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徽為何不用康乾線條,用漢唐線條?林徽因:到霍去病墓前看看

文史旺旺 發佈 2024-04-30T11:15:06.943368+00:00

1950年6月19日,國徽評選會議在中南海正式舉行前一天,因數月晝夜奮戰,勞累而病的林徽因夫婦做主叫負責秘書工作的朱暢中代替他們兩人去參加會議。

1950年6月19日,國徽評選會議在中南海正式舉行前一天,因數月晝夜奮戰,勞累而病的林徽因夫婦做主叫負責秘書工作的朱暢中代替他們兩人去參加會議。

臨行前,林徽因拉住朱暢中的手,反覆叮囑他:「暢中啊,我和思成都在家中等著你的消息,你記住,不管評選會結束有多萬,你都要趕回來告訴我們結果。」

朱暢中認真點點頭,再三保證他一定第一時間來報告評選結果,然後在林徽因忐忑的目光注視下,帶著所有資料,踏上前往懷仁堂的路程。

次日,評選會議正式召開。懸掛在會議廳正中的有兩個國徽圖案,一個由林徽因為代表的清華團隊設計,一個由中央美院負責設計,而當日的會議主題即是於兩者中挑選出更適合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國徽圖案。

朱暢中非常緊張,看著參與評審的委員們來回在兩個圖案間走動,時不時交談爭論幾句,臉上的汗水一滴滴流入脖頸,他卻根本無心擦拭。

不一會兒,周總理來了。大家停止說話,紛紛向總理問好。周總理笑容滿面地逐一回應,走到兩個待選圖案前,靜靜凝視片刻,方叫大家開始發表各自意見。

田漢首個發言,他支持的是中央美院設計的國徽,理由是:「這個設計,透視感較強,色彩非常明朗。」

他的話聲剛落,幾個委員即舉手贊成田漢所言。

朱暢中聽罷,只覺自己的心好似跳到嗓子眼,令他愈加不安起來。

緊接著,張奚若起立,把票投給清華設計的國徽。他認為:「清華設計的國徽,頗具民族特色且富麗大方,布局較之美院,更加嚴謹,構圖亦顯莊重,十分符合政協徵求國徽圖案時給出的3條標準。」

就在大家議論不休之際,周總理忽然走到李四光的身邊,輕聲問道:「李先生覺得呢?」

李四光沉吟片刻,指著清華設計的圖案,回答:「我喜歡這個,有氣魄,有中國特色。」

周總理重新回到兩個國徽圖案前,目不轉睛盯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讓大家再度發表各自看法,多數委員皆把票投給清華團隊設計的圖案。

周總理點點頭,表明他的選擇:「好的,我也將票投給清華團隊。」

這一刻,朱暢中的心臟跳得更加激烈了,他很想此時生出一雙翅膀,飛往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家中,告知他們這個好消息。

不等朱暢中平復情緒,周總理又問:「梁思成先生來了嗎?」

張奚若代為回答:「梁先生和林先生都病倒了,來的是清華小組的秘書。」

朱暢中在張奚若的呼喚聲里匆忙起身,走到周總理面前。周總理指著清華設計的圖案,問了朱暢中幾個問題,並向朱暢中提出修改意見。

評選會議結束,時間已是深夜,朱暢中連肚子也來不及填飽,便如約趕到梁思成家,向林徽因傳達清華設計的國徽圖案當選且要再修改定稿,送審政協全體會議的好消息。

至此,林徽因領導主持的一項事關國家的重要工作基本宣布完成。同年6月,毛主席親自宣布,通過林徽因主持設計的國徽圖案。那一刻,病弱的林徽因甚至無力站起來,向大家表達感謝,但她的心卻是無比激動的,她實現了夢想,用自己的堅持和驕傲換回榮耀和輝煌!

01,她的執念:走遍萬水千山,只心繫中國古代建築

生於1904年的林徽因有一個學術氛圍十分濃郁的家庭,她從小耳濡目染,受到很大影響。1920年,隨父親林長民到歐洲遊玩的林徽因在倫敦遇到一位從事建築工作的女房東,由此開啟對建築學的嚮往與執著。

4年後,林徽因同梁思成奔赴美國,入讀賓夕法尼亞大學。因為該學院建築系不收女生,所以林徽因只能選擇美術系,但她仍固執選擇建築系所有主要課程,圓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夙願。

1928年,與梁思成結婚不久,夫婦二人即回到華夏,投身祖國建築事業。此後十餘年時間裡,他們並肩走過許多華夏古蹟,保護了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中國古代建築。

在深藏山中的臥佛寺,智寬和尚聽說林徽因夫婦是來考察平郊古建築的,立馬向林徽因提出請求,希望她能給北平政府寫一封信,取消師父與青年會簽訂的合同,還古老佛寺一片安靜。

林徽因聽罷,笑著打趣智寬和尚:「不行不行,佛祖都睡了幾百年,該醒醒了。況且,智寬師父,你也應該感謝青年會,若非他們在此組織活動,誰還知道深山中佇立個臥佛寺?這樣一來,你亦能少些寂寞。」

智寬和尚搖頭笑笑,沒有反駁林徽因的話,也沒有再催促她幫自己「申訴」。

臥佛寺的建築讓林徽因首次見識到中國古建築布局的美好,它與歐洲宗教建築存在異曲同工之妙。林徽因感慨:「那些出自西方古典美學的經典思想傾向及理論,皆能在臥佛寺布局裡找到註腳,並早於西方幾個世紀。」

法海寺同樣位於北京郊外,是一座興建於明代,規模不大的寺廟。在那裡,林徽因發現了建築形式與尋常不同的寺門,看到了與居庸關記載中式樣類似的古塔,拍攝下相對而立,時代相隔似乎很遙遠的兩座古舊石龕。

她說:「兩個建築要一起去看,它們皆屬於山的一部分,樸素奇特,顯示宗教的征服意義,蘊含自然的達觀與莊嚴。」

正如世人評價那樣,在林徽因的眼中,無一塊石頭該是冥頑不化的,而她辛苦換得的「報酬」則盡數藏在每一處建築里,藏在無窮的建築意境中。

林徽因深愛建築,也願為建築付出一生心血。在此其中,尤以中國古建築最牽掛林徽因的心,哪怕為此走遍千山萬水,她亦無悔無怨,始終保持滿腔熱忱。

02,她的堅持:分明病重難起身,為國付出卻仿佛有一股用不完的力氣

1949年7月,新中國即將成立,政協會公開於《人民日報》等報刊徵求國旗、國徽圖案與國歌詞譜的投稿。林徽因得知此消息後,立馬與梁思成組建清華大學國徽設計小組,展開相關工作。

截止徵稿後,工作人員一共收穫900餘份國徽圖案投稿,但均未入選。政協經商議後,決定把國徽的設計任務交予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去完成。

消息剛一確定,梁思成即帶了許多國徽參考資料回家,一張張供林徽因等人評論探討。

當看到一張繪製鮮紅太陽和藍色海洋、白色海鷗的圖案時,生性詼諧的林徽因忍不住笑道:「看呀,這簡直就是陰丹士林的商標。」

朱暢中瞥了一眼,接道:「七折大甩賣啦!先到先得!」

在場眾人全部笑了起來,原本壓抑緊張的氛圍可算輕鬆不少。

1950年6月,清華和中央美院分別遞交初步設計方案說明,政協常委會雖對幾個方案都不滿意,但卻肯定了國徽設計圖案採用天安門一事。第二天,周總理親自指定以張仃和林徽因所負責設計的兩個國徽圖案為基礎,重新再設計國徽樣式。

明確要求後,設計工作明顯更忙碌起來。

很多年後,林徽因的孩子對外透露,說當時他從外地回來,一進自家大門便大吃一驚,因為原本整潔有序的家,不知何時變成一個「大作坊」,滿地鋪散的全是圖紙與資料,地毯都看不到模樣了,完全沒有落腳空地。往日病重到爬不起身的母親,更是神采奕奕地和大家商討著什麼,仿佛全身上下突然出現一股根本用不完的力氣,叫人無比驚訝。

有關人員更是事後表示,林徽因不僅是他們的領導者,也是他們的設計靈感源泉。

國徽設計最先明確的是一個原則:不能像商標。林徽因再三強調:「國徽不能有『商業氣』,它代表國家,要莊重莊嚴,要富麗堂皇,要具民族特色,要象徵化、程式化,要便於印章與雕塑,不能走樣。」

其次,林徽因又建議大家在設計國徽色彩的時候儘量採用金紅兩種色彩,因為它在中國民間是代表喜慶的顏色,總出現於值得慶祝,全民喜樂的日子中。

期間,也曾有學生設計出的作品遭到林徽因的斥責。那個學生在畫國徽草圖時,採用了康乾線條,林徽因一眼看出,立馬駁回:「不行,康乾線條不行,你怎麼能用這個?去,你到霍去病墓上看看漢唐線條,我建議你用漢唐線條。」

很多人不懂林徽因在線條方面的堅持,直到許久後,有一個名叫梁衡的學者抱著同樣的疑問,親自到霍去病墓前,細細尋找,觀看,方才明白林徽因的深意。

理由其實非常簡單,康乾線條源於康乾盛世,它名為盛世,實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強弩之末,是中華百餘年苦難的開端,它的繁複、它的奢華、它所代表的含義,全部配不上正在冉冉升起的新中國。

因而,林徽因要求她的學生使用漢唐線條,那是兩個如日初升,至今仍被無數人們懷念的真正盛世,是國家強盛、開放與自由的典型代表。於林徽因而言,那樣的景象才符合萬千人們對新中國的期許,才是新中國應有的模樣!

在不斷的探索、討論和歸納中,國徽的設計思緒愈加明細,經30餘版設計嘗試,林徽因和梁思成帶領的團隊,終於1950年6月中旬完成一幅定型的國徽圖案,他們共同起草署名,闡述設計創意。

3天後,這幅定型方案由朱暢中送審,如前文所言,得到周總理等人肯定,確定為國徽當選圖案。

次日,朱暢中帶回周總理等人的意見,林徽因和梁思成又強撐病體,帶領小組成員開始修改工作。1950年6月末,在毛主席的主持下,由林徽因、梁思成主持設計的國徽圖案正式通過;同年9月,毛主席命令公布國徽圖案,中國國徽正式誕生。

03,她的貢獻:那是她建築人生最光輝的又一座豐碑,誰人可知,她願為此燃燒生命

當然,林徽因對國家的貢獻可不僅限於此。

她人生中又一光輝豐碑則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有關。

新中國成立當年,政協會議通過建設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提案,接著公開向全國徵求紀念碑設計方案。在收到180餘份投稿方案後,眾人基本確定幾個主要要求。

但建築形式到底是以碑為主,還是採取雕像,卻成為久久難以確定的難題。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主張一致,夫婦二人皆覺得應以碑的形式為主題,碑文為中心。他們擔心,如果在天安門廣場建造雕像,可能會破壞建築群的和諧,因為人民英雄紀念碑所紀念的事與人跨越百年光陰,很難用抽象的雕塑形式構思表達。

而中國傳統的文字和書法則剛好適用於紀念碑,既簡單明確,又符合中國傳統民族文化,體現中國特色與中國氣魄。

林徽因表示:「任何雕像或群雕,均無法比擬毛主席親筆所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及周總理親自題寫的碑文。」

1952年,相關部門任命林徽因為碑建會委員,負責美術設計方面工作,並擔任設計小組實際領導者,對整體造型、構造等提出原則性建議。由於梁思成的日常工作相當忙碌,故而紀念碑主要設計重任全部壓在林徽因一個人的身上。她反覆研究,一張一張圖紙資料仔細推敲,不顧虛弱身體,以燃燒生命為代價,向祖國奉獻她的最後一份力量。

在林徽因的堅持下,紀念碑選擇唐代風格為基礎,不僅彰顯華夏歷史最絢麗的一夜,而且代表圓滿與和諧,更能表達人民對英雄的懷念和歌頌。

裝飾花環方面,林徽因則在詢問相關專家後,放棄原先選擇木棉花的打算,改用牡丹、荷花與菊花三種花卉相結合的方式,它們分別代表高貴、純潔和堅韌,是一種相對完美的象徵。可如何將三種花卉和諧融合,卻令林徽因好一陣苦難,所幸最終她還是找到一套滿意方案,完成設計。

然而遺憾的是,久病纏身的林徽因到底未能見到紀念碑正式完工,便與世長辭了。

參考資料:

《林徽因傳》

《林徽因在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中對民族形式的探索與追求》

《梁衡:線條之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