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貞顯皇后暴死疑案:鈕祜祿氏離奇暴死的歷史真相究竟是什麼?

敦煌好男兒 發佈 2024-04-30T06:46:21.883649+00:00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在「一日內」突然暴亡到底是陰謀還是另有原因?一同入宮的慈安與慈禧的後宮晉升之路發生了哪些變化?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慈安太后(鈕祜祿氏)在「一日內」突然暴亡到底是陰謀還是另有原因?一同入宮的慈安與慈禧的後宮晉升之路發生了哪些變化?鈕祜祿氏憑藉什麼可以在短時間內晉升為中宮皇后?

清代後宮晉升「最快」的中宮皇后都有哪些過人之處?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她們之間的關係如何?東西太后的稱謂起源在哪裡?慈安太后到底是慈禧太后害死的,還是正常病逝的?對於慈安太后的突然暴死,慈禧太后會如何應對呢?假如是慈禧太后先死,那麼後來的歷史又會如何發展?

慈安太后(鈕鈷祿氏),滿洲鑲黃旗人, 道光十七年七月十二日公元1837年8月12日出生在廣西柳州。她是廣西右江道穆揚阿的女兒,生母為姜氏,鈕祜祿氏是咸豐帝的第二任皇后。

鈕祜祿氏與葉赫那拉氏一同入宮

鈕祜祿氏憑藉什麼獲得咸豐帝的青睞?

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二月,慈安太后(鈕祜祿氏)和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一起參加選秀入宮,鈕祜祿氏在同年四月二十七日進內,詔封為貞嬪,五月,詔晉封為貞貴妃,六月,已擬為中宮皇后。

她的嬪妃冊封典禮都沒有舉行,咸豐二年十月十七日,年僅16歲的「貞貴妃」鈕祜祿氏正式冊立為中宮皇后,她比咸豐帝還小六歲,比「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還小兩歲。

皇后鈕祜祿氏一生都沒有誕育子嗣,但是她卻能依靠丈夫咸豐皇帝的信任和寵愛,只用了六個月的時間就由嬪連升四級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堪稱是清代晉封速度「最快」的皇后。

鈕祜祿氏和葉赫那拉氏的後宮晉升之路

清代後宮晉升「最快」的中宮皇后

鈕祜祿氏—貞嬪—貞貴妃—中宮皇后——慈安皇太后

葉赫那拉氏—蘭貴人—懿嬪—懿妃—懿貴妃——慈禧皇太后

咸豐帝之所以這麼快速地提升鈕祜祿氏為皇后,一方面是因為咸豐帝的原配薩克達氏已經病逝,咸豐急於為後宮選定一位合適的管理者,以填補皇后這一重要位置的空缺。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鈕祜祿氏本身各方麵條件極為出眾,很符合咸豐挑選皇后的條件。從咸豐大力提升鈕祜祿氏的行為來看,他一早就對鈕祜祿氏有所偏愛,讓鈕祜祿氏入主中宮,這就意味著新上任的孝貞顯皇后要擔負起總理和主宰後宮的職責,同時她也要幫助咸豐處理好朝政並在日常起居的各個方面照顧好咸豐帝的身體。

咸豐帝在位期間,各種內憂外患的事情時有發生,身為帝王的咸豐皇帝常常是焦頭爛額,力不從心。皇后鈕祜祿氏深知咸豐帝的心境,也明白大臣們的苦衷,她在咸豐心情暴躁和煩悶時,就會耐心地加以勸慰,令其能夠放寬心胸,讓情緒穩定下來,不再動不動就對那些無辜的妃嬪侍女們發脾氣。

皇后鈕祜祿氏雖然年紀小,但她把後宮打理得井井有條。她的品德好,生性節儉,大臣們送來的禮,一概拒收。她還帶領宮女製作日常用品,節省開支,是個不折不扣的賢惠女人,足以做後宮的表率。

但遺憾的是,在咸豐帝生前,皇后鈕祜祿氏沒有能生育子女,在封建王朝中皇后生下的兒子,也就是皇帝的嫡子,是有繼承皇位的特權的。如果皇后沒生下皇子,那就是沒有為皇帝誕下繼承人,皇帝轉而會從妃子生下的皇子中確定繼承人。

此時的懿貴妃(慈禧太后)生下了咸豐帝唯一的兒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皇帝。懿貴妃正是憑藉生下龍子的大功而由貴人一躍晉升為懿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鈕祜祿氏。

「東西」太后的稱謂由何而來?

同治帝繼位,鈕祜祿氏尊封為慈安皇太后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咸豐帝在熱河行宮駕崩,六歲的同治帝即位,尊封皇后鈕祜祿氏為「嫡母皇太后」,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晚一天才尊為「聖母皇太后」。

咸豐帝死後,朝廷主要分為二股政治勢力:第一就是以肅順為首的顧命八大臣的勢力,第二就是兩位年輕寡婦太后的勢力。這兩股政治勢力的核心是小皇帝載淳,此時無論是哪股政治勢力能夠同帝後勢力相結合,它就會增加勝利的可能性。

愛新覺羅·肅順,字雨亭,出生於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十月初八日,滿洲鑲藍旗人,宗室貴族,他是鄭獻親王濟爾哈朗的七世孫,鄭慎親王烏爾恭阿的兒子,肅順排行老六。

肅順歷任御前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等職。深為咸豐帝信用,與其兄鄭親王端華及怡親王載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時。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豐帝病重,傳諭:「皇長子御名現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贊襄,本意是協助、幫助出謀劃策與具體辦理,史稱「顧命八大臣」。

富有心計的慈禧太后鼓動東宮慈安太后與八大臣爭奪權力,並暗中聯絡在京的小叔子恭親王奕訢為援助。

御史董元醇奏請皇太后進行垂簾聽政,並派恭親王輔政。八大臣則是以清朝無此先例,令軍機處擬旨斥駁。慈禧太后串通慈安太后拒絕蓋印,將折旨留中不發。八大臣以「擱車」示威,迫使兩宮太后讓步,頒發駁斥董折諭旨。事後八大臣以小勝而疏於防範,他們輕視寡婦太后也將自己推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咸豐帝剛駕崩的時候,兩位太后的尊號還沒出來,兩位太后怎麼分別稱呼就成為了一個問題。由於在熱河行宮的時候,皇后鈕祜祿氏居住在煙波致爽殿的東暖閣里,懿貴妃則住在西暖閣內,當時的肅順等顧命八大臣為了區分正宮皇后和皇帝生母,他們就在私下裡,稱呼皇后鈕祜祿氏為:東邊的太后,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稱為:西邊的太后。

肅順等人這樣的叫法,其實是對兩位年輕寡居的太后並不很敬畏的一種態度。但東西太后的說法就此流傳下來了。

恭親王奕訢不顧八大臣的萬般阻撓,在九月中旬奔喪熱河,與兩宮太后密謀政變,之後獨自返回京城布置。奕訢爭取到朝中大學士賈禎、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的支持,握有兵權的僧格林沁、勝保等人也表示效忠於兩宮太后。在兩宮太后催促下,八大臣也最終同意迴鑾北京,政變也就拉開了序幕。

慈安,慈禧聯合小叔子恭親王發動政變

誅殺肅順,慈安25歲開始兩宮垂簾聽政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月二十六日,兩宮太后和小皇帝載淳迴鑾。肅順護送咸豐帝的靈柩後行。十一月一日兩宮太后抵達京城後,隨即召見恭親王奕訢等王大臣,安排政變事宜。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十月二日夜裡,肅順在護送咸豐帝梓宮回京途中,在北京密雲被捕,隨後下獄。

次日,將載垣、端華、肅順等革職拿問,罷景壽等軍機大臣職。為首的愛新覺羅·肅順拉到菜市口處斬,年僅45歲。

詔賜載垣、端華自盡,景壽、匡源、杜瀚、焦祐瀛褫職,穆蔭遣戍軍台。又命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入主軍機處,並以桂良等五人為軍機大臣。

改年號「祺祥」為「同治」,意為兩宮同治。十一月初一日,兩宮太后在養心殿開始垂簾聽政,這一年慈安太后25歲,慈禧太后27歲。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四月,同治帝才為兩宮太后上徽號:嫡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安。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當時是兩宮並尊,群臣們為了區分二位太后,才稱慈安太后為「東太后」,慈禧太后為「西太后」。此後,「東西」太后之名也普及開了。

同治帝大婚,慈安支持阿魯特氏為皇后

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的後位紛爭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同治帝載淳已經17歲了,該到了立後成婚的年齡。然而「載淳」的婚姻是個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選誰做中宮皇后的問題上,兩宮皇太后的意見不一。


東太后慈安提議以侍講崇綺的女兒「阿魯特氏」為中宮皇后,西太后慈禧則是主張以侍郎鳳秀的女兒「富察氏」為中宮皇后。

同治皇帝載淳本人更傾向於慈安太后的選擇,他更中意阿魯特氏,所以選擇了阿魯特氏為皇后,而富察氏為慧妃。慈安與親生兒子同治帝違背慈禧太后選後的意思,一致堅持選擇了慈禧太后並不看好的阿魯特氏為皇后,這件事情就表明了慈安太后在宮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響力,使得慈禧太后耿耿於懷。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公元1872年10月16日,兩宮太后為17歲的同治帝載淳舉行了大婚典禮。載淳大婚後,為慈安太后鈕祜祿氏加上徽號「端裕」二字。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十日公元1874年12月18日,同治帝病痘不能理政,兩宮太后再次訓政。公元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駕崩,兩宮太后選擇了光緒帝入承大統,又再次聽政。

由於慈禧太后十分嫉妒慈安太后在她兒子載淳的心目中擁有比她更為尊崇的地位。她就將這一切痛苦轉移到同治帝皇后阿魯特氏身上,用變相折磨皇后的手段來恣意表達自己的不滿。

同治帝死後,阿魯特氏只得到了一個「嘉順皇后」的封號,這將意味著她只能以新皇帝寡嫂的身份深居宮中,未來的幾乎是沒有任何希望。因此,在同治帝死後不到七十天,光緒元年二月二十日,嘉順皇后阿魯特氏為殉死於儲秀宮。

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七月,慈安太后40歲的慈慶,再加上徽號「昭和莊敬」四字,稱為:慈安端裕康慶昭和莊敬皇太后。

深宮「姐妹花」的相處之道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之間的關係如何?

《清宮遺聞》中記載;「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咨訪利弊」。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慈安太后雖然對權力不感興趣,但她的政治才華毫不遜色。慈禧太后有才幹,又有強烈的政治欲望,但最終只能管理一些日常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已,大事都輪不到她來管。

慈安比較超脫,不喜歡政務,日常事務就放手讓慈禧去做,她樂得輕鬆自在。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慈禧可以任意而為。在朝政大事上,還得是慈安說了算。

雖然都是太后,但慈安太后為嫡,慈禧太后為庶,在「嫡庶之分」的禮制束縛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絕不敢擅自主張。

對慈安和慈禧的評價是各有所長,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由此可見,慈安太后大權在握、掌控權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辦法的。

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的關係,以咸豐帝駕崩為分界線,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咸豐二年到咸豐十一年。在這一階段里由於兩人宮中位階差異太大,幾乎無法構成恩怨。

咸豐二年,慈安和慈禧一起入宮,慈安很快就被咸豐皇帝冊立為中宮皇后。而慈禧僅僅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蘭貴人,雖然慈禧隨後為咸豐帝生下了第一個也是唯一存活下來的皇子載淳,母以子貴,她的宮中排位也就一路攀升,由嬪至妃,再到貴妃,成為宮中僅次於皇后的人物。

然而,在封建的等級社會中,宮中后妃的階位不僅森嚴,且難以逾越,嫡庶的差別更是不可抹殺。皇后母儀天下,總管六宮。在宮中即使是咸豐帝也頗為敬重慈安,更何況聰穎如慈禧這樣的人物,自是執禮恭謙,不敢稍有放肆。

第二個階段:是從咸豐十一年咸豐帝駕崩至光緒七年慈安太后駕崩。在這一階段里雖然兩宮垂簾,然慈安太后優於德,慈禧太后優於才,一退一進,相得益彰,似乎也不構成對彼此的威脅。

兩宮垂簾以後,雖然慈安名分高於慈禧,但並未給慈禧攬權造成任何障礙。《清宮遺聞·慈安皇太后》載:「當時天下稱東宮(慈安)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慈禧)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悉中款會,東宮見大臣吶吶如無語者。每有奏牘,必西宮為誦而講之,或竟月不決一事。」

慈安太后對權力不感興趣,所以日常朝政多讓慈禧太后處理。慈禧雖長慈安兩歲,但是嫡庶之分,仍不得不稱慈安一聲「姐姐」。

凡是涉及朝政舉措的大事,慈禧明知道慈安沒有異議,依然也先要請示,「慈禧懾於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禮」。

兩人在長達二十年間的垂簾聽政期間,一直保持比較和諧、穩定的關係,未曾見得兩人有重大分歧和爭執的記載。這是歷朝歷代後宮生活中所罕見的。

慈安太后誅殺太監安德海事件

在兩宮太后共同垂簾期間,慈安太后曾命令山東巡撫丁寶楨殺掉慈禧寵監安德海,這是使慈禧耿耿於懷的事情之一。

安德海,直隸南皮縣人。年少時他就羨慕那些因在宮中當太監而發跡的鄉人,於是竟自殘入宮做太監。他為人「藝術精巧,知書能文」,可以讀《論語》、《孟子》這類書籍。

安德海很善於察言觀色、阿諛逢迎,「以柔媚得慈禧太后歡」,並贏得慈禧的器重,當上了總管太監,成為慈禧非常器重的內侍太監。小人得志的安德海更以慈禧為靠山,不把慈安太后、同治帝和奕訢放在眼裡。

安德海培植黨羽,勢焰熏天,仗著有慈禧太后這樣堅硬的後台,更是無法無天,權勢熏天。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七月,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太監安德海借著給皇上大婚、採辦龍袍的名義,乘樓船沿運河南下。

按照清朝的祖制:太監不准出京。但安德海不僅出京,而且還私挾婦女、張掛龍鳳旗幟、抓差納賄,一路招搖,驚擾地方。所過順天府衙門、直隸總督衙門,都隱忍不發。

結果在山東被丁寶楨查拿,並以太監出京違背祖制請旨處置。對安德海在宮中撥弄是非、混亂朝政按捺已久的慈安太后,在接到了奕訢率領軍機大臣持折請示兩宮太后的行動後,她立即召集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共同商議。

此時正逢慈禧太后生病,慈安太后一人獨處朝政。於是,大家一致認為:「祖制不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當就地正法。」慈安太后明確表態,同意將安德海就地正法。這一舉動,使慈禧喪失了心腹,又大丟顏面,卻有苦難言,由此心生嫉恨確屬正常。

清宮疑案:慈安太后暴死之謎

一日之內暴亡的歷史真相究竟是什麼?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三月初十日戌時,年僅45歲的慈安皇太后猝然暴亡在鍾粹宮中。

隨著這位比慈禧還小兩歲的慈安皇太后突然暴斃宮中,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驟然變成慈禧太后一人獨裁。因此,對於慈安太后鈕祜祿氏的死因朝野上下議論紛紛,人們自覺不自覺地將她的猝死與慈禧太后聯繫起來。慈安太后到底是正常病死,還是被人害死,慈安太后突然暴亡的歷史真相又會是什麼?

慈安太后鈕祜祿氏生病的脈案記錄

曾經有過兩次發病史的慈安太后

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慈安太后忽然患重病,久治不愈,臥床不起。於是,遍召天下名醫入京診治。朝政也只好由慈禧太后一人打點,這樣的情況維持了一年多的時間,直至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

光緒七年三月初九日晨,慈安太后依然召見軍機大臣,處理軍國大事,未見身體有何大的異常之處,只是「兩頰微赤」。次日早晨,「東太后(慈安)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到了晚間七點鐘到八點鐘即暴病身亡。

一日之間就突然暴死,慈安太后的病情如此之重、如此之急,令人難以接受。一時間,人們對於一向身體比較健康的慈安的死,大為不解。時任軍機大臣的左宗棠,聽說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慈安太后清朗周密,何嘗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朝野上下開始了種種猜測,人們以所掌握少之又少的「線索」,對慈安的死進行著各種各樣的推測,更有甚者,人們任想像的野馬自由馳騁,不斷地結構著關於她不幸去世的篇章,使得她的死變得疑雲密布。

《翁同龢日記》中有關於慈安太后死亡過程的記載。此時翁同龢除了依然承擔著光緒帝老師一職,同時他還是工部尚書。

根據《翁同龢日記》的記載:慈安太后發病於光緒七年三月十日公元1881年4月8日,這一天,「東太后慈安感寒停飲,偶爾違和,未見軍機」。這已經是慈安太后第三次發病了。

其實,慈安的病情並非突發,而是宿疾。《翁同龢日記》中曾經記載過慈安太后的兩次發病史。

26歲的慈安太后第一次發病時間

第一次是同治二年二月九日公元1863年3月27日,慈安太后26歲的時候,記載:「慈安皇太后自正月十五日起聖恭違豫,有類肝厥,不能言語,至是始大安」。此次生病共計二十四天,由「有類肝厥,不能言語」來判斷,應視為現代醫學的腦供血不足,屬於中風先兆,只不過病症較輕,恢復較快。

33歲的慈安太后第二次發病時間

第二次是同治八年十二月四日公元1870年1月5日,慈安太后33歲的時候,記載:「昨日慈安太后舊疾作,厥逆半時許。傳醫進枳實、萊服子」。這次所謂的「厥逆」依然是腦供血不足的再次發作,只不過由於治療及時,沒有造成遺留病症。

這些情況都說明了慈安太后是患有腦血管疾病的,而且這種病情具有發生急性腦血管疾病的潛在危險因素。

慈安太后鈕祜祿氏的暴亡真相是什麼?

慈安太后是死於急性腦血管疾病

翁同龢在慈安太后死後,記下了慈安脈案、藥方和病情進展狀況,可以從中了解慈安太后的發病過程:「晨方、天麻、膽星、(脈)按雲類風癇甚重。

午刻一(脈)按無藥,雲神識不清、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云云,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雲六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晚八時前後)仙逝。」

依據慈安太后這一病情進展的記錄,慈安太后死因多半為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所導致。

首先慈安太后的病情特點:起病急驟,進展迅速,如此快速的病情進展多見於心腦血管疾病。

其次是慈安太后的臨床表現:「神識不清」應為有意識障礙;「牙緊」、「有遺尿情形」應為現代中醫所稱的牙關緊閉和尿失禁。

依據以上症狀,這一病症按照中醫學辨證為腦中風病。而在《翁同龢日記》中,翁同龢記載的御醫脈案為「類風癇甚重」,實際就應歸屬於當今中醫學疾病中的中風範疇。由此,可以初步判斷,慈安所患之病應為腦中風,也就是現代醫學中的腦血管疾病。

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45歲的慈安太后第三次發病的起因:是由於在慈禧太后生病期間,慈安太后一人獨理朝政。

一向不善於擺布朝政大事的慈安,在這一時期里承擔著巨大的壓力,身心疲憊在所難免。慈安太后在發病的前一天,根據記載,她「兩頰微赤」,雖然自己無感覺上的大礙,但從這一面色判斷,慈安此時「肝陽上亢」,可能已經血壓很高,直接誘發腦中風、甚至腦出血。

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性發作,對於掌握現代醫學技術的專家們來說都是一籌莫展的病症,缺少根治的良方,更何況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比較接近事實的結論:慈安皇太后是死於心腦血管疾病,而並非野史中所描繪的為慈禧太后所害死。

慈安皇太后鈕祜祿氏的身後事

慈禧從容安排慈安太后的葬禮事宜

對於慈安太后的突然暴死,慈禧太后會如何應對呢?慈安太后從生病到死亡不到二十四小時,對於和她接觸最多、過往最密的慈禧而言,既要安排慈安的後事,還要想辦法開脫嫌疑,慈禧太后是怎樣處理慈安太后死後的葬禮呢?

《翁同龢日記》中記載:慈安太后死後,慈禧即刻召集相關大臣入宮,安排後事。慈安死於十日晚八時,半夜(子時)翁同龢就接到了入宮的通知。

「子初,忽聞呼門,蘇拉李明柱、王定祥送信,聞雲東聖上賓,急起檢點衣服,查閱舊案,倉促中悲與驚並」。進宮後,發現各樞臣陸續到來。在慈安的後事時間的安排上,慈禧沒有片刻拖延。

慈禧太后首先命令王大臣們瞻仰慈安太后的遺容。天明以後,各位守候在宮中的大臣,接到旨意,進入鍾粹宮(慈安太后的寢宮)。慈禧命太監去掉蒙在慈安臉上的「面冪」,令大臣們瞻仰。此時,慈禧並沒有遮遮掩掩,而是泰然地安排著一切。

慈禧還為慈安太后準備了一個很大的金匱。翁同龢與各位王公大臣進入慈寧宮以後,看見慈安太后的金匱置於地中,金匱「甚大,時靈馭已移至宮,安奉於金匱之西」。

慈安太后的梓宮雖然也使用了楠木,但卻都是由厚度不過一寸七八的多塊木頭拼成的,這與慈安皇太后的正宮地位嚴重不符。直到此時,慈禧太后也沒有放過在地位上與慈安太后的競爭。

未正二刻中午12時左右,慈安太后大殮,也就是將慈安太后的遺體裝殮入棺,這也是完全符合清朝的禮制。

由此看來慈安太后的葬禮規格完全是按照清朝皇太后的葬禮規格來處理的,沒有絲毫的怠慢。

而慈安太后諡號的選擇上,慈禧太后也企圖一反清朝的祖制,以「欽」居首,來否定慈安正宮的地位。此舉遭到了翁同龢的極力反對,他說:「貞者,正也。此乃先帝所命也」,況且同治帝尊崇慈安,天下人對此也熟知,慈禧這才又打消了之前的主意,慈安也得了「貞」作為自己在死後的諡號。

慈安太后鈕祜祿氏的出殯異常寒酸

慈禧太后在葬禮上從中作梗

慈安太后喪禮的寒酸,一方面固然是因為她的薨逝太過突然,皇宮沒來得及事先籌備,因此喪儀舉行得比較匆忙。但是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本來就不想把慈安的喪禮搞得太好。

「孝貞顯皇后(慈安太后)大事出殯之日,余入東華門觀禮,前導無甚排場,鑾輿衛傘扇之外,只見捧香爐者或十人或二十人為一隊,分隊前行。

中夾以衣架臉盆架,錯雜其中。其餘金銀錁紙紮等等,陸續而至,與尋常民間出大殯者無異,但品制不同耳。」

  堂堂大清國的皇太后,其葬禮規格竟與普通民間大戶人家沒有差別,所謂品制不同,也只是棺槨的繡罩等物件可以用皇家的黃色,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喪儀結束後,需要將慈安太后的棺槨移送至普祥峪定東陵下葬。已故太后奉安,慈禧太后和小皇帝光緒帝理應親送。然而在正式下葬之前,朝廷卻下了一道諭旨,諭旨中稱:

  「僉稱皇太后訓政勤勞,實系宗社之重,現在甫報大安,尚未復元,往返長途,復加傷感,於節勞調攝均非所宜。又以朕依侍慈闈,事事仰蒙調護,若暫疏定省,必致昕夕廑懷,亦非頤養之道。」

  當時的光緒皇帝還小,不能自己做出決斷,不去親送慈安太后的梓宮,自然是慈禧太后的意思。

雖然在當時,慈禧太后確實剛生完一場大病,但其實在數月前便已康復。慈禧自己就是以生病作為藉口,還不讓光緒皇帝盡最後一次孝道,可見她對慈安太后喪禮一事,其實並不太上心。帝後都不去為之送葬的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慈禧太后長年來嫉妒之心爆發的一個體現。

光緒七年五月,為慈安皇太后上尊諡曰:孝貞慈安裕慶和敬儀天祚聖顯皇后。同年九月十七卯時,入葬昌瑞山南麓偏西的普祥峪定東陵地宮內,神牌升祔太廟。

宣統元年公元1908四月,加上尊諡「誠靖」二字,慈安太后全諡為:孝貞慈安裕慶和敬誠靖儀天祚聖顯皇后。

慈安太后的中年早逝似乎沒有給朝局的穩定帶來什麼不利的影響,皇帝依然要專心讀書,皇太后垂簾聽政因為有慈禧的存在依然可以持續。似乎這位仁厚與豁達的皇太后只是兩宮垂簾的一個可有可無的配角罷了。

事實並非如此,慈安太后的死對於朝局的影響非常之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一、慈安太后死後,對於慈禧而言,為其專權掃清了道路。儘管慈安生前清心寡欲,極少參與政治,不像慈禧那樣有謀略和魄力,然而慈安的存在本身,對慈禧的專權就是一股巨大的威懾。

有慈安在,慈禧就不敢那麼明目張胆、恣意妄為。慈安一死,權力盡歸西宮,慈禧可以惟我獨尊、專執國政而無所忌憚。從此兩宮垂簾格局變為西宮獨尊,光緒帝還未成人,慈禧大權獨攬,開始成為名副其實的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奕訢的勢力也就更加削弱了。

二、慈安太后的死亡,無疑也使奕訢在最高統治集團中少了一個可以依靠的同盟。多年來,慈安和奕訢與慈禧之間均有矛盾,奕訢多以「嫡庶之分」為由,通過支持慈安壓制慈禧的囂張氣焰,慈安也多倚重和信任奕訢,無形之中,奕訢和慈安形成一種聯合力量,來共同對付慈禧。誅殺安德海就是如此。

慈禧感到勢單力薄,也在努力培植自己的勢力,在內務府、軍機處相繼安排自己的人或者是牽制奕訢勢力的人。慈安在時,儘管奕訢屢受打擊,但因慈安的倚重,他依然能保住軍機處的位子,執掌軍機處大權。

現在慈安太后一死,形勢大變,慈禧不再受約束,同時由於自己的黨羽勢力大增,消長之間,她對奕訢也就不再顧忌了。

慈安太后死了,慈禧再也沒有可以壓制她的人,清朝的歷史也就此改變了。如果慈安太后能夠活到光緒皇帝親政之後,那歷史將會是另一番景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