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滅亡後的連續性和變化

微史解讀 發佈 2024-04-30T06:39:31.029261+00:00

羅馬帝國在西方的災難性終結往往掩蓋了連續性的潛在特徵。在宗教方面,轉折點早在西羅馬帝國沒落之前就已經出現,基督教在帝國的寵愛下獨領風騷,380 年正式頒布法令,結束了 800 年的宗教寬容甚至信仰自由,迎來了1500 年的宗教不容忍和迫害。

文丨微史解讀

編輯丨微史解讀

前言

羅馬帝國在西方的災難性終結往往掩蓋了連續性的潛在特徵。

500 年的歐洲地圖對於生活在 100 年前的任何人來說都是無法辨認的。

將羅馬 文明與被認為是「野蠻」的東西分開的堅實邊界線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將近半個世紀以來熟悉的機構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一個可以將整個西方作為他的領地的統治者已經不在了。

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被分割成由不斷變化的「野蠻」王國組成的拼湊而成,而逐漸萎縮的東方繼續在皇帝的統治下繼續受制於專橫的教會和專橫的太監侍從。

儘管形式發生了變化,但君主制仍然是歐洲「野蠻」王國的日常秩序,由羅馬-日耳曼複合貴族制衡。

社會風氣,自遠古時代以來的貴族風氣,根植於對不平等的普遍信念,不受約束地倖存下來。

在宗教方面,轉折點早在西羅馬帝國沒落之前就已經出現,基督教在帝國的寵愛下獨領風騷,380 年正式頒布法令,結束了 800 年的宗教寬容甚至信仰自由,迎來了1500 年的宗教不容忍和迫害。

西羅馬帝國的解體讓人們渴望至少在西歐實現某種政治統一。

沒有什麼東西會永遠保持不變,但也確實沒有任何東西會發生如此徹底的變化,以至於不留任何原始形式的痕跡。

愛德華·吉本 (Edward Gibbon) 所描述的「貫穿奧古斯都和安東尼 (Antonines)政府的牢不可破的聯盟和輕鬆的服從」在 4 世紀讓位給了分裂的忠誠社會。

然而,即使是西羅馬帝國的解體也留下了至少在整個西歐乃至更廣泛的範圍內對某種政治統一的渴望,這在 800 年的查理曼大帝加冕典禮上得到了體現。

一個世紀後又建立了長期的-存在但衰弱且被錯誤命名的神聖羅馬帝國,然後由拿破崙短暫但極具影響力的優勢,目前由歐盟。

在宗教方面,基督教在公元 4 世紀由帝國法令確立其統治地位,此後一直是歐洲的主要宗教。瀰漫在古代世界的貴族風氣在摧毀它的共同努力中有效地倖存下來。

軍事衰落

「羅馬文明並沒有自然消亡, 」法國歷史學家安德烈·皮加尼奧爾 (André Piganiol) 寫道,「它是被暗殺的」 。這種觀點雖然極端,但並非完全沒有根據。

隨著羅馬皇帝瓦倫斯在378 年的阿德里安堡戰役中戰敗並死於哥特人之手,羅馬長期的軍事優勢時代戛然而止。瓦倫斯迫不及待地等待他兄弟格拉提安皇帝的增援。

麥可·阿恩海姆 (Michael Arnheim) 博士對羅馬在西方衰落的起因和原因進行了精彩而有力的探索,討論了影響羅馬衰落的幾個相互關聯的問題,包括君主制、權力結構、社會流動性、宗教和貴族風氣。

但腐爛發生得早得多。公元 212 年之後,當卡拉卡拉皇帝授予所有居住在帝國內的自由成年男性羅馬公民身份時,兵役失去了它對未獲得選舉權的省民的吸引力。

到那個時候,這些人已經準備了 25 年的註冊,以獲得夢寐以求的羅馬公民身份。

因此,軍隊現在不得不將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即來自羅馬帝國以外的「野蠻人」,他們對羅馬沒有同樣的忠誠度,尤其是當他們被允許在自己的本土指揮官的指揮下作戰時。

羅馬之劫

阿德里安堡已經夠嚴重了,但更糟的是接踵而至。410 年,羅馬被哥特人阿拉里克洗劫,這是自 800 年前的公元前 390 年以來羅馬首次被占領。

基督徒和異教徒都陷入了絕望。遠在伯利恆的基督教神學家哲羅姆也感嘆說:「若羅馬可亡,何以安然 ?」

455 年,羅馬再次被洗劫一空,這次被Genseric 領導下的汪達爾人洗劫得更徹底。

與此同時,在 407 年和 409 年之間,汪達爾人及其盟友越過萊茵河,橫掃高盧並進入西班牙。基督教詩人 Orientius( Commonitorium,第 179-184 行)寫道:「整個高盧都像在一個火葬柴堆上一樣冒煙。」

這可能有些誇張,但並非完全捏造。大約在這個時候,不列顛永遠落入羅馬之手,而阿索爾夫則從義大利北部率領他的西哥特人進入高盧,以歷史悠久的方式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然後與羅馬皇帝 Honorius 達成協議,與皇帝的妹妹 Galla Placidia 結婚。

瓦利亞(在位 415-418 年在位)是阿索爾夫的繼任者,也是西哥特人的國王之一,他被授予阿基坦的土地,阿基坦成為覆蓋高盧和西班牙大部分地區的西哥特王國的基地。

最初授予阿基坦的土地是與帝國政府達成協議,但擴張是通過勒索或蠻力實現的。

在希爾德里克一世(在位 458-481 年)和克洛維斯一世(在位 481 年至約 511 年)的統治下,法蘭克人控制了高盧的大部分地區,迫使西哥特人在自相殘殺的衝突中集中精力控制西班牙,其中大部分是最終在 711 年和 718 年之間被穆斯林(以前稱為摩爾人)從他們手中奪取。

「野蠻人」統治下的義大利

與此同時,顛覆性變革在義大利也同樣無情。傳統的 476 年標誌著羅馬帝國在西方的正式終結,其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但西方最後一位皇帝羅穆盧斯·奧古斯都 ( Romulus Augustus)的名字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因為它結合了羅馬同名神話創始人的名字和羅馬重建者的名字。

事實上,不僅是十一歲的末代皇帝,就連他的前任起碼二十年,都不過是『蠻族』將領手中的傀儡。

但在公元 476 年之後,義大利作為一個整體落入了「野蠻人」的統治之下,首先是在奧多亞克(476-493 年在位)的統治下,然後是東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493-526 年在位)的統治。

拜占庭皇帝重新征服義大利查士丁尼 (r. 527-565) 是短暫的,在 568 和 774 之間,義大利的大部分地區都處於日耳曼部落倫巴底人的統治之下。

羅馬尼亞,不是哥德

儘管取得了「野蠻人」的成功,但西哥特人阿索爾夫承認了羅馬傳統的力量:

起初我想刪除羅馬名字。......我渴望羅馬尼亞成為哥德,而阿索爾夫成為凱撒奧古斯都曾經的樣子。但長期的經驗告訴我,哥特人不受約束的野性永遠不會服從法律,沒有法律,一個國家就不是一個國家。因此,我更慎重地選擇了以哥德式的活力復興羅馬之名的不同榮耀,並希望被後人公認為復辟羅馬的始作俑者,因為我不可能改變這個帝國的性質。

這個聲明將被證明是預言性的。直到今天,以前被西羅馬帝國占領的大部分地區現在成為歐盟的一部分,受羅馬法律管轄,並使用現代拉丁語,如義大利語、西班牙語、加泰隆尼亞語、葡萄牙語、法語, 和羅馬尼亞語。

只有在不列顛,征服者的語言才盛行。然而,盎格魯-撒克遜語,或古英語,在適當的時候會被法語和拉丁語大量覆蓋,以至於在今天以拉丁語為主的詞彙結束。

權力結構

另一個衡量連續性的標準是權力結構。一個社會的權力結構是衡量誰在這個社會中掌握主動權的尺度,它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流動性、自由和平等相關。

三千年社會的證據表明,只有兩種純粹的政府形式:君主制和寡頭制(後者如果是世襲的,就會演變成貴族制)。

漫長的羅馬歷史構成了寶貴的分析資源,結合了兩種形式的政府。

羅馬共和國是寡頭政治持續近 500 年(公元前 509-44 年)的教科書範例,繼位者是奧古斯都元首(Augustan Principate),三個世紀的真正君主製得到民眾的支持和默許的貴族(公元前 27 年至公元 284 年)。

戴克里先短暫的軍事統治(284-305)由君士坦丁繼任在將貴族帶回西方政府的同時忽略了較低的命令,在西方,他們的重要性一直在增長,直到西方帝國解體為「野蠻」王國的拼湊而成。羅馬-日耳曼複合貴族的影響實際上一直持續到中世紀,尤其是在現在的法國。

與此同時,在公元 395 年從西方分裂出來的帝國東半部,也就是現在所知道的拜占庭帝國,統治統治據說又持續了一千年,直到它最終在 1453 年落入奧斯曼帝國之手。

由於奧古斯都元首的普遍支持和貴族壓艙物的制衡,看似無所不能的拜占庭皇帝實際上與傲慢的太監內侍和強大的教會分享了他們的權力。

社會風氣

對人與生俱來的不平等的古老信念仍然是現代西方社會的基礎。

雖然羅馬帝國在奧古斯都統治下成立之初就是一種或另一種君主制,但基於對人類不平等的基本信念,其社會風氣仍然堅持不懈地貴族化。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即使據稱被 18 世紀啟蒙運動的平等主義理想所掩蓋。甚至法國大革命也區分了主動公民和被動公民,在約 2900 萬法國總人口中,僅授予約 430 萬成年男性投票權。

同樣重要的是要了解平等與機會平等不同,這實際上意味著機會平等變成不平等。

例如,消除高等教育招生中的種族、民族、性別、宗教和其他形式歧視的現代目標,並不是要建立一個平等收入者享有相同特權的統一社會。

相反,目標是根據功績授予更高的收入、更大的權力和更大的特權,無論其定義如何。因此,對人與生俱來的不平等的古老信念仍然是現代西方社會的基礎。

宗教寬容

宗教是結合連續性和變化的重要領域。一直到公元380年,基督教通過聖旨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官方宗教,羅馬已經享受了800多年的宗教寬容,甚至宗教自由。

儘管一直存在羅馬國教,這是一種多神教異教形式,但它從來都不是排他性的。反倒是無數的外來邪教和宗教都大肆興盛,不受阻礙。其中包括基督教,其聲稱在贏得皇室青睞之前遭受迫害的說法最近被證明是毫無根據的。

為什麼占主導地位的基督教不僅不容忍其他宗教,而且不容忍所有偏離「正確」正統的「異端」,而異教羅馬是宗教自由的避風港?

這是因為,雖然基督教曾經是(現在仍然是)一種信條宗教,但羅馬異教是一種公共宗教。就其本質而言,信條宗教的成敗取決於其信條或信仰的真實性,這些信仰被認為是得救的唯一關鍵。

基督教確實是最早的信條宗教。在古代世界,公共宗教是常態。你是某個特定國家、州或社會的成員,就自動成為該社會宗教的成員。

羅馬的「異教」宗教屬於這種類型。沒有單獨的宗教身份。信仰在公共宗教中沒有發揮重要作用。人們假定並接受每個社會都有自己的宗教,因此皈依幾乎不為人知。

因此,宗教寬容成為常態,在像羅馬這樣的國際化大熔爐中,信奉幾種不同的宗教或邪教並不少見。

公元 4 世紀,基督教在帝國的寵愛下崛起,迎來了 1500 多年的宗教迫害、宗教戰爭和火刑柱焚燒。

如果今天的基督教國家比一個世紀前更寬容,那不是因為基督教本身發生了變化,而是因為西方社會的世俗化。

結論

就權力結構和社會風氣而言,羅馬帝國在西方的四分五裂並不真正代表一個轉折點。

然而,就宗教寬容而言,從四世紀後期的異教寺廟被毀、異教徒的迫害,到一千多年後的火刑柱和宗教戰爭,都可以劃一條直線。

參考書目

  • 反對異教徒的七本書平裝本
  • 羅馬帝國的衰亡第五卷
  • 迫害的神話
  • 基督教帝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