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癱後,走路畫圈,髖關節活動受限,髖外旋,這套方法可大膽試一試

章魚康護 發佈 2024-04-29T23:13:47.404431+00:00

具體表現在患側支撐時間較短、擺動相活動範圍減少,患側足下垂內翻,骨盆代償性的上抬後旋,髖關節外展、外旋,整體步速較慢,健側步幅較短。

對於偏癱患者來說,在康復的過程中由於肌肉的失神經控制,在步行訓練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各種異常的姿勢和步態。雖然大約85%的患者可能在患病後恢復一定的步行能力,但是腦卒中患者有可能因為患側下肢伸屈肌力下降、肌張力異常、平衡或本體感覺的障礙等而出現偏癱步態,如劃圈。

具體表現在患側支撐時間較短、擺動相活動範圍減少,患側足下垂內翻,骨盆代償性的上抬後旋,髖關節外展、外旋,整體步速較慢,健側步幅較短。今天,我就針對其中的一項髖關節外展來進行詳細的講解與訓練方法。

要說偏癱後的髖關節外展,當然部分患者不僅僅是外展,同時也會伴隨外旋。要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偏癱後患者的步態特點。

1/患者不能選擇性挺髖,因此無法把重心向前移到患腿上,當健腿向前邁步時,患髖向後,擾亂了向前運動的連續性,許多患者擔心向前跌倒,由於缺乏保護機制,他們把重心放在很靠後的位置才覺得安全。

2/在患側準備嘗試負重的情況下,整個下肢以粗大的模式伸直,包括踝跖屈(足背下壓內翻)。患足蹬壓在地面上,使脛骨向後運動,導致膝關節過度伸展。

3/患腿邁步時,有的是粗大的屈曲模式再現,該側骨盆上提,(髖關節屈曲、外展並外旋)膝屈曲,足背屈並內翻,趾屈曲。在足著地之前,腿在無伸膝的情況下被帶向前,使步長縮短。

同時還會存在肌張力異常,部分患者存在知覺障礙和平衡障礙。

了解完偏癱患者的步態特點以後,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知道,髖關節外展(外旋)的原因有幾方面組成。

跟偏癱早期的良肢位的擺放、整個康復期的關節的主被動活動有關,習慣成自然,如果不注意肢體的擺放,就會形成習慣性的髖關節外展。絕大多數原因就是代償性的外展(外旋),由於患側下肢膝關節無屈膝功能,腳踝無足背屈功能,這種情況下要想邁腿,只有髖關節上提外展(外旋),才可以讓腳離開地面往前走。髖關節控制功能和肌肉力量不足也會造成此問題。

可見,保持髖關節的伸展能力非常重要,對髖關節的活動訓練,有助於糾正偏癱患者的錯誤運動模式,改善步行功能,促進生活質量的提升和功能全面康復。

更多的訓練內容,請點擊下面的專題卡片進行學習。

被動及主動活動

我們都知道,患者在床上躺著不活動,會使得其功能下降非常明顯。所以我們需要加強患者早期的主動活動,但如果患者主動活動困難,則應逐漸由被動活動過渡到主動活動,下面就跟小編一起看一下髖關節的被動關節活動度的訓練吧。

1

被動髖關節屈曲

被動髖關節屈曲:患者仰臥位,家屬一手握住患者膝關節內側稍下(膕窩處),另一手握住腳後跟,使前臂壓在腳下面,緩慢的屈曲膝關節的同時屈曲髖關節使髖關節屈曲角度達到大約120°,如果感覺肌肉緊張,可保持10秒左右再緩慢加壓,直至達到最大的屈曲角度(如果患者髖關節過於緊張,不必強求一次達到120°,可逐漸增大活動範圍)。

加力不可過急宜緩慢,也不要過大,目的是使患者完成全關節範圍活動,達到牽伸髖關節的目的。

2

被動髖關節伸展

髖關節的伸展可讓患者於側臥位,患者屈曲膝關節患腿在上,家屬一手握住患者踝關節,另一手固定髖關節,之後用力後伸髖關節使其達到最大位置的後伸(如果患者關節過於緊張,不必強求一次達到正常的關節活動範圍,可逐漸增大),維持片刻,如此往復。

如果患者的情況較好也比較配合,可以採用俯臥位,家屬可半蹲在/站在健側,一手環抱患者膝關節,另一手固定髖關節,完成後伸的緩慢牽伸。

3

被動髖關節內收/外展

患者仰臥位,家屬一手握住小腿下段踝關節外側,一手握住大腿下段膝關節下方,健側腿放於稍外展位,再做患側下肢的外展和內收至大概45°(內收角度可稍小)左右(如果患者關節過於緊張,不必強求一次達到正常的關節活動範圍,可逐漸增大)。

注意:有部分卒中患者後期經常由於大腿股內側肌痙攣而導致下肢內收攣縮,因而下肢無法向外打開,不僅影響到行走,也會影響到大小便的清理,嚴重者可引發下陰部感染。因此要特別注重下肢的髖關節外展的活動。

4

被動髖關節內旋/外旋

患者仰臥位,先使得患者屈髖屈膝,讓患側腳踩在床上,之後外旋髖關節,緩慢增加壓力使其達到最大的外旋角度(如果患者關節過於緊張,不必強求一次達到正常的關節活動範圍,可逐漸增大)維持10秒左右,之後放鬆再進行內旋的操作。過程中可以讓患者跟著運動一起想像該活動。

5

被動髖關節旋轉

患者仰臥位,家屬一手固定踝關節上方,一手固定膝關節,然後屈曲膝關節並完成髖關節的環轉動作,先小幅度,再慢慢加大幅度,動作宜輕緩。

床上的主動運動

髖關節運動在步行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髖關節屈曲肌肉是我們走路時向前擺動的動力,髖關節伸展肌肉是我們走路時維持臀部伸直的肌肉,因此恢復髖關節周圍肌肉的功能是我們完成走路的先決條件。

1

髖關節主動屈曲

偏癱患者常有的下肢異常模式為伸肌模式,因此訓練髖關節屈曲的控制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在練習髖關節的主動屈曲時,可採取患者膝關節於屈曲位,再練習髖關節的主動屈曲。

患者仰臥位靠近床邊,膝關節屈曲小腿垂直於地面,再囑患者抬起大腿(如果患者自覺輕鬆可通過增加沙包負重以提高難度)。

此動作因在床邊,需要確保患者的安全。

患者也可採取膝關節伸直位,髖關節前屈的活動方式來完成髖關節屈曲練習,注意當腳抬到最高時需要停留10秒的時間,以此來鍛鍊屈髖的肌耐力(也可小腿部加沙包增加阻力)。

2

側抬腿

臀中肌是髖關節外展的主要動力來源,是我們生活中走路站立保持良好的姿勢的重要肌肉。

對於力量有3級以上的,可以開始練習側抬腿,取側臥位,患側在上,整個下肢伸直往上抬起(可小腿部加沙包)。

如患者身體很難保持平衡,需要家屬在旁邊輔助維持患者側臥位,並注意合理的放置患側上肢。

03

後抬腿

臀大肌是我們髖關節的伸直肌,也是我們人能否站直、腰部挺直的重要肌肉。

患者取俯臥位,注意合理的放置上肢,將患側腿緩慢後伸到最大程度,停留片刻10秒左右(可緩慢增加時間),之後緩慢放下腳。

此動作體位相對較難,請時刻注意詢問患者情況,注意保持患者呼吸暢通

04

橋式運動

患者仰臥位緩慢屈膝(如不可自行完成,可家屬輔助完成),腳踩(兩腿稍微打開)床面,雙手平放手心向下,臀部用力/腳部下蹬向上拱起,逐漸抬高髖部。

家屬或照顧者可協助控制膝關節,以更好的完成該項活動。

能輕鬆的完成雙橋運動後,可以嘗試做單橋運動繼續強化練習。

患者緩慢屈膝健側肢體腳踩床面,患側肢體放在健側膝關節上,然後健側肢體緩慢抬高臀部,並在最高點維持10秒時間。

健側腿(好腿)負重(踩床)

當患者功能較好時,可嘗試採用患側腿(受傷的腿)負重,緩慢抬高臀部,並保持穩定,規則同上。

患側腿(壞腿)負重(踩床)

照顧者或家屬可協助穩定膝關節,在橋式運動末端注意維持5-10s的時間。

坐位的主動活動

當患者坐位平衡較好時,可採用坐位下完成一些活動,以下活動僅供參考。

01

坐位下踏步

患者取坐位,雙腳交替完成踏步的作業活動,此項作業可以改善下肢的協調性,注意一定完全抬離地面(病人很容易腳跟抬起,腳尖著地)

注意,為了保護患者安全。建議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完成該項作業(如果坐在輪椅上,注意剎好手剎)。

02

坐位下內收/外展腿

體位同上,部分患者下肢內收肌較緊張,可採用以下圖示動作,鍛鍊患者的髖關節內收以及打開動作,提高髖關節功能。

注意,為了保護患者安全。建議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完成該項作業(如果坐在輪椅上,注意剎好手剎)。

站立下的主動活動

患者站立平衡較好時,可採用助行架完成站立位的控腿作業活動。

01

站立下髖關節前屈

患者採取助行架下維持穩定,之後前屈髖關節到最大位置保持10秒(可逐漸加長時間)。

過程中,注意保護患者的安全。

02

站立下髖關節後伸

患者採取助行架下維持穩定,之後後伸髖關節到最大位置並保持10秒(可逐漸加長時間)。

過程中,注意保護患者的安全。

03

站立下髖關節外展

患者採取助行架下維持穩定,之後外展髖關節到最大位置並保持10秒(可逐漸加長時間)。

過程中,注意保護患者的安全。

04

站立位下髖關節內收

患者採取助行架下維持穩定,之後內收髖關節到最大位置並保持10秒(可逐漸加長時間)。

注意事項

1、避免持續力量訓練,注意運動強度,防止血壓過度增加;

2、調節呼吸,避免長時間憋氣,防止加重心肺負擔;

3、運動負荷量要緩慢,逐漸地增加;

4、局部疼痛,不適,要及時停止;

5、負荷較重,危險性較大的運動要在家屬的陪同下進行;

6、所有的運動儘量在開闊的場地中進行訓練,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才能有舒暢的心情。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進行步態康復,這邊有一對一腦梗康復沙龍小班課。一個班只有5人,一個月的專項康復,可以幫你有效地突破瓶頸,獲得改善,儘可能避免一些錯誤的姿勢引起的二次損傷和不適合自己目前階段的訓練內容,快速回歸社會。評論區回複數字1報名參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