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絞盡腦汁,卻一輩子都鬥不過慈安,是因為慈安做到了這三點

底層史觀 發佈 2024-04-30T05:39:45.810245+00:00

光緒七年4月8日,李蓮英興沖沖地向慈禧稟報:「老佛爺,好消息,太后在鍾粹宮薨逝了。」慈禧聽後,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之情,長舒了一口氣,情不自禁地對李蓮英說:「好事,好事,我被她約束了這麼多年,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光緒七年(1881年)4月8日,李蓮英興沖沖地向慈禧稟報:「老佛爺,好消息,太后在鍾粹宮薨逝了。」

慈禧聽後,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之情,長舒了一口氣,情不自禁地對李蓮英說:「好事,好事,我被她約束了這麼多年,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李蓮英說的這個太后是誰,權傾一時的慈禧為何還要受她約束?

咸豐二年(1852年),到了皇上選秀的季節,宮廷里像是盛大節日,貌美如花的旗人姑娘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希望在這決定自己命運的時刻,得到皇上青睞。

在眾多候選女子中,鈕祜祿氏成為幸運兒,被選中入宮,僅僅過了兩個月,就被封為貞嬪。又過了一個月,即當年五月,被詔封貴妃。六月初八日,鈕祜祿氏一步登天,被立為皇后。

這個皇后,就是慈安。

由嬪到皇后,別人會用幾年,而鈕祜祿氏只用了40天,晉升速度之快,讓人瞠目結舌,打破了清朝後宮嬪妃晉升速度的紀錄。

當時跟鈕祜祿氏一起參加選秀的,還有一個滿族姑娘葉赫那拉·杏貞。她也有幸入選,在1852年入宮,賜號蘭貴人。次年,蘭貴人被咸豐晉封為懿嬪,四年之後才被晉封懿妃。

晉封的原因,是因為她為皇帝貢獻了一個兒子,而且是皇上唯一存活的兒子。母以子貴,葉赫那拉·杏貞才成為貴妃。

如果不是生了皇子,葉赫那拉未必能有此地位。

葉赫那拉,就是慈禧。

而慈安沒有為咸豐生下一男半女,卻受盡恩寵,讓人百思不解。

咸豐為何會對慈安「一見鍾情」?

選秀時的咸豐(愛新覺羅·奕詝)皇帝,已經二十一歲,有自己的審美觀,有自己的好惡。

咸豐是個苦命的孩子,他10歲時就失去了母愛,從這一點來看,慈安被皇上看中,主要是她的溫柔善良,母性氣質。

也許有人會說,慈安得寵,是因為娘家鈕祜祿氏家族非常厲害。

不錯,慈安家族屬於長白山鈕祜祿氏家族,其祖上額亦都是清朝開國五大臣之一。可是事實上,額亦都及其後人並非鐵帽子王,家族子孫在十一世時軍功政績就開始減少。

早在十三世時,鈕祜祿家族就已經衰落,子弟多為低品官員。父親穆揚雖然任廣西右江道,官職品級只是正三品,並不算高。因此說,慈安成為皇后,家族因素是次要的,主要還是她本人得到了皇上的歡心。

如果慈安在後宮,得不到咸豐帝好感,鈕祜祿家族就算做再多的努力,也起不到太大作用。

但是慈安如果僅僅是靠溫柔善良,也很難受盡恩寵。三個女人一台戲,後宮佳麗三千 ,每天都在上演《宮心計》和《步步驚心》的大戲。

為了受寵而不失寵,嬪妃們每天都在勾心鬥角,如果沒有智商和情商,不會權謀的話,不要說在眾多嬪妃中脫穎而出,即使能站穩腳跟,不給整死就是奇蹟了。

說白了,到了後宮之後,你就身不由己,既要算計別人,也要提防別人算計,更要揣摩皇帝的心思。每一步都要謹小慎微,步步為營,還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不但要獨自戰勝困難,還要跟志同道合者結盟。

宮斗的技術難度,並不亞於打天下,三十六計必須爛熟於心,靈活運用,不能出任何差錯;不然就萬劫不復,一敗塗地,再也無法翻身,普通女人很難做到這一點。

慈安不但在宮中站穩腳跟,還成功成為後宮之主,這就足以說明這個女人有兩下子,不那麼簡單。

成為六宮之首後,慈安肩上的分量更重了,不光是要維持跟皇帝的親密關係,不讓別人跟自己爭寵,奪走自己的男人;還要將後宮事務打理得有條不紊,理順後宮女人的關係。

概括地說,就是不能讓皇帝後院起火,避免讓後宮紛爭影響到皇上的心情,一旦如此,慈安這個皇后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當然,對於慈安來說,首要任務還是戰勝明里暗裡的競爭對手,讓她們不能威脅到自己的地位。為此既要不擇手段,還不能讓外人看出來。

慈安一直沒能為皇帝生下一兒半女,這說明她沒有生育能力。但是咸豐在15歲時就生了兒子(同治皇帝),此後16年他竟然沒有再生兒子。因此,外界推測說,慈安沒有生育能力,為了不失寵,暗中動了手腳,才導致其他妃嬪沒有生育。

當然,這也只是推測,沒有真憑實據,但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宮斗的激烈和複雜程度。

因為咸豐只有一個兒子,事實上慈安最大的競爭對手是慈禧。

慈禧為咸豐帝生下兒子後,母以子貴,地位牢不可破,如日中天,隨時有可能取代慈安。

懿貴妃果然不是省油的燈,她憑著迷人的風采傾倒了皇上,還憑著自己的主見和幹練取得了皇帝的賞識,有了幫皇上批閱奏章、為軍國大事獻計獻策的機會。

而慈安卻沉得住氣,穩坐釣魚船,很少對國家大事發表意見,因為女人干政向來是為大臣所不容的,他們肯定會槍打出頭鳥,出面指責,讓慈禧倍感壓力。

但是慈禧不但沒有失寵,反而更受皇帝的信賴。這是因為,國家進入多事之秋,給了慈禧展示才華的機會。

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英法聯軍在1860年侵占北京。

英法聯軍來了,咸豐帝只好帶著嬪妃逃往熱河。

身為一國之君、九五之尊的皇帝何曾受過這樣的委屈?本就身體不好的咸豐帝這麼一折騰,身體每況愈下,心情也變得煩躁起來。

伴君如伴虎,咸豐帝的暴躁性格讓大臣和身邊的人都提心弔膽、惶恐不安,在他跟前如履薄冰,生怕惹怒皇帝,掉了腦袋。

唯有慈禧,有這個膽量,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咸豐覺得對方說得在理,就對她刮目相看。如此一來,慈禧更加受寵。

而慈安依舊深藏不露,不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只是無微不至地關心皇上,用柔情蜜語去寬慰他,給他減輕心理負擔。

慈安和慈禧分別以不同方式贏得了咸豐的尊重,牢牢地占據了他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給了他很大安慰。

儘管如此,咸豐帝還是不堪重負,身心疲憊,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年在承德避暑山莊駕崩,年僅31歲。

彌留之際,咸豐最捨不得的是自己心愛的女人慈禧和慈安。

為了防止她們受氣,咸豐拿出兩個大印,一個給了自己心愛的皇后慈安,而另一個給了5歲的兒子、未來大清接班人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

賜給皇后的,是一方「御賞」印;賜給小皇帝的印章,是一方"同道堂"印。兩枚印章可不是擺設,象徵著皇權。凡是皇上的諭旨,必須同時加蓋這兩枚印章才能生效。

因為皇帝年幼,他的印章由其母慈禧保管。這就是說,慈安和慈禧平起平坐,獲得了垂簾聽政的權力,即使是咸豐臨終時指定的八個顧命大臣,也要受兩個女人的約束。

對於慈禧來說,這樣的安排是難以接受的:兒子是皇帝,自己是太后,發號施令還要通過慈安,這等於被捆住了手腳。

但是當時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飛揚跋扈,慈禧只能和慈安結盟,來制衡他們。因此,在同治帝繼位之後,慈安便被尊為東宮皇太后,而生母慈禧則是西宮皇太后。

自古東為尊,這說明慈安在宮中地位首屈一指,不可撼動。

慈安也非常聰明,她知道同治帝是合法的繼承人,就選擇跟慈禧結盟,跟顧命八大臣劃清界限。

如果她跟顧命八大臣站在一起,那會亂上加亂,對大清江山不利。

因為這八大臣資格很老,如果戰勝了慈禧,很快就會拋棄慈安。而選擇跟小皇帝站在一起,慈禧的權力一天不鞏固,一天不會放棄慈安的,小皇帝的權力鞏固需要一個漫長過程。

可見,慈安識大體,顧大局,在關鍵時刻保持清醒頭腦,做出了對清廷也是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由於慈禧和慈安結盟,又有了恭親王奕訢的加盟,顧命八大臣很快被打倒,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變。政變成功後,正像預料的那樣,慈禧依舊看重慈安,她的地位沒有發生變化。

這是因為慈禧明白,沒有慈安的話,這場政變便不可能成功。

這時候的慈安並沒有高枕無憂,她明白時間是站在小皇上的那一邊,等他翅膀硬了,慈禧就會果斷拋棄自己。

古人云: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連韓信這樣的戰將都會被皇帝處死,何況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女人?

慈安要想不被打倒,必須有靠山,讓慈禧不敢對她出手。因此顧命八大臣被剷除後,慈安開始未雨綢繆,選擇靠山。

這個靠山,就是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奕訢是咸豐的弟弟,排行老六,人稱「鬼子六」。

他才華橫溢,以致道光皇帝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在他和老四(咸豐)之間猶豫不決。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奕訢被授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與英、法、俄談判。咸豐帝去世時,奕訢的親信文祥是步兵統領,掌握槍桿子。因此發動辛酉政變時,奕訢立下頭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政變成功後,奕訢被授予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成為實力派人物。

從同治元年開始,軍機處里原來的顧命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等全部被清洗,換成恭親王的親信文祥等人,全面控制了中樞機關。加上奕訢又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從而基本上掌握了內政外交大權。

慈安跟恭親王結盟了,慈禧即使想動慈安,也不能不有所顧忌。

慈安和恭親王有沒有結盟,從誅殺安德海一事中就可以看出。

安德海是慈禧寵宦,9歲進宮,一直在咸豐帝身邊,辛酉政變就是靠他跟恭親王傳話。安德海很受重用,擔任了總管大太監。他小人得志,不知道收斂,飛揚跋扈,連恭親王也不放在眼裡。

同治四年(1865)恭親王被罷去議政王職務,就是安德海的主意。因此,恭親王對安德海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後快。

但是安德海是慈禧的人,想要除掉他,談何容易?

同治八年(1869)8月,安德海到江南置辦龍衣,他招搖過市,途經山東境內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捕獲。恭親王一看機會來了,急忙來找慈安太后。慈安和同治皇帝繞過了慈禧,下令丁寶楨將不可一世的安德海就地正法。

安德海被殺,慈禧心知肚明,就是慈安和恭親王密謀,又攛掇小皇帝幹的好事。當時同治皇帝才13歲,一個孩子家懂什麼?歸根結底還是慈安和恭親王的主意。

按照慈禧的為人,不把二人搞倒,難解心頭之恨,但是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咽下這口氣。

這說明,面對慈安和恭親王的勢力,慈禧自知無法扳倒他們,不能不有所顧忌。

除此之外,慈安和小皇帝同治的關係也十分融洽,皇帝有了心裡話,不找自己的親生母親慈禧,也寧願找她訴說。

再加上慈安辦事也確實有一套,賞罰嚴明,會籠絡人心,讓大臣心悅誠服;這就奠定了她在朝中的地位,對朝政能產生重大影響。

據史料記載,誅殺臨陣脫逃的兩江總督何桂清、賜死驕奢貪淫的勝保,賞賜給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爵位,其實都是慈安的安排。

長此以往,慈安也贏得了官員和百姓心目中的口碑,民間就有「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手稱頌」的讚譽。甚至當初為同治皇帝選皇后的時候,慈禧也不得不尊重慈安的意見,選了阿魯特氏為皇后。

綜上所述,慈安一來顧大局識大體,深有治國之才,口碑極佳;二來有恭親王這個可靠盟友;三來跟同治皇帝關係融洽。有這三點現實基礎的加持,讓喜歡獨斷專行、精通權謀的慈禧甘拜下風,一輩子始終鬥不過她。

因此,在慈安去世後,慈禧才如釋重負,終於少了一個掣肘,可以一手遮天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