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奇蹟:古埃及金字塔

東方出版社 發佈 2024-04-30T04:10:28.874345+00:00

一個人即使對歷史了解不多也會知道,埃及人在很久以前就建造了金字塔,那些下令建造金字塔的統治者被稱作「法老」。

世界奇蹟:

古埃及金字塔

一個人即使對歷史了解不多也會知道,埃及人在很久以前就建造了金字塔,那些下令建造金字塔的統治者被稱作「法老」。如今我們仍然會對這些 4500 年前的古老建築嘆為觀止。

約公元前 5000 年,尼羅河畔最初以遊獵和採集為生的人逐漸轉為定居的生活方式。他們學會了與尼羅河相伴而生,雖然一開始並不那麼容易。因為每逢夏季,尼羅河河水泛濫,滔滔洪水就會淹沒沿岸的土地, 甚至還會危及人的生命。但當洪水退去,留下的淤泥卻成了上好的肥料, 它能使土壤變得肥沃。因此,生活在那裡的人對尼羅河心存感激,並尊它為神:

讚美你啊,尼羅河,

你來自大地,你向我們走來,

你賜給埃及人糧秣。

你灌溉我們的田野,

你餵食我們的牛羊。

你讓沙漠不再乾涸,

你讓大麥和小麥成活。

你讓糧滿倉,草滿坡,

你讓窮人不飢餓。

讓我們為你彈起豎琴,

讓我們為你引吭高歌。

尼羅河對埃及人來說太重要了, 所以他們用這樣的讚歌感謝尼羅河的恩賜。埃及人經過細心地觀察發現,平均來說,每隔 365 天就會發生一次洪水。於是他們就把 365 天算作一個尼羅河年,然後再把一年分為12 個月,每個月再分為 30 天。剩餘的 5 天,他們就放在每年末作為節慶日。就這樣,埃及人在公元前 3000 年就已經使用了一套曆法,這套曆法和我們今天全世界通行的曆法並無太多差別。

這一時期,有兩個國家在尼羅河畔爭霸天下。一個是位於尼羅河上游的上埃及,另一個是位於尼羅河入海口地區的下埃及。傳說,公元前3100 年, 上埃及國王美尼斯率軍攻占了下埃及,建都於孟菲斯,成為所有埃及人的最高統治者。作為法老,他不僅是一國之君,而且還像神一樣受到臣民敬拜。他擁有無邊的權力, 他的個人意志就是國家法律。以宰相為首的官吏就是他的法律的執行者。宰相集政府首腦和最高法官於一身, 所以,在古埃及宰相是除法老之外最有權勢的人。

為了管理這個擁有 100 多萬居民的龐大國家,組織生產和分配食品、貨物,官吏們從蘇美爾人那裡學會了書寫技術,並由此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文字體系。這種由圖像和符號混合而成的文字,被後人稱為「象形文字」,其本意就是「神聖符號」。起初,這種文字是被刻在石頭上的。後來,埃及人用類似蘆葦的紙莎草製成了紙,他們便用蘆葦稈做成的筆蘸墨水在紙上書寫。

如果一個人會讀、寫和算,那麼他在埃及就屬於上等人。在國家的等級結構中,位於宰相之下的是高級官吏,高級官吏之下就是祭司, 再往下一級是書記人,書記人比商人和手藝人要高一個等級。最下層則是占全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農民和工人,為法老修建宮殿、廟宇和墓碑的就是這些人。

金字塔是法老權威的至尊象徵, 法老死後會被埋葬於其中。這也是法老們爭先恐後建造越來越大的金字塔的原因。約公元前 2500 年,法老胡夫在位期間建造了埃及最宏偉的金字塔。他剛剛即位時還是個年輕人,就開始讓人為他設計和修建陵墓。計劃修建的陵墓位于吉薩,那裡四周都是沙漠,所以用於建造金字塔的石料必須從離此地很遠的採石場搬運過來,所需石料大約 200 萬塊,每塊重達 3 噸。這些石塊首先被人從採石場拖到尼羅河邊,然後再裝船運往吉薩。從尼羅河岸到計劃修金字塔的地方,必須先修建一條道路,而修這條路就用了 10 年時間,修建金字塔又用了 23 年。考古學家們根據後來發現的勞工居住地遺址推算,參加胡夫金字塔修建的人數可能始終保持在 4000 人左右。除此之外,每年尼羅河汛期時還有 5 萬到10 萬農民也會參與修建。他們只用體力、撬棍和繩索,就能把巨石一層一層摞起來,最後建成的金字塔高達 146 米。其 230 平方米的地基相當於今天 10 個足球場的面積。

法老的墓室位於金字塔內部, 裡面為他死後的生活做了嚴密的防護措施。這是因為埃及人相信人死後還有來世,為了來世的生活,死去的人還需要他的身體。保存法老的軀體,需要經過一個煩瑣的處理過程,人們在法老的屍體上塗滿了防腐料, 然後再用浸過松脂的麻布將其包裹好。為了讓法老在來世仍然能夠享受榮華富貴,人們還將他生前用過的一部分財寶放進他的墓室中。當然還有各種食物和飲料。今天來看,這樣鋪張浪費的做法有些過於奢侈了。但那時的人們相信,法老的來世生活仍然與埃及人的現世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他們為此付出所有辛勞都是值得的。

蘇美爾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高級文明。埃及文明比其他人類文明持續的時間都長。大約 3000 年之後,也就是公元前 332 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希臘大軍攻占了埃及,古埃及文明至此才走向終結。


印度河畔的

高度文明

在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以東,在富饒的河谷地帶形成了兩個高度發達的古代亞洲文明:一個是位於今日巴基斯坦的古印度文明,約形成於公元前 2600 年之後;另一個是位於黃河兩岸的中華文明,約形成於公元前1600 年之後。

對於古代印度文明我們所知甚少,它的文字至今仍然還沒有被破解。我們只能依賴考古發掘對其加以研究。據推測,它可能是一種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混合體。目前已經被發掘的兩個城市遺址哈拉巴和摩亨佐 - 達羅可能就是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兩座城市的布局都非常嚴謹,市內的主要街道都是平行的南北走向。它們的下水道系統也是

距今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中的房子有的甚至還建有浴室和廁所。市民的日常生活用水是通過管道供應的, 廢水則流入下水道。在城市中心的人造高地上矗立著一座宏偉的城堡。城堡的牆內建有城市公共設施,其中有一個長約 54 米,寬約 32 米的大浴池。約公元前 2000 年,這兩座城市發展到鼎盛期,人口均超過 4 萬人。他們和蘇美爾人有貿易往來,並且也與美索不達米亞的其他民族做生意。棉花是其重要的交易商品,被種植於印度河谷一帶,後來,散播到了印度各地。

至於為何古印度文明到了公元前 1500 年就走向消亡,至今仍無定論。科學家們推測,也許是生態問題造成的影響。因為古印度文明時期的人們需要很多木材,而對森林的過度砍伐則造成了嚴重的後果,當時出現了災難性的洪災,使得城市居民流離失所,但對古印度文明的致命打擊很可能是來自亞歐交界處的外敵入侵。一些雅利安人近百年來一直不斷向南遷徙,約公元前 1400 年, 他們到達了印度北部並征服了那裡的原住民。經歷了近千年的發展之後,形成了一種新的印度文化和生活方式,其文明軌跡一直延續至今。

雅利安人以部族為單位生活在一起。祭司享有最高威望,武士次之,武士之下是農民。被征服的原住民最初並不屬於部族群體,但不久之後他們就和農民融為一體了。後來,人們就把這種不同的社會集體的等級劃分稱為「種姓制度」。在印度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雖然種姓制度也發生過一些變化,比如增加了工匠,但是各個種姓之間的界限則是僵化不變的:處於某個種姓的人終生不變,武士終生為武士,工匠終生為工匠,且代代相傳。不同種姓的人相互之間既不能通婚也不能交友。在印度的某些地區,這種狀況至今未變。

經過漫長的發展後,雅利安人和原住民的宗教觀念逐漸發展為印度教。梵天是印度教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毗濕奴是宇宙的維持者,被奉為保護神;濕婆有六臂, 是世界的破壞者,被奉為毀滅之神。印度教的核心觀念是「羯磨」,即輪迴轉世。根據這一信仰,人有多重生命,在過去的某個生命時期甚至可能是一種動物。一個人只要行為端正並積德行善,就能夠在來世上升到更高的社會等級。這一信念使得印度教的大部分信眾對種姓制度堅信不疑,即使他們對目前的生活心懷不滿。

對印度教質疑和批評的竟是一位身居豪華宮殿過著奢侈生活的王子,他叫悉達多,出生於公元前 560 年。他對人生的苦難本來一無所知, 因為這些苦難並不會出現在王子的生活里。當他結婚生子之後,才發現人會生老病死,生命是如此脆弱。他第一次目睹了人的死亡,這使他極為震撼,以致他最終決定放棄自己所擁有的美好生活。

正當青春韶華時,我光彩照人, 滿頭烏髮,享受著幸福的青春好時光和初為男人的快樂,但是我卻違背痛哭流涕的父母的意願,削髮剃鬚,身披粗衣,離家去過居無定所的生活。

他過了六年隱居生活,放棄了一切人間享受,苦思冥想神、人、生與死諸如此類的人生終極問題。有一天他終於徹悟:人痛苦,是因為內心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為了避免被欲望所困,就必須克服欲望,儘可能減少欲望,最後達到無欲無求和自滿自足的境界。一個人如果能夠真正達到這種無欲的境界,那麼他死後就不會輪迴再生,他的靈魂就會進入「涅槃」,遁入「無」的境界,從而獲得永恆的安寧。

於是,從前的王子悉達多就作為「佛陀」,即「覺者」,走向世人並向他們傳布他的新教義——佛教。佛教和印度教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宗教教派之一。

推薦閱讀


作者簡介

曼弗雷德·馬伊 (Manfred Mai)德國歷史學家,於 1949 年出生於施瓦本阿爾卑斯山的溫特林根,大學期間學習政治學、歷史和文學,畢業後曾做過教師。1984 年開始專事寫作,至今出版了大約 150 本書,如暢銷圖書《世界簡史》《歐洲簡史》《德國史》《德國文學史》和《夢想一個更好的世界——烏托邦歷史》等。其作品被翻譯成超過 25 種語言,曾獲得過博洛尼亞拉格齊德國歷史非小說獎、德國世界史青年文學獎(提名)、巴登-符騰堡州個人特別獎章、德國閱讀彼得圖畫書獎、埃米斯非小說獎等諸多獎項。他撰寫的歷史書籍通俗易懂,贏得了眾多讀者的讚譽,其中包括很多青少年讀者。

推薦理由

1. 內容全面,簡而美。從古埃及、古印度、希臘、羅馬到日本、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西班牙……從史前文明到21世紀,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知識、文化和軍事等各方面。

2. 作者權威。德國歷史學教授將多年的歷史研究經驗與心得以言簡意賅的形式將最精華的內容呈現給讀者,曾榮獲博洛尼亞拉格齊德國歷史非小說獎、德國世界史青年文學獎(提名)、巴登-符騰堡州個人特別獎章、德國閱讀彼得圖畫書獎諸多獎項,作品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

3. 從世界看中國,從中國看世界。書中穿插了中國古代、近現代的歷史,能讓讀者將中外文明、古今文明發展史很好地串聯起來。

4. 本書精選了近百張古今彩色插圖,並針對晦澀難懂的內容加以註解,方便讀者更加直觀生動地觀察世界歷史。

5.全新增訂版,新增加的章節涉及新舊超級大國之間全球政治力量關係的變化、歐盟的危機、阿拉伯之春、金融危機、非洲的覺醒,以及近年來讓我們提心弔膽的許多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