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民進中央呼籲推進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立法

澎湃新聞 發佈 2024-04-30T15:28:14.787648+00:00

2023年全國兩會前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民進中央網站獲悉,民進中央擬向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提交《關於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提案》。

2023年全國兩會前夕,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民進中央網站獲悉,民進中央擬向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提交《關於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提案》。

民進中央在提案中指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當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突出難點,是長江、黃河流域總磷總氮控制和削減的關鍵所在。近些年,特別是《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出台以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取得顯著進展。但基礎設施依然薄弱,集成技術相對缺乏,市場參與不足,到2025年農業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仍任重道遠。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污染現狀底數不清。農業面源污染具有分散性、累積性、隱蔽性和滯後性等特點,加上尚未形成多部門協同的全鏈條監測網絡,難以全面掌握區域內的污染排放情況,難以為農業面源污染負荷評估和治理績效考核提供數據支撐,也導致對水質超標斷面的農業面源污染貢獻占比無法形成統一認識。

二是法規和標準建設有待完善。現行部分法律法規中雖涉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相關內容,但多為原則性表述,缺乏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法規體系和配套規範,壓力傳導不到位,地方責任不清晰。標準體系建設滯後,農業農村、生態環境部門及有關科研院所雖已制定一些監測方法和行業標準,但尚未建立起系統完整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監測方法、評價指標、監管標準體系。

三是治理理念和方法還不夠系統科學。治理主要靠經濟激勵,相關政策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同性不強,在政策制定、實施和績效評價中未充分考慮生態環境保護目標。治理以「堵」為主,沒有建立「疏」「堵」結合的良性循環機制。「分散獨斗」比較明顯,以匯水單元和小流域為單元的綜合系統治理理念有待加強。治理手段較單一,示範工程可推廣性較差。重源頭防控,對過程攔截和養分回用重視不夠。

四是管控成效不顯著。雖然問題日趨被關注,但部分地區治理成效、水質改善效果不明顯。同時,治理涉及多個部門,同一部門又涉及多個業務司局,工作條塊分割,而基層對科學治污與增產相輔相成的關係認識不深、作為不夠。

為此,民進中央在上述提案中建議:

一是完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機制。推進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立法,研究制定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條例,完善配套的政策和標準體系;完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監督指導體系,建立問題發現機制,識別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關鍵源區,制定污染治理達標方案和績效評估方案,強化監督工作;完善管理機制,優化職能司局設置,統籌推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工作,支撐鄉村生態振興。

二是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聚焦鄱陽湖、丹江口、白洋淀、洱海、東北黑土區等重點區域,協同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目標,實施一批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重大工程;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完善生態環境目標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實施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根據不同地理條件開展有機肥替代、肥料精準減量、農田排水循環利用、氮磷生態攔截溝渠建設、河湖生態緩衝帶建設,強化稻田濕地功能和營養鹽消納功能。對經濟作物加強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有機肥替代等措施。加快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與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項目建設,出台養殖尾水處理標準和法規。

三是加強科技支撐和宣傳引導。整合科技資源開展科技攻關,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高效能、低成本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關鍵技術、重要產品和核心裝備,將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關鍵技術列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儘快建立農業面源污染貢獻核算方法;加強科普宣傳和政策引導,培養和穩定基層農技隊伍,破解技術推廣最後一公里難題。

四是加強環境監測與污染負荷評估。加快建設基於傳感器、衛星遙感、在線監測等多技術、多實施主體協同的國家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絡;加強農業源普查、生態環境統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信息、排污許可管理平台等工作對接、信息共享,釐清污染源頭和種類;構建集數據採集、分析、展示、決策於一體的國家農業面源污染決策支持平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