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知名媒體人駁《流浪地球2》,真的不值一駁

令狐伯光 發佈 2024-04-30T01:20:46.664025+00:00

照理說《流浪地球2》上映時間這麼久了,應該沒有什麼波折了才對。於是乎,郭先生又批評《流浪地球2》,雖然之前那個評論結尾就拿《流浪地球2》《小時代》對比了,這個評論深化內容就認為中國電影十年沒進步,,《流浪地球2》和《小時代》是一樣的電影。

文|令狐伯光

照理說《流浪地球2》上映時間這麼久了,應該沒有什麼波折了才對。但是伯光君最近卻看到一位知名郭先生媒體人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原因就是他之前批評《流浪地球2》是大爛片,導演應該正視電影的失敗,內容如下。

郭先生的批評有幾點還是有道理的,《流浪地球2》野心太大了,為了補齊世界觀,塑造角色等等,哪怕刪減80分鐘,還是導致電影時間太長了,信息量太大,各種情節推進太快不給觀眾觀眾喘息時間。

郭先生可能報著自己是知名媒體人,我批評你聽進去意見,我是督促你的想法(很多媒體人都會養成這種觀點)。結果沒有想到《球2》太火,現在網絡時代不像以前紙媒可以高高在上,然後被大量「粉絲」給罵了。

於是乎,郭先生又批評《流浪地球2》,雖然之前那個評論結尾就拿《流浪地球2》《小時代》對比了,這個評論深化內容就認為中國電影十年沒進步,,《流浪地球2》和《小時代》是一樣的電影。

我覺得郭先生是被大量「粉絲」罵了後牛脾氣上來了,但是段內容有點搞笑了。

戀物癖,故事劇情弱,《流浪地球2》是不是被高估了?

我覺得郭先生的批評和大多數人去反駁都會陷入針對當下作品「好與壞」了,然後去批評,或者去反駁,卻往往忽視了兩個根本性的問題。

1、《流浪地球2》戀物癖什麼的不重要,人家主要是「重物」不是好電影,反駁的觀眾認為你沒看懂。問題就是哪怕著重展現「戀物」,它就不能是電影,它就不能是好電影了嗎?

說到底,郭先生認為《球2》太著重展現科幻大場面了,在敘事節奏、角色塑造、故事劇情,我相信大概還有所謂的藝術追求上不行。

我本身就是不同意他這個觀點的,《流浪地球2》的問題的確是存在的,上面已經說過了。我相信粉絲會有更多的角度去反駁。然而,我主要是覺得哪怕《流浪地球》系列就是部「戀物」科幻片。

它難道就不能是一部好的科幻電影?難道不能是一部好的電影嗎?

影視劇是近代後人類最常見的文化娛樂方式,但現在網絡信息過於方便,這些年又有各種「短視頻」和幾分鐘看電影的衝擊。導致現在很多人看片子口口聲聲要節奏快,要反轉,還有影視劇就是講好一個故事。

真不是這樣的哈,不管什麼文藝作品都受限於它的承載形式。像小說是二維的文字可以恣意想像,所以方方面面最能天馬行空了。影視劇則基本上有內核表達,光與影,文本和技巧等等層面。

電影和電視劇相同的是都是影像,光與影從來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一部影視劇在光與影形式方面追求達到了一種極致,其他層面拉不拉胯要看,這難道就不是一部好電影了?

電影和電視劇不同的是時長,所以電影的敘事結構也是很重要的。那一部電影把敘事結構,空間結構玩到極致就不是好電影?從希區柯克的《電話謀殺案》到《活埋》《狙擊電話亭》,再到《異次元殺陣》等等不是好電影。

還有一些電影導演讓敘事結構、光影和角色都去服務他想要的某一種「情緒」,這個又不是好的電影了嗎?

《中國奇譚》播出時,第四個故事《鄉村巴士帶走了王孩子和神仙》,很多人批評沒有講好一個故事就是垃圾動畫,我個人就是不同意的,導演明明要的就是這個「情緒」。

當然,一部文藝作品觀眾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都很正常。我只覺得明明影視動畫等載體可以包含無數的「藝術形式」,現在的觀眾只要求節奏、反轉和所謂故事,似乎越來越不夠包容了。

最後回到《流浪地球2》上面,它就算只是一部「重物」的科幻大片也沒什麼。

這些年來,好萊塢典型例子是《環太平洋》,它就把「重物」做到極致。你現在回想起來記得什麼角色?什麼情節?全片最出彩的就是充滿重工業美學的巨大機器人暴打大怪獸。

好萊塢知名的怪物電影《金剛》(當然女主愛情戲塑造不錯),再到日本怪物IP《哥斯拉》,你現在記得多少情節和角色,最後不就是巨大怪物和打架場面。同樣類似例子還有早期《變形金剛》系列。

至於前期的漫威超級英雄電影,它就重英雄角色塑造,這個劇情和特效奇觀是為角色服務的,反正這講東西好像也差不多。

有人會說好萊塢大片就是這樣毀掉的?相信我,這個毀掉影視劇的只有「流量經濟」式的工業流水線濫用,絕對不是影視題材表達、光與影、文本和技術技巧等的極致化展現。流量流水線和政治正確才是現在影視劇越來越爛的主要原因。

《環太平洋》是2013年上映的,剛好10年它過時了嗎?相反因為好萊塢大片潰爛它越來越經典,我相信只要人類喜歡看機甲打怪獸,這部電影三五十年以內都不會過時。

《流浪地球2》如果剪掉中間段一些細膩的角色塑造,情感表達,還有價值觀的表達。它只是展現太空電梯危機,中間重要鋪墊情節,後半段節奏再好些,是不是感覺很帶感。

ps:我一直覺得我們風格化極致的類型大片不是太多,反而是太少(限制又多)。

同樣都是「戀物癖」,《流浪地球2》和《小時代》難道是一部電影

2,哪怕都是「戀物癖」,《小時代》和《球2》也不一樣,郭先生是從「電影之外」出發,結論卻和紐約影評人寫的《三體》《球2》的影評一樣,這似乎也是他們這種「高知識分子」常見的現象。

郭先生說《小時代》戀物癖,充斥著各種名牌商品:菲拉格慕、杜嘉班納、路易威登……《流浪地球2》戀物癖是幻想或真實的「重器」,地球發動機、太空電梯、無人機、宇宙飛船……

最後結論是通過對「物」的想像代替對歷史和社會本身的想像,以為擁有「物」就擁有「物」的象徵的身份與生活,最後他認為《球2》和《小時代》意味著這是一個精神空虛的時代。

恕我直言,我當時看完郭先生的結論就是:?

郭先生這個結論真的不值一駁嗎?《小時代》的戀物癖的菲拉格慕、杜嘉班納,《流浪地球2》的戀物癖背後的太空電梯,無人機——

首先、我是不明白「物」與「物」象徵的身份與生活,這竟然特麼是割裂的。你精神那麼富有怎麼不去穿樹葉住窯洞,你享受著現代化科技帶來的美好物質生活,你扯什麼「物」象徵不了身份與生活

其次:都是戀物癖,杜嘉班納和太空電梯為何能畫等號?按照文藝延伸到現實里那套,這也完全不是一回事啊。

杜嘉班納等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奢侈品牌,能夠消費的人很少。太空電梯,無人機等背後是中國科學、中國重工業公司,中國科技公司等等發展起來,所帶來的現代化中國的崛起。

杜嘉班納等外國奢侈品牌有幾個中國員工?交了多少稅了?《流浪地球2》被化緣的徐工集團全球職工25000多名,其它科技公司也是同樣道理,更不用提背後中國科學發展,中國科技發展背後對於中國現代化的影響。

單說《流浪地球2》劇組常駐人員有1000多人,場外特效人員約1萬人,各種群演2萬多人(外籍群演約1.7萬人),同樣都是「戀物癖」這能夠一樣?

最後,《小時代》當初受輿論批評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還沒有全面富裕,這是少數中國富人小布爾喬亞式的「戀物癖」。電影劇組沒多少人,對中國影視工業,中國文化產業等沒有任何貢獻。

同時它的高投資,高票房只流向少數人,《滿江紅》的輿論批評里也有這個原因。

而且,他這個「戀物癖」的觀點是對的,引申出來角色和情節成為「物」的附屬品。《小時代》是純物質的小布爾喬亞的消費主義,《流浪地球2》的背後則是中國科學,中國重工業,中國科技的崛起。

根據我對於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了解,那是巴不得中國1年有5部左右《球2》這樣的戀物癖大片。「戀物癖」能和中國本土品牌推廣結合,產生商業價值就更好,比如《流浪地球2》裡的蔚來汽車植入完全可以更深入、更場景化、更赤裸裸。

說了大家可能不信,真有那個時候就是現代化的中國全面復興。

那時,中國影視都不是什麼流行文化的意義,這代表什麼中國美妝、衣食住行、汽車電子產品、重工業和科技產品等全面崛起了。那時,韓國國家戰略的流行文化延伸的什麼啤酒炸雞,美妝旅遊都是螢火和皓月相比,真的。

戀物癖,電影不是神作又如何?中國電影需要《流浪地球2》

伯光君從來不說自己是什麼影評人,都說自己是個掙口飯吃的自媒體。這裡也不是批評郭先生,還是那句話表達觀點和審美一樣是自由的,我們的難點是容易上升到「下架」或者什麼戴帽子立場批判。

最後,這幾年觀察國內文化產業發展,文化輿論,還有社會反映發現兩個現象。

一是現在國內但凡「文化現象」級別的文藝作品,官方反映往往遲鈍很少發言,一旦發言官方嘛要保持「調性」,往往整得宏大而又空洞,這幾年好些了但還是不太行,主流媒體大多數就是無情的轉發機器。

那些習慣發言的媒體人和名人之類,你跟他說文藝他跟你說立場,你跟他說立場他跟你說文藝,當大家都從文藝作品引申說立場的時候。嘿,他們的立場往往跟大眾不同,和網友批評現在國產影視劇的「不接地氣」一樣。

二是這些人專業領域不論,但現在公開發言往往上一段不痛不癢的話。娛樂不談娛樂、文藝不談文藝,只有教化的觀點輸出。然後沒有論點,沒有數據,甚至沒有什麼內容。這倒也不是不可以,但往往就淹沒在扒細節、找角度、引數據、恣意想像的自媒體、粉絲和網友的汪洋大海信息中。

所以,我們感覺官方和主流媒體不能打,絕大多數媒體人和名人盡和群眾唱反調。

當然自媒體和網友高信息傳播帶來的輿論二元對立,飯圈化的問題就是另一個話題了。我覺得這個相比外國特別是西方,這個真的值得中國社會,媒體輿論,甚至是文藝作品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地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