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大明帝國由盛入衰的節點,文官壓制武將的開始

莽子說 發佈 2024-04-29T22:25:38.270878+00:00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取代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成為大明帝國新的統治者,是為明成祖。

1402年,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取代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成為大明帝國新的統治者,是為明成祖。

朱棣上台後,仿照大封那些跟隨他打「靖難之役」的功臣們,朱棣曾經的燕王舊部成為帝國新的統治中堅力量,是為「靖難勛貴集團」。而當年跟隨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國的「洪武開國功臣集團」因為朱元璋晚年的「大清洗」以及靖難之役的已經消耗殆盡。於是「靖難勛貴集團」成為了大明帝國最重要的政治力量,特別是他們掌握著大明帝國最重要的軍權,朱棣賴以爭雄天下的京師三大營(五軍營、三千營、神機營)的將官幾乎全部出自「靖難勛貴集團」。

彼時,朱棣剛剛取得政權,再加上北方草原的威脅以及中南半島的戰事(安南之役),使得朱棣無法像朱元璋那樣對功臣們舉起屠刀,況且與朱元璋白手起家不同,朱棣的這幫功臣幾乎都是朱棣一手提拔的,朱棣對他們有絕對的掌控力,朱棣也犯不著對他們進行「大清洗」,落得個屠殺功臣的惡名。於是,大明帝國進入了皇權與功臣相互扶持的難得的蜜月期。

這一時期,大明帝國五征漠北、四征安南、進討遼東、平定西南,唱主角的無一不是靖難勛貴集團。

所謂「窮文富武」,在古代培養一個文官只需要幾本聖賢書,而培養一個武將可是要花血本的,光那些裝備就不是普通人家能負擔的起的,再加上明初極重軍功,所有軍人的地位還是崇高的,靖難功臣的後代們也樂於從軍習武,比如張玉的兒子張輔、朱能的兒子朱勇都是父子相習,也都是一時之名將。如果歷史一直這樣發展下去的話,大明帝國將會形成靖難勛貴集團掌控軍界,文官集團掌控政界,皇帝掌控最高權力居中制衡的文武平衡的良性競爭態勢。然而,後來的一場軍事災難徹底改變了這一切,也徹底改變了大明帝國的國運。

1449年,朱棣的曾孫明英宗朱祁鎮聽信宦官王振的慫恿,倉促之間統率明軍最精銳的京師三大營20萬精銳(對外號稱50萬)征討瓦剌部。因為準備不充分,且朱祁鎮從未經歷過戰事,使得明軍的指揮混亂,瓦剌太師也先利用明軍混亂的時機,在土木堡設伏大敗明軍,生擒朱祁鎮,曾經稱雄天下數十年的京師三大營全軍覆沒,大明帝國軍界的「柱石」靖難勛貴集團也為之一空,是為土木堡之變。

史載:「張輔、朱勇、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餘名隨行出征的明軍高級將官戰死。」其中最可惜的莫過於四朝元老、四征安南的常勝將軍、明軍的戰神級明軍張輔的陣亡,使得明軍的士氣跌落到了極點。

因為兵部侍郎(國防部副部長)于謙力挽狂瀾,指揮明軍在京師打退了也先的進攻,是為北京保衛戰。之後,于謙因為「奪門之變」的政治傾軋被冤殺,大明帝國的政治更加混亂。

土木堡之變後,靖難勛貴集團被「一鍋端」,大明帝國的文官集團得以接管帝國的軍權,從此大明的軍權和政權全部文官集團控制。而大明的皇帝為了制約膨脹的文官集團不得不重新尋找「幫手」,於是與皇權最親近的宦官被重用,這便是明朝中後期宦官專權的開始。以後明軍出征往往形成了文官主征、宦官監軍的奇怪局面,而無論是文官還是宦官,他們對打仗顯然沒有對搞政治鬥爭專業,曾經強盛一時的明軍也就是在這種奇葩體制下愈來愈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