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俘在西伯利亞的噩夢,從蘇聯人發給他們的一件防寒服開始

枕貓 發佈 2024-04-30T01:15:46.105738+00:00

中國選擇了對戰犯進行教育改造,讓他們認識到侵略戰爭的罪惡,讓他們回到國內成為為和平發聲的人。日本戰俘在西伯利亞的噩夢,就從蘇聯人發給他們的一件防寒服開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法西斯國家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政客和軍人如何處置成了擺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那些罪大惡極的領頭者、戰爭發起者肯定要依法判處長期監禁或判處死刑,至於占絕大多數的參與者各國都有不同的做法。

中國選擇了對戰犯進行教育改造,讓他們認識到侵略戰爭的罪惡,讓他們回到國內成為為和平發聲的人。而當時的蘇聯選擇了比較殘酷的方式,讓這些日本戰犯度過了一生最難忘的日子。

日本戰俘在西伯利亞的噩夢,就從蘇聯人發給他們的一件防寒服開始。

日本人來到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是俄羅斯的一片極廣闊地帶,這裡的面積占了俄羅斯一多半領土,有資源、產糧食,人口卻只有不到四千萬。

這裡向來被人們視為不毛之地,這裡比世界多數地區更早入冬,而且同樣的冬季這裡也要比其他地方寒冷得多。

當年這裡沒有公路,沒有鐵路,蘇聯當年為了修建一條薩伊鐵路付出過高昂的成本。冬天西伯利亞的地堅如磐石,夏天冰雪融化,到處都是泥濘的土地和沼澤。

還有喜歡在潮濕地帶生存繁殖的蚊子等蟲子,條件十分艱苦,物質也很不豐富。當年日本戰俘就被蘇聯送到了這個地方,接受了五年的懲罰。

1945年8月,蘇聯對日宣戰,數十萬精銳蘇軍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指揮下對日軍發起強攻,早已經精銳喪失、資源消耗殆盡的日軍已經無法和蘇軍長期抗衡了。

短時間內,蘇軍總共俘虜了六十萬日本兵,蘇軍分批將絕大多數的戰俘送到西伯利亞的各個戰俘營,還有一小部分送到中亞的高山高原和荒漠裡準備接受勞動改造。

在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這些戰俘的吃住都要自己解決,他們先要在這裡構築起自己的居處。

蘇聯方面沒有向他們提供建築材料和先進的設備,他們只能住在簡易的窩棚里,勉強可以遮風擋雨,但並不能抵禦寒冷。

蘇聯對日本宣戰已經將近八月中旬,西伯利亞早已提前進入了深秋,這些日本戰俘在刺骨的寒風中瑟瑟發抖,因此身患疾病和凍死者很多。

據說當時凍死的日本戰俘也沒有好下場,他們被遺棄在荒郊野嶺的冰雪裡,運氣差一點的還會被野獸吃掉。

由於太過寒冷,西伯利亞的人都需要取暖,個別日本兵死後還被當做燃料燒掉。

解決了住處然後就是勞作,蘇聯人會給那些日本兵進行身體檢查,他們讓日本戰俘在寒冷的季節脫得赤身裸體,通過大腿上肉的多少看看身體是否強壯。強壯的日本戰俘就去從事重體力勞動,單薄一點的從事一些強度較輕的勞動。

為了刺激日本戰俘努力勞動,這些戰俘能否領取食物完全取決於他們的勞動效率。

幹得多了有獎勵,如果不勞動,那日本戰俘就只能等待死亡的命運,在物質匱乏的西伯利亞,是絕對不可能養閒人的。

日本戰俘在西伯利亞的吃的雖然不好,但是營養還算全面,在那裡他們能吃到麵包、雜糧、蔬菜,有時候還能吃到肉。

個別軍官待遇能好點,有時候能喝到一點牛奶或者抽到菸捲。

到了冬季就比較難熬了,除了前面提到的寒冷,還有因交通不便帶來的糧食匱乏。

西伯利亞建設難度高,沒有那麼多公路、鐵路網,一到冬天糧食常常運不過來,當地也種不了糧食、蔬菜,野生動物也開始冬眠了。

戰俘們只能飢一頓飽一頓地過,沒東西的時候要想活下去只能去野外找點東西吃,這些沒有經過清潔甚至帶有毒性的野物吃進去也會要人半條命。

日本戰俘們的勞動項目很多,但基本都是體力勞動,如採礦、挖土豆、林業開發、修建鐵路,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西伯利亞鐵路的修建。

蘇聯早就想在這裡進行交通建設,但是由於二戰爆發等種種原因,建設西伯利亞的計劃就被打斷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的的男女青年紛紛加入到反法西斯戰爭中去,戰死者、傷殘者不計其數,戰後的若干年蘇聯的勞動力都短缺,社會上很多工作崗位都是殘疾人在擔任。

蘇聯只能把最優質的勞動力投入到好的崗位,這些重體力活就留給這些戰俘了。

日本在歷史上沒少給蘇聯造成損失,蘇聯成立前的日俄戰爭,三十年代末日本偷襲蒙古國爆發的諾門坎戰役。

1945年雙方也交過手。很多蘇聯人記得那些失敗,尤其是那些看押日本戰俘的蘇軍戰士都因自己的戰友倒在日軍的槍口之下感到憤怒。

這些日軍戰俘穿著單薄的衣服,肚中無食,揮舞著手裡五花八門的工具在西伯利亞堅硬的土地上作業,每挖其一塊土都要用盡他們全身的力氣。

伐木也是個體力活,修鐵路、取暖、建造都需要海量木材。

西伯利亞地區荒無人煙,樹木生長較好,常常是一棵樹比兩三個成年人的腰還粗,日本戰俘要把這樣的樹木運輸到一個個需要木材的地方。

條件本就惡劣加上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會給人體帶來巨大損傷,這些日本戰俘傷病交加卻得不到治療和修復。

他們所患的經常是惡劣的環境引起的肺病、吃不淨食物引起的腸胃炎、寒冷的天氣導致凍傷、衣物不淨引起的皮膚病、蚊蟲叮咬帶來的傳染病和食物匱乏導致的營養不良。

這樣的病需要較高的醫療水平和長期且豐富的營養補充,這兩點西伯利亞都沒有。

好的醫生都在城市或者村鎮裡,西伯利亞的醫務室只有一些年輕醫生,藥品也不充足。

只能治療一些最簡單的擦傷、磕碰傷,不過因為環境和衛生條件惡劣,小傷小病也會奪人性命。

戰俘營不僅室外繁重的體力活,還有一些雜活,比如清理衛生,保持戰俘營清潔。到了夏天蚊蟲多、天氣潮濕炎熱,蘇聯士兵要洗澡,日本戰俘要給看押他們的蘇聯士兵燒洗澡水。

每洗一次澡都需要大量的水和柴,當時又沒有水泵和電鋸,日本戰俘只能用原始的工具去獲取,這項工作不比挖礦簡單。

回國之路如此坎坷

蘇聯雖然讓這些戰俘倍受折磨,但是並沒有抱著讓他們必死的心態去安排工作,戰爭的十年左右時間裡蘇聯陸續釋放了這些戰俘。

不過短短十年間對於日本戰俘來說非常漫長 因為誰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因為某個疾病或者在勞動事故倒在明天。

當年蘇聯做過估計,日本戰俘到西伯利亞的第一個冬天就死亡五萬多人,相當於戰俘總數的十分之一。

還有一部分日本戰俘在這種看不到頭的日子中漸漸變得絕望,疾病和惡劣的環境加深了他們的痛苦,很多日本戰俘不能忍受自己的處境選擇了自殺。

二戰結束以後,日本和美國勾搭在了一起,美國在亞洲發動戰爭或者有軍事行動,日本都充當美軍的前進基地和物資供應地,為了拉攏日本,美國在很多問題上支持日本,包括日本向蘇聯討要戰俘。

但是蘇聯在戰爭中人口損失太大了,新一代年輕人成長起來成為社會的勞動力需要時間,所以史達林選擇分批釋放在押戰俘。

蘇聯釋放戰俘也成為了刺激戰俘們勞動的手段,至少讓那些絕望消極的戰俘重新看到了希望。

但對於具體遣返人數和時間蘇聯是不能向戰俘透露的。

由於資料記載不同,各方的說法不一,因此蘇聯具體遣返了多少人我們無從得知,從一些資料的記載上看大約有四十七萬日本戰俘回到了國內。

除了死在勞動改造中的戰俘,還有一小部分選擇了留在當地,與蘇聯人結了婚,另外那些有一定知識和技術的人也被留了下來建設蘇聯。

那些回國的日本戰俘滿懷著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回到了日本,可是等待他們的卻是日本政府的冷漠。

冷漠不是因為他們參與了侵略戰爭,而是在日本政府看來他們是叛徒,而這些人在蘇聯經歷過艱苦勞動後對蘇聯產生了不小的恨意,有的人甚至還把自己說成是受害者。

日本戰俘們在蘇聯的命運相當悲慘了,但是這些人並不值得同情,因為他們曾經是侵略者,以相當殘暴的手段破壞被占領國家的城市、殘害他國人民。

哪怕有一些人是被動在捲入這場戰爭中,只要他們端著武器站在他國的土地上就是事實上的侵略者,戰後他們為反法西斯國家勞動,也算是一種還債吧。

相比較蘇聯的方式,我國對待戰犯的方式考慮的更長遠一些。

讓戰犯高強度的勞動的確能解心頭之恨,但也只是讓眼下一時痛快。如果讓這些人接受教育改造後回到日本國內,那麼這將是一股強烈的和平之聲。

這些人親自參加過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他們如果能夠認識到曾經的錯誤和和平的珍貴,會帶動一大批日本人堅持和平的道路,抑制軍國主義的抬頭,他們認罪也會是對軍國主義者的重重一擊。


參考文獻

蘇聯人回憶日本戰俘參加社會主義勞動競賽.2009.8.25.央視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