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想搞亂新疆?

楊叔洞察 發佈 2024-04-30T08:20:55.822692+00:00

之前和大家聊過「外蒙是如何獨立出去的」,外蒙之所以會獨立出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央政府始終沒有對這塊地方形成實際控制,沒有實控就無法塑造認同。

之前和大家聊過「外蒙是如何獨立出去的」,外蒙之所以會獨立出去,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央政府始終沒有對這塊地方形成實際控制,沒有實控就無法塑造認同。特別是當中央政權處於弱勢的時候,本身的離心傾向再加上外國勢力的拱火,就很容易產生分裂。



其實和外蒙類似,近代也有一塊地方長期被外國列強惦記,並且差點也獨立出來,這就是新疆。那正好這段時間圍繞新疆的話題很多啊,要理解當下的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從歷史中尋找答案:其實現在西方圍繞新疆搞的一系列分裂活動,100多年前他們已經在做了。但是為什麼新疆沒有丟呢?那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新疆是如何保住的。



關於新疆,我們在中學歷史課上都學過「左宗棠收復新疆」。既然叫收復,那就是之前丟掉了?是怎麼丟掉的?又是怎麼收復的?收復之後又發生了什麼?別著急,咱們先把新疆的歷史大致捋一捋。

新疆,166萬平方公里,面積約占我國領土的六分之一,是最大的省級行政單位。其實新疆成為我國領土的歷史淵源,來自於一個我們並不陌生的稱呼——西域。新疆與歷史上的西域,在疆界上並不嚴格等同,但大體上是重合的。


我們都知道,在大航海時代,有以歐洲為中心,以海洋為通路的「地理大發現」。那麼,作為重視陸權的農業民族,西域,其實就是古代中國在陸地上的「地理大發現」。那中國人第一次接觸這片土地,是我們都知道的張騫通西域。公元前139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大月氏國,目的是聯絡他們夾擊匈奴。這次出使,前後歷時十三年,雖然並沒有達到軍事結盟的目的,卻意外地「鑿空」了西域,這片廣袤的土地從此納入了中原王朝的「國際視野」。



為什麼說是「國際視野」呢?因為啊,西域分布著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有「西域三十六國」之稱,最多的時候可能有五十多個。因為以漢唐為代表的中原王朝,比北方遊牧民族更強大更發達,更有吸引力,他們基本上都向中原王朝表示臣服。中原王朝在西域設立長史府、都護府,駐有一定數量的軍隊,就像今天美國駐海外的軍事基地一樣,用來維護「國際秩序」,也維持他們的忠誠和中原王朝的權威,同時保證商路的暢通。而且,「軍事基地」的費用,都來自於內地或就地屯田,並不由西域各國負擔,所以他們就樂於接受中原王朝的庇護了。


這種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邊疆治理模式就叫做「羈縻」,就是這些小國或者地方政權,名義上從屬於中央,實際上由當地自行產生的首領統治,只要你效忠,那麼中央就承認你的合法性,授予官職或爵位,封以王侯,至於你內部怎麼搞,中央通常是不管的,如果你有麻煩,比如遭遇入侵或災荒,中央還會幫忙。


如果這種統治一直持續下去,那麼不出意外,西域將慢慢的轉化為中原王朝的郡縣,最後變成實控領土。但這一進程被安史之亂打斷了,可能有的粉絲看過中國銀聯的一則廣告:大唐漠北最後一次轉帳,就是以此為背景。


由於唐朝將西域駐軍調回內地平叛,吐蕃乘虛而入,截斷了河西走廊,安西四鎮成了大唐孤懸境外的飛地,一群老頭兵堅持了幾十年。公元808年,吐蕃攻陷龜茲,安西四鎮全部失陷,從此中原王朝就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時間長達951年。951年後是什麼時候呢?這是已經清朝乾隆時期了,準確的說,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你可能會奇怪,難道這中間的宋元明居然都沒有奪回西域?


整個遼宋金時期,嚴格來說是中國第二次南北朝。宋朝,我們都知道很弱,連西夏都搞不定,更不要說更西邊的西域了。而以疆域廣大而著稱的元朝,為啥也沒有控制西域呢?因為西域的大部分,被劃給了成吉思汗的二兒子察合台,是察合台汗國的一部分,不歸忽必烈的大元管。那明朝基本沿襲了元朝的統治範圍,只在哈密設了一個哈密衛,主要軍力要用來防備北元,後來又有倭亂和女真崛起,內有農民起義,也無力收復西域。


所以,這個歷史任務,最後是輪到大清才完成了。那麼清朝是從誰的手裡收復了西域呢?答案是準噶爾汗國,歷史上最後一個遊牧帝國。自從唐朝失去西域後,這片土地上就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吐蕃、回鶻、契丹、蒙古各民族輪番上陣,走馬燈一樣的建立起各種政權。那準噶爾汗國是由蒙古瓦剌部於明末清初建立的帝國,一度非常強大。向西打敗過沙俄,向東占領過拉薩。


《康熙王朝》裡面那個囂張的葛爾丹,就是準噶爾汗國的首領。從1688年到1759年的70年間,康雍乾三朝,準噶爾汗一直都是清朝的心腹大患。你像康熙大帝親征漠北,戰場是在烏蘭布通,離北京就350公里。雖然最後清軍擊敗準噶爾,解除了對北京的威脅,但沒有餘力滅其國,只是簽訂條約,以阿爾泰山為界對峙。


等到了1754年,清朝得到情報,準噶爾爆發瘟疫,還有諸子爭位,陷入內亂,乾隆決定趁你病要你命,於第二年春出動大軍討伐,唐太宗直呼內行。清軍只用半年就滅亡了虛弱的準噶爾汗國,又用了4年時間消滅了幾個反覆無常的叛亂勢力,大小和卓,終於在1759年完全平定天山南北。時隔近千年,西域再次被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而且從此有了一個名字,故土新歸——新疆。喜歡玩文字獄,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算是為中華民族立了一功。


新疆這個新,其實是對於大清和乾隆而言的,對於中國而言,新疆其實是舊地。那麼這塊地方怎麼治理呢?當然還是用「羈縻」的舊法了,此時那些小國早已不存在了,但是還有許多的部族,這種「委任統治」,「因俗而治」的間接管理模式仍然適用,當然細節上還是區別的。

那麼大清管理新疆,主要模式可以概括為軍府制 + 伯克制或札薩克制。先來說這個軍府制,軍府就是「伊犁將軍」,全稱是「總統伊犁等處將軍」,是清朝十四個「駐防將軍」之一。「駐防將軍」任務是率領八旗軍分駐全國各要地,稱為「駐防八旗」,比如電影《武狀元蘇乞兒》中吳孟達扮演的角色,就是廣州將軍,管外蒙的,就是「烏里雅蘇台將軍」。



一般駐防將軍通常只管份內的八旗軍,但是在新疆呢,伊犁將軍是最高軍政長官,下面還管著諸如「伊犁參贊大臣」、「總理回疆事務參贊大臣」、「烏魯木齊都統」等軍政官員,他們的任務呢,就是負責管理,或者說看住當地的「伯克」和「扎薩克」們。

那什麼是「伯克」呢?伯克是音譯,意思是「首領」,「扎薩克」意為「旗長」,主要用於蒙古族聚居地。乾隆在平定新疆後,綜合各方意見,搞了個伯克官制,由各「參贊大臣」、「辦事大臣」在新疆各部族中檢選合適的人員,出任中層或基層官員,品級最高可到三品,要穿大清官服,留辮子,拜孔子,領工資,四品以上要輪流進京朝覲皇帝,而且要迴避,就是大伯克不在本城,中小伯克不在本村任職。在經濟上,伯克們分配有「養廉田」,由農奴耕種,收入就是伯克們俸祿的一部分。



相比漢唐,清朝的羈縻力度更大,但本質並沒變。這樣做的好處呢,是成本低,矛盾小,中央無需大量派員,只需要一個將軍,連同其衙門和少量官員,管好幾百多個伯克和札薩克,駐點軍隊屯上田,就能平穩統治,嗯,真香。


但是呢,這種制度也有問題。一是軍府制下治軍重於民政,司法、文化方面不太重視,留下了思想文化上的空白。二是伯克或札薩克制呢,事實上隔絕了國家與底層人民的聯繫,老百姓只知有伯克,不知有國家。


伯克和札薩克,有官員的身份,但實際上是世居的封建領主或農奴主。如果遇到那種心術不正,不忠誠不老實的傢伙,很有可能出現與清朝官員相勾結,成為地頭蛇,魚肉鄉民,無惡不作的情況,然後又會把好事都歸於自己,壞事都栽給大清,以轉移底層的不滿情緒,清政府啊,可能還渾然不知。長此以往,那就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啦。如果再有外部勢力、極端思想的影響或挑唆,情況就會迅速惡化。


時間來到19世紀60年代初,此時的大清,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的折騰,江淮一帶還有捻軍,已經進入沒落期。內部官僚腐敗懈怠,外有列強環伺。地廣人稀的西北,正是英國和沙俄的侵略目標,幾十年來上下其手,總想找機會搞事占便宜。


林則徐為鴉片戰爭背鍋,被道光帝發配新疆。林則徐在新疆三年,通過考察,得出結論,「此(指英國)易與耳,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吾老矣,君等當見之。」這個「君」是誰呢?就是左宗棠!他這番話,正是說給左宗棠聽的。



果然,從1862年開始,一場席捲西北的大動亂突然來臨。這場大亂起自陝西,蔓延至新疆。1864年,即同治三年的四月,新疆庫車發生暴動,清朝派駐的辦事大臣和當地的伯克被殺,然後在幾個月內,暴動遍及全疆。暴動的原因,主要是大清因為連年戰爭,財政吃緊,給新疆的「轉移支付」沒有了,大小伯克乘機任意攤派,總之就是要加錢,不斷加錢,最後民怨沸騰,清朝駐軍彈壓不住,甚至清軍自己還有乘機造反的,導致了大亂。



這一暴動,大清官員死的死逃的逃,軍隊或戰死或潰散,清朝的統治不存在了,於是就出現了一大堆各種各樣的勢力,自稱蘇丹、哈里發、大汗、帕夏,基本上都是政教合一,而且啊,還陷入相互攻伐和民族仇殺當中。緊接著,又來了兩拔入侵者。第一個,就是浩罕汗國。浩罕是個地名,位於今天的烏茲別克,浩罕汗國是18世紀初在中亞建立的一個小國,原本是清朝的藩屬,看到大清衰落,新疆動盪,就開始蠢蠢欲動。1864年底,一股叛亂勢力攻打喀什不成,就向浩罕汗國求援。浩罕汗國正愁沒藉口,於是乘勢出兵,派遣了一個叫阿古柏的頭目,帶著一幫亡命之徒入侵新疆。


這個阿古柏呢,在浩罕汗國也算是個人物,從底層「舞男」發跡,善於陰謀詭計,有點類似於袁世凱,軍事能力還是有的。他在占領喀什後迅速向縱深進軍,將通過暴動建立起來的諸多勢力各個擊破,手段也很殘暴,曾經在和田屠城一月,受害者達5萬餘人。阿古柏的統治暴虐無道,他組建了六萬多人的常備武裝,利用宗教極端思想,大搞神權統治,徵收賦稅的比例高達80%,新疆人民苦不堪言,怒斥阿古柏「把七層地皮都賣光了」。阿古柏甚至還干起了販奴的勾當,在新疆掠奪青壯年,賣到中亞,甚至土耳其,自己呢,有好幾百姬妾,三千奴隸,十分的荒淫無恥。



1867年2月,已經占領南疆的阿古柏,扶植傀儡買買提明,宣布建立「哲德沙爾汗國」,後來又感覺用不著傀儡了,毒死了買買提明,改國號為「洪福汗國」,自立為王。1870年又向北疆進犯,奪取了達坂城、吐魯番、烏魯木齊,幾乎整個新疆都落入其手。

那後一拔入侵者是誰呢?沙俄和英國,英俄兩國本來都在打新疆的主意,阿古柏的入侵讓這兩個列強都感覺意外,但又覺得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英國使出一貫的平衡手段,對阿古柏予以「外交承認」,提供軍火、物資方面的支持,試圖以利誘之,好讓阿古柏占住新疆,頂住沙俄,給英國向西藏發展打掩護。

沙俄的操作則是簡單粗暴,來了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你打新疆?嘿,我正好干你啊!就在阿古柏入侵新疆的同時,沙俄開始攻打浩罕汗國,到1876年,浩罕汗國被沙俄徹底滅亡。阿古柏建立偽政權,大概也有這個原因——沙俄抄了自己老家,乾脆自己建個國當土皇帝算了。



沙俄打浩罕只是順手,下一個目標是新疆。其實,早在1864年暴亂剛起之時,沙俄就乘機入侵了塔城和額爾齊斯河流域,強迫清朝簽訂了《中俄堪分西北界約記》,割走了外西北。到了1871年,沙俄一看,喲,大清這一攤子越來越亂了,那還不接著占便宜?於是,繼續進軍,直接占領了伊犁九城,理由很「高尚」——我幫你們中國先收復失地哈,等你們平定內亂了,我再還給你。

歸還,這有可能嗎?其實沙皇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因為當時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敗北,實力受損,所以才搞出這個外交辭令,真正的想法是,估計你大清是收不回新疆了,那這伊犁不就自然歸我了嗎?然後,再拿下阿古柏,新疆不就歸我了嗎?

那麼,面對這場大危機,大清該怎麼辦呢?這時候,就輪到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牛人,猛人,左宗棠,出場了!當然,左宗棠早在鎮壓太平天國時就出場了,但他真正的輝煌在新疆。當時,大清朝廷爆發發了一場爭論,史稱海防與塞防之爭。因為東邊的海洋,此時同樣面臨日本的威脅,要建海軍,兩邊都花大錢,財政困難的大清,該先顧哪一頭?


李鴻章認為,海防優先,要抗日,錢都給我,搞海軍,西北啊乾脆就不要了,左宗棠正好相反,認為新疆必保,否則下一個亂的就是蒙古,陝甘,再下一個就是北京。兩個陣營爭論激烈,甚至都搞起了人身攻擊。



最終左宗棠爭贏了,1876年,經過充分準備之後,他率領著八萬湘軍,經酒泉、哈密入疆,僅用七個月便收復北疆。1877年4月,休整後的湘軍向南疆開進,到10月,完全擊潰阿古柏,阿古柏服毒自盡,南疆被收復,丟失了13年的新疆,終於又回到了祖國懷抱。

局勢發展到這一步,輪到沙俄尷尬了傻眼了,不是說過「代為收復」,只等中國平定內亂就歸還伊犁的嗎?現在還,還是不還啊?沙俄食言而肥,耍起了流氓,聲稱要先籤條約,劃分邊界,還要賠償軍費,才能交還伊犁。那就談吧?大清的第一個代表崇厚,畏俄如虎,竟然將沙俄的「劃界、賠款、通商」的不平等條件全部簽下。


這個結果,連一向被認為是賣國沒商量的慈禧都表示不能忍,不答應,否定了第一版條約,另派外交官曾紀澤,也就是曾國藩的兒子,再去談判。這一回就相對要硬氣多了,因為有左宗棠的大軍為武力後盾,沙俄剛剛又跟土耳其打了一仗,雖然贏了,但與英法結怨,外交上很孤立,所以結果是大清成功的要回了伊犁,代價是賠款白銀五百萬兩,霍爾果斯河以西被割走。

雖然還是有損失,但這個結果在大清對列強,特別是對沙俄的交涉當中,已經算是不錯了,起碼還能從沙俄手裡奪回一部分土地,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新疆保住了。但事情還沒有結束,這麼大一片地方,光奪回來不行,還得繼續管。那麼左宗棠在各地設立了「善後局」進行管制,相當於軍管了。但很顯然,這只能算是一個權宜之計,而不是長久之計。



左宗棠在進軍時就反覆思考,認為這一場大亂的根子,在於制度,要避免再亂,就得進行制度改革。在收復新疆接近尾聲的1877年7月26日,左宗棠向朝廷上了一道《遵旨統籌全局摺》,提出要「設行省、改郡縣」,廢除軍府制,伯克制,施行郡縣制,才能穩定邊疆。

清政府對左宗棠的建議非常猶豫,因為這是一個大手筆改革,不僅要花錢費力,還會牽涉到官僚集團的利益分配。比如,一旦建省,那麼必然會起用很多漢族官吏,原來的各駐紮大臣,一直由滿族親貴擔任,一建省就沒有了,伊犁將軍即使保留,權力也會小很多,他們肯定不願意啊。


所以,左宗棠對這個事盯得很緊,在五年內上了五道長奏摺,不僅提方案,還推舉治疆人才。直到左宗棠被調走,去當兩江總督了,他都還在操心這件事,給朝廷上書,施加壓力和影響。最後,就象上一次爭論一樣,執拗的湖南人左宗棠又贏了。1884年,光緒十年,清政府頒布上諭,任命湘軍出身的官員,也是左宗棠的老部下劉錦棠為「甘肅新疆省」巡撫,魏光燾為布政使,標誌著新疆正工建省,順便說一下,這兩位都是湖南人。此處親大家為湖南的湘軍兄弟點讚。



你可能注意到了,為啥叫「甘肅新疆省」呢?這個呢,是劉錦棠提的方案,他考慮到新疆東部,在歷史上與內地的聯繫相對更緊密,所以讓甘肅省先代管一下,暫時「掛靠」甘肅,給全疆郡縣化來一個過渡。後來在台灣建省時,也同樣有個「福建台灣省」。

從此,新疆就不再是「特區」了,而是同直隸、江蘇這些省份一樣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行政單位,一切事務,司法、徵兵、納稅等等,由政府直接管理,不再是伯克們的農奴。官員都由中央任命,原來的伯克們,本來就在戰爭中消失了很大一部分,剩下的也只是能當士紳鄉賢了。



而在至關重要的土地問題上,原來的「養廉田」一律「歸官招佃承租,額糧照則收納」,原來的農奴,就變成了自耕農或佃戶,按照地丁合一的標準徵收賦稅,人民的負擔減輕,是符合歷史潮流的進步舉措。同時,又放開移民限制,大批內地百姓遷徙到新疆謀生,傳統農業、手工業乃至近代工業,以及先進思想,都輸入到了新疆。

文化方面,由於政府直管了嘛,各地的學校也建起來了,叫做「義塾」,給兒童和青少年,教授《千字文》、《百家姓》等通俗讀物,還有《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從文化上鞏固統一,負責這塊兒工作的官員叫做「提學使」,相當於今天的省教育廳廳長。另外,政治中心也發生了變化。由於沙俄數割占了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五十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本來位於中心地帶的伊犁成了邊境,省城就不得不東移到迪化,就是今天的烏魯木齊,這個設置一直延續至今。



由於有以上政策打底,再加上劉錦堂工作非常認真得力,勤政愛民,政績斐然。在他任巡撫的五年期間,新疆人民的生活大幅改善,出現了繁榮景象。當他離任要返回湖南老家的時候,新疆各族人民,先後有幾十萬,扶老攜幼,來到路旁相送,甚至還有人放聲痛哭,希望劉巡撫不要離開新疆,由於人數太多,擁擠到劉錦棠差點真的回不了家。

新疆建省,是一件重要的大事,因為這件事情的本質,是中國從傳統的,比較模糊的「天下」,向疆界、責權清晰的近現代民族國家的一個重大轉變。因為中國歷史上的國家構造,都沒有近代意義上的,清晰的主權領域意識,近代由於列強的侵略,清朝必須要重新確認自己的主權領域,客觀上有利於塑造新的國家共同體的概念。



而從效果上看,建省後的新疆,在法理上成為毫無疑義的中國領土。因為之前的羈縻制度,很容易被帝國主義列強在法理上鑽空子,強行解釋為英國東印度公司那樣的「殖民」統治,給分裂造勢,而設省治理後,這個空子就被堵死了。

清朝滅亡後,新疆在民國時期又經歷了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的三代軍閥統治,雖然他們各有小算盤,還有蘇聯的滲透甚至駐軍,但沒有誰敢明目張胆的叛國,都得認同新疆是中國領土,自己是地方官,只是和中央的關係嘛,得商量商量……就像柳宗元在《封建論》所說的那樣,「有叛人而無叛吏,有叛將而無叛州」,這正是「郡縣制」的最大優點。

那在1944年,經過多年交涉,南京國民政府終於從盛世才手裡收回了實際控制權。1949年10月,王震將軍率領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沿著當年左宗棠的路線向新疆進軍,到12月,新疆全部和平解放,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總結一下,新疆沒有丟掉,首先是因為有硬實力,雖然大清已經腐朽,但好歹拼了最後一口氣,使出全力收復了新疆,這種少見的強硬態度下,列強想打主意,也得掂量掂量,後來的中國政府,在新疆問題上也都是這個態度,基本上斷了外國的念想。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建省實控,在法理和現實上都無可爭辯地保證了新疆永為中國領土。最後,就是實控之下塑造的認同感,這也是後來統治新疆的軍閥無法,也不敢叛國的原因,因為沒有群眾基礎嘛,敢叛,不僅老百姓不認,中央政府更要討伐,你這軍閥就不要當了。



比較一下,外蒙的丟失,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建省太晚了,如果早個五六十年動作,或許情況將完全不一樣,這正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經驗和深刻教訓。最後再次強調,維護國家領土,一定是憑實力求實控,再以實控塑造認同,三者具備,那麼這塊土地,誰都拿不走!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在西方的耶穌還沒出生前就是,這一點:過去不會改變、現在不會改變,將會更不會改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