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能否製造豪華郵輪?

南山林雪萍 發佈 2024-04-30T17:00:35.055706+00:00

作 者林雪萍:北京聯訊動力諮詢公司總經理中國能否製造豪華郵輪?表面看是可以的,但答案也可以說是不能。外高橋船廠製造的13.5萬噸豪華郵輪今年就要投入運營了,第二艘今年也要投入建設,這聽上去很是鼓舞人心。但要說中國掌握豪華郵輪的門道,這也且慢。全球造船已經形成了中日韓歐的四個霸主。

作 者

林雪萍:北京聯訊動力諮詢公司總經理


中國能否製造豪華郵輪?


表面看是可以的,但答案也可以說是不能。


外高橋船廠製造的13.5萬噸豪華郵輪今年就要投入運營了,第二艘今年也要投入建設,這聽上去很是鼓舞人心。


但要說中國掌握豪華郵輪的門道,這也且慢。


全球造船已經形成了中日韓歐的四個霸主。普通郵輪(包括郵輪擺渡船)、貨船和LNG都跑到了中日韓這三個國家。中日韓是全球公認的三大造船強國,對於批量的船種,歐洲的競爭力根本比不過中日韓。高檔的LNG造船目前還是韓國領先;航空母艦的中國製造已經實戰下水;唯有豪華郵輪,受整個產業鏈的牽制,依然留在歐洲。


豪華郵輪的製造,高度集中在歐洲三家船廠,而且供應鏈都集中在當地。沒有參與全球化的分包。在歐洲,郵輪產業的本土化率高達80%,在空間分布上呈現集群特徵,密集供應鏈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供給方就三家:義大利芬坎蒂尼造船廠、法國大西洋造船廠、德國邁爾造船廠。


同樣,需求方客戶也很少,全球能搞得好的郵輪運營公司也沒有幾家。這幾家船東的郵輪訂單,能占全球超過90%的市場份額。


以少對少,這種產業結構最為畸形,也最難突破。


歐洲目前大約有300家船廠和22000家海事設備公司,僱傭90萬以上的技術人員。三大造船廠手持訂單價值超過了中日韓的亞洲船企。最先進的技術、最肥沃的訂單、最堅定的領導者地位,歐洲絕不能放棄這100萬個工作崗位。


義大利是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工業強國。作為一個葡萄酒出口大國,機械才是義大利最大的出口行業,占國際貿易的18%。義大利也是世界第五大機械出口國,它的工業門類也很齊全。義大利芬坎蒂尼作為全球最大的豪華郵輪製造商,成為了義大利工業的一個典型代表。


郵輪有很多項目都是定製,這其中包括很多安裝、調試等工作,所以採用本地配套更好。非標定製的工程安裝特別複雜,需要本地郵輪配套。這些配套商從爺爺的爺爺輩就開始做,不單是合同定義的關係。小的配套廠商,有很多勞務輸出。義大利芬坎蒂尼船廠在威尼斯有一個船廠,船廠規模就是一個船塢,只做一條船,是單一化生產。而合作的配套廠就在旁邊,這是非常緊湊的聯盟。這種配套廠商簡直就是貼身保姆,什麼全球化什麼專業化分工,在這裡都不好使。


郵輪都是普通鋼材,而比利時盧森堡也有鋼廠,材料不是問題。而且東歐人力工資成本也並不高。


而這裡的製造技術也很精湛。德國邁爾船廠有著全球最大的雷射焊接中心。


中國製造,為什麼沒有參與供應鏈?一方面是歐洲的高度警惕;另一方面中國也不是用戶市場,豪華郵輪是少數那些中國市場無關緊要的行業。


例如鋼結構,這是中國的特長。中國也曾跟歐洲討論,鋼結構是否可以在中國生產,然後拉到歐洲組裝,但歐洲廠商認為沒有意義。因為鋼結構在船中的價值占比很低,而且需要預舾裝,需要提前把零部件放進鋼結構。如果在中國生產鋼結構件,需要將預舾裝產品再運回歐洲,這並不合算。


為什麼日韓現在不做豪華郵輪?


道理都一樣,火中取栗,疼死了、虧怕了。


2002年前後,日本三菱重工在嘉年華公司的鑽石號郵輪上陷入了巨大的損失,曾經發誓再也不做豪華郵輪。但2011年新領導上任,心血來潮又去中標義大利歌詩達的德國分公司阿依達豪華郵輪。結果算錯成本,低價中標,最後又造成了20多億美元的損失。吃足教訓的三菱重工終於心灰意冷,不再接受豪華郵輪訂單。這玩意,就是燒錢的鋼鐵巨獸。


韓國也是在豪華遊輪上掉進坑裡。昔日第五大造船廠韓國STX集團曾經在2008年收購了一家豪華郵輪,結果在金融危機後,自己深陷破產困境,又將這家歐洲公司吐給了德國邁爾公司。自己在後來破產被肢解,它旗下的STX大連造船廠十年一直未能賣出去。中國民營造船廠恆力重工,正在做最後的收購嘗試。而該船廠生產高峰時用工一度達到3萬人,真是世事無常。


中國現在成為一個新的躍躍欲試者,正在試圖進入豪華郵輪製造業。中船集團旗下的中船郵輪正在扛起這樣的大旗。


豪華郵輪製造的難點,關鍵在於設計,這需要融合藝術元素和工業規劃能力。中船郵輪公司與芬坎蒂尼一起合作,簽訂技術服務合同,花費巨額從後者購買設計方案。但這都是必須要交的學費。負責建造中船旗下的外高橋造船廠,從義大利合資方引進的設計圖紙與建造管理文件有15萬頁、2噸多,都是驚人的數字。當然即使有了這些資料,也不能直接拿來指導現場施工。這就是緩慢消化的過程。這對於中國造船業,也是巨大的提升。


而船東則是嘉年華和中船的合資公司,美國嘉年華為主來負責營運,因為中方並沒有太多伺候顧客的經驗。


既然郵輪建造採用芬坎蒂尼的方案,一般也採用芬坎蒂尼原有的供應商。由於芬坎蒂尼本身也在造船,於是就直接將歐洲既有供應商進行連接。


一輪配套一般都是在歐洲。如船用輔機,往往採用瑞典阿法拉伐,他可以提供全球維保體系和備件供應。船廠的設計師,一開始就要跟阿法拉伐的工程師在一起討論。這些必不可少的溝通,都會阻礙中國設計師在全球豪華郵輪成為深刻的玩家。


中國也在用各種方法融入這個封閉的供應鏈。內飾裝修占比郵輪價值高達40%。而中船旗下的中船郵輪則在2021年收購了郵輪內裝公司德國R&M集團,這也是一個很漂亮的戰役。中國內裝在設計和細節上跟國外有很大差距,缺乏西方文化的底蘊。歐洲三大船廠的細節也不一樣,但都會強調藝術性。這就產生了深刻的文化差異。同時,內裝細節也非常不同。中國船員在廚房裡必須有饅頭機、電飯煲或者蒸箱;而外國船員,則要求廚房有土豆去皮機、烤土豆機、烤箱。二者要求完全不同。


建造一座能在海上移動的城堡,很多重要的細節因素不能忽略。


郵輪製造,往往需要四五年的時間,那就是建造一個小型城市。對於項目管理的要求,非常之高。它有2500萬個零部件,相當於C919大飛機的8倍,復興號高鐵的13倍。船板之下到處都是地下管道——電線電纜。它的長度有4000多公里,差不多是黑龍江佳木斯到雲南昆明的距離。大、多、高,到處都是令人驚嘆的數字。儘管很多客艙房間會有類似,很多零部件是重複的。但物料的保證,進退有序,是需要超級供應鏈的保障。背後都需要高超的項目管理技能。


而郵輪運營公司的口味決定了訂單,每個郵輪公司都有不同風格和定位。比如皇家加勒比、嘉年華、迪士尼各有所長。郵輪在前期階段的設計很難。中國人很難建造,因為缺少郵輪文化。而郵輪文化,往往由船東確定,這些船東往往超過60%都是來自北美。


船東有很大的決定權。儘管郵輪價值很高,但相對於一次性購買,郵輪運營商更重視質量和按期生產交付。早在郵輪造好之前,船東就早已確定路線,將船票賣出。若無法按期交付,損失很大。安全也是大問題。一艘豪華郵輪往往可以承載6000人,對於電氣、動力系統要求非常高。一旦出現事故,面對投訴的將是個人群體跟幾千人打官司,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由於這些複雜的原因,郵輪運營商更重視選擇建造者。歐洲過去是造船強國,又有美國人所不具備的勞動力優勢,自然就成為郵輪的天選之人。全球化再深入,郵輪的製造,應該也不會斷崖式的轉移到中國。


那麼中國自己發展郵輪,是否已經進入歷史性階段?它能否像大飛機C919一樣帶動中國造船產業的同步升級。


答案並不確定。跟大飛機非常確定的用戶市場不同,豪華遊艇本質不是交通工具,而是遊玩的移動城堡。中國能否誕生一家豪華遊艇,能夠全球遊玩的公司,還無法判斷。豪華郵輪,可能是一個太小以至於可以抹掉的產業。如果中國還未進入郵輪消費時代,又不能融入歐洲供應鏈。那麼發展郵輪製造,也未必值當。


對於中國製造而言,現在還是從頭開始學習如何建造一艘豪華遊艇。中國在豪華郵輪上,無法形成配套,在設計和項目管理方面,跟國外存在很大差距。


至於中國本土配套供應商是否願意進入造船領域,還取決於是否有獲利。


這意味著,豪華郵輪儘管是個大買賣,每艘郵輪造價達到5-6億美元。看上去的龐然大物,似乎可以帶動巨大的供應鏈。然而,凡是仔細端詳,也未必真的像看上去那麼光彩奪目。


很多人認為航空母艦都可以製造,豪華遊輪也不在話下。然而事實並非如此。豪華郵輪考驗的不僅僅是製造,而是後續的運營和維護。航母有明確的用戶,但國內郵輪公司,則還遠沒有成氣候。全球每年訂單也只有15艘。豪華遊輪在中國的未來,還需要檢驗。其實同樣的用戶考驗,可能也會來自大飛機C919。919是造出來了,ARJ也飛起來了,而且有100架,但是否真的完全可以做到為用戶(航空公司)省錢,才是真正決定意義上的成功。能造出來,還要能用起來。


中國已經開始逐漸扶持豪華郵輪產業。但是如何前行,還需要仔細思忖。船東的經驗、造船廠的能力、供應鏈的支撐,還有用戶的信任,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消化。急不得,急也不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