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襄陽成為南宋與蒙古決戰的棋眼?

地圖帝 發佈 2024-04-30T04:14:54.094266+00:00

這樣一支令無數民族聞之膽寒的勁旅,卻在與南宋的對抗中屢屢受挫,宋軍也由此成為一支能夠硬剛蒙軍半個世紀,而不落下風的軍隊。

成吉思汗之後,蒙古鐵騎如疾風驟雨般迅速席捲歐亞大陸,兵鋒所到之處無堅不摧,在當時幾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正面抵擋蒙古人的攻擊。這樣一支令無數民族聞之膽寒的勁旅,卻在與南宋的對抗中屢屢受挫,宋軍也由此成為一支能夠硬剛蒙軍半個世紀,而不落下風的軍隊。儘管如此,宋蒙戰場上蒙強宋弱的態勢並沒有因之改變,宋軍的成功多半也是依託堅固的江淮防線,而這道防線的棋眼正是襄陽。

襄陽地處湖北西北部,今天看來只是華中地區一座普通的地級市,很難想像數百年前竟然承載著一個王朝的希望。北宋亡於金國之後,宋人的軍事力量便開始向江南收縮,由於宋金之間持續交惡,江淮防線就已經發揮抵禦北方的作用。南宋聯蒙滅金之後,蒙古取代金國成為宋朝的主要威脅,此時正值蒙古四面擴張之際,南宋毫無意外地成為其下一個攻擊目標。而且蒙古的實力遠在金國之上,所以宋軍事實上承受的軍事壓力也無比空前。

起先蒙古秉承著全線進攻的策略,在東起淮河,西至巴蜀的綿長戰線上不分主次地攻擊,但很快就被宋軍頂了回去。隨著局勢的日趨明朗,一道從淮河至秦嶺的防禦體系開始浮現,蒙古人逐漸體會到這道防線的可怕之處,並理解到昔日金兵的無奈。

今天看來,這條防線幾乎就是中國南北的分界,東邊的淮河與西邊的秦嶺成為蒙古騎兵歷時44年始終無法突破的屏障,而中間唯一的突破口上則矗立著宛如鐵打一般的襄陽。

彼時淮河尚未匯入長江,而是直接東奔入海,長江與淮河之間密布的河網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蒙古的騎兵優勢,再加上江淮戰場距離江南很近,而宋人又在這裡經營日久,隨著蒙軍向南深入,蒙古人的補給壓力逐漸加大,而宋軍則可以源源不斷地從江浙調集兵員糧草支援前線。

從雙方歷次交戰的過程來看,通常都是蒙軍剛開始的時候高歌猛進,越到後期越覺吃力,抵達長江之時已是強弩之末,再難對南朝構成實質性的威脅。

至於西邊的秦嶺,則更是宋朝步兵的用武之地,常言道「騎兵利平原,步兵利險阻」,在崎嶇蜿蜒的蜀道上,蒙古騎兵很難發揮出在平原上的優勢。

公元1258年,蒙哥汗率四萬大軍進攻巴蜀,面對一座釣魚城竟然無可奈何,蒙軍攻城五月而不克,除去折損兵將無數,就連主帥蒙哥也死于堅城之下。既然東西兩線均有天然屏障,那麼中間可以實現突破嗎?不好意思,襄陽已在此地恭候多時。

在宋人歷時幾十年的打造之下,襄陽早已如鐵桶一般,當蒙古意識到襄陽才是決定這場決戰的棋眼之時,宋軍已經從水陸兩個方向完成對襄陽的強化。襄陽毗鄰漢水,物資調度極其便利,宋朝甚至專門為此建立了舟師。

此外打仗比拼的是糧草,而襄陽背靠江漢平原,這也是數萬大軍能夠長年駐紮於此的原因。面對這樣一座毫無破綻的城池,蒙古自然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只是隨著宋軍內部的混亂,轉機悄然出現。

襄陽守將呂文德與悍將劉整長期不和,後者在排擠之下於1261年投降蒙古並獻出攻克襄陽的整套方略。在劉整的親力指導之下,蒙古假意與宋朝講和並在襄陽城外建立據點,當宋人反應過來之時,蒙軍已如釘子一般釘死在襄陽城外,宋軍久不能克以致軍心士氣盡喪。

南宋咸淳九年,守將呂文煥開城投降,江淮防線徹底崩潰,而宋朝的滅亡也進入倒計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