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史達林」——從KV到IS重型坦克的演進(三)

坦克裝甲車輛雜誌 發佈 2024-04-30T03:55:45.363116+00:00

蘇聯紅軍在1941年6月22日之前,除了上萬輛各型舊式坦克之外,裝甲機械化部隊的真正精銳是兩種「通用坦克」——既較輕一些的T-34/76和較重一些的KV-1。

KV重型坦克2年戰時使用經驗的反思

蘇聯紅軍在1941年6月22日之前,除了上萬輛各型舊式坦克之外,裝甲機械化部隊的真正精銳是兩種「通用坦克」——既較輕一些的T-34/76和較重一些的KV-1。當然,如果算上利用KV-1底盤洐生出的KV-2,那麼還可以再加上一件「殺手鐧」。但KV-2很難算作通常意義上的坦克,按其本質應該歸入自行火炮的範疇,不過其與KV「通用坦克」的深厚血緣卻無法抹殺,也正因為如此,原先的KV坦克被稱為KV-1。二戰前夕,蘇聯西北方面軍指揮部要求為4輛試驗用的KV-1安裝上152毫米的榴彈炮。科京設計局中最優秀的設計師被召集起來完成這個項目,兩個星期後,一種新的試驗車型設計完成了。1941年初期,這種坦克被命名為KV-2。1940年2月10日,KV-2原型車進行了第一次測試,當時蘇聯的設計師們並不具備設計如此重型坦克的經驗。他們在榴彈炮的炮身上安裝一個小蓋子,這個小蓋子的作用是防塵以及彈片和子彈。在第一次射擊的時候這個蓋子被撕裂了,之後就再也沒有使用過。1940年,2輛KV-2坦克就被送至前線,這2輛KV-2坦克向已經被攻占的雕堡射擊,射擊效果很好,不過據說在蘇聯衛國戰爭前KV-2並沒有參加過戰鬥。

基洛夫工廠內的KV-2 U-0(預生產型)樣車

KV-2 1940年型重型坦克裝備一門縮短身管長度的M-10榴彈炮,該炮可以發射52千克的高爆彈,而海軍同口徑的1915/28型被帽穿甲榴彈也可由KV-2發射,不過這種炮彈一般只有海軍使用,而且庫存很少。除了高爆彈及被帽穿甲榴彈外,KV-2的操作手冊上還寫著如何使用穿甲彈和反混凝土炮彈,但筆者相信即使有3個裝填手也很難在狹窄的炮塔中有效的將沉重的穿甲彈塞入炮膛。KV-2坦克攜帶36發炮彈以及3087發機槍彈。6名乘員:坦克車長,炮長,副炮長(裝填手),第二裝填手,駕駛員,無線電操作員。除了這門令人印象深刻的152毫米榴彈重炮外,還有其他一些類型的火炮曾被設計安裝在KV-2上,其中一種是長身管的106.7毫米ZIS-6型炮。從1941年5月至6月,安裝ZIS-6型炮的KV-2進行了測試,不過失敗了,主要問題是該炮所使用的炮彈很重,不便於一個裝填手操作。1941年3月的時候,另外一種85毫米F-39型炮也試圖安裝在KV-2上並進行了測試,不過似乎之後這方面的記錄便很難找了。1940年後期,KV-2重型坦克正式裝備部隊,蘇軍坦克兵喜歡稱呼KV-2坦克為「大膽的人」。

KV-2

可想而知,也只有科京這類手眼通天的人物,才能搭著KV-1的順風車搞出個如此駭人的大腦袋怪物,但KV-1也正因為有了這麼個重達52噸的「怪物兄弟」,才會讓人一方面感慨其底盤的拓展潛力,另一方面卻也令其身份變得不清不楚。但無論如何,如果說T-34/76坦克帶給人們的只是震撼而已,那麼KV-1和其怪物兄弟KV-2無疑就是德軍士兵的噩夢。1940年2月,KV在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開始生產,當年生產了243輛。到1941年德軍入侵蘇聯前一共生產了636輛。戰爭爆發3天以後,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就開始遭遇這些龐然大物。一名德軍士兵如此描述當地的情景:「6月24日,在通往列寧格勒的大路上遭遇了可怕的KV-1和KV-2坦克,我們連從800米距離開始射擊,什麼反應都沒有。直到50米距離,我們的炮彈還是被彈飛,KV坦克根本不看我們,從我們身邊開了過去攻擊步兵。結果我們必須掉頭在後面追趕!直到30米距離上,我們才能用Pzgr40鎢芯穿甲彈從後面打破其中一些坦克!」但由於蘇軍大多為老舊的BT坦克和T-26坦克,加上第6裝甲師也在高地配置火炮和35(t)坦克進行夾擊,蘇軍最終在6月24日傍晚戰敗。德軍調查後記錄,當天共有29輛KV-1和KV-2坦克被摧毀,但大多是陷進軟濕地區等技術原因,其中一輛被擊中70炮以上,無一貫穿!而德軍第113裝甲擲彈團第37坦克殲擊營的37毫米反坦克炮全部被壓毀。8月13日,一個加強了100輛坦克的德軍步兵團遭遇一隊KV-1坦克,德軍坦克根本無法阻攔KV的衝擊,數十輛坦克被擊毀,其中幾輛捷克38t坦克直接被KV-1壓扁了。最後仍然是88高炮前來救駕,迫使蘇軍坦克後撤。

斯摩棱斯克進攻戰役中被擊毀的KV-1重型坦克

可惜的是,儘管KV-1作為兩種「通用坦克」較重的那一種,在戰爭初期一定程度上阻涉了德國閃電戰裝甲鐵拳的快速推進。但由於戰術使用及機械可靠性問題,紅軍官兵對KV系列坦克的評價並不高。特別是裝備KV坦克的部隊很難完成快速突擊任務(戰爭初期的大潰敗中,蘇聯紅軍往往以反衝擊的形式進行防禦作戰),這使其與最初「通用坦克」的設計目標相距甚遠。當然,這其中一方面的原因是由於戰爭初期蘇軍坦克部隊非常缺乏訓練,許多人只有70多個小時課堂學習就倉促上陣,根本沒有時間熟悉機械性能,演練集群戰術。而且這時的蘇軍坦克大多數沒有裝備無線電,坦克之間的交流居然依靠旗語,這在實戰中是不可想像的。古德里安回憶道,蘇聯坦克之間缺乏配合,各自為戰,應變能力很差,通常是裝著電台的指揮坦克後面跟著一群坦克,如同老母雞領著一群小雞,一旦指揮坦克被毀,其餘的坦克就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很容易被德軍坦克分割殲滅。經歷過大清洗的蘇軍將領指揮謹小慎微,不敢改變事先制訂的作戰計劃,因為怕擔責任,一旦戰局發生逆轉就一籌莫展。

另一方面,紅軍坦克兵普遍反應KV坦克動力/傳動系統可靠性不高,這也限制了KV坦克扮演預定中的「全能角色」。KV坦克的傳動裝置主要同由主離合器、變速箱、轉向離合器及制動器和側減速器等部件組成。主離合器的結合與分離、變速箱排檔的更換以及轉向機構的分離與結合,均由駕駛員通過機械拉杆操縱。但這套系統的問題在於,變速箱設計不盡合理,離合器分離十分困難。(美國人在1942年評估了兩輛蘇聯贈送的KV-1S重型坦克後,甚至認為該車駕駛員要靠錘子才能換檔)。總的來說,KV坦克傳動系統故障率高,而且維修困難,似乎所有機械故障都有它的份,履帶也經常斷裂和脫落。由於KV坦克戰鬥全重太大,蘇軍又缺少重型牽引車和維修機械,難以適應長途行軍,行軍戰鬥途中一旦KV坦克拋錨無法修復和拖帶,這在戰場是致命的。戰爭初期第15機械化軍第10坦克師一份報告上記錄了63輛KV-1坦克中56輛的戰損情況:其中11輛在戰鬥中損失,11輛因迷路而損失,34輛因為機械故障被拋棄,KV坦克機械可靠性之糟糕可見一般……其實對KV重型坦克機械可靠性不佳的問題,科京和他的人馬心知肚明,相關的努力也一直在進行中,比如一套全新的傳動系統正在設計中,只要假以時日可靠性問題一定會得到圓滿解決。然而,這一切需要的是時間,但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的「意外」爆發,卻使這一切變得困難重重——原因很簡單,這種觸及筋骨的改進也就意味著KV坦克的暫時停產,而這在1941年6月22日之後是不可能的,哪怕一天也不可能。



有意思的是,儘管有人說,德國軍隊在東線的戰爭,似乎就是一個個分散在漫長戰線上的德國士兵,和鋪天蓋地、咆哮而來的大群T-34坦克間的戰鬥,後人每每提及T-34,「傾斜式裝甲、長身管高初速火炮、強勁的動力與寬幅履帶」這幾點特徵一定會陡然現於腦海,但殊不知同樣的評價卻也可以用於科京的KV-1,至少從設計意圖上來看,的確如此。當然,這不等於說KV-1的飽受惡評就是紅軍戰士們的無理取鬧,然而問題的關鍵究竟在哪裡卻是一定要弄清楚的。對這件事情,也許到了60年後的今天,我們可以站在更客觀的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在T-34/76獲得成功的諸多因素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採用了車體傾斜裝甲技術這種「雕蟲小技」。按說,早在1914年前的海軍造艦競賽中,列強各國(特別是作為競賽主角的英德)就注意到了傾斜裝甲板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並將其付諸於實踐,然而令人深感意外的是,人們卻再沒能在這兩個列強此後的任何一輛坦克上發現任何一塊傾斜裝甲板,這種情況直至T-34/76的出現,才令人們如夢初醒——原來坦克也是可以這樣造的!所以,適當厚度的傾斜裝甲作為T-34/76上最閃光的設計當之無愧。

T-34-76 1940

說穿了,T-34/76的技術優勢主要就體現在機動性及與之相稱的防護性上,至於向來以出產質優火炮而著稱的德國軍火工業使德國坦克對T-34/76火力優勢的趕超則顯然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困難。試想,如果沒有傾斜裝甲在保證防護優勢的前提下將車重降了下來,發動機與傳動裝置的負荷也因此都在能承受的範圍之內,T-34/76的下場只怕比「索瑪」S-35、「馬蒂爾達」之類的戰場「慢跑者」好不了多少;然而對於紅軍中另一款同樣採用傾斜裝甲設計的KV-1重型坦克(其發動機與火炮基本與T-34/76並無二致),人們卻惡評如潮,這裡面的關鍵在於科金沒有將其科什金的「手藝」學到家,對於取捨二字沒搞懂——裝甲板傾斜設計的立意就是以車內空間換裝甲減厚減重,你還搞那麼厚。結果,有限的傾斜裝甲設計並沒能讓KV-1的戰鬥全重保持在動力/傳動裝置可承受的範圍內,再加上傳動系統本身的設計又並不完善,超重的原因使機械故障頻發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但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KV-1受的惡評又不完全是設計問題,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因於過於倉促的投產根本來不及剔除瑕疵,況且戰鬥全重比KV-1要低的T-34/76傳動系統的可靠性其實也並沒好到哪裡去,一些T-34/76行軍時不得不背一套備用傳動裝置。只不過由於1941~1942年的大部分戰鬥中,蘇聯戰線一直是向後退的,這使很多戰損或是機械故障的坦克無法回收,被留在了敵人的控制範圍內,而在這些損失的坦克中,KV-1昂貴的造價特別令人心疼,這才使其在紅軍戰士中的形象變得尤為惡劣。事實上公平地說,拋開傳動系統方面的可靠性問題,由於更重的裝甲和更快的火力反應速度,KV-1在效率上要明顯優於雙人炮塔的T-34/76,KV-1在防禦戰中還是能夠顯示出比T-34/76更高的戰鬥力。特別是考慮到1941年9月,迫於前線形勢,基洛夫工廠遷往位於烏拉爾山脈的車里雅賓斯克,與當地的拖拉機廠等工廠合併為一個規模宏大的坦克製造廠,重新開始生產KV-1後,這種坦克在裝甲防護方面又進一步進行了強化,只要不因機械故障趴窩,其裝備的ZIS-5 76.2毫米坦克炮能夠在800~1000米的距離上撕開戰場上大多數裝甲目標,而面對當時德軍任何現役坦克的炮火,KV-1的裝甲防護又基本上能夠「免疫」,理論上德軍只有88毫米高炮能摧毀KV-1和KV-2坦克,但是由於88炮行動不便,架設困難,所以88毫米高炮很難有機會射擊KV坦克,尤其是難以對抗52噸的KV-2或者是防護性相近的KV-1C,這讓缺乏重型機動反坦克火力的德軍指揮官暴跳如雷。(未完待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