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當選大總統的原因是啥?徐世昌加速了中國近代化歷史進程

鍾哥看歷史a 發佈 2024-04-30T17:49:13.750345+00:00

筆者認為評價徐世昌這類歷史人物最主要的標準要看其是否推動了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毫無疑問徐世昌是加速了中國近代化歷史進程的。

一、順應革命潮流

光緒、慈禧相繼斷後‚載洋當政欲集權於皇族‚排斥袁世凱‚令其「即開缺回籍養病」。袁世凱罷黝後‚速變派勢力大損。

徐世昌亦感自危‚於1909年初以「積勞患病‚恐誤重任」為辭奏請開去東三省總督職。一方面清廷欲剝奪徐世昌對東三省北洋新軍的領導權‚以此達到排擠北洋系的目的另一方面清廷欲許以徐世昌高位來穩定袁黨。自從1909年2月起‚載洋一意孤行推行集權皇室政策‚對袁、徐北洋系大刀闊斧清洗‚趙秉鈞、唐紹儀、梁士治、王士珍等一大批北洋系人物被革職。

載濤依良弼為靠山‚另創禁衛軍‚旨在集中兵權於皇族手中‚從而排斥北洋新軍。。在這歷史潮流激變的時刻徐世昌認為唯有袁世凱才有能力實現歷史的轉變‚於是積極謀求助袁出山。

助袁出山

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震驚中外武昌起義‚起義軍推黎元洪為都督‚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武昌首義後清廷惶惶不可終日‚載洋擬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新軍赴武漢鎮壓起義。

那桐提出異議「武昌一隅蠢動‚奚必以陸軍大臣親臨前線」‚其言外之意是建議清廷起用袁世凱。10月14日‚蔭昌率率北洋新軍赴武昌剿滅革命軍‚豈料北洋新軍「心目中不知有國家‚只知有他們的『袁宮保」‚‚不聽調遣‚逼迫清廷同意徐世昌等起用袁世凱的建議‚授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所有該省軍隊暨各路援軍‚均歸該督節制調遣。

袁世凱入閣‚使內閣權限大為擴張‚按照新內閣的奏請‚所有與立憲制度相牴觸的事項一律取消‚而皇帝、皇太后的所有諭旨‚均必須經過內閣副署方能有效‚皇帝集權制變成了虛君責任內閣制。這樣一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專制政體、「君權神授」、「聯即國家」的觀念在辛亥革命浪潮的衝擊下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

促成南北和談

徐、袁在獲得閣一權之後‚面臨如何對待南方革命黨問題。徐、袁當時存在著兩種構想一種是實行君主立憲政體一種是實行民主共和政體。但無論實現哪種構想方式都是和平過渡。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徐世昌以實際行動認同、支持推翻清朝‚贊同、接受共和‚是進步的表現。不管其主觀動機如何‚客觀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對於他來說‚從舊營壘里衝殺出來‚附從革命黨人‚參與打倒清王朝‚建立民國‚並要衝破封建綱常、封建正統思想的精神梗桔‚甘冒叛臣賊子的罪名‚是難能可貴的‚也是值得肯定的。

出任國務卿

徐世昌對清廷有著特殊的感情‚「以疏迅小臣數年即宰輔‚其不欲清室之亡亦實情也」但其又「認為國體共和‚已是大勢所趨」所以他支持袁世凱與南軍議和‚在客觀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徐世昌避居青島‚臨行前‚袁世凱「挽留亦切」‚徐世昌終「以邃仕無以對清室」‚相約兩年後出仕協助袁世凱。

袁世凱初始對「二十一條」的反對態度頗為堅決‚日本通過外交次長曹汝霖露骨表示如袁世凱接受則「中國如欲改國體為復辟‚則蔽國必贊成」‚否之則「煽動革命黨和宗社黨顛覆袁政府」。在日本威脅利誘下‚袁世凱於月日接受了除第號外的各項條件‚把主要精力轉向帝制自衛。「二十一條」簽訂後的翌日‚徐世昌就因為對外方針政見不同「託病不至政事堂凡十餘日」。

反對袁世凱帝制

袁世凱以「國中握有權力者‚豈有反對我者」‚不聽徐良言相勸。徐世昌知袁稱帝決心己決‚不可阻止‚乃「連日書犢往復」申請辭職‚袁見徐反對帝制不可挽留‚遂於9月26日批准徐請假一月‚以陸征祥暫代國務卿。如徐世昌所料‚12月3日‚袁世凱在居仁堂接受百官朝賀‚12月31日‚改民國五年為洪憲元年。

徐世昌在辭職之日的日記中寫道「人各有志‚志為仙佛之人多則國弱‚志為聖賢之人多則國治‚志為帝王之人多則國亂」可見徐世昌政治經驗之豐富‚料事之精準。1915年12月25日雲南省爆發了護國首義‚貴州、廣西等省積極響應。1916年3月中旬‚徐世昌再次致函袁世凱勸其撤銷帝制「乃今尚可轉圓‚失此將無餘地」3月22日‚徐世昌復任國務卿‚副署了停止帝制命令‚「若將上年二十一日‚承認帝制之案‚即行撤銷‚由政事堂將各省已推戴書‚一律發還。

徐世昌當選大總統的原因

自袁世凱於1913年10月10日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後‚國會和約法頻遭解散和破壞。張勳復辟失敗後‚段祺瑞出任總理。當時的社會輿論認為「最有總統之希望者‚厥有三人‚即前國務卿徐世昌現總統馮國璋現國務總理段棋瑞」。1918年9月4日‚安福國會召開總統選舉會‚徐世昌以壓倒多數票被選為總統。

馮、段交爭使徐世昌成為唯一合適人選

馮國璋在張勳復辟失敗後‚放棄江蘇督軍位置到北京代理大總統‚其真實的意圖是想蟬聯第二任大總統。在這種情況下‚段棋瑞決定「以退為進」‚於8月31日發表聲明其本人將於政府改組後引退「元首改任之時‚即政局重新之會‚棋瑞自應及時引退‚遂我初服」。「馮、段交爭‚同歸失敗」後‚雙方宣布同時下野‚這樣在下屆總統選舉上徐世昌就失去了競爭對手。

徐世昌個人的資望

徐世昌為北洋系元老人物‚地位僅次於袁世凱‚在清末時其地位、官職遠在「北洋三傑」之上‚就連西方列強也希望徐世昌「亦文治為懷」‚「借重梁士治推翻督軍派」。這樣徐世昌當選總統成了「眾望所歸」。舊交通系、研究系對徐世昌的支持。

1918年夏‚安福國會在北京召集‚其中安福系獲三百三十餘席舊交通系熟一百二十席。在總統選舉問題上‚研究系獲二十餘席交通系因其主要領導人梁士治、朱啟鈴、周自齊等與徐世昌較為接近‚主張選徐為總統。在北洋內部中‚不承認徐世昌為總統者僅有一例‚即吳佩孚從湖南前線電勸徐「趁此為就職之前‚毅然為和平表示出任調人領袖‚並敦促馮代總統頒布罷戰明令」‚並勸「對於國會議員‚通國另行改選」。吳佩孚通電的基調與西南軍政府頗為一致‚反映了直、皖兩系矛盾的尖銳‚同樣徐世昌也不會因為一個北洋後輩的勸阻而放棄總統之位。

但「吳佩孚以區區一個師長‚身居前線‚竟然越位干政‚慷慨諭列國事‚無復顧慮‚實屬罕見」。徐世昌的當選「儘管充滿著荒誕和矛盾」‚卻是南北各派軍閥相互妥協的結果。徐上台後「以文臨武」‚積極調和直、皖兩系矛盾‚使直、皖矛盾在表面上得到暫時的平息‚這使南北兩大軍事集團通過談判謀求和平具有一定的可能性。

1918年12月29日‚北方議和代表朱啟鈴、吳鼎昌、王克敏、施愚、方樞、汪有齡、劉恩格、李國珍、江紹傑、徐佛蘇十人離開北京南下。軍政府也派唐紹儀、章士釗、胡漢民、繆嘉壽、曾彥、郭椿森、劉光列、王伯群、李述膺、饒鳴奎、彭允彝十一人組成南方議和代表團‚於1919年1月25日到達上海。2月20日‚徐世昌在會中扮演了一個尷尬的角色‚雖然他為和會的召開和順利進行作了大量的努力‚但是由於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其不可能調和南北各派軍閥‚也不能使南北和會按著自己的意願發展‚實現南北「統一」。這不僅是其個人生涯的悲劇‚更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結語

徐世昌是清末民初政壇上一個重要且頗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他早年以翰林身份襄助袁世凱小站練兵‚會同袁氏創立北洋軍閥‚並倚北洋之力躋身權力中樞。清末時‚徐世昌躍居高位對推動中國軍事近代化、警察制度近代化、清末憲政改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調和北洋的真實 目的是欲倚北洋之力躋身政壇。

正如一個外籍學者所言 徐世昌是一位 「 平民化的督臣 熱衷於政治的學者 」 「 中央集權的倡導者和軍閥主義的敵手‚在他身上集 中體現 了那個時代的悖論與矛盾。他不是革命者‚不是理想主義者‚更不是 民主主義者或其他激進派 」徐世昌正是這樣一個重要且複雜的歷史人物‚對這樣人物的評價一定要將他放到當時那個時代背景當中‚採取實事求是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方法。筆者認為評價徐世昌這類歷史人物最主要的標準要看其是否推動了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毫無疑問徐世昌是加速了中國近代化歷史進程的。用「識時務者為俊傑」這個詞來評價徐世昌在辛亥革命前後的政治活動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