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建築:希特勒對柏林帝國的宏偉計劃

慢紀硬核說 發佈 2024-04-30T04:26:34.639441+00:00

引言:從1933年到1945年自殺,阿道夫·希特勒開始了建立德國霸權的大膽而致命的計劃。論點:納粹建築:希特勒對柏林帝國的宏偉計劃。

| 大航

編輯 | 大航

引言:

從1933年到1945年自殺,阿道夫·希特勒開始了建立德國霸權的大膽而致命的計劃。但他前所未有的破壞和謀殺運動不是這裡的重點。

更確切地說,這是他重塑——字面意思是重建——他的第二故鄉德國的計劃。

論點:納粹建築:希特勒對柏林帝國的宏偉計劃

特別是,他計劃建立柏林,改名為「日耳曼尼亞」,作為他的千年第三帝國的中心。元首對專橫、規模龐大的建築的膨脹幻想直接導致了被迫搬遷和奴隸勞動,至少導致了數萬人死亡。

1913年,年輕的阿道夫·希特勒在慕尼黑登陸時,正在逃避奧匈帝國的徵兵。這位24歲的准藝術家幾乎別無選擇。

他未能進入維也納藝術學院,這使他不得不向遊客出售手繪風景明信片。他甚至申請了建築學院,但這一嘗試也功虧一簣。

決定性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到來深刻地改變了希特勒對兵役的看法,1914年,他加入了德國陸軍步兵。

雖然他的戰時經歷算不上典範,但卻很有教育意義。僅僅二十年後,他就控制了德國軍隊,並在短短几年內控制了整個德國社會。

同樣清楚的是,希特勒從未失去對建築的迷戀;他也沒有擺脫自己作為事物創造者和製造者的膨脹自我形象。

一掌權,他就召集了一群阿諛奉承的信徒來建立他宏偉的建築願景,以此來支撐第三帝國的物質空間。

希特勒將他的建築計劃提升到納粹政府的主要指令的地位,創建了一個建築辦公室來實現他的許多想法。

他確保在為新德國建造帝國建築的過程中不會缺少人力、物力和財力——這種建築根植於元首對羅馬帝國的理想和征服的崇拜。

想要深入了解阿爾貝特·施佩爾和他與阿道夫·希特勒的複雜關係,可以看看麥哲倫電視系列紀錄片《希特勒的建築師》中的一集,第三帝國的最後秘密.

這博物館介紹納粹「飢餓」的新古典建築風格

希特勒痴迷於羅馬帝國——它的疆域,它的價值觀,似乎還有它的規模。希特勒喜歡的納粹公共建築的衍生風格接近於希臘和羅馬古典時代的建築。

納粹的設計保留了早期建築的宏偉,同時去掉了許多皇帝、統治者、神和女神的形象。去掉裝飾元素後,這種風格被稱為「飢餓的新古典主義」由歷史學家。

它的設計本質上是對國家力量的讚頌,是國家力量為元首的自我創造了如此巨大的紀念碑。

1934年,希特勒任命了一位名叫阿爾貝特·施佩爾的建築師——和他本人一樣,但並不出眾——來規劃和監督建築施工。

然後開始了一項自古典時代龐大的擴張帝國以來最大膽的計劃。新誕生的元首在他控制下的許多城市規劃工程。

其中一個地點是奧地利的林茨,他從年輕時就深情地把它視為故鄉。該網站的計劃之一是一個巨大的 博物館它是致力於強大的、神話般的雅利安文化的建築群中的一顆寶石。

填滿博物館依賴於一個巨大的密謀收集世界上最大的收藏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藝術品。

未實現的模型位於奧地利林茨的博物館.

早在1925年,在他訪問羅馬之前,希特勒就為一個模仿該設計的皇家「人民宮殿」繪製了草圖,同時超過了羅馬萬神殿的規模。

他保留了那幅建築效果圖,並在1934年把它給了施佩爾,作為希特勒宏偉藍圖的靈感,如果不是明確的方向的話大眾報(「人民大會堂」)或大哈雷(《大禮堂》)。

斯佩爾帶回了一座可容納180,000人的建築的效果圖,使當時現存的任何建築都相形見絀。它將成為一個高660英尺、寬820英尺的圓頂,比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大16倍。

也被稱為施佩爾的蒙斯特包或稱怪物建築,這種結構的構思是為了激發甚至激起人們對建築的威嚴和超大規模的敬畏之情。

但是,這種敬畏並不像羅馬萬神殿那樣與精神或宗教情感聯繫在一起,而是意在與納粹國家機器看似無限的權力聯繫在一起。它的比例與人文建築的價值背道而馳。

日耳曼尼亞壓迫性的威嚴大眾報希特勒納粹夢想中的明星

這「人民聖殿教」對大師賽被設計成希特勒所設想的柏林復興的中心。他想宣告這個德國城市的重生,成為文明「新秩序」的首要世界首都。

德國人民和他們所謂的雅利安遺產跨越了其他被征服世界的頂點。這個計劃叫做德國韋爾特豪普施塔特,字面意思是「日耳曼尼亞,世界之都。」

大規模的城市重建項目旨在徹底取代柏林的大片區域,一個街區一個街區地拆除建築。

斯佩爾欣然執行這個宏偉的計劃,為他那痴迷於細節的老闆建造了一個充滿房間的建築比例模型。

據說希特勒對這些模型非常滿意,以至於他會花幾個小時蹲在它們旁邊,想像這些宏偉建築的視角會如何影響想像中的遊客群。

宏偉壯觀的大眾報將被寬闊的街道、寬敞的廣場和展示「人民力量」和軍事力量的廣闊區域所包圍。日耳曼尼亞的到來將慶祝勝利,並頌揚這位激勵這座新生城市的領袖。

因為在希特勒看來,所有著名的城市都有一個象徵性的建築來紀念他們勝利的命運,所以他的城市將建造自己的凱旋門。

施佩爾的父親也是一名建築師,儘管他並沒有陷入瘋狂的納粹主義。當艾伯特自豪地向父親展示日耳曼尼亞的規劃時,他的父親宣稱建築師和客戶都瘋了。

但是,當然,這個拱門必須讓所有其他拱門相形見絀,所以斯佩爾被指示把它建成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最厚重的拱門。

所以,之後 進行測試為了確定地基能夠承受多大的重量而不會倒塌,施佩爾自信地規劃了一個如此巨大的結構,以至於法國的整個凱旋門都可以位於施佩爾設計的拱門之內。

被提議的德國拱門怪異的超比例尺寸被設計成使觀察者相形見絀,甚至使他們在納粹國家的明顯力量面前感到無足輕重。

但是這座大拱門還有另一個更貼近希特勒內心的目的。它也將作為第三帝國崛起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的德國人的紀念碑。

他的意圖是把這些軍人的名字都刻在拱門的牆上。這將會把那場戰爭的故事從一個失敗的故事轉變成一個更加令人愉快的關於榮耀和勝利的故事。

紐倫堡的「光明大教堂」

與納粹的野心相比,施佩爾指導下的納粹建築計劃的實際成就是微不足道的。它們主要包括在1939-40年間加速建造的「新」帝國總理府,以及一個真正吸引人的項目,紐倫堡機場和閱兵場。

在電影製作人雷妮·瑞芬舒丹令人震驚的納粹宣傳中,意志的勝利紐倫堡的舞台展示了施佩爾作為光線、空間和運動的操縱者創造戲劇奇觀的非凡能力。

為了給夜晚的場景增添力量,他暗中聯繫了全部德國軍隊的防空探照燈。將這些平行的垂直梁聚集在龐大的軍隊和平民人群之上是一個天才之舉。

斯佩爾因其與天體的聯繫而被稱為「光之大教堂」,他在全國各地無數的夜間集會中使用類似的照明裝置,只要他能聚集足夠的光和能量。

考慮到他缺乏持久的投資組合,施佩爾的一點輕度操縱的詭計也許是他最持久的成就。偶然、透明、短暫卻壯觀,也許這是對妄想中的納粹國家失敗夢想的隱喻。

代價,無論是人的鮮血還是財富

為了給規劃中的日耳曼尼亞鋪平道路,數千英畝優質、高密度的城市房地產必須被清理。典型地,希特勒不關心成本,不管是對他的國庫還是對人的生命。

對他來說,納粹建築工程與他給歐洲帶來的戰爭同等重要。後者將允許德國為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損失復仇;前者將確保其未來作為世界主導力量的榮耀

將柏林改造成日耳曼尼亞的計劃始於重新安置。成千上萬的城市居民不得不與他們的財產分離,離開他們的家園。

社會等級和影響力引導了這一過程,上層階級的居民接管了中產階級的猶太人家園,而猶太人自己則被打上了黃色的大衛之星,並被關進貧民窟和集中營。

在20世紀30年代末該計劃的巔峰時期,下層柏林人被用來充實被判苦役的囚犯隊伍。採石場和制磚廠開設在強迫勞動營附近,另外13萬名囚犯在拆遷工地工作。、

那裡正在為建設日耳曼尼亞而清理土地。勞動是殘酷的,超出了艱苦,許多囚犯簡直是工作到死。

僅僅幾年後,戰爭的進程轉向不利於希特勒,這一現實破壞了他的瘋狂計劃,即在他狂熱的夢想中創造一個閃閃發光的仿古典城市。

以彌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性失敗——並滿足他巨大的自我欲望。曾經不可戰勝的德國軍隊節節敗退。它的城市,從上面被轟炸,倒塌成瓦礫。柏林成了一片廢墟。

沒有雅利安日耳曼人會從火焰中崛起。希特勒自認為是藝術、建築和帝國的創造者,他蜷縮在秘密中菲爾邦克斯佩爾已經在柏林總理府地下為他準備好了。

他的巢穴上方和周圍的隆隆爆炸聲不斷。根據他的妄想,納粹重建城市——事實上,重建世界——的計劃已經結束。當俄羅斯士兵逼近他的藏身之處時,他用槍指著自己的腦袋,扣動了扳機。

參考文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