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改革:公共利益不是萬能理由,政策只有凝聚共識才能減少質疑

南風看法 發佈 2024-04-30T18:16:45.052751+00:00

筆者結合此前求學時對財產權承擔社會義務的思考,發了多篇文章談了醫保改革的問題,並提出應該限制醫保改革這種對財產權的管制性徵收徵用,也認為應該嚴格限制「公共利益」的適用,切實維護財產權,也吸引一些網友的發言交流。

最近,醫保改革持續引發熱議。

筆者結合此前求學時對財產權承擔社會義務的思考,發了多篇文章談了醫保改革的問題,並提出應該限制醫保改革這種對財產權的管制性徵收徵用,也認為應該嚴格限制「公共利益」的適用,切實維護財產權,有一些網友熱情發言交流。

按照醫保領域專家所言,「醫療保險歸根到底是一種社會保險,這就意味著它具有互助共濟、責任共擔、共建共享的性質。」接著專家指出,參保人年輕時得病少,到年老時容易生病,看病吃藥僅依靠個人帳戶積累是有限的,把大家的錢放在一起,可以實現用大數法則化解社會群體的風險,更大範圍滿足公眾醫療需求。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生育率下降、人口負增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如何保證今天的青壯年到年老多病的時候有足夠的醫保資金滿足就醫需求呢?到那時候經濟發展水平能實現全民免費醫療嗎?還是又犧牲新一代年輕群體的利益引發新的罵戰?

雖然目前不少地方出台措施鼓勵生育,收效甚微。就像網友調侃的:差的是那一萬兩萬塊錢嗎?是房子,是教育,是醫療,是就業,是漫長冗雜的養育過程,是高昂的養育成本。

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財產權的保護,是給公眾提供一種穩定預期,一種安全感,基於此便於安排生活。

此前文章筆者提出,筆者認為,專家說的這種互助共濟、共建共享,涉及到對財產權的管制性徵收徵用,應該嚴格限制,也應該限制「公共利益」之名進行的各種政策調整。

畢竟,這種管制性徵收,通過限制財產使用時間、使用方式、財產屬性,對所有權人的財產價值帶來不利影響,侵害其對財產利益的預期,減損財產原有價值,尤其在市場經濟的當下,其中問題不可小覷。

「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既是大發展的時代,也是大變革的時代。」

宏大遙遠政治話語的背後是千千萬萬真實的國計民生、柴米油鹽,變化也是真切的、具體的。

國家醫保局通過答記者問的形式回應了醫保改革熱點問題,指出現行醫保制度始於1998年,存在三個方面不適應:

一是不適應日益慢性病化的疾病譜。

原有制度安排中,以個人帳戶保障普通門診費用的方式難以滿足現實需求。

二是不適應醫療技術的飛速進步。

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門診可提供的醫療服務範圍大幅增加,服務功能明顯加強。

三是不適應我國老齡化發展趨勢。2001年我國就已進入老齡化社會,較其他國家,我國老齡化速度更快、老齡人口占比更大。

於是,而基於上述原因,群眾要求報銷普通門診費用的呼聲越來越高。

筆者想起,「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就義前,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啟發民智、救亡圖強是暴力流血衝突,有先烈拋頭顱、灑熱血。而和平時代國計民生的改革也有利益矛盾衝突。

一個家庭有飲食口味不同,有作息習慣不同,有穿著品位思維模式不同,何況一個十四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

所以,常見的論調是為改革尋求最大公約數、凝聚最大改革共識,此類話語並不是空洞無物,而且擲地有聲。

這種說法承認了認知水平的參差、利益訴求的不同、只有儘可能尋求最大公約數凝聚共識才能開展工作。

公共政策不像自然科學實驗那樣,通過控制變量法控制各種參數、指標,結合實驗數據、實驗現象進而總結科學規律。

相比自然科學,公共政策涉及的經濟學、管理學、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領域更為複雜,多元化的參數指標就意味著很多論證的合理性、正當性和可行性,只有儘可能論證方案的合理性才能減少質疑和謾罵,減少困惑和阻力。

從目前評論來看,參保藥品減少、門檻提高、開藥不便成為普遍問題。希望有關部門及時回應公眾訴求,切實把好制度落到實處。

政策切忌大起大落、大拆大建,但是也不能選擇性失明、選擇性執行,也要及時修補、不斷完善,只有凝聚共識才能減少阻力,才能讓政策真正發揮作用。

關於醫保改革,你怎麼看呢?歡迎點讚評論交流。@所見所得,都很科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