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題科技成果市場化難題,廣州「科學家經紀人」探路納米科技創新轉化新路徑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佈 2024-04-30T04:02:30.805578+00:00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廣州報導1納米有多長?估計很難有人能夠準確形容。按照數字邏輯形容,1納米是10的負9次方米。用大家熟知的方式比喻,「將一個直徑1納米的小球放在桌球上,相當於將一顆桌球放在地球上」。就是在這樣一個微小尺度內,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丁莉 廣州報導

1納米有多長?估計很難有人能夠準確形容。

按照數字邏輯形容,1納米是10的負9次方米。用大家熟知的方式比喻,「將一個直徑1納米的小球放在桌球上,相當於將一顆桌球放在地球上」。

就是在這樣一個微小尺度內,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據介紹,在全球960個前1%高顯著度研究方向中,89%與納米科技相關。其應用場景極為多元,從新能源、醫療器械到智能技術、航空航天。

但事實上,全球納米技術專利申請中,中國以46%的比例高居世界第一;但納米技術的成果轉化率卻只有美國的1/30。如何推動納米科技從實驗室階段順利完成產業化過渡,這是一個大課題。而廣州正積極推動納米科技的成果轉化,希望在大灣區打造一條納米產業鏈。

在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的支持下,廣東省廣納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納發展」)應運而生,致力於為初生代企業提供運營、投融資管理、資源整合等服務,推動大灣區納米科技的成果轉化。

得益於廣納院「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科技金融」的模式,廣州通過科學家經紀人這一角色,幫助科研型企業穩步邁入廣闊市場。

納米科技強勢補鏈

在廣納院的「納米智能與元宇宙產業」展區,一塊裸眼3D屏引人注目,屏幕上的高樓聳立、車流穿梭,仿佛都已突破屏幕限制,視覺效果拉滿,立體感十足。在不遠的將來,脫離3D眼鏡的3D電影或將落地現實。納米科技還可以從觸覺和聽覺切入元宇宙,以特製的聲音識別耳機實現音樂播放、電話通訊等功能,實現對手機功能的替代和升級。

而這僅是納米技術應用場景的冰山一角。在醫療領域,納米機器人能夠到達人體的任何部位,將操作降至細胞水平,大幅提升診療的精準性和效率;在新能源領域,利用納米科技可以在不對鋰電池進行拆卸損毀的情況下對其內部結構進行檢測,使用阻燃隔熱納米材料對鋰電池蓋板進行噴塗還可大大提升電池安全性……

而納米科技應用極具前景的生物醫藥、智能裝備、汽車製造等恰恰是廣州的支柱產業,這為廣州納米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納米科技亦可助力廣州各產業補鏈強鏈、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廣東廣納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納芯」)為例,公司瞄準壓電MEMS產品,聚焦移動通信、智能機械和智能醫療等應用領域。

廣納芯董事長李紅浪認為,大灣區最強大的能力是雲計算,在這方面已誕生出騰訊等諸多企業,但MEMS晶片領域尚且薄弱。「如果缺乏這一板塊,雲計算將失去部分重要的數據來源,對製造業升級產生重大影響。而通過布局MEMS晶片,廣納芯增強了廣州在這一領域的力量。」

此外,在5G濾波器方面,廣納芯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完善了廣州乃至全國的手機產業鏈。據介紹,每部5G手機需要用到至少幾十顆濾波器,手機全年的市場容量大致為500億顆,而目前國內所使用濾波器有90%以上為外國進口。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國產5G濾波器的市場占有率從5%增加到了10%。

在此背景下,廣東正加速布局納米科技。

2022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同意《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納米產業創新高地建設方案》,這也是大灣區打造的四個產業創新高地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納米產業創新高地主要聚焦納米材料、納米器件、納米醫療、納米能源與環境四大產業方向,為技術進步研發新材料、培育新技術、孵化新項目,建立健全創新型企業、產業創新平台、高校院所多主體協同創新體系,暢通技術創新、中試驗證、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鏈條。

目前,納米科技在全國範圍內已形成以廣納院(廣州)、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蘇州)、中科院(北京)三足鼎立的局面。廣納發展總經理劉節玲介紹,相比於更側重學術研究的中科院,廣納院走的是一條偏產業化的路徑,成果轉化成為聚焦問題,這對廣州來說,既是優勢也是挑戰。

瞄準4-6級創新鏈

根據國際通行標準,納米技術的科技創新鏈可分為9個等級。其中1-3級是實驗室階段,7-9級是產品化階段,中間的4-6級又被稱為工程化階段,是驗證研究能否工程化、量產並滿足社會需要的關鍵階段,亦是成果轉化不可缺的一環。

「目前,我國1-3級創新鏈已相當成熟,論文、專利十分豐碩;7-9級也有肥沃的市場土壤,有數量龐大的企業可以推動研究變現;但銜接前後的4-6級卻成了死亡谷。」劉節玲表示,很多科技團隊在進行成果轉化時無法充分適應「企業」這一新身份,不懂管理,不會運營,這導致科技型企業死亡率達到了95%以上。

在此背景下,廣納院應運而生,以「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科技金融」的模式,承擔起科學家經紀人的角色,幫助科研型企業穩步邁入廣闊市場。

劉節玲將孵化經驗歸納為「五個1」的結合,「我們以一個研究院、一群企業、一批基金、一套政策、一個納米谷相結合的模式,為企業整合各類資源,提供成果轉化的一站式平台。」

在配套基礎設施方面,園區還布局了大量技術性實驗室,並能夠為企業提供充足的產業承載空間。據劉節玲介紹,廣納院作為總部研發基地,招徠並培育有前景的項目;當項目達到產業化水平,就可從總部園區遷入面積約1.1平方公里的「新居」——位於中新知識城的納米創新產業集聚區。

此外,針對初生的科技型企業,廣納院不僅「扶上馬」,還會「送一程」。具體來講,廣納發展會幫助企業組建或匹配合適的經營團隊,為企業進入市場做好科研之外的服務工作,輔佐其儘快走上正軌,實現產品落地。

成立三年以來,廣納院已成功孵化企業超過20家,主要分為納米智能、納米醫療和納米材料三類,當中5家企業已進入上市苗圃層。劉節玲介紹,2022年,孵化企業的整體營業收入已經達到1.7億元,預計今年會進一步實現營收翻番。

其孵化企業還深度嵌入了廣州相關產業鏈條中。以納米醫療類企業為例,通過與本地相關科研機構、高校實驗室聯合開展藥物研發測試,並開放共享有關平台、進行技術交互,企業能夠迅速融入當地的產業環境。

劉節玲表示,廣納院接下來的計劃是擔當起灣區納米技術協同融合的承載者和推動者。「下一步,我們將加強同澳門科技大學、香港大學等學術機構的交流合作,在納米科技方面將香港、澳門與灣區內地城市緊密結合在一起。」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