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航母!美國十年都沒拆完,在印度僅200人,8個月「肢解」?

宇宙觀察室 發佈 2024-04-30T03:47:42.784948+00:00

但是就是這麼一艘退役的航母,卻拆了十年還沒有拆完。而我們的老鄰居印度,同樣是退役的航母,8個月就完成了拆解工作,而且是僅有200人參與的狀況下。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12年12月,美國的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正式退役,按照國際慣例退役後的航母會進行拆解,將廢棄的銅鐵進行二次加工,進行售賣。

但是就是這麼一艘退役的航母,卻拆了十年還沒有拆完。而我們的老鄰居印度,同樣是退役的航母,8個月就完成了拆解工作,而且是僅有200人參與的狀況下。不少網友感嘆:難道這就是人口大國的實力嗎?

美國十年拆不完一艘航母?

1961年,美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最大排水量約為9.5萬噸,這個噸位比當時有著「一級航母」之稱的「小鷹號」還多出1萬多噸。

可見,「企業號」作為海上龐然大物,其長期占據海上巨艦榜單前幾位的成績所言非虛。

如此重磅的武器,自然也伴隨著美軍南征北戰。紀錄顯示,它曾經經歷過古巴飛彈危機,也參與過數次的越南戰爭,在美國眾多的軍事行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而「企業號」真正厲害在於他們通過核能作為船舶行進的動力,類似於這種推進原理,美國還打造了「長灘號」和「班布里奇號」兩艘巡洋艦,他們和「企業號」共同組成的梯隊,完成了航行3萬多海里,且中途沒有補充任何燃料的驚人壯舉。這一次成功向世界展現了美國在核動力系統研製中的強大功力。

然而,隨著時間的變遷,這個曾經傲立於世界船舶之巔的航母,也終究要迎來自己的末日。

在2012年,服役了51年的「企業號」正式宣布退役,根據常規操作,退役後的航母將會進入船廠,進行拆解工作。

對於航母級別的船舶來說,儘管已經使用了多年,飽經風霜,但是其本身部分零部件仍有一定的用處,基礎材料如銅板、鋼鐵等,還可用於摩托車、汽車等交通工具或機械的製作。

但是最新消息顯示,已經十多年過去了,這艘海上巨無霸仍然還沒有完全拆解完。這讓人不得不感嘆,美國人的辦事效率是不是太低了。

當然提出這點疑惑的人,並非空穴來風。他們所對標的便是我們的隔壁鄰居——印度。印度「維拉特號」航母,是先進服役時間最長的航母之一,其服役的時間長達78年,這個數字甚至超越了印度的平均壽命。

當然,時間也在這艘古老的航母上留下了痕跡,它也終將被時代淘汰,迎來了被拆解的命運。然而,印度的政府給這艘航母拆解的限定時間只有8個月,並且僅派遣了200位工人進行拆解工作。在到期之前,200名印度工人硬是憑藉自己的努力,將「維拉特號航母」拆解完畢。

8個月和10年還沒有拆解完,兩者差距實在太大,就算考慮到美國人的勞動成本,人員不足等多種因素,但是如此巨大的差距,也讓人們不得不懷疑美國人工作的效率。

但是,在對兩大工程進行了解之後,你會發現,事情根本不是你想像得那麼簡單。相反,美國人的「慢」,反而凸顯了大國底蘊。

巨大差異的原因

能夠造出世界第一艘核動力航母的美國人,其技術水平自然不會落後於印度。作為世界第一海軍強國,美國為何在拆解航母一事上,落後海軍實力與自己相差甚遠的印度人呢?我們從航母規格、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拆解結果等多個方面進行論述。

(1)航母規格

儘管「企業號」和「維拉特號」均為航母,但是二者的大小卻有著一定的差距。根據前文所述,美國的「企業號」滿載的排水量達到了9.5萬噸,其艦體長約342米,寬約40米,是二戰後美國海軍造船技術的代表作,全艦滿編的情況下,可容納3200餘人。

這個龐然大物有著如此大的體量,其本身的拆解當然也並非兒戲。反觀印度的「維拉特號」則屬於英國海軍的二手貨,誕生於1959年,在1986年被印度海軍購得,成為印度海上重要軍事力量。

二者建造時間差不多,但是「維拉特號」本身定位就是航母的四號艦,因此它和正兒八經的航母有著一定的區別,如果按照量級來說,它也僅僅算是一個小型航母。

從排水和長度我們也可以看出,「維拉特號」全長226米左右,排水量不足3萬噸。兩者排水量相差3倍左右,根本不是一個噸位級別的。

從艦艇規模和數據上看,拆解「企業號」確實要耗費不少的功力,慢也合情合理。

(2)經濟差異

除了大小決定拆解兩艘航母所需要的時間不同以外,兩國經濟情況也成為決定快慢的關鍵因素。

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經濟高度發展,對於拆解標準和要求有著明確的規定,特別是這種大型航母的拆解,可能伴隨著一定的污染問題,美國相關機構對此高度重視。在追求質量的基礎上,拆解速度自然放緩了不少。

此外,美國的人力成本也不是印度所能夠比擬的,從數據上看,美國一般拆解工人的日工資達到了100美元,而且勞工組織對這一重體力的工作還有明文規定和限制,每日休息時間和工作時長、還有工作環境等。

出於成本考慮,美國不會聘請大量的勞工人員。在人數和工作時間限制的情況下,想要達到印度拆解航母工程速度根本不可能。

而印度作為人口大國,勞動力成本低廉,而且拆船廠的工資是按照小時制結算的,約每小時3美元左右。而且當地對於污染環保、工人福利等相關法律匱乏,長時間加班已成常態。

如果說造船業需要一定的技術要求,那麼對於拆船來說,完全就是體力和鋼材的角逐,憑藉200個工人夜以繼日的「暴力拆卸」,在8個月工程到期前成功完成任務。

此外,印度拆解航母速度如此之快,也是拆船廠出於效益的考量。對於印度工廠來說,其本身的規模並不大,如此大的航母相當於占據了造船廠大部分位置,使得造船廠無法在完成其他的訂單。因此,早拆完早完事。

而且拆完的航母所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一些鋼鐵,造船廠可以將它們打包出售給需要鋼材的企業,如汽車生產公司。

在那裡,廢物將得到進一步的利用,變成其他產品進行第二次售賣。所以說,拆的越快,賣的也越快,獲取利潤的速度也越快。在這樣的邏輯之下,拆船廠的負責人當然不計一切後果的,加快拆解進程。

(3)拆解用途不同

兩國拆解航母的目的又也有不同,對於「企業號」,美方打著的是繼續利用的算盤。而印度人更多的時候,想得只是如果更快的換錢,對於技術的保留、繼承或是繼續利用,他們完全沒有考慮。

「企業號」是美國海軍打造的一台核動力航母,包含了科研人員巨大的心血,其中很多技術放在今天都是非常耀眼的存在。根據美國軍方透露,在後續的航母建造中,或多或少繼承和參考了「企業號」的設計。

因此,將它拆解之後,有些零部件可以繼續用於其他的航母。特別是有些零部件屬於精密儀器,如果像印度那般暴力拆解,可能造成損壞,無法使用,到時候損失更大。

根據美國媒體披露,拆解之後 「企業號」中,約有幾百個零部件美軍決定回收再利用。例如「企業號」的船錨,被替換在了修整後的「華盛頓號」以及「林肯號」上。此外,「企業號」所使用的蒸汽彈射器已經基本停產,最新研發的電磁彈射器不能滿足現役幾艘尼米茲級的航母。

當然,尼米茲級的航母也進入暮年時代,即將退役。為了他們重新去開設一條蒸汽彈射器的生產線,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同時,「企業號」的退役,意味著需要其他的航母需要補充上這一缺口。更新換代中,需要一定的原材料。特別是受到全球經濟的影響,打造航母的特質鋼材也出現了價格波動。

近幾年甚至有曝光出,美國想要把封存幾十年舊航母拉出來,拆掉鋼材以彌補最新航母建造原材料上的不足。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美國人對於航母的拆解是小心翼翼的,自然需要耗費不少的精力和時間,速度上不去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對於印度來說,「維拉特號」屬於一個徹頭徹尾的「外來戶」,而且印度本土沒有打造航母的能力,更多時候依靠的是購買的方式。這樣所導致的結果便是,它今天選擇英國購買,明天選擇美國購買,後天又選擇另外一個國家購買,國家和國家之間所使用的技術體系均有所不同,因此沒有所謂的通用性。

從印度現在的海軍力量部署上看,幾乎全部都是「二手貨」。例如現役的「維克拉馬迪亞號」,是接手了蘇聯「基輔級」載機巡洋艦,後來經過俄羅斯的改進後得到的,另一艘「維克蘭特號」航母,更是三個國家的共同作品,產生通用更是不可能的。

所以對於退役的航母,印度人秉持著拆就完了,根本不用考慮什麼耗損、破壞之類的,對於工人技術要求極低,單純投入時間和體力就夠了。加上印度船廠的工作要求,8個月當然能夠完成工程。

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企業號」是一艘核動力航母,因此它依靠的是核反應堆產生動力,如果沒有處理好,可能發生核泄漏事件。到時候所造成的後果,更是不可想像。因此,美國的航母拆解當然慢啦。

好了,本期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看完這期別忘了給我們點讚,關注和轉發。謝謝您的支持,下期更精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