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阻127國提案,明明是美國一力促成世貿組織,為何又要親手搞亂?

3號觀察室 發佈 2024-04-30T17:42:46.195820+00:00

127個成員國共同發起的提案,又被美國否決了。據參考消息報導,美國再一次否決了重啟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新法官遴選程序的提案,而這件事美國已經幹了63次了。世貿總部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是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核心部門,可以簡單理解為世貿組織的法院。

127個成員國共同發起的提案,又被美國否決了。

據參考消息報導,美國再一次否決了重啟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新法官遴選程序的提案,而這件事美國已經幹了63次了。

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是貿易爭端解決機制的核心部門,可以簡單理解為世貿組織的法院。上訴機構由7名法官組成,任期4年,每起案件至少需要3名法官共同審理,以保證公平公正。

但隨著大法官任期結束,美國又一個勁兒地阻撓大法官遴選,早在2019年12月,上訴機構就只剩下一名大法官了,沒辦法審理案件。第二年,僅剩的一名大法官也正式期滿卸任,至此,上訴機構就只剩個空架子了。

大多數成員國對此都表示擔憂,因為沒人幫他們主持公道了。美國就不一樣了,他們本來就是欺負別人和挑事的一方,沒了法官伸張正義,正好能可勁兒造了。

美國給出的理由是,這個機構本來就很雞肋,而且還存在很多隱患和不足,實在沒必要任命大法官。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美國是在強詞奪理,生怕其他國家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把他們一紙訴狀告上法庭。說白了,美國想坐的是法官席,而不是被告席。

事實上,美國一直推崇的「市場經濟」和「自由主義」,早就淪為他們謀取私利的幌子。真正的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調節供需關係,以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

那美國是怎麼做的呢?利用經濟和軍事霸權隨意制裁他國,大搞貿易保護,發起貿易戰,提高貿易壁壘……一樁樁一件件都和世貿組織的宗旨背道而馳。

美國前總統川普就是這方面的佼佼者,他不僅多次威脅要退出世貿組織,還公然破壞規則,至於為啥沒有正式退群,也是基於自身利益:如果要退出世貿組織建立的現行貿易體系,就得和其他國家重新談判新的貿易協定。

而現行的世界貿易體系,本來就是在美國主導下建立的,絕大部分都符合美國利益。只不過隨著成員國越來越多,美國的主導地位不斷被削弱,不能像以前那樣繼續逞威風了。

所以川普才會把世貿組織當「人質」,強迫其他國家一起按照美方意願重新建立規則,便於他們繼續通過世貿組織割全世界韭菜。

拜登也沒好到哪去,口口聲聲說要糾正川普犯下的錯,大喊著「美國回來了」,結果乾的還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走的也是川普時期的老路,要不然上訴機構的大法官早就選好了。

從推動全球化到「美國優先」,華盛頓的做法都是事出有因的。二戰後,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表面上是為了幫歐洲重建,其實是推動降低貿易壁壘,讓歐洲國家能買更多的美國貨。

冷戰結束後,國際關係重新調整,權力和資源重新分配,再加上歐盟、日本、韓國等經濟體的崛起,全球貿易體系開始從美國主導的單極霸權模式向「俱樂部」式大國協調模式轉變。

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順應時勢,極力推動體制化程度更高的世貿組織建立,按照美國標準建立世貿規則,從制度上鞏固美國的貿易霸權。

簡單來說就是,美國換了個更體面的方法薅羊毛,以前是仗著拳頭硬,直接逼迫你就範。現在是建立了一套對美國有利的制度,要求其他人按規矩辦事。

當然,全球化和世貿組織對推動各國經濟發展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新興經濟體。但同時,彼長必然帶來此消,享受慣了發展中國家生產的廉價工業品,發達國家難免自廢武功,從工業轉向附加值更高的金融業。

近年來全球競爭加劇,原因之一就是新興國家的崛起威脅到發達國家的地位,雙方開始了全方位的競賽。

如果不是為了擺脫對競爭對手供應鏈的依賴,川普也不會想著重振美國製造業,拜登更不會突破萬難,極力促成基建法案,甚至於為了保護本國工業,都對歐洲盟友下手了,去年夏天的《通脹削減法案》就是在這個背景下誕生的。

由此可見,美國當年促成世貿組織建立和現在阻撓上訴機構大法官遴選,其實換湯不換藥,都是為了維護經濟霸權。所謂的制度改革,無非隨著時代變遷,以前的收割工具不好使了,想換個更稱手的,其核心依然是「美國優先」的利己主義本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