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農民為什麼總是起義?

斜槓歷史 發佈 2024-04-30T02:37:29.177607+00:00

中國從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國家開始到清朝覆亡,在這21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到底發生過多少次,誰都無法統計出一個準確的數字來。其中,僅以統治中國268年的清朝為例,就發生了農民起義300多次。那麼,中國歷史上,農民為什麼總是起義?因為他們受到的壓迫太重!

中國從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的國家開始到清朝覆亡,在這2100多年的漫長歷史中,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到底發生過多少次,誰都無法統計出一個準確的數字來。其中,僅以統治中國268年的清朝為例,就發生了農民起義300多次。那麼,中國歷史上,農民為什麼總是起義?因為他們受到的壓迫太重!

盛行農民起義,大約是中國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西方國家發生農民起義的次數極少,西歐第一次農民起義是在公元8世紀出現的,從公元8世紀到公元16世紀的800年裡,數十個國家爆發的農民起義也只不過七八次而已。

很耐人尋味的是,西方也沒有一個當政王朝是被農民起義推翻的,即便是曾經存在了1000多年的東羅馬帝國,在它內部矛盾十分尖銳的時候,也沒有發生過一次導致王朝更迭的全民族革命。

西方的農民起義更大程度上只是社會運動的一種,比如,公元997年,諾曼第地區農民爆發了一次大起義,他們的目標是要按自己的法規來使用森林附屬地和水源;公元1024年,發過布列塔尼起義,他們的目標是要恢復古老的村社制度;公元1524年,德國爆發農民戰爭,他們的目標是為了滿足宗教訴求。

與西方農民起義截然不同的是,中國的農民起義目的和使命都是為了要改朝換代,從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到清末的洪秀全起義,無一不是為了推翻舊的政權、建立新的政權。我們通常把這種劇烈的農民起義運動稱之為「革命」。

所以,在中國這塊土地上,2000多年的歷史中,無數次上演這種以改朝換代為目的和使命的農民起義,這種農民起義往往沉重打擊了統治者的統治,迫使後繼王朝吸取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從而推動歷史前進,於是,由此得出結論:農民起義是歷史前進的動力。

從這些能夠帶來改朝換代的農民起義來看,中國農民似乎是世界上最革命、最暴力、最關心政治的群體了。實際上,中國農民卻是世界上最逆來順受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能忍耐、最能吃苦、最能承受壓迫與剝削的老百姓。

那麼,這就產生了一個悖論:中國農民既然是世界上最逆來順受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能忍耐、最能吃苦、最能承受壓迫與剝削的老百姓。他們為什麼又會頻繁爆發起義,寧願冒著掉腦袋的危險來與統治者對抗?其實,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因為他們受到的迫害太重,已經走投無路,活不下去了。

從名稱上來看,中國農民通常被統治者稱為「民」,或者「百姓」。而西方國家的農民通常被稱為「農奴」。如果單從字面理解,「奴」與「民」的地位絕對不在一個層次,「奴」的地位絕對比「民」要低得多,要賤得多。但實際上,恰恰相反,中國農民的地位遠遠不如西方農民的地位。

根據有關專家學者測算,在社會相對安定的條件下,中國農民去掉賦稅之後,通常人均占有糧食不足640斤(如果遇到自然災害和社會動亂,就更低得多了,所以會餓死人);而中世紀歐洲的農奴,通常人均糧食消費量多達1070斤。民以食為天,僅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農民的地位就已經遠遠不如西方農民了。

從很遙遠的秦孝公、商鞅時代,統治者們就已經把死死控制住農民作為維護統治的頭等大事,他們的統治手段就是要讓農民「無餘粟、無餘力、無餘智」去橫生枝節、惹是生非,使農民世世代代被困死在鄉土之中,這樣就能保證天下太平了。

於是,「戶口制度」和「保甲制度」等等對農民的冷酷的控制制度就應運而生,統治者管轄範圍之內每一個村莊、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必須要絕無遺漏地被囊括進統治者的統治範圍之內。

在這種統治之下,人們生下來就被登記在案,終生不許隨便遷移,不許隨便改變所從事的職業,並且規定,鄰里之間必須相互監視,實行連坐。只要有一家犯事了,鄰居就跟著要遭殃。

除了這些,統治者們還規定,任何人都不得發起和成立民間組織,對民間的宗教組織和集會結社行為,政府要進行嚴厲打擊,統治者要始終確保在其治下的農民永遠都保持著一種一盤散沙的狀態。比如清政府就規定,百姓之間結拜兄弟的行為是犯罪行為。

之所以要如此嚴密甚至嚴苛地控制農民,統治者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統治能千秋萬代,能最大限度地剝削農民的財富來供養自己。統治者們對農民的盤剝程度遠遠超過了官方所謂的「十五稅一」「三十稅一」的規定。

從秦始皇到清朝覆亡的2100多年中,中國農民幾時又得到過真正「國泰民安」的日子呢?即便是在每一個朝代剛剛建立起來時最體恤民情的前30年中,最多也只能在勉強維持溫飽水平之後,再略有節餘。就這樣的生活,中國農民還要叩謝皇恩浩蕩。

而絕大多數的日子裡,農民都在為爭取溫飽而苦苦掙扎,若是再加上天災和人禍(社會動亂)的摧殘,餓殍遍地的現象就比比皆是了。統治者自建立國家政權後,日益貪腐,尤其到了王朝的中後期,趴在農民身上吸血的食利階層越來越龐大,農民只能淪落到賣兒鬻女的悽慘境地。

明朝末年便是如此,天啟皇帝(明朝倒數第二任皇帝)統治的最後一年,也就是1627年,一位叫吳應箕的官員就談到了他路過河南真陽的所見:他當天走了40里路,這40里全都是拋荒之田,兩邊村莊都成為廢墟。

當地人告訴吳應箕,稅負太重,受不了,只能逃亡。而且,一家逃亡,他家的稅負就轉嫁到本家或親戚名下,逼得越來越多人逃亡,直到最後,整個村子都逃光了。如果到了災荒之年,農民的處境就更加悲慘了,易子而食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中國農民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訴求無門,壓根沒有給他們訴求的渠道。所以,在中國老百姓心裡最夢想出現聖明君主和青天老爺。但實際上,出現聖明君主和青天老爺的概率比彩票中大獎的概率高不了多少。

就算是有聖明君主和青天老爺,作為一個底層的平民百姓攔轎喊冤、進京上訪的難度之大以及成功的概率之低不難想像。在被逼急了的時候,中國農民也會自發以聚眾示威甚至小規模的暴亂等手段來與統治者進行抗爭,但他們這樣做的下場往往很慘,一定會遭到統治者的從嚴從重打擊。

中國農民只有當被逼得走投無路的時候,也就是他們連活下去都成問題的時候,才會意識到與其餓死,不如起來造反,橫豎都是死,造反或許還有活下去的一線希望。於是,他們從搶一袋米開始了造反的不歸路,只要有人起頭,立刻就有很多人群起而響應,於是,農民起義就這樣開始了。

參考文獻:

《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張宏傑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6年1月出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