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後,孫中山犯了一個錯誤:沒有第一時間回國

寒叔說史 發佈 2024-04-30T16:13:11.819702+00:00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此前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終於走到了歷史的終點,所剩下的不過是苟延殘喘多爭取幾天罷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此前搖搖欲墜的清王朝終於走到了歷史的終點,所剩下的不過是苟延殘喘多爭取幾天罷了。

而此時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先生不在國內,但是當他得到武昌起義的消息後,卻沒有選擇第一時間回到國內。

那麼孫中山為什麼沒有第一時間回國呢?他又去做了什麼?他的這個決定是對還是錯呢?

1911年10月11日,這一天孫中山和黃芸蘇等人抵達了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這幾天以來,孫中山一直在美國各地的華僑中演講,為革命籌款,四處奔波,旅途勞累。當天晚上孫中山等人非常疲憊,忙完了事情倒頭就睡。

第二天中午孫中山等人吃過午飯之後,才收到一則電報

武昌為革命黨占領。

孫中山看到這個信息,內心是又驚又喜。原本眾人以為他會第一時間回國主持大局,但是沒想到孫中山給黃興發電報,卻說自己並不準備馬上回國,而是要在歐美各國展開外交活動,並爭取各國的借款。

孫中山為什麼會這樣想?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計劃,在於孫中山此時對中國革命的思考。當時孫中山的觀點認為中國革命要想成功,要獲得西方國家政府的支持。

這一點並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是孫中山卻把這一點視作中國革命成敗存亡的關鍵,這就難免本末倒置了。也基於這個觀點,孫中山說「吾當盡力於革命事業者,不在疆場之上,而在樽俎之間

樽俎是宴席的代稱,孫中山在這裡認為革命成功的關鍵在於通過一系列外交活動,爭取到西方各國的支持。

於是,孫中山沒有選擇立刻回國,而是展開一場外交之旅。

孫中山的首個目標自然是美國政府,10月13日孫中山抵達芝加哥和當地華人慶賀武昌起義的成功。然後他馬上趕到華盛頓,希望和美國政府接觸。他給時任美國國務卿諾克斯寫信希望可以獲得見面機會。

但是在華盛頓等了好幾天,孫中山沒有等到任何回音。無奈之下,他只好在20日經紐約準備前往倫敦。在去倫敦之前,他還向日本政府尋求以公開身份訪問日本,最終這個努力也是沒有什麼結果。

等孫中山風塵僕僕地抵達了倫敦,在這裡他通過友人的關係,給英國外相格雷寫信,希望英國和美國可以支持革命黨人,並且可以向革命黨借款100萬英鎊。孫中山對此給予的回報則是革命勝利以後「給英美在華若干優先權利」

孫中山的希望再一次落空了,格雷沒有同意孫中山的請求,只是表示「英國政府將保持中立」並且不反對孫中山在「英國殖民地以及香港等地短暫停留」

離開英國之後孫中山抵達法國,在法國孫中山受到了更熱烈的歡迎,會見了一批法國議員。孫中山提出希望議員支持將來新成立的國家,議員都答應「會盡力為之」。

在法國,孫中山還會見了金融界人士,核心問題就是希望從法國獲得借款。但是這個要求也遭到了拒絕,法國人的回覆是「如果革命黨人能建立一個為全中國所接受,並得到列強承認的合法政府,它們(四國銀行團)將毫不反對在金錢上給予這些革命者以幫助」

在法國沒有取得如何實質性成果,孫中山取消了原定的德國之行,在11月24日孫中山從馬賽啟程回國。

1911年12月21日,孫中山抵達廣州,並於當晚和胡漢民等人乘船趕赴上海。

孫中山終於回到了中國,一個多月來在歐美各國的外交努力並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成果,借款一事也成泡影。

可以說孫中山此行是失敗的,但是更大的問題則在於孫中山沒有立刻回國對於國內革命形勢產生的負面影響。

武昌炮響後,中國國內革命形勢發展之快令人驚嘆,短短一個月內,十四省宣布獨立,清廷土崩瓦解。但這只是第一步,離革命成功還有很大的距離。

一方面,革命黨人外有袁世凱的北洋軍虎視眈眈;另一方面,革命陣營內部圍繞權力的鬥爭從未停歇,而且對於資產階級革命派來說在國內沒有一個領導核心壓陣,使得革命黨內部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統一思想,革命果實則被舊官僚和立憲派所竊取。

彼時日本駐上海總領事給國內的報告就指出革命黨人「由於缺乏核心人物,就使人們懷疑革命黨人做為一個集體的意志究竟何在」

於公,如果孫中山能及時回國,這個核心人物自然就是孫中山。至少孫中山可以使得革命黨人內部分崩離析的局面有所改變,促成臨時政府的早日成立。

於私,孫中山延遲回國,還使得他錯過了武昌起義早期的指揮,給反對者以口實,認為他不過是回來摘桃子的,影響了他的聲望。

總之,孫中山這一步棋沒有走對。但是我們後人也不能站在上帝視角苛責前人,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代局限性。

全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