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馬來西亞南音薪火相傳

人民網 發佈 2024-04-30T05:44:55.292112+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位於馬來西亞太平的仁愛音樂社,成立於1963年,迄今已有整整一甲子的歷史。現任音樂社副社長蔡天生的父親,是音樂社創辦人之一。 蔡天生介紹,馬來西亞太平有很多來自中國泉州、晉江的移民。他們漂洋過海,思念故鄉。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位於馬來西亞太平的仁愛音樂社,成立於1963年,迄今已有整整一甲子的歷史。

現任音樂社副社長蔡天生的父親,是音樂社創辦人之一。 蔡天生介紹,馬來西亞太平有很多來自中國泉州、晉江的移民。他們漂洋過海,思念故鄉。被稱作「中國音樂活化石」的南音,既能慰藉思鄉之情,也能為他們在異鄉生活提供一種休閒娛樂方式。「這也是音樂社創辦的初衷。」他說。

源於熱愛

開車往返於家和仁愛音樂社之間,年過七旬的許隆基得花一個小時。作為馬來西亞仁愛音樂社音樂組主任,許隆基參加完音樂社排練、演出,到家常常已是深夜。

許隆基在年過花甲之後開始學習南音。這份獨特的音樂愛好源於他母親。

許隆基的母親來自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在當地,南音深受民眾喜愛。從祖籍地到馬來西亞,許隆基的母親對南音的熱愛始終未絕。許隆基說,最初學南音,就是為了「唱給母親聽」。

許隆基說,先輩們創辦音樂社時,面臨既無樂器也無樂譜的現實困難。他至今保留著一支已有歲月痕跡的洞簫——這是當年曆經艱辛從中國買來的,一直使用到現在。「更不容易的是樂譜,」許隆基說,每部樂譜都是先輩們憑記憶記錄下來的。「幸運的是,這些樂譜居然大致準確,也體現出先輩對南音的熟悉和熱愛。」

堅持演出

十幾歲就被父親「拉」進音樂社的蔡天生,清楚記得當年南音在太平傳播的全盛景象:音樂社除了日常在太平演出,還常受邀在檳城、怡保等馬來西亞北部各地巡演,「粉絲」遍布馬來西亞各地和新加坡。

蔡天生說,當時的音樂社經常利用義演,為華文教育籌款,為受災民眾募捐。「可以說,南音還發揮了凝聚華社的作用。」

早年的音樂社人才鼎盛,演出陣容達六七十人,主要排演南音梨園戲。剛進音樂社時,蔡天生主要負責吹簫,後來也能上台扮演包青天身邊的張龍、趙虎等角色。他笑著說,當年,即使是這樣的配角,也有好幾位演員等著輪流上陣。

隨著歲月流逝,音樂社人才漸漸凋零,社員也老化。蔡天生感慨,如今,音樂社要湊齊一部梨園戲的演出陣容都有困難。

9歲就加入音樂社的李玉英及吳桂月,當年進社時,是從小丫鬟演起。如今,年過六旬的她們已是音樂社的「頂樑柱」。李玉英換上戲服反串駙馬,吳桂月扮演公主,兩人合作表演一出《打金枝》,身形靈動,唱腔優美。

她們說,當年,音樂社活動算是當地華僑華人唯一的文化活動。如今,隨著文化娛樂日漸豐富,南音的觀眾群體也在萎縮,愛好者繼續堅持演出、欣賞南音,更多是因為自身興趣。

走進校園

仁愛音樂社社長蔡海瑞坦言,作為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瑰寶,南音在傳承發展方面確實面臨挑戰。整個馬來西亞,如今只有3個南音社團還在堅持演出。

「要繼續傳承南音,首先要走進校園。」蔡海瑞介紹,仁愛音樂社走進校園的形式很多,包括演出、講座等。這些活動未必能立刻為南音社團補充「新鮮血液」,但可以在學生心中種下欣賞南音的種子,未來或許就會在年輕人群體中「開花結果」。他認為,南音要可持續傳承下去,還是要依賴年輕一代。

仁愛音樂社總務黃奇發說,馬來西亞南音來自中國。南音要繼續傳承,還要加強和中國的交流。他期待,仁愛音樂社能得到更多中國南音專業人才的大力支持,助力馬來西亞南音薪火相傳。

蔡海瑞說:「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發展,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對繼續傳承發揚南音的信心也越來越強。」

(來源:中新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