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為什麼將臨時首都定在臨安?由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決定

兵道爭鋒 發佈 2024-04-30T16:12:03.267255+00:00

根據當時金兵不時南侵以及應天府所處的地理位置,南宋朝廷不可能長遠在那裡建都。但是,到哪裡去,這個問題在當時著實經過了一番周折。

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即位,改年號為「建炎」。即位後,要解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定都問題。

根據當時金兵不時南侵以及應天府所處的地理位置,南宋朝廷不可能長遠在那裡建都。但是,到哪裡去,這個問題在當時著實經過了一番周折。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李綱拜相後的第二天,就向趙構提出了巡幸方案,認為「關中為上,襄、鄧(今河南鄧縣)次之,建康(今江蘇南京市)又次之」。他還建議定四都,即長安(今陝西西安市)為西都,襄陽為南都,建康為東都,再加上汴梁(今開封市),並叫地方官修葺城池,建造宮室,積儲糧草,以備皇帝巡幸。

李綱提出的理由是:「一則藉巡幸之名,使國勢不失於太弱,二則不置定都,使敵國無所窺向,三則四方望幸,使奸臣無所覬覦」。他要趙構在出巡之前先回汴京拜謁宗廟社稷,以安定民心。

趙構同意了這個方案,並叫留守司修治京城,準備車馬還闕款謁宗廟。但由於當時正值即位之初,國事紛繁,一時走不起身,於是就拖了下來。

半個月後,汴京留守使宗澤也上了一道奏疏,表示反對趙構巡幸建康,他認為高宗應該暫時留在應天府,然後直接返回汴京。

到了七月中旬辛丑(十三日),趙構下了一道詔書:「朕根據時勢並權衡,準備效法古時帝王的巡狩,駐蹕在城郊,號令召集軍馬,以防金人在秋高氣寒時再來犯界。金人來時,朕將親督六師,以援京城及河北、河東諸路,與之決戰。

已詔奉迎元祐太后、津遣六宮及衛士家屬,安置在東南。朕與群臣將士,獨留中原,以為爾京城萬方百姓請命於皇天。這樣,庶幾天意昭答,中國之勢安定下來,再歸宅故都,迎還二聖。」此詔書由李綱頒發到兩京。

可是過了幾天,趙構聽了中書侍郎黃潛善、樞密院事汪伯彥等投降派的意見,準備巡幸東南,親自頒了一份手詔,大意是:為了避開金人的威逼,現在暫時不能去汴京,先去東南巡幸,等到明年春天再回故都。

這份詔書一下,李綱極力反對,他透徹地分析了當時形勢和駐蹕西北與東南的利弊關係之後,希望趙構能夠暫幸襄、鄧,以安天下之心。

他認為,襄陽、鄧州西鄰川、陝,可以召兵;北近京巖,可以進援;南通巴蜀,可以取貨財;東連江、淮,可以運谷粟。而且山川險固,民物淳厚,等到兩河就緒後,即可還汴都。

趙構聽後,覺得很有道理,當場收回了詔書,並在第二天由趙構親自主持,進行了一次定都問題的討論,李綱、黃潛善、汪伯彥等大臣都參加了,最後趙構同意了李綱的意見,決定巡幸南陽(今河南南陽市),並作了一番部署,定於秋末冬初啟行。

當時,趙構雖然用了李綱議營南陽的意見,但朝中多數大臣都不同意這個方案,衛尉少卿衛膚敏、中書舍人劉珏都提出異議。

衛膚敏說,南陽城不高,池不深,地域不廣,怎能容得下千軍萬馬。而且離河北又近,易受金兵襲擊,而建康負山帶海,是東南要會之地,應該暫時到那裡去,待國勢稍有起色,再回汴京。

劉珏分析得更加透徹,他說:在南陽固然易以號召四方,但今日兵弱財力枯竭,陳、唐諸郡新近遭遇了戰亂,在此補給十分困難,南陽城防薄弱不可依恃。金人擅長的是騎兵,但不習水戰,金陵天險,前據大江,可以固守,東南久安,財力富盛,足以待敵。

這些議論在當時來講,道理是十分充足的,所以黃潛善、汪伯彥以及其他士大夫都同意這些意見,於是定都的去向問題,基本上就這樣定下來了。

以上的事情均發生在建炎元年六、七月中,到了十月初,由於金兵突然南侵,趙構便乘坐御舟沿著大運河,經過泗州(今江蘇泗洪、安徽泗縣一帶)、寶應(今江蘇寶應縣),十月二十七日到了揚州。

趙構在揚州住了一年零四個月,建炎三年(1129)二月,金兵左副帥宗維驅兵南下,攻下徐州,一口氣衝到了揚州附近。宋高宗匆匆逃難,匹馬渡江,到了鎮江。

第二天,宋高宗便召集大臣計議今後行止,吏部尚書、樞密院事呂頤浩、戶部尚書葉夢得等多數大臣,主張留蹕鎮江,他們認為留守鎮江,可為江北聲援,否則金兵渡過江來,就不可收拾了。

御營都統制王淵卻認為「暫駐鎮江太危險,鎮江只可以擋住正面來的敵人,倘若金兵自通州渡江據守姑蘇,那就糟了,還不如去杭州,杭州有兩道江河相隔,形勢險要,比較安全」。

議論的結果,從內侍到當時的宰執黃潛善都同意這個意見,趙構才決定暫時到杭州避難,這應是定都杭州的最早動議。

宋高宗趙構第一次到杭州是建炎三年(1129)二月壬戌(十三)日。他由海道入杭,聽到這裡的縣名叫仁和,十分高興地說:「此京師門名也。」

當時,汴京有仁和門,宋太祖趙匡胤當年陳橋兵變,披黃袍就是從仁和門入汴京即皇帝位的。這個巧合就更加堅定了他暫時駐蹕杭州的意念。

原來,杭州原名錢塘,五代時梁龍德二年(922年),吳越錢鏐析割錢塘、鹽官兩縣之部分土地,置錢江縣。「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錢氏納土歸宋,改錢江為仁和」,取「不動干戈,仁慈和平」之義,至今杭州有仁和路、仁和里等地名。

趙構到了杭州後,本想在杭州的西北、風景秀麗的西溪建造行宮,以便和北宋皇宮建在汴京西北相對稱。西溪在西湖北山之陰,「曲水彎環,群山四繞,名園古剎,前後踵接,又多蘆汀沙漵,重重隔斷」,在這裡建造皇宮,當然十分理想。

但是考慮到財庫拮据以及當時的軍事形勢,只得放棄西溪,利用杭州南面鳳凰山麓的州治暫時居住。於是,當時趙構說:「西溪且留下」,至今這個地段有「留下鎮」和「留下街」等地名。

杭州州治原是五代時吳越國王錢鏐建造的宮城,建築依然完好。這樣不但可以節省人力物力,而且州治面臨錢塘江,背靠鳳凰山,地勢十分有利,風景也不在西溪之下。

趙構到杭州後第二天就下了罪己詔,並採取了幾項措施:提倡節儉,減少宮廷開支;號召軍民推舉有謀略的人才,可直接授以官職;出米十萬斛減價糶給東北流寓之人;罷去黃潛善、汪伯彥的官職。這些措施雖然只是為了掩飾造成揚州屠城慘案的罪責,但在當時也還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趙構在杭州住了不到一個月,於建炎三年三月初五,又突然爆發了南宋歷史上有名的「苗劉之變」,這場變亂前後一個月就平息了。趙構復位,處理了變亂引起的遺留問題之後,便下詔移蹕建康。

建康是應天府即位以來多數臣僚認為比較理想的帝都之地。但過不多久,金術又大舉南侵,同年九月十八日,趙構重新返回杭州,並升杭州為「臨安府」。

然而金兵追趕甚急,他只得下海逃難,從越州(今浙江紹興市)到明州(今浙江寧波市),「術聞帝在明州,遣阿里蒲盧渾帥精兵渡江來追」。

建炎三年十二月,浙東制置使張俊在明州保衛戰中打了個勝仗,殺敵千餘人,這是幾年來第一次打敗金兵,「中興戰功,自明州一捷始,敵自中國以來,未有一人敢嬰其鋒,至此而軍勢稍張矣!」

但是過不多久,張俊從水路退出,明州仍為金兵所陷。趙構下樓船航海,先至定海,然後到昌國,再到台州與溫州。金兵以舟師襲御舟,追300餘里。

但是,金兵一方面因害怕孤軍深入,被韓世忠、岳飛等抗金將領截斷後路,另一方面海上風大浪急,金兵不擅海戰,只得引兵退還。

建炎四年(1130)四月,趙構一行從溫州移還越州,升越州為「紹興府」,取「紹(繼承)祚(皇位)中興」之意,第二年改元為紹興元年。

趙構在紹興住了一年零九個月,於紹興二年正月返回杭州,而後幾次去建康指揮抗金戰事。紹興五年(1135)二月,高宗從建康回到杭州後,開始建太廟,「遣太常少卿張銖迎神主奉安,帝行款謁禮」。

到了紹興七年二月,趙構又去建康,住了一年,於紹興八年(1138)三月移蹕臨安,下詔以臨安為「行在所」,正式定為行都。

宋高宗趙構定都杭州這件事,根據當時中原殘破,政權未穩,盜賊蜂起,而氣焰囂張的金兵和偽齊劉豫的軍隊又不時大舉向南進犯的情況,可以說是一種權宜之計。

建炎三年二月丁巳(初八日),趙構從揚州逃到鎮江,又從鎮江到無錫縣,雖然暫時移蹕杭州這件事在鎮江已經定下,但趙構心裡還覺得不踏實,放心不下。

於是,在無錫再次召集英殿修撰、提舉杭州洞霄宮衛膚敏入對,因衛膚敏在揚州時曾幾次上言,認為揚州非駐蹕之地,請趙構早到建康建都。

這次入對,衛膚敏對趙構說,眼前金兵追趕甚急,為今之計,只得「暫圖少安於錢塘,徐詣建康」,趙構採納了他的意見,才最後決定移蹕杭州。

其實趙構心裡也很清楚,「餘杭地狹人稠,區區一隅,終非可都之地。」他在杭州住了半個月後,於建炎三年三月初一便下詔:「金兵已退,當進幸江寧府(今南京市),經理中原。」

可是到初五就發生了苗劉兵變,詔令沒有實行。在「建炎復辟」後,他馬上由杭州移蹕建康,這一次是下了決心的,把太后、六官都帶去了。同年閏八月初一,趙構關於定都這件事,再次徵求臣僚們的意見。

到了中旬,戰爭形勢急轉直下,金兀朮親自率領大軍直撲江南,趙構再次召集諸將,問以駐蹕之地。御前右軍都統制張俊和御營都統制辛企宗勸他退避到長沙去,趙構聽了很不滿意,氣得晚飯都沒有吃。

這一逃跑主張,也遭到了韓世忠、呂頤浩等大臣們的反對,趙構才決定先回到杭州再說,這樣才第二次重返杭州。

建炎四年正月,趙構航海至溫州,降下手詔,關於今後行止徵求大臣們的意見。同年四月回到紹興,逗留了一年多,趙構沒有急於返回杭州,一方面固然是形勢不穩,而主要是今後去向和定都問題沒有最後定下來的緣故。

實際上,根據當時軍事、政治和經濟形勢,以及客觀地理環境,杭州具備的有利條件是:

一是在地理位置上,「錢塘有重江之險」,浙西水路四通八達,進可攻,退可守,金兵雖眾,不易深入。

二是唐代以來,杭州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唐代宗永泰初(765年),杭州已是「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五代時,經吳越國王錢鏐等幾代經營,錢塘「被兵最少,而二百年間,人物日以蕃盛,遂甲於天下」。

北宋時,杭州已是萬物富庶的「東南第一州」了,當時人口已近20萬戶,超過了建康(12萬戶)、平江(15萬戶),是江南人口最多的一州。

經濟也十分富庶,絲綢、造船、刻書、釀造和手工藝品都十分發達,馳名全國,每年商稅收入高達17萬3千貫,居全國第一位。

三是交通發達,隋朝京杭大運河鑿通之後,使杭州與南北各大城市——揚州、開封、洛陽等聯繫在一起,錢塘江、大運河「舟楫輻輳,望不見首尾」,杭州成了連結中原地區的江海門戶。

唐宋以來,數以萬計的琉球(今屬日本)、阿拉伯等外國友人從杭州進入我國,當時的杭州已發展成僅次於廣州的四大海港之一。

四是西湖「山水之美名天下」,杭州在當時已是「勝甲寰中」的風景旅遊城市。

根據上述情況,宋高宗趙構把杭州暫時作為安身之地,定為「行在」,應該說是形勢使然,並無大錯。至於在杭州暫住多久,這是另一回事。趙構之所以把杭州升為臨安府,又過了八年才定為「行在所」,他似乎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歷史上對趙構定行都於杭州多有非議,認為都於杭州就不能體現抗金復國的戰略決策,不能為江北之聲援。其實問題實質並不在此,關鍵應取決於抗金還是投降,統一還是偏安的政治方針。

定杭州為行在,並沒有影響韓世忠困金兀朮於黃天盪,金兀朮幾遭擒獲;也沒有影響劉錡在順昌(今安徽阜陽)以8000戰兵,擊敗術精銳10萬大軍的輝煌戰績;更沒有影響岳飛收復建康和郾城大捷。

而且,可以東南為後距,拿充裕的經濟資源去支持抗金戰爭,這已由當時的歷史事實做出了證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