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華為、堅持自研,上汽新能源為何只剩「老頭樂」?

帥真財經 發佈 2024-04-30T19:36:42.950143+00:00

上汽集團是我國汽車領域的巨無霸,旗下品牌眾多,大致可分為合資與自有品牌兩大類。它們的現狀很一般,名爵不溫不火、榮威淪為網約車、主攻新能源的飛凡、智己更是默默無聞,很難列入車主的備選名單。

上汽集團是我國汽車領域的巨無霸,旗下品牌眾多,大致可分為合資與自有品牌兩大類。

自有品牌有:名爵、榮威、飛凡、智己等。它們的現狀很一般,名爵不溫不火、榮威淪為網約車、主攻新能源的飛凡、智己更是默默無聞,很難列入車主的備選名單。

上汽的合資品牌堪稱豪華:有德國的大眾、美國的通用、義大利的依維柯。上汽的拳頭產品:大眾、奧迪、凱迪拉克、別克等,無一不是合資車。

2016年,合資品牌占上汽營收的比例高達72%。

在吉利、奇瑞、比亞迪等國產新勢力未崛起前,上汽靠合資品牌活得非常滋潤,年營收近9000億,淨利潤達360億,穩坐國產車企「一哥」的位置。

上汽每年給股東的分紅有8.5%之多,被稱為「中小股民的貼心人」。

但近幾年,國產車依靠新能源的東風和多年的技術積累,銷量呈噴髮式增長,很多原先合資車的用戶,轉投了國產陣營。上汽的好日子到頭了。

市場對上汽的悲觀預期,直接反映在股市上。

論銷量,比亞迪僅為上汽的三分之一;但論市值,比亞迪是上汽的5倍!市值反映的是企業的未來。換句話說:股民對比亞迪未來的信心是上汽的五倍。

股東大會上,一位資深股東恨鐵不成鋼地質問管理層:「為什麼我們賣得這麼好,股價卻沒有比亞迪的40%?長城的70?市值比公司的淨資產還低?!」

董事長尷尬地回答說:「我們也希望你們能給我們出出主意。這個股價,你們說怎麼辦?」

其實,車友圈都明白:上汽「病」在當慣了「買辦」,太依賴合資車了。

離開合資品牌,上汽還剩下什麼?

2022年,上汽共銷售出530萬輛汽車,連續17年名列銷量榜第一名的位置。但與2018年巔峰700萬輛的銷量相比,業務下滑趨勢明顯。

上汽的700萬輛的主體由上汽大眾、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三個200萬輛的品牌構成,它們均為合資品牌。離開合資,上汽的自主品牌榮耀、名爵等僅收穫了100萬輛的訂單。

近幾年,長城、吉利、奇瑞、比亞迪國產品牌漸漸蠶食了上汽的合資市場。其中,王牌產品大眾丟掉的市場最多,銷量暴跌了82萬輛。

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別說上汽了,連德國大眾都很緊張。前CEO迪斯吐槽說:「中國市場每年為大眾貢獻40億歐元的利潤,我無法想像失去中國市場的後果。」

上汽的合資依賴症始於改革開放後。1983年,當時還叫「上海汽車拖拉機聯營公司」的上汽,向大眾引進了一條從巴西工廠淘汰下來的生產線,開始組裝桑塔納。

1985年,上汽與大眾正式結盟,成立了合資公司。桑塔納銷售火爆的一塌糊塗,在德國售價僅2.5萬元的桑塔納,在中國被炒到了25萬元。

80年代的25萬,相當於今年的500萬元不止。當時中國的有錢人都以有一輛桑塔納為榮,比今年開奔馳、寶馬、奧迪有面子多了。

如此高昂的售價,上汽組裝的桑塔納仍供不應求,1993年時,每年能賣出10萬輛!5年後,總銷量突破80萬輛。

賺了大錢的上汽,乾脆停了國產品牌「上海牌轎車」的生產,一頭扎進合資的藍海中不能自拔。合資公司越開越多,與通用、依維柯、沃爾沃相繼合資。

有網友評價說:我更願意把上汽歸類為汽車銷售公司,而非汽車生產公司。市場給了它40年時間,但它一個自主品牌沒有做出來,證明可能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我們可以理解上汽在改革之初,為了適應西方汽車工廠的生產模式,從最基礎的組裝做起,邊干邊學,慢慢摸索的過程。

但不能因為合資賺錢,就一直躺在功勞簿上,與外資企業分食中國汽車市場的紅利吧!

再談談上汽的新能源汽車。

新能源的強弱,關係到一家車企的未來。特斯拉、比亞迪雖然車賣的不是最多的,但市值是車企中最高的,是因為他們的新能源很強,有技術優勢。

上汽的新能源銷量,乍一看很嚇人:2022年售出了107萬輛和比亞迪的180萬輛同屬「百萬俱樂部」,比「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強多了。

但上汽107萬輛新能源車中,有62萬輛五菱宏光Mini,俗稱「老頭樂」;大眾和通用的合資新能源15萬輛。實際屬於上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銷量僅28萬輛。

有人會問:五菱宏光Mini難道不是自主品牌嗎?

抱歉,從股權結構上來說,Mini還真不是自主品牌,上汽通用五菱中有40%的美國股權,是合資公司。

或許,五菱宏光Mini的技術全部源自國產,但賺的錢要分美國人40%。欣慰的是,Mini利潤很低,據說一輛Mini純利僅90元。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Mini也不是新能源汽車,它更像是四個輪子的電瓶車,製造水平僅比老頭樂高一個檔次。

除了成本低,沒有任何技術優勢。如果上汽把新能源的未來寄托在Mini身上,那可真是無路可走了。

幸運的是,上汽上下都希望借著新能源的東風,實現自主品牌的突破。這幾年對自主新能源品牌的投資累計超過700億元。創立了中高端電車品牌:飛凡和智己,開始慢慢積累電車技術。

當年,上汽董事長拒絕與華為合作,堅持自主造新能源汽車時說:「靈魂要掌握在自己手裡。」這句話遭到了不少網友的批評,說上汽寧願給外企當買辦也不願意支持國產的華為。

但需要指出的是,上汽在燃油車時代給外企當了40年的「買辦」,深知合資對發展的種種限制,痛定思痛才斷絕一切依靠,要在新能源時代走自己的路。這種反思,本身值得肯定。

其次,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華為四處推銷自動駕駛技術時,沒有幾家車企願意合作。上汽是為數不多,願意談一談的公司。

拒絕華為的車企,遠不止上汽一家。不支持國產的這口鍋,扣不到上汽的頭上。


作者:江左佑安

關鍵字: