭國與周邊諸侯國的矛盾。為後來的繻葛之戰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743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寤生即位,這就是鄭莊公。

鄭莊公是鄭國歷史上的一代雄主,他的胸略絲毫不亞於與他同一時期的楚武王和後來稱霸中原的齊桓公。正是他完成了鄭國的強盛和稱霸的大業,使得鄭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崛起的大國。

同時,鄭莊公對春秋時期的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是他發動了繻葛之戰,徹底打廢了周朝王室,使得周朝王室的統治地位徹底崩潰。

鄭莊公即位後,憑藉著鄭國國力強盛,以及周朝權臣的地位,開始積極拉攏齊、魯兩國,不斷打擊和削弱宋國、衛國、陳國、蔡國這四個諸侯國,增加了鄭國的統治區域,也增強了鄭國的國力。

隨著鄭國國力的急劇膨脹,鄭莊公逐漸驕橫起來,公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惹得周平王十分不滿。至此,周朝和鄭國的矛盾日益尖銳。不過,周平王由於忌憚鄭國的國力,也不敢向鄭國宣戰。

為了緩解雙方的矛盾,周平王將兒子姬狐與鄭莊公的兒子公子忽互換為人質,歷史上把這一事件稱之為「周鄭交質」。

周鄭交質以後,周朝和鄭國的矛盾得到了緩解。不過,周鄭交質將周朝王室「天下共主」的地位大打折扣,表明周朝王室已經公開只把自己當作是一個諸侯國的地位了。

周平王時期,周朝和鄭國的矛盾相對穩定。到了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他的孫子姬林即位,這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即位後,深感鄭國的國力強盛,權傾朝野,打算削弱鄭國的勢力,來強化自己的地位。至此,周朝和鄭國的矛盾日益尖銳。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下令罷免了鄭莊公的左卿士職務。鄭莊公得知這個消息以後,十分憤怒,拒絕朝見周桓王。同年秋天,周桓王為了維護周朝王室的地位和尊嚴,聯合陳國、蔡國、衛國一起攻打鄭國。鄭莊公得知周桓王進軍的消息以後,親自率軍到達繻葛(今河南長葛)抵抗聯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繻葛之戰。

繻葛之戰中,鄭莊公率先進攻實力薄弱的陳軍,陳軍迅速潰敗,並帶動了聯軍陣形的大亂。接著,鄭莊公趁機攻打衛軍和蔡軍,結果,衛軍和蔡軍也開始潰逃。周軍主力由於受到敗軍的影響,也開始大亂,迅速潰逃。鄭莊公得知聯軍潰逃的消息以後,下令全面進攻,大敗聯軍,就連周桓王也被鄭軍射傷。至此,繻葛之戰以鄭國勝利、周朝慘敗而宣告結束。

繻葛之戰是我國歷史上一場十分重要的戰役。這場戰役中,周朝王室的統治地位徹底崩潰,威信和地位一落千丈,周天子的地位形同虛設。從此,春秋時期進入到了混戰和爭霸的局面,

通過鄭莊公的征伐,鄭國的國力更加強盛,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個崛起的大國,也標誌著鄭莊公成為了「春秋三小霸」之一。

就在鄭國崛起的同時,南方的楚國也在通過擴張而不斷強大。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他的弟弟熊通殺死了他的兒子而即位,這就是楚武王。

楚武王是楚國歷史上第一位正式稱王的君主,也是春秋時期第一位正式稱王的諸侯,開啟了諸侯稱王的先河。同時,楚武王也是楚國歷史上的一代雄主,更是楚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君主。正是從楚武王開始,楚國開始全面擴張,擴大了楚國的統治疆域,一舉奠定了楚國霸權的基礎,使得楚國迅速走向強盛。

楚武王最開始把擴張的矛頭對準了權國。權國位於楚國的附近,雖然土地面積不大,但是,它的實力卻很強。從楚子熊渠到楚武王的哥哥楚厲王的時候,楚國和權國一共爆發了長達100多年的戰爭,但是,楚國一直沒能滅亡權國。公元前704年,楚武王出兵攻打權國,終於滅亡了權國。

隨後,楚武王在權國境內設置了權縣,成為了我國縣制的開端,權縣也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縣。權縣的設置標誌著分封制開始瓦解,也標誌著我國的中央集權制度出現了「萌芽」。

滅亡權國以後,楚武王開始把擴張的矛頭對準了隨國(今湖北隨州)。隨國是漢水東部的一個大國,實力強大。從公元前704年到公元前690年,楚武王曾經多次出兵攻打隨國,並最終打敗了隨國。從此,楚國威震漢水以東。接著,楚武王又對江漢地區的其他諸侯國用兵,徹底控制了江漢地區。

由於楚武王的一系列的擴張戰爭,楚國迅速走向了強盛的道路,國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了南方的頭號大國,奠定了楚國霸權的基礎,也標誌著楚武王成為了「春秋三小霸」之一。

也就在同一時期,東方的齊國也在不斷走向強大。公元前731年,齊前莊公去世,他的兒子呂祿甫即位,這就是齊僖公,也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的父親。

齊僖公即位後,開始加強與魯國、鄭國等大國的關係,提高了齊國在東方的地位。並且,公元前713年,齊僖公以郕國違背周天子會師攻打宋國的命令,與鄭莊公聯合,一起攻打郕國。公元前712年,齊僖公聯合魯國、鄭國一起攻打許國。公元前710年,齊僖公與魯國、鄭國、陳國聯合,一起平定了宋國的內亂。公元前698年,齊僖公聯合宋國、衛國、陳國、蔡國一起攻打鄭國,並一舉打敗了鄭國。

經過一系列的戰爭,齊國的威望和勢力大大增強,一躍成為了東方的頭號強國,奠定了齊國霸業和大國的基礎,也為後來齊桓公稱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標誌著齊僖公成為了「春秋三小霸」之一。

春秋前期,諸侯國一共產生了三位局部霸主,分別是鄭莊公、楚武王、齊僖公。為了區分「春秋五霸」,歷史上把他們稱之為「春秋三小霸」。

二.第二階段:齊桓公稱霸和晉獻公擴張

這一部分主要講述春秋時期的第二階段,主要講述的事件是齊桓公稱霸和晉獻公擴張。

公元前701年,一代雄主鄭莊公去世。隨後,他的兒子鄭昭公公子忽和鄭厲王公子突為了爭奪君位而產生鬥爭,鄭國發生了嚴重的內亂。至此,鄭國稱霸的時代宣告結束。

鄭國失勢以後,中原諸侯國再度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然而,就在此時,東方的齊國和北方的晉國正在不斷擴張勢力,趁機崛起。

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連稱、管至父、公孫無知等人殺死。此時,他的兩個弟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都不在齊國。其中,公子糾在魯國,公子小白在莒國(今山東莒縣)。

得知齊襄公被殺以後,魯國國君和莒國國君分別出兵護送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回國。為了確保自己能夠當上國君,公子糾派管仲去截擊公子小白。於是,管仲率軍守在公子小白前往齊國的路上,等到他看到公子小白的時候,立即拈弓搭箭,將公子小白射殺。

得知公子小白被殺以後,公子糾覺得自己的君位已經萬無一失,於是,他不慌不忙的率領部下前往齊國。等到公子糾到達齊國的時候,公子小白已經即位,這就是齊桓公。

原來,管仲並沒有射中齊桓公,而是射中了齊桓公衣服上的鉤子。於是,齊桓公將計就計,立即裝死倒在地上,騙過了管仲。隨後,他率領部下抄近道回到了齊國,並繼承君位。

齊桓公即位後,立即派兵攻打魯國,與魯國乾時(今山東淄博附近)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就是乾時之戰。最後,齊國大獲全勝。

隨後,齊桓公逼迫魯國國君殺死了公子糾,並將管仲押回齊國治罪。魯國由於國力不敵齊國,只好按照齊桓公的意思辦事。

這時候,齊桓公的老師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齊桓公大怒:「他要殺我,我能夠用他嗎?」鮑叔牙說:「如果您想要治理好齊國,有我輔佐您就夠了,如果您要是想稱霸天下,非重用管仲不可。」

齊桓公也不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等到押送管仲的囚車到達齊國的時候,齊桓公立即以盛大的儀式迎接管仲。隨後,齊桓公正式拜管仲為相。至此,齊國的霸業開始了。

齊桓公任命管仲為相以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勵精圖治,整頓朝政,發展生產,富國強兵,頒布了廢除井田制、實行兵農合一等措施。至此,齊國的國力迅速提高,一躍成為當時天下的頭號強國。

並且,齊桓公還不斷發動對外擴張的戰爭,使得齊國的疆域大大擴張。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滅亡了譚國(山東濟南章丘區龍山街道);公元前681年,齊桓公滅亡了遂國(今山東寧陽、肥城一帶);同年,齊桓公出兵攻打魯國,逼迫魯國向齊國割地求和。

與此同時,管仲向齊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扶助弱小」兩個總方針,並為此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和會盟。

公元前682年,宋國發生了內亂,於是,齊桓公出兵平定了宋國的內亂,使得宋國內部逐漸穩定下來了;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不敵山戎,只好向齊國求救,於是,齊桓公出兵打敗了山戎,穩定了燕國的邊境;公元前659年,狄人入侵邢國,於是,齊桓公出兵援助邢國,並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了夷儀(在今山東聊城境內);不久,狄人入侵衛國,並殺死了衛國國君衛懿公,於是,齊桓公出兵援助衛國,並幫助衛國在楚丘建造新的城池,使得衛國可以在黃河南岸重新建立國都;公元前656年,齊桓公集結天下諸侯國一起討伐楚國,迫使楚成王向齊國求和。

通過一系列援助弱國的戰爭和措施,齊桓公的威望和影響力大大增強。除此以外,齊桓公還通過會盟的方式,來進一步確立自己的霸權地位。

公元前682年,宋國發生了內亂。宋國的大夫南宮萬殺死了宋閔公。於是,公元前681年,齊桓公與宋國、陳國、蔡國、邾國的國君在北杏(今山東東阿)會盟,商量援助宋國的事情。這次會盟一共有5個諸侯國參加,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北杏會盟」。

北杏會盟是由齊桓公主持的第一次會盟,這是齊桓公稱霸的開始,初步奠定了齊國霸業的基礎。

公元前680年,宋國違背約定。於是,齊桓公假借周天子的名義,集結陳國、曹國一起討伐宋國,逼迫宋國求和。隨後,齊桓公與鄭國、衛國、宋國、單國的國君在鄄地(今山東鄄城縣)會盟。這次會盟一共有5個諸侯國參加,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鄄之會」。

公元前679年,齊桓公與宋國、陳國、衛國、鄭國的國君再一次在鄄地會盟,重申了齊國的霸權地位,並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號。這次會盟一共有5個諸侯國參加,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第二次鄄之會」。

公元前679年,鄭國攻打宋國。於是,公元前678年,齊桓公率軍打敗了鄭國,救援了宋國。隨後,齊桓公與魯國、宋國、陳國、衛國、鄭國、許國、滑國、滕國的國君在幽地(今河南蘭考)會盟,這次會盟一共有9個諸侯國參加,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幽之會」。

公元前667年,齊桓公與魯國、宋國、陳國、鄭國的國君再一次在幽地會盟。這次會盟一共有5個諸侯國參加,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第二次幽之會」。

公元前659年,齊桓公與魯國、宋國、鄭國、曹國、邾國在檉(今河南淮陽)會盟。這次會盟一共有6個諸侯國參加,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檉之會」。

公元前658年,狄人入侵衛國,殺死了衛國國君衛懿公。於是,齊桓公迅速出兵救援衛國,結果,齊軍到達衛國的時候,狄人已經撤退。於是,齊桓公與宋國、江國、黃國的國君在貫地(今山東曹縣)會盟,商討復興衛國的事情。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貫之會」。

公元前657年,齊桓公與宋國、江國、黃國的國君在陽穀(今山東陽穀)會盟,重申了尊敬周天子的思想。這次會盟一共有4個諸侯國參加,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陽穀之會」。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集結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大舉討伐楚國。楚成王迫於壓力,不得不派屈完去質問齊桓公。隨後,屈完在齊軍軍營交涉,與齊桓公展開了激烈得外交活動。最後,雙方各退一步,達成了妥協。隨後,齊桓公與楚成王,以及魯國、宋國、陳國、衛國、鄭國、許國、曹國的國君在召陵會盟,強調楚國應該尊重周天子的思想。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召陵之會」。

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打算廢除長子姬鄭的太子之位,冊封寵妃陳媯所生的小兒子太叔帶為太子。齊桓公為了避免周朝王室的內亂,決定阻止周惠王。於是,他與魯國、宋國、陳國、衛國、鄭國、許國、曹國的國君在首止(今河南睢縣)會盟,並要求周惠王派太子姬鄭參加會盟,以此來鞏固姬鄭的太子之位。這次會盟一共有8個諸侯國參加,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首止之會」。

公元前653年,齊桓公與魯國、宋國、陳國、鄭國的國君在寧母(今山東金鄉)會盟。這次會盟一共有5個諸侯國參加,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寧母之會」。

公元前652年,齊桓公與魯國、宋國、衛國、許國、曹國、陳國、鄭國的國君在洮會盟,並且,周天子也派人參加。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洮之會」。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國、宋國、衛國、鄭國、許國、曹國等國的國君在葵丘(今河南民權縣林七鄉)會盟。這次會盟中,齊桓公宣布了諸侯之間的規定,比如,諸侯國之間要和睦相處;諸侯國不能阻斷水源;不能阻斷糧食的流通等等。並且,周天子也派人參加了這次會盟,並將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賜給齊桓公,表示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葵丘之會」。

葵丘之會是春秋時期最重要的會盟之一,也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會盟。通過這次會盟,齊桓公正式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成為了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公元前647年,齊桓公與魯國、宋國、陳國、衛國、鄭國、許國、曹國的國君在鹽地會盟。這次會盟一共有8個諸侯國參加,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鹽之會」。

公元前645年,齊桓公與魯國、宋國、陳國、衛國、鄭國、許國、曹國的國君在牡丘(今山東茌平)會盟。這次會盟一共有8個諸侯國參加,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牡丘之會」。

公元前644年,鄫國(山東蘭陵縣鄫國故城遺址)遭到了淮夷的入侵。於是,齊桓公與魯國、宋國、陳國、衛國、鄭國、許國、邢國、曹國的國君在淮地(今江蘇盱眙)會盟,一起謀劃救援鄫國,對抗淮夷。這次會盟一共有8個諸侯國參加,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淮之會」。

春秋時期,齊桓公一共主持了16次會盟。通過這些會盟,齊桓公的影響力和威望大大增強,確立並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齊國的霸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之戰。

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憑藉著乾時之戰的勝利,再一次出兵攻打魯國,與魯國在長勺(今山東萊蕪)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這就是長勺之戰。

這場戰役中,一個名叫曹劌的魯國人帶領魯國的士兵和百姓,對抗齊軍。雙方交戰時,當齊軍進行前兩次擊鼓時,曹劌並沒有讓魯軍出戰。等到齊軍第三次擊鼓的時候,曹劌讓魯莊公下令魯軍全部出戰。結果,齊軍措手不及,迅速潰敗。隨後,曹劌根據齊軍的車轍印和旗幟,判斷出來齊軍確實已經兵敗。於是,他讓魯莊公下令魯軍全面追擊齊軍,一直把齊軍趕出魯國境內。至此,長勺之戰以魯國勝利、齊國戰敗而宣告結束。

不過,長勺之戰並沒有影響齊桓公後來的霸業和地位,也沒有讓齊國遭到重大的打擊,只不過是齊桓公的霸業之路上的一個「小插曲」。

就在齊桓公爭霸的同時,北方的晉國也在通過擴張來增強自己的實力。

公元前677年,晉武公去世,他的兒子詭諸即位,這就是晉獻公。

晉獻公是晉國歷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君主,也是一代雄主。他的胸略絲毫不亞於與他同時代的齊桓公。正是通過晉獻公的擴張,晉國的國力迅速增強,為後來的晉文公稱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個人認為,晉獻公的胸略其實要遠遠大於齊桓公。原因就是晉獻公的目的是為了擴張晉國的勢力和疆土,更講究實際利益,而齊桓公的目的是為了增強自己的威望和影響力,更在乎虛名,他的行為更像是一個「散財童子」,並沒有為齊國的國力增強做出多少貢獻。因此,齊桓公去世以後,齊國稱霸的時代就迅速結束了,並且,就連齊國也退出了大國的主要舞台。而晉國一直都是春秋時代的強國,歷經了好幾任霸主,而這一切都要來源於晉獻公的擴張之路。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打敗了驪戎(今陝西華縣),並在後來滅亡了驪戎;公元前661年,晉獻公滅亡了耿國(今山西河津一帶);同年,晉獻公滅亡了霍國(今山西霍州一帶);同年,晉獻公派畢萬(戰國時期魏國王族的祖先)滅亡了春秋時代的魏國(今山西芮城),隨後,晉獻公把魏國封給了畢萬,成為了戰國時期的魏國王族崛起的起點;公元前655年,晉獻公使用「假道伐虢」的計策,向虞國(今山西夏縣、平陸一帶)借道,滅亡了南虢國(今河南三門峽陝州區);隨後,晉國回師滅亡了虞國。

除此以後,晉獻公還滅亡了楊國(今山西洪洞)、芮國(今山西芮城、陝西大荔、朝邑一帶)、郇國(今山西臨猗)、冀國(今山西河津一帶)、赤狄(今山西垣曲)等諸侯國和部落。事實上,根據史書記載,晉獻公一共滅亡了17個諸侯國,有38個諸侯國向他臣服。

通過晉獻公的擴張,晉國國力迅速增強,一躍成為與齊國、楚國並駕齊驅的大國,奠定了晉國霸業的基礎,是晉國後來能夠稱霸的關鍵。

不過,晉獻公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誅殺了大批的晉國公室成員。後來,晉獻公由於寵愛驪姬,打算立驪姬所生的公子奚齊為太子,逼迫太子申生自殺。隨後,晉獻公為了鞏固公子奚齊的地位,再一次大肆誅殺晉國公室成員,並逼迫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流亡到其他諸侯國。至此,晉國公室成員幾乎被誅殺殆盡。

晉獻公誅殺公室成員的事件,是晉國公室衰落的起點,為後來的晉國君權旁落到卿大夫埋下了伏筆,是晉國滅亡的根本原因。

齊桓公在晚年的時候,十分寵信和重用烹煮自己的孩子來討好君王的易牙、背叛自己國家來討好君王的開方、閹割自己來討好君王的豎刁、通過巫術來哄騙君主的常之巫這四個小人,導致齊國的國力和霸權由盛轉衰。

公元前645年,一代名相管仲去世。隨後,齊桓公把大權交給了易牙、開方、豎刁、常之巫這四個小人。至此,齊國出現了奸臣專權的局面。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他的五個兒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為了爭奪君位,發動了戰爭。至此,齊國陷入了嚴重的內亂。

同年9月12日,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一代雄主齊桓公去世。齊桓公去世的時候,他的五個兒子正在為了爭奪君位而進行戰爭,導致齊國內部一片混亂。因此,誰也沒有注意到齊桓公的去世。齊桓公的屍體一直在床上放了67天,就連屍蟲都從窗戶爬了出來。一直到67天以後,新即位的齊國國君公子無虧才把齊桓公草草收斂和下葬。

隨著齊桓公的去世,齊國日益衰落,逐漸退出了春秋大國的主要舞台。至此,齊國稱霸的時代宣告結束。

從此,春秋時期進入到了以晉楚爭霸為主要標誌的高潮階段。

三.第三階段:楚宋爭霸、晉楚爭霸、秦晉爭霸

這一階段是春秋時期的第三個階段,這一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是楚宋爭霸、晉楚爭霸、秦晉爭霸。其中,晉楚爭霸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事件,也是春秋時期的高潮部分。

齊國霸權結束以後,宋國的國君宋襄公雄心勃勃,打算繼承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國內亂的時候,齊桓公的兒子公子昭逃到了宋國,向宋襄公求救。於是,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聯合衛國、曹國、邾國一起攻打齊國,擁立公子昭為齊國國君,幫助齊國平定了內亂。隨後,公子昭即位,這就是齊孝公。

此時,齊國的霸業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是,它的名號依然保留。因此,宋襄公幫助了霸主齊國以後,名聲大噪,聲名鵲起,威信和影響力也迅速提高了。

宋襄公雄心勃勃,一心想要稱霸於諸侯。但是,宋國大臣目夷勸諫宋襄公:「宋國只是一個小國,以小國的身份去稱霸於諸侯,不僅不能夠給宋國帶來好處,還會給宋國招來禍患」。結果,宋襄公沒有採納目夷的勸諫。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扣押了滕國國君,又邀請曹國、邾國這兩個諸侯國在曹南會盟。隨後,宋襄公又命令邾國國君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以此來威脅東夷臣服。不久,宋襄公以曹國不服從宋國為理由,派兵包圍了曹國。

也就在公元前641年,陳國國君以重修齊桓公之好為理由,邀請天下諸侯舉行會盟。於是,陳國、蔡國、齊國、楚國紛紛參加會盟。

至此,天下諸侯逐漸形成了兩大集團:一個是以楚國、齊國、鄭國、陳國、蔡國等諸侯國為成員的集團;另一個是以宋國、衛國、曹國、邾國、滑國等小國為成員的集團。而宋襄公集團明顯處於弱勢地位。

不過,宋襄公並沒有吸取教訓,也沒有看清當時的天下形勢,仍然想要成為霸主。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地與諸侯舉行會盟,並以天下霸主的身份和地位自居,導致了齊孝公和楚成王的不滿。隨後,宋襄公自做主張,約定要與諸侯在盂地再一次會合諸侯。

在前往盂地的時候,目夷勸諫宋襄公應該帶上軍隊。結果,宋襄公說:「這次會盟是我提出不帶軍隊的,已經和楚人約定好了,怎麼能夠違背約定呢。」於是,宋襄公並沒有帶上軍隊,就前往了盂地。

這次會盟參加的諸侯國一共有7個,分別是宋襄公、楚成王、鄭國國君、陳國國君、蔡國國君、許國國君、曹國國君。在這次會盟中,宋襄公和楚成王為了爭當霸主而產生了爭執。結果,楚成王命令早已經埋伏好的軍隊軟禁了宋襄公。後來,宋襄公經過魯僖公的調停,才被楚成王釋放。

宋襄公回國以後,得知了鄭國支持楚國為霸主的消息。於是,宋襄公決定率軍攻打鄭國。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派兵攻打鄭國。鄭國不敵宋國,不得不向楚國求救。但是,楚成王並沒有派兵前往鄭國,而是派大將成得臣率軍攻打宋國。宋襄公得知楚軍攻打宋國消息以後,慌忙從鄭國撤兵,退回宋國。最終,宋軍與楚軍在泓水(今河南柘城縣附近)相遇,並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歷史上把這場戰役稱之為「泓水之戰」。

泓水之戰中,楚軍強渡泓水河,向宋軍衝殺而來。目夷告訴宋襄公:「楚軍人多,宋軍人少,我們應該趁著他們渡河的機會,向他們發動進攻,一定可以取勝。」結果,宋襄公以仁義之師的名號,拒絕了目夷的建議。楚軍上岸以後,開始在岸邊排列陣形。目夷再一次勸諫宋襄公:「此時我軍如果發動進攻,可能還能取勝,再晚就來不及了。」結果,宋襄公再一次拒絕了目夷的建議。楚軍排列陣形完畢以後,迅速向宋軍發動進攻,宋軍被打得一敗塗地,就連宋襄公的大腿也被楚軍的箭射中。隨後,宋襄公不得不率領殘軍撤回宋國。至此,泓水之戰以楚國勝利、宋國慘敗而宣告結束。

泓水之戰是春秋時期的一場重要的戰役。它標誌著宋國霸權徹底崩潰,也標誌著楚國的霸權初步建立了。

就在楚成王以為自己打敗了宋國、可以正式稱霸於諸侯的時候,北方的晉國日益強盛,逐漸成為了楚國的又一個對手。

公元前636年,流亡19年的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國殺死晉懷公而即位,這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是晉國歷史上繼晉獻公以後又一位十分重要的君主,對晉國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是一代雄主。正是在晉文公時期,晉國開始全面崛起,一躍成為中原地區的頭號大國,並建立了長達數百年的晉國霸權,對春秋時期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晉文公即位以後,實行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措施,他整頓朝政,發展生產力,擴充軍隊,使得晉國的勢力迅速增強,逐漸成為了中原地區的大國。隨著晉國的勢力不斷增強,晉文公想要稱霸於諸侯的野心也開始迅速膨脹。

不久,歷史就給晉文公送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大機遇。公元前636年,周朝王室發生了嚴重的內亂。周襄王的弟弟太叔帶聯合狄人一起攻打周朝,並打敗了周軍。周襄王被迫出逃,一直逃到了鄭國的汜地。隨後,周襄王號召天下諸侯勤王。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得知了周襄王的命令,認為自己的機會已經到來。於是,他迅速出兵支援周襄王。很快,晉軍到達陽樊(今河南濟源),並包圍了溫地(今河南溫縣),護送周襄王回到了洛邑。不久,晉軍大敗周朝叛軍,殺死了太叔帶。至此,周朝的內亂被晉文公平定。周襄王為了表彰晉文公的功勞,將河內和陽樊賜給了晉文公。

晉文公幫助周襄王平定周朝內亂以後,他的影響力和威信迅速增強。這是晉文公霸業之路的第一個步驟,一舉奠定了晉文公後來稱霸於諸侯的基礎。

晉文公平定了周朝內亂以後,天下諸侯紛紛歸順於他。但是,南方的楚國卻不服晉文公的霸權,還要與晉國一決高下。最終,晉國與楚國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爭霸戰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派兵攻打宋國,並包圍了宋國都城亳(今河南商丘)。宋國不敵楚國,只能向晉國求救。於是,晉文公親自率軍救援宋國。楚成王得知晉文公出兵的消息以後,立即派大將成得臣率軍抵抗晉軍。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和成得臣相遇。交戰開始時,晉文公利用成得臣驕傲輕敵的弱點,決定誘敵深入。於是,他以報答楚成王的恩情、曾經在楚國許諾「退避三舍」為理由,下令晉軍撤兵。隨後,晉軍開始全軍後退,後退了90里(古代30里為一舍),一直退到了城濮(今山東鄄城)。成得臣不知道晉文公的計策,下令楚軍全面追擊。於是,晉國和楚國在城濮爆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這就是城濮之戰。

城濮之戰中,晉文公率先出兵攻擊楚軍的右翼,擊潰了與楚軍聯盟的陳軍、蔡軍。隨後,晉文公讓晉軍右軍假裝潰敗,引誘楚軍左軍進軍。於是,成得臣立即出動楚軍左軍追擊晉軍右軍,結果,楚國左軍的側翼逐漸暴露了。隨後,晉文公派先軫、郤溱率領晉軍中軍,狐毛、狐偃率領晉軍上軍夾攻楚軍左軍。很快,楚軍左軍迅速潰敗。於是,成得臣不得不率領楚軍中軍向楚國撤退。最後,成得臣感覺自己無顏面對楚成王,就拔劍自刎了。至此,城濮之戰以晉國勝利、楚國慘敗而宣告結束。

城濮之戰是晉國霸權的關鍵戰役。通過城濮之戰,晉國正式確立了自己的霸權地位。從此,晉國開始成為了中原地區的霸主和頭號強國。同時,晉楚爭霸系列的第一場大規模戰役,它標誌著長達100多年的晉楚爭霸戰爭全面開始。

同年,晉文公以周天子的名義,召集天下諸侯在踐土(今河南原陽)舉行會盟。於是,齊昭公、宋成公、魯僖公、蔡莊侯、鄭文公、衛叔武、莒子紛紛參加會盟。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踐土之會」。

公元前631年,晉文公決定再一次舉行會盟,與天下諸侯在翟泉(今河南孟津)會盟,商量討伐鄭國的事情。歷史上把這次會盟稱之為「翟泉之會」。

踐土之會和翟泉之會是春秋歷史上十分重要的會盟。通過踐土之會,晉文公從法令上確定了自己的霸主地位。通過翟泉之會,晉文公鞏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從此,晉國正式成為了中原地區的霸主,並一直延續到春秋後期。

城濮之戰以後,晉楚爭霸戰爭進入到了短暫的停戰階段。但是,晉國與西方的秦國的矛盾越來越嚴重。

起初,晉國與秦國的關係十分友好。公元前636年,晉文公就是在秦國國君秦穆公的支持下,才能回國即位的。晉文公即位以後,繼續加強與秦國的關係。並且,秦穆公也派兵參加了幾乎晉文公發動的所有的戰爭。此時,晉國和秦國的關係正在處於「蜜月期」。

但是,好景不長,公元前630年,晉文公聯合秦穆公一起攻打親近楚國的鄭國。鄭國本來就是一個小國,當然抵擋不住晉國、秦國這兩個大國的進攻。於是,鄭文公派燭之武前往秦國軍營,挑撥秦穆公退兵。最後,秦穆公在燭之武的勸說下宣布退兵,並派杞子等人率軍幫助鄭國守衛城門。晉文公得知秦穆公退兵以後,也不得不撤兵了。

這一事件以後,秦穆公與晉文公之間發生了嫌隙,盟友關係開始破裂。從此,秦國與晉國的「蜜月期」宣告結束,隨之而來的就是兩國之間激烈的爭霸戰爭。

公元前628年,晉文公去世,他的兒子姬驩即位,這就是晉襄公。

秦穆公得知晉文公去世的消息以後,決定率軍討伐鄭國。於是,公元前627年,他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為大將,率軍偷襲鄭國,並讓杞子等人為內應。

秦軍達到滑國的時候,遇到了一個鄭國商人弦高。弦高看到秦國進軍,又來不及通知鄭國國君。於是,他急中生智,宣稱自己是鄭國國君派來慰勞秦軍的使者,並向孟明視等人獻上了4張牛皮和12頭牛。孟明視等人信以為真,以為鄭國早有準備,就打算率軍撤回秦國。於是,他們率軍滅亡了滑國以後,就打算回到秦國了。就這樣,一場戰爭成功的被弦高阻止了。

就在孟明視等人率軍打算回到秦國的時候,晉襄公得到了秦國出兵攻打鄭國的消息。於是,他採納了先軫的主意,率軍在秦軍必經之地的崤山山谷設下埋伏,打算伏擊秦軍。等到孟明視等人率領秦軍到達崤山山谷的時候,晉襄公下令晉軍全部出動,對戰秦軍。秦軍措手不及,迅速潰敗,並全軍覆沒,就連秦軍的三位統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也被晉軍俘虜。至此,這場戰役以晉國勝利、秦國慘敗而宣告結束。歷史上把這場戰役稱之為「崤山之戰」。

晉文公的夫人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於是,她出面為孟明視等人求情,請求晉襄公釋放孟明視等人。最後,晉襄公為了穩固晉國與秦國的關係,聽從了文嬴的建議,下令釋放了孟明視等人。

孟明視等人回到秦國以後,秦穆公並沒有怪罪他們,而是將失敗的原因攬在自己的身上。孟明視等人看到情景,對秦穆公產生了感動和愧疚的心情。他們發誓要打敗晉國,以此來為崤山之戰報仇。

公元前625年,孟明視等人再次出兵攻打晉國,與晉軍在彭衙(今陝西合陽)爆發戰爭。結果,秦軍再一次被晉軍打敗。隨後,晉襄公聯合宋國、陳國、鄭國一起出兵攻打秦國,占領了汪地(今陝西澄城)、彭衙。至此,這場戰役再一次以晉國勝利、秦國慘敗而宣告結束。歷史上把這場戰役稱之為「彭衙之戰」。

彭衙之戰以後,秦穆公仍然沒有怪罪孟明視等人,這讓孟明視等人對他更加感動和愧疚。隨後,孟明視開始認真訓練秦軍,並把自己的財產拿出來擴充軍隊,打算再一次挑戰晉國,為秦國報仇。

公元前624年,孟明視等人再一次率軍攻打晉國。並且,秦軍渡河以後,孟明視等人下令將所有的戰船全部焚燒,以此來鼓舞士氣。這一通過自絕後路來鼓舞士氣的做法,比項羽的「破釜沉舟」和韓信的「背水一戰」早了400多年。

隨後,孟明視等人率領秦軍在王官(今山西聞喜附近)大敗晉軍,並占領了王官和鄗地。晉軍懼怕秦軍的聲勢,不敢出戰,只能堅守城池。隨後,秦穆公親自率軍從茅津(今山西平陸茅津渡)到達崤山,安葬和祭奠在崤山戰死的秦軍。至此,這場戰役以秦國勝利、晉國戰敗而宣告結束。歷史上把這場戰役稱之為「王官之戰」。

王官之戰是春秋爭霸史上最重要的戰爭之一,也是秦晉爭霸戰爭系列的關鍵戰役。通過王官之戰,秦國打敗了中原霸主晉國,為後來秦穆公能夠稱霸於西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過,王官之戰並沒有影響晉國的霸主地位,晉國的國力仍然很強。秦國由於國力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仍然不能將勢力擴張到中原地區。因此,秦穆公只能稱霸於西戎。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採納了由余的計策,出兵攻打戎王。不久,秦軍俘虜了戎王。接著,西戎各國紛紛歸復於秦國,有12個戎國向秦國稱臣。至此,秦國的威震西戎。

不久,周襄王派使者向秦穆公祝賀,表示承認他的霸主地位。至此,秦國的霸業正式確立。

就在晉國在西面與秦國正在展開激戰的時候,它與南方的楚國的戰爭也在繼續。

公元前627年,楚成王得到了晉文公去世的消息。他打算奪回楚國霸權,並為城濮之戰報仇。於是,他出兵進犯中原,打敗了鄭國。晉襄公得知這個消息以後,派陽處父率軍攻打楚國的盟國蔡國。楚成王得知這個消息以後,派子上率軍救援蔡國。最終,晉軍與楚軍在泜水相遇,並爆發了一場大戰,歷史上把這場戰役稱之為「泜水之戰」。結果,楚軍再次戰敗。從此,楚國一蹶不振,有10多年的時間不敢發動爭霸戰爭。

不過,楚國在這一時期里也沒有閒著,而是積極對外擴張,尋找機會,再一次發動稱霸中原的戰爭。

公元前626年,不是霸主卻一生挑戰了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三位霸主的楚成王被兒子熊商臣殺死。隨後,熊商臣即位,這就是楚穆王。

楚穆王即位後,楚國繼續進行對外擴張。公元前623年,楚穆王滅亡了江國(都城在今河南正陽皮店鄉朱店村);公元前622年,楚穆王滅亡了六國(今安徽六安一帶);同年,楚穆王滅亡了蓼國(今河南固始)。至此,楚國國力迅速增強,進一步控制了江淮地區,為後來的楚莊王稱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前613年,楚成王的孫子熊旅即位,這就是楚莊王。至此,楚國的國力日益強盛起來了,並萌發了再一次爭霸中原的野心。

傳說,楚莊王即位後,不問朝政,沉迷於酒色。並且,楚莊王還下令:誰敢勸諫就他殺死。公元前611年,一個名叫伍舉的大臣以猜謎語的方式向楚莊王勸諫:「楚國的大山上有一種鳥,十分漂亮,但是,三年以來,它不叫也不飛,請問大王,這是什麼鳥?」楚莊王說:「這種鳥不飛則已,一飛就會驚人,你去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這就是典故「一鳴驚人」的由來。

過了幾天,一個名叫蘇從的大臣向楚莊王勸諫:「我們寧願被殺,也要眼睜睜的看著楚國滅亡。」楚莊王說:「你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楚國,我怎麼會殺害你們呢。」

從此,楚莊王開始勵精圖治。他罷免了一批只會拍馬屁的官吏,把伍舉、蘇從等一批敢於勸諫的大臣提拔起來了。隨後,楚莊王任用孫叔敖為楚國令尹,發展生產,充實國力,擴充軍隊,使得楚國國力日益增強。

隨後,楚莊王開始繼承祖父楚成王的遺志,打算稱霸於中原。公元前611年,楚莊王滅亡了庸國(今湖北竹山一帶);公元前608年,北林之戰爆發,楚莊王在北林(今河南新鄭)大敗晉國;公元前607年,大棘之戰爆發,楚成王與鄭國聯合,在大棘(今河南省柘城縣安平鎮)打敗了宋國;公元前601年,楚成王滅亡了舒國(今安徽廬江);公元前597年,楚莊王滅亡了蕭國(今安徽蕭縣)。通過一系列的戰爭,楚國的國力迅速增強,逐漸具備了稱霸於中原的力量。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以勤王的名義攻打陸渾,一直打到了周朝都城洛邑附近的洛水,嚇壞了周定王。於是,周定王派大臣王孫滿去慰問楚軍。在接見王孫滿的大會上,楚莊王直接問王孫滿:「周王的九鼎到底有多重?」九鼎是周天子的象徵,代表著周王的權力和地位。楚莊王的意圖在於他有取代周天子的野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典故「問鼎中原」的由來。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決定與晉國展開決戰。於是,楚莊王親自率軍攻打鄭國,晉國派荀林父率軍救援鄭國。隨後,楚軍與晉軍在邲地(今河南鄭州附近)決戰。歷史上把這場戰役稱之為「邲之戰」。

此時的晉國已經不是當年的晉國了。公元前621年,晉襄公去世,他的兒子姬夷皋即位,這就是晉靈公。晉靈公是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從他開始,晉國的霸業和國力開始由盛轉衰,日益衰落。

公元前607年,晉靈公被權臣趙盾、趙穿等人殺死,他的叔叔姬黑臀即位,這就是晉成公。公元前600年,晉成公去世,他的兒子姬獳即位,這就是晉景公。此時,晉國國力和霸業已經大不如前。而楚國則是經歷了多年的擴張和發展,國力強盛。因此,邲之戰最後以楚國勝利、晉國慘敗而告終。

邲之戰是春秋時期的一場重要的爭霸戰爭。通過邲之戰,楚國打敗了中原霸主晉國,成為了中原地區新的霸主。而楚成王也通過邲之戰的勝利,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

同時,邲之戰也把晉楚爭霸戰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從此,中原地區基本上形成了晉國和楚國共同成為霸主的格局。

從邲之戰以後,晉國和楚國再一次出現了短暫的和平。但是,此後,晉國和楚國的國力開始發生逆轉。公元前591年,楚莊王去世,熊審即位,這就是楚共王。從楚共王開始,楚國的國力和霸業開始日益衰落了。而晉國則是在邲之戰以後,經歷了晉景公、晉厲公的治理,逐漸重新強盛起來,並在悄悄的超越楚國。

公元前589年,鞍之戰爆發,晉國在鞍(今山東濟南附近)打敗了齊國;公元前578年,麻隧之戰爆發,晉國在麻隧(今陝西涇陽)打敗了秦國。至此,晉國威望和影響力大大提高。

公元前575年,晉國與楚國爆發了晉楚爭霸戰爭系列的第三次關鍵性戰爭——鄢陵之戰。鄢陵之戰中,晉國大獲全勝,楚國一敗塗地,就連楚共王也被晉軍射瞎了一隻眼睛。從此,楚國元氣大傷,它的霸權再一次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同時,鄢陵之戰也標誌著晉國的霸權再一次得到了確立。

公元前573年,晉厲公被欒書和中行偃殺死,他的侄子姬周即位,這就是晉悼公。

晉悼公是繼晉獻公、晉文公、晉襄公以後晉國歷史上又一位十分重要的君主。在晉悼公時期,晉國的霸業開始全面恢復。

晉悼公即位後,他任用呂相、士魴、魏頡、趙武等一批有才能的人,整頓朝政發展生產,使得晉國的國力日益強盛,中原地區的諸侯國紛紛歸順於晉國。而楚國迫於晉國的壓力,不得不再一次放棄爭霸中原的念頭。

連年的爭霸戰爭,使得天下諸侯的元氣大傷,各個諸侯國都希望能夠停止戰爭,來恢復元氣。並且,此時的天下諸侯已經形成了晉國、楚國兩個霸主,這兩個諸侯國也不能徹底打敗對方,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局面,實在是沒有繼續進行爭霸戰爭的意義。

更為棘手的問題是,從公元前7世紀末期到公元前6世紀初期開始,各個諸侯國的內部出現了嚴重的社會矛盾和統治危機,比如,卿大夫的權力日益增強、奴隸不斷發生起義和反抗、井田制崩潰等等,因此,各個諸侯國不得不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的國內,來處理這些問題。

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元前579年,晉國和楚國在宋國大夫華元得調停下,在宋國西門外會盟,達成了停戰的協議。歷史上把這次停戰談判稱之為「第一次弭兵之盟」。

但是,不久,公元前575年,晉國和楚國爆發了鄢陵之戰,標誌著第一次弭兵之盟宣告破產。

公元前546年,天下諸侯國內部的矛盾和危機已經十分嚴重了,各個諸侯國都想通過停戰來整理國內的矛盾。至此,「停戰」成為了各個諸侯國的共識。

在這樣的背景下,天下諸侯在宋國大夫向戌調停下,在宋國的西門之外再一次舉行了停戰的談判。歷史上把這次談判稱之為「第二次弭兵之盟」。

這次會盟中,晉國、楚國、齊國、秦國等14個諸侯國都派出代表參加談判。談判的結果是:楚國的盟國都要向晉國進貢,晉國的盟國也要向楚國進貢;但是,齊國作為晉國的盟國,只需要向晉國進貢,不需要向楚國進貢;秦國作為楚國的盟國,只需要向楚國進貢,不需要向晉國進貢。

第二次弭兵之盟以後,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開始逐漸減少,使得中原各個諸侯國的生產力和國力得到了恢復;這次談判使得春秋時期的格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它標誌著晉國、楚國共同為霸主的格局正式形成;它推動了春秋歷史的進程,為戰國時代的來臨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四.第四階段:吳楚爭霸和吳越爭霸

這一階段主要講述的是春秋時期的第四階段,主要包括的事件是吳楚爭霸、吳越爭霸。

第二次弭兵會盟以後,以晉楚爭霸為主要戰爭的中原混戰逐漸減少了。至此,中原地區的諸侯國之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然而,就在此時,地處我國東南部、位於江浙地區的吳國和越國在晉國、楚國的支持下,開始不斷擴張勢力,並最終爆發了爭霸戰爭。

吳國地處長江下游地區,它的始祖是周文王姬昌的伯父太伯。它的統治範圍在環太湖地區,包括蘇南的大部分地區、浙北的一小部分地區、皖南的一小部分地區。它的都城最開始在梅里(今江蘇無錫梅村),後來,又被遷到了姑蘇(今江蘇蘇州)。

吳國最開始只是一個貧弱的小國,長期遠離中原地區。公元前586年,對吳國產生深遠影響的吳王壽夢即位了,從此以後,吳國開始走向了強盛的道路。在此之前,幾乎沒有任何諸侯國注意到了吳國,也沒有人會想到,吳國竟然在後來能夠一度震驚天下。

吳王壽夢即位後的第二年,公元前585年,吳王壽夢前往洛邑,朝見周簡王,並在沿途訪問了眾多的諸侯國。這是吳國歷史上第一次朝見周天子,也是吳國歷史上第一次出使中原。在這次出使中原的過程中,吳王壽夢通過訪問,學習了眾多強國的理論和經驗,奠定了吳國強盛的理論基礎。至此,吳國的強國之路開始了。

之後,吳王壽夢勵精圖治,發展生產,擴充軍備,注意向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學習。至此,吳國逐漸強盛起來了,也奠定了吳國霸業的基礎。

公元前514年,又一位對吳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的吳王闔閭即位了。根據吳王壽夢打下的國力基礎,吳王闔閭任用伍子胥、孫武等名臣和名將,開始了擴張和爭霸的步伐。至此,吳國進入到了鼎盛階段。

之後,吳國開始迅速擴張。不久,吳國滅亡了邗國(在今揚州市區一帶);公元前512年,吳國攻打鍾吾國(今江蘇宿遷市區、江蘇新沂一帶),不久,吳軍占領了鍾吾國的都城司吾(今江蘇新沂馬陵山鎮新宅村);同年,吳國滅亡徐國(都城在今江蘇泗洪)。

至此,吳國的國力大大增強,實力迅速趕上並超過中原地區的老牌諸侯大國,一躍成為了當時的數一數二的大國。

之後,吳國開始與中原老牌諸侯大國進行了激烈的爭霸戰爭。於是,吳王闔閭率先把戰爭的矛頭對準南方的頭號強國楚國。

從公元前512年開始,吳國開始把楚國作為自己的主要征戰對象。之後,吳國和楚國不斷爆發戰爭,吳國幾乎在吳楚爭霸的過程中取得了所有的勝利。尤其是公元前506年,吳國和楚國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柏舉之戰,直接攻入了楚國的都城郢都,幾乎將楚國滅國。

柏舉之戰是春秋時期的一場影響諸侯國格局的重要戰役,也是我國古代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這場戰役,吳國一共投入了3萬大軍,楚國一共投入了20萬大軍。最終,吳國大獲全勝,直接攻入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國則是一敗塗地,幾乎被滅國。並且,這場戰役開創了春秋戰國時期占領大國都城的先例,郢都成為了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個被攻占的大國國都。

同時,柏舉之戰成為了南方諸侯格局的轉折點。從此,楚國喪失了南方頭號強國和南方霸主的地位。而吳國開始後來居上,成為了南方的頭號強國和南方霸主。

打敗了楚國以後,吳國開始把爭霸的矛頭對準了位於它南面的越國。至此,吳國和越國開始了長達20多年的爭霸戰爭。

其實,吳國和越國雖然是鄰國。但是,兩國的關係一直不太友好。等到吳國打敗楚國以後,吳王闔閭開始了征服越國的步伐。

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他的兒子勾踐即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越王勾踐。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趁著越王允常去世,發兵攻打越國。兩國在槜李(在今浙江嘉興境內)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就是槜李之戰。吳王闔閭本以為吳國國力強盛,可以一舉打敗越國。結果,吳國卻打了一個敗仗。

槜李之戰中,吳軍被越軍打得大敗,就連吳王闔閭也重傷而亡,隨後,他的兒子夫差即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吳王夫差。

吳王夫差即位後,為了給父親吳王闔閭重傷而亡報仇,開始勵精圖治,擴張軍備,訓練軍隊,使得剛剛在槜李之戰中兵敗的吳國迅速恢復了國力,並更加強大。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率軍攻打越國,越王勾踐率軍迎戰吳軍。雙方在夫椒(今太湖洞庭山)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這就是夫椒之戰。

結果,越軍一敗塗地,越王勾踐只能率領5000殘兵退到會稽山(今浙江紹興)。隨後,吳軍乘勝進軍,占領了會稽城。於是,越王勾踐迫於吳軍的壓力,只能派文種向吳國求和。

隨後,吳王夫差不聽從伍子胥的建議,接受了越王勾踐的議和,允許越國向吳國稱臣。至此,夫椒之戰以吳國的勝利而宣告結束。

夫椒之戰再一次確立了吳國的霸權地位,穩固了吳國在南方的霸業,標誌著吳國的國力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此,吳國的勢力開始擴張到浙江中部和南部的地區。不過,這場戰役也為後來吳國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不久,越王勾踐正式前往吳國的都城姑蘇,成為了吳王夫差的奴僕,與他同行的還有他的王后和大臣范蠡。

越王勾踐到達姑蘇以後,受到了巨大的屈辱。吳王夫差讓他們居住在吳王闔閭墳墓前的石屋裡,負責給自己餵馬。吳王夫差每次坐車出去的時候,越王勾踐都要給吳王夫差拉馬和駕車。

就這樣,兩年後,公元前492年,吳王夫差覺得越王勾踐真的臣服於自己了,就不聽從伍子胥的勸諫,將越王勾踐放回了越國。

越王勾踐回國以後,深感在吳國受到的屈辱。於是,他在自己的屋裡放了一個苦膽,每頓飯前都要嘗一嘗苦膽,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在吳國遇到的苦難和屈辱。並且,他還睡在柴草上,用來激勵自己發奮圖強的意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典故「臥薪嘗膽」的由來。

越王勾踐重用文種和范蠡,開始勵精圖治,恢復越國的國力。他下令發展生產,提高社會的生產力;鼓勵生育,恢復越國的人口;他讓王后帶頭養蠶織布,用來鼓勵越國人參加生產的活動;他下令擴充軍隊,訓練新軍,使得越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升。至此,越國的國力正在悄悄的趕超吳國。

並且,越王勾踐為了損耗吳國的國力,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將美女西施獻給了吳王夫差,讓吳王夫差沉迷於酒色之中,導致吳國朝政大亂;他派人高價收購吳國的糧食,導致吳國出現了大饑荒;他聯合吳王夫差的寵臣伯嚭,一起陷害忠臣伍子胥,導致吳王夫差賜死伍子胥,伯嚭掌控吳國的朝政大權,從此,吳國出現了奸臣當道的局面。

與此同時,吳王夫差在打敗越國之後,就把爭霸戰爭的矛頭對準了另一個老牌諸侯大國齊國,導致吳國窮兵黷武,進一步消耗了吳國的國力。公元前486年,艾陵之戰爆發,吳國大敗齊國,一舉消滅了10萬齊國軍隊,導致齊國元氣大傷。公元前485年,吳王夫差再一次打敗了齊國。

艾陵之戰是吳國歷史上又一場舉足輕重的戰役。它標誌著吳國的中原霸權正式建立。從此,吳國不僅僅是南方的霸主和頭號強國了,也是中原地區的霸主和頭號強國了。同時,艾陵之戰將吳國的影響力和國力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標誌著吳國進入到了巔峰時刻。

此時,吳國的疆域已經包括今天的江蘇全省、浙江北部、安徽南部、山東南部的廣大地區。

但是,艾陵之戰也是吳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艾陵之戰使得吳國窮兵黷武,耗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兵力,導致了吳國的衰落。並且,艾陵之戰使得吳國徹底喪失了滅亡越國的良機,成為繼夫椒之戰以後、吳國滅亡的又一個隱患。

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定公在黃池會盟,臨行前,吳王夫差為了彰顯吳國的國力,帶走了吳國所有的精銳。然而,就在此時,越王勾踐趁機率領大軍討伐吳國,並攻入了吳國境內。

此時,吳王夫差正在黃池舉行會盟,得知越國攻入吳國境內的消息以後,吳王夫差只能被迫讓晉定公當上盟主,自己則率軍救援吳國。

吳軍遠道而來,體力疲憊,士氣不振,再加上越軍已經經歷了常年的訓練,士氣旺盛,戰鬥力強盛,並且還以逸待勞。因此,吳軍被越軍打得一敗塗地。吳王夫差迫於壓力,只能派人向越王勾踐求和,越王勾踐覺得滅亡吳國的時機還沒有到來,就接受了吳王夫差的求和,率軍撤回了越國。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再一次出兵攻打吳國,並在笠澤(今江蘇吳江)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戰役,這就是笠澤之戰。笠澤之戰中,吳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從此,吳國徹底淪為了弱國。

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踐已經做好了滅亡吳國的一切準備,決定徹底滅亡吳國。不久,越軍大獲全勝,吳軍一敗塗地。隨後,越軍乘勝進軍,包圍了吳國的都城姑蘇,並將姑蘇包圍了兩年。公元前473年,吳王夫差在羞愧中拔劍自殺。隨後,越王勾踐占領了姑蘇。至此,吳國滅亡。

越王勾踐滅亡吳國以後,名聲大震。隨後,越王勾踐為了加強與中原諸侯國的聯繫,將都城從會稽遷到琅琊(今江蘇省連雲港市錦屏山附近)。並且,越王勾踐與齊國、晉國等中原諸侯國在徐州會盟,確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成為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

春秋時期,諸侯國一共產生了五位霸主,分別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也有一種說法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把他們稱之為「春秋五霸」。

五.第五階段:三家分晉

這一階段主要講述春秋時期的第五階段,也是春秋時期的結束階段,這一時期主要包括的事件是三家分晉。

弭兵會盟以後,中原地區有將近100多年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至此,中原的諸侯國的元氣和國力都得到了有效的恢復。

然而,就在此時,東周王室的統治地位和威望進一步衰落。與此同時,許多諸侯國的公室也日益衰落,權力逐漸被國內的卿大夫控制。至此,中原諸侯國的內部出現了嚴重的統治危機。

比如,魯國的大權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個卿大夫家族控制。魯國國君的地位形同虛設。

曾經雄霸天下的晉國公室也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權力逐漸落到了韓氏、趙氏、魏氏、中行氏、范氏、智氏這六個卿大夫家族的手裡。並且,這六個卿大夫還控制著晉國的大部分領土和人口,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六個有實無名的諸侯國,成為了諸侯國的「雛形」。

其實,晉國公室的衰落並不是一個偶然事件,而是一個必然事件。要想探究晉國公室的衰落,就要追溯到晉獻公時期。

晉獻公晚年的時候,寵愛一個名叫驪姬的妃子。於是,他決定立驪姬所生的公子奚齊為太子,並逼迫太子申生自殺。隨後,晉獻公為了鞏固公子奚齊的太子之位,誅殺了大批的公室成員。至此,晉國公室爆發了嚴重的內亂。晉獻公另外兩個兒子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都感受到了威脅,被迫流亡到其他諸侯國。

公元前636年,流亡了19年的公子重耳在秦國的支持下,回國即位,這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前,晉國已經爆發了連年的內亂,公室成員幾乎被誅殺殆盡。晉文公即位後,深感公室內部無人可用,不得不重用晉國的大臣,把權力和職務交給晉國大臣。從此,晉國大臣的權力開始急劇膨脹,逐漸出現了一個個權傾朝野的卿大夫家族,這也為後來的「三家分晉」埋下了隱患。

於是,晉文公重用了趙衰(趙國王族的始祖)、狐偃、先軫、賈佗、魏犨(魏國王族的祖先)這五個功勳卓著的人。後來,這五個人被譽為晉國的「五賢士」。

公元前633年,晉文公正式設置六卿,來掌握晉國的軍政大權。這是晉國卿大夫掌控晉國大權的「萌芽」和「火花」。

公元前622年,趙國王族的始祖趙衰去世,他的兒子趙盾繼承了他的地位,成為了趙氏的宗主。隨後,趙盾也受到了晉襄公的重用。

晉襄公時期,趙盾長期擔任晉國的元帥和執政大夫,掌控晉國的軍政大權長達20多年。並且,趙盾還在晉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效的維護了晉國的霸業。

趙盾是晉國歷史上第一位權傾朝野、集軍權和政權於一身的大臣,成為了僅次於晉國國君的「二把手」。由於趙盾的權傾朝野,晉國國君的大權第一次遭到了嚴重的挑戰和威脅,嚴重衝擊可晉國國君的君權和地位。至此,晉國已經出現了要被卿大夫架空君權的預兆。

從趙盾開始,晉國國君的大權開始旁落,逐漸被卿大夫控制。而晉國卿大夫的權力開始急劇膨脹,逐漸控制晉國的朝政、土地和人口。

公元前544年,吳國的延陵季子出使來晉國,與趙氏宗主趙文子、魏氏宗主魏獻子、韓氏宗主韓宣子說:「晉國的政權,早晚都要落入韓、趙、魏這三個家族手裡。」雖然,我們不知道延陵季子的話是「拍馬屁」,還是確實有事實依據。但是,它都是晉國君權崩潰、卿大夫掌權的一個信號。

公元前539年,齊國大臣晏嬰到達晉國,會見晉國大臣叔向。叔向告訴晏嬰:「晉國的君權已經很衰落了,但是,我們的國君(指的是晉平公)只知道大興土木,不問政務,導致大權旁落,那麼,晉國還會長久嗎?」

事實上,正是像叔向所說,晉平公後期,晉平公只知道大興土木,加重老百姓的負擔,不問政務,導致晉國君權一落千丈。至此,晉國的君權徹底崩潰,晉國的大權徹底被卿大夫控制。從此,晉國國君形同虛設,晉國出現了君權崩潰、卿大夫掌權的局面。

公元前497年,范氏和中行氏聯合,一起攻打趙氏,打敗了趙氏宗主趙簡子,趙簡子被迫逃亡到了晉陽(今山西太原)。接著,晉定公派智氏、魏氏、韓氏一起救援趙氏,一起對抗范氏和中行氏。至此,晉國爆發了長達7年的混戰。

公元前490年,范氏和中行氏宣告滅亡。從此,晉國只剩下智氏、魏氏、趙氏、韓氏這四個卿大夫家族。其中,智氏的勢力最為強大。

後來,智氏宗主智伯瑤向魏氏、韓氏、趙氏提出:由智氏、魏氏、韓氏、趙氏分別向晉國國君交出一份土地。事實上,這些土地在名義上是進獻給晉國國君的,實際上,它們是交給智氏的。

於是,韓氏宗主韓康子、魏氏宗主魏桓子害怕智氏的勢力,不得不各自交出了一份土地。但是,趙氏宗主趙襄子拒絕交出土地。

於是,智伯瑤大怒。公元前455年,智伯瑤聯合魏桓子、韓康子一起出兵攻打趙氏,並包圍了趙氏的重要封地晉陽。至此,歷史上著名的晉陽之戰爆發了。

面對智氏、魏氏、韓氏的攻打,趙襄子組織兵力堅守晉陽。智伯瑤看到很難占領晉陽,就下令水淹晉陽。但是,晉陽城內的軍隊和百姓仍然死戰不降。就這樣,晉陽之戰一直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

公元前453年,趙襄子派張孟談前去策反魏桓子和韓康子,一起反攻智氏。不久,智伯瑤兵敗被殺。至此,智氏宣告滅亡。從此,晉國只剩下趙氏、韓氏、魏氏這三個卿大夫家族。

晉陽之戰以後,趙氏、魏氏、韓氏一起瓜分了智氏,勢力大增。公元前438年,晉哀公去世,晉幽公即位。於是,趙氏、魏氏、韓氏趁機瓜分了晉國剩下的幾乎所有土地和人口,只給晉國國君留下絳、曲沃這兩座城池。至此,晉國名存實亡,「三家分晉」的局面已經基本形成。

公元前403年,趙氏宗主趙籍、韓氏宗主韓虔、魏氏宗主魏斯分別派使者前往洛邑去朝拜周威烈王,請求周威烈王冊封他們為諸侯。於是,周威烈王決定做一個順水人情,正式冊封他們為諸侯。至此,趙國、魏國、韓國正式成為諸侯國了。歷史上把這個事件稱之為「三家分晉」。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候,晉國還沒有徹底滅亡,仍然擁有部分土地和人口。一直到公元前376年,趙敬侯、魏武侯、韓哀侯一起廢除了晉靜公的國君地位,把他遷到了端氏(今山西沁水),並瓜分晉國剩下了所有土地和人口。至此,晉國宣告滅亡。

三家分晉事件是我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分水嶺。

春秋後期,諸侯國的社會形態、狀況和格局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周天子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春秋時期,雖然周天子的地位和威信一落千丈,但是,諸侯國仍然會給周天子「面子」,仍然承認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地位。但是,春秋後期,諸侯國已經徹底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周天子最後的一絲「尊嚴」也失去了。

第二,諸侯國的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春秋後期,諸侯國的數量開始急劇減少,但是,它們的勢力卻越來越強,並出現了楚國、秦國、齊國、趙國、魏國、韓國、燕國這七個大國。

第三,諸侯國的經濟制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春秋時期,諸侯國的經濟制度仍然沿用周朝的青銅器、奴隸制、以井田制為標誌的土地國有制等。但是,春秋後期,由於奴隸反抗越來越嚴重,導致了奴隸制的崩潰;由於鐵器的興起,導致青銅器的崩潰;由於土地私有制的出現,導致以井田制為標誌的土地國有制的崩潰。此後,諸侯國的經濟制度的主要標誌是鐵器、封建制度、土地私有制。

第四,諸侯國之間的戰爭形態和戰爭意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目的主要是爭霸,它的戰爭意識是點到為止,戰爭規模比較小,投入的人數比較少。但是,在此之後,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目的開始轉變為兼併,它的戰爭意識是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戰爭規模開始越來越大,投入的人數也越來越多。

第五,諸侯國的制度意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春秋時期,諸侯國大多數沿用西周留下來的舊制度,加上零微的新政。但是,在此以後,諸侯國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變法,逐漸拋棄了分封制、井田制等舊制度,建立了新制度,湧現了李悝、商鞅、申不害等著名的改革家,並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封建主義土地私有化等制度。

第六,諸侯國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制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春秋後期,由於奴隸反抗越來越嚴重,導致了奴隸制社會的崩潰,而封建社會則趁機興起。至此,存世1500多年的奴隸制宣告結束,也宣告了存世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的來臨。

至此,以三家分晉為分界點,春秋時代宣告結束。從此,我國古代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戰國時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