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智能家居生意這麼難做?

智家觀察 發佈 2024-04-30T18:01:24.989260+00:00

現在人工智慧發展的速度這麼快,按說智能家居應該是乘著東風席捲家居市場,但是目前消費者仍覺得智能家居的智能化很初級,不願意把智能家居加到裝修的必備清單里,導致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增速下降,做這門生意的老闆們也有苦難言。

現在人工智慧發展的速度這麼快,按說智能家居應該是乘著東風席捲家居市場,但是目前消費者仍覺得智能家居的智能化很初級,不願意把智能家居加到裝修的必備清單里,導致智能家居市場規模增速下降,做這門生意的老闆們也有苦難言。

老闆們不僅要開體驗店、賣產品、做服務,而且還要科普智能家居相關知識,幫助用戶理解智能家居到底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費好多口水終於給消費者講明白了,但也把消費者講走了,最後只剩一句感嘆:智能家居的生意太難做了!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智能家居生意這麼難做,為什麼大眾接受度這麼低?還要從一下幾個方面來看:

概念先行,消費者體驗期望值過高

智能家居行業每一次軟體升級、新硬體發布、甚至是場景的一次重新包裝,都是概念先行,先給用戶一個美好的想像,可用戶在這一個想像上延伸了更多美好時刻,到線下去體驗時一一驗證自己的想像,突然發現有些場景自動化無法實現,造成了很大的心裡落差,讓消費者有了智能家居都是「智障」的錯誤認知。

無論是華為的1+8+N全屋解決方案、還是海爾三翼鳥1+3+5+N全屋智慧全場景,概念再多,方便好用才是關鍵。

特別是家庭成員多的用戶,要同時滿足多個成員的居家需要,就要求智能家居能實打實的更「聰明」一點,不能是概念里描繪的單一「聰明」場景。

之後,希望智能家居以後能少包裝概念,多做落地性的事兒,給消費者高的期望的同時,也給消費者帶來一場優質的智能家居體驗之旅。

一個簡單的動作卻需要多種設備配合

無論多麼科幻的智能家居場景自動化,其核心都是先條件判斷,滿足條件後自動執行。

拿最簡單的場景「人來燈亮,人走燈滅」來說,如果想要全屋實現這種效果,像你晚上進到一個房間會開燈,在這個房子看書、遊戲,甚至是發呆一段時間內都不滅燈,離開房間時關燈,走出房間時走道上的燈會亮起,進入另一個房間時燈又會自動亮起。

這一連串的自動化操作,需要不僅僅需要每個房間的燈都加入智能家居平台,還需要要根據人體傳感器的範圍去布置傳感器,可能一個空間就需要2-3個傳感器,而且有些場景普通的人體傳感器還不行。

比如你在看書時,動作幅度太小,像小米49元這種普通的人體傳感器就感應不到你的存在,會自動滅燈,這肯定不是你要的,這就需要人體存在傳感器。

總體來說,當下智能家居的場景自動化都是比較機械化的,沒有自我學習用戶習慣,自我優化的能力,無法真根據用戶的行為規劃自己的執行動作,想要無感化的智能家居體驗就離不開多種設備的通力協作。

這對於初次想嘗試智能家居的消費者來說,不僅沒有感受到智能家居帶來的舒適體驗,反正覺得實現一個簡單的動作,需要的智能化設備太多、太過複雜從而對智能家居失去興趣。

改裝適配度差,安裝條件要求苛刻

由於智能家居還處在推廣普及的階段,到現在為止,房子裝修初期的消費者都不一定會考慮智能家居,多是後期才想改裝。因此,智能家居改裝的適配度非常重要,這關係到智能家居產品能不能賣出去。

小編曾經就非常想實現智能開關窗,想要它可以根據天氣情況自動開關窗,可以在天氣晴朗微風或無風的時候自動開窗換氣,又可以在風大、下雨、下雪、下冰雹的時候自動關窗。找是能找到可以實現這種場景的產品組合,但是安裝條件不符合,再把窗戶重新換一遍花費太高也不值得。

當然,除了窗戶的智能開關,現在智能傳感器升級也越來越快,但有一些傳感器卻需要插電源,如果沒有提前預留電源位,便與這種產品無緣,繼而某些智能職場也無法實現。

最近綠米出了人體場景傳感器FP2,能測量到目標有無、距離、角度、運動方向、速度、行為姿態、數量、微動等信息,從能而識別到3個不同目標物體的姿態,包括是否處於睡眠、靜坐等狀態,判斷老人兒童是否跌倒、人的行動方向等,但它需要一直連著電源使用。對於後裝的小夥伴就不太適用。

我們都知道:買賣雙方只有建立起良性的互動,市場規模才能越做越大。消費者願意不斷嘗新是驅動智能家居企業不斷升級疊代產品的動力,而智能家居企業只有完善消費者反饋的技術瑕疵,不斷疊代產品,才能獲得忠實的消費者基礎,包裝概念做一錘子買賣,不是智能家居的未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